导读:本文包含了海陆风环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海陆,环流,厦门,海岛,气候学,气溶胶,热岛。
海陆风环流论文文献综述
沈傲,田春艳,刘一鸣,申冲,陈晓阳[1](2019)在《海陆风环流中海盐气溶胶对大气影响的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WRF-CMAQ模式对2013年9月9~13日珠江口一次典型海陆风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进一步探讨了在此类型环流系统下,海盐气溶胶及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珠江口附近海风环流一般在14:00左右开始形成,17:00左右发展最旺盛,且在珠江口沿岸形成扇形风系.在海陆风环流影响下,珠江叁角洲地区陆地上Na~+浓度从17:00开始增加,次日02:00左右达到最大,10:00以后开始下降.海盐气溶胶存在明显的氯亏损现象,其中白天的氯亏损情况远比晚上严重,细粒径的氯亏损情况比粗粒径严重.设置有无海盐气溶胶排放的敏感性试验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考虑海盐排放后,珠江口地区HCl,SO_4~(2-),NO_3~-的浓度均有增加,其中,HCl和NO_3~-的增加较多,SO_4~(2-)较少.HCl浓度增加的高值在Cl-高值之前;SO_4~(2-)浓度变化主要受海盐气溶胶排放中的硫酸盐组分影响;NO_3~-浓度变化则主要受氯亏损机制和NO_3~-干沉降过程共同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荀爱萍,黄惠镕,陈德花[2](2018)在《城市气象与环境——第七届城市气象论坛厦门地区海陆风环流观测及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统计分析2016年5月-2017年4月厦门高时空分辨率的地面观测站资料,得到以下结论:海陆风日在时间分布上天数最多的月份为2017年4月,有13天,最少的月份为2016年10月,仅为7天。在空间分布上,在海边的站点海陆风日天数较少,而稍近内陆的站点天数较多,这种区别在夏季更加明显;陆风转海风的时刻主要是在09-12时,海风转陆风多在21-24时,稍近内陆的站点相比较海边的站点海风起风时间和陆风起风时间都较早一些;海陆风日海风风速远远大于陆风风速。利用风廓线雷达数据和观测站资料对厦门地区海陆风环流发展高度及典型海陆风日进行分析,可知厦门地区48%的海陆风环流能够发展到150m高度及以上,2016年10月海陆风环流发展高度最高,最高的可以到750m;海风顺转一般从低层开始,逐渐向高层推进,整层转变需要2个半小时左右。(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1 城市气象与环境——第七届城市气象论坛》期刊2018-10-24)
荀爱萍,黄惠镕,陈德花[3](2017)在《厦门地区海陆风环流观测及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统计分析2016年5月~2017年4月厦门高时空分辨率的地面观测站资料,得到以下结论:海陆风日在时间分布上天数最多的月份为2017年4月,有13天,最少的月份为2016年10月,仅为7天。在空间分布上,在海边的站点海陆风日天数较少,而稍近内陆的站点天数较多,这种区别在夏季更加明显;陆风转海风的时刻主要是在09~12时,海风转陆风多在21~24时,稍近内陆的站点相比海边的站点海风起风时间和陆风起风时间都较早一些;海陆风日海风风速远远大于陆风风速。利用风廓线雷达数据和观测站资料对厦门地区海陆风环流发展高度及典型海陆风日进行分析,可知厦门地区48%的海陆风环流能够发展到150m高度及以上,2016年10月海陆风环流发展高度最高,最高可达750m;海风顺转一般从低层开始,逐渐向高层推进,整层转变需要2.5h左右。(本文来源于《海峡科学》期刊2017年12期)
张伟,陈思学,陈德花[4](2015)在《台湾海峡西岸海陆风气候特征及其环流形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福建内陆以及沿海的站点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EOF方法,对比分析了台湾海峡西岸不同区域海陆风气候特征及其对应的大气环流形势。结果表明:空间分布上看,海峡西岸的海陆风平均频次呈现南北多,中部少的特点。时间分布上看,4、5月以及夏末秋初海陆风日较多,冬季相对较少。北、中、南部海风(陆风)的平均起风时间呈现一种阶梯变化,北部最早,南部最晚。当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控制华南大部分区域,且地面没有明显主导系统时,海峡西岸更容易出现海陆风。这可能是由于副高加强能够导致海陆热力温差加大,从而导致海陆风更易出现。(本文来源于《海洋预报》期刊2015年06期)
陆希,Kim-Chiu,Chow,Teng,Yao,Jimmy,C.H.Fung,Alexis,K.H.Lau[5](2015)在《珠叁角地区海陆风环流的季节性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MM5模式模拟的2003-2004一年的数据分析了珠叁角地区的海陆风和区域环流的季节性特点并给出了四个季节高分辨率风场图。其中风场的季节平均日变化特征揭示了四个季节海陆风的一般规律。珠叁角地区的背景风场受亚洲季风控制,秋冬季节为东北风,春季为东风,夏季为东南风。同时研究结果还表明,四个季节珠江东岸在下午都有比较强的西风,但是最明显的是秋季和冬季。秋冬两季相对于春夏季节大气处于较稳定状态,使得当地的污染物很难消散。这些气象条件是香港地区秋冬季节污染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由于近几十年珠叁角地区发展迅速,出现了几大城市群。(本文来源于《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3 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期刊2015-10-14)
张伟,陈德花,郑辉,焦阳[6](2015)在《台湾海峡西岸海陆风气候特征及其环流形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福建内陆以及沿海的站点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EOF方法,对比分析了台湾海峡西岸不同区域海陆风气候特征及其对应的大气环流形势。结果表明,空间分布上看,海峡西岸的海陆风平均频次呈现南北多,中部少的特点。时间分布上看,4,5月以及夏末秋初海陆风日较多,冬季相对较少。北、中、南部海风(陆风)的平均起风时间呈现一种阶梯变化,北部最早,南部最晚。当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控制华南大部分区域,且地面没有明显主导系统时,海峡西岸更容易出现海陆风。这可能是由于副高加强能够导致海陆热力温差加大,从而导致海陆风更易出现。(本文来源于《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 东亚气候变异成因和预测》期刊2015-10-14)
李海洋,祁秀香,赵小伟,林中庆[7](2015)在《南沙区海陆风环流的特征及其对气温和能见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南沙区海陆风环流的季节分布、持续时间等特征及其对夏季最高气温和2月能见度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沙区海陆风环流较明显,发生比例最高集中在2、7和8月。海风和陆风互相转化的时段特征明显:陆风转海风主要发生于10:00—14:00,海风转陆风主要时段为18:00—次日01:00。通过海陆风环流对高温天气的影响分析表明,南沙地区夏季只有海陆风环流遭到破坏时才会出现高温天气。在海陆风日,海风和陆风的风向转变对南沙能见度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广东气象》期刊2015年03期)
马艳,高荣珍,苗世光,黄容[8](2013)在《城市化对青岛夏季海陆风环流影响的个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分辨率为500m的青岛地区下垫面土地利用资料,利用中尺度大气数值模式Weather Research&Forecast(WRF),模拟分析了不同城市下垫面情形下,2007年8月4-5日青岛地区的一次海陆风过程.控制试验和干农田下垫面及城市下垫面两个敏感性试验都模拟出了海陆风的转换过程及城市小风区和城市热岛现象.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进程下城市区域气温明显升高,增温幅度为1~2℃,高密度城市下垫面造成的城市热岛效应增大了海陆温差,加强了海风,青岛城市热岛环流受海陆风影响显着;干农田地貌与灌溉农田、林地下垫面相比,不利于局地降温,但与城市下垫面相比,有效地加强了近地面风速.(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邱晓暖,范绍佳[9](2013)在《自动气象站资料在海陆风等局地环流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珠江口西侧广州市南沙区4个自动气象站2001-2008逐时风向风速资料,建立了自动气象站数据处理筛选方法和海陆风等局地环流的分离与判定技术。该数据处理筛选方法和局地环流分离与判定技术,可利用程序编程程序化。利用该方法对广州市南沙区自动气象站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海陆风的分析结果符合一般规律,符合当地海陆风的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徐峰,王晶,张羽,张书文,黄克鑫[10](2012)在《湛江东海岛二月海陆风环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1年2月湛江东海岛风廓线雷达资料,系统分析了湛江东海岛2月平均风场特征及海陆风特征,结果表明:2月湛江东海岛150 m高度处以东偏北出现频率最大,在E、ENE和NE叁个方位的风向出现频率之和为66.6%,偏西七个方位的风向出现频率之和仅为1%。以SSW方位为界,偏东风与偏西风的出现频率差异明显。各整点的月平均风速1:00—15:00变化较小,均在1 m/s左右波动;15:00—20:00风速及风速波动都较大,最大值出现在16:00时,为2.1 m/s。2011年2月中只有2日与14日两日符合海陆风日条件,两日共同海风时段为13:00—20:00,持续7 h;陆风时段为2:00—7:00,持续5 h。海风平均风速为2.1 m/s,陆风平均风速为0.8 m/s,海风平均风速明显大于陆风风速。海风与陆风环流垂直高度相差甚小,约1.2 km,风速随高度变化趋势均为先增后减;海风最大风速出现在750 m高度处,陆风出现在500 m高度处,500~750 m高度区间海风环流强度明显强于陆风环流。2 km之上为均匀一致的系统性西风环流。(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12年04期)
海陆风环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2016年5月-2017年4月厦门高时空分辨率的地面观测站资料,得到以下结论:海陆风日在时间分布上天数最多的月份为2017年4月,有13天,最少的月份为2016年10月,仅为7天。在空间分布上,在海边的站点海陆风日天数较少,而稍近内陆的站点天数较多,这种区别在夏季更加明显;陆风转海风的时刻主要是在09-12时,海风转陆风多在21-24时,稍近内陆的站点相比较海边的站点海风起风时间和陆风起风时间都较早一些;海陆风日海风风速远远大于陆风风速。利用风廓线雷达数据和观测站资料对厦门地区海陆风环流发展高度及典型海陆风日进行分析,可知厦门地区48%的海陆风环流能够发展到150m高度及以上,2016年10月海陆风环流发展高度最高,最高的可以到750m;海风顺转一般从低层开始,逐渐向高层推进,整层转变需要2个半小时左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陆风环流论文参考文献
[1].沈傲,田春艳,刘一鸣,申冲,陈晓阳.海陆风环流中海盐气溶胶对大气影响的模拟[J].中国环境科学.2019
[2].荀爱萍,黄惠镕,陈德花.城市气象与环境——第七届城市气象论坛厦门地区海陆风环流观测及特征分析[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城市气象与环境——第七届城市气象论坛.2018
[3].荀爱萍,黄惠镕,陈德花.厦门地区海陆风环流观测及特征分析[J].海峡科学.2017
[4].张伟,陈思学,陈德花.台湾海峡西岸海陆风气候特征及其环流形势分析[J].海洋预报.2015
[5].陆希,Kim-Chiu,Chow,Teng,Yao,Jimmy,C.H.Fung,Alexis,K.H.Lau.珠叁角地区海陆风环流的季节性特点[C].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3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2015
[6].张伟,陈德花,郑辉,焦阳.台湾海峡西岸海陆风气候特征及其环流形势分析[C].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东亚气候变异成因和预测.2015
[7].李海洋,祁秀香,赵小伟,林中庆.南沙区海陆风环流的特征及其对气温和能见度的影响[J].广东气象.2015
[8].马艳,高荣珍,苗世光,黄容.城市化对青岛夏季海陆风环流影响的个例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13
[9].邱晓暖,范绍佳.自动气象站资料在海陆风等局地环流研究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10].徐峰,王晶,张羽,张书文,黄克鑫.湛江东海岛二月海陆风环流特征研究[J].气象科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