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辽西古文化区丰富的新石器遗存为原始信仰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证据,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中不仅有祭祀天地、祖先、死去的人,又有图腾崇拜、生殖崇拜以及其他尚未被理解与发现的其他的祭祀内容,整个祭祀内容的包容性、整体性和交叉性是史前祭祀文化最显著的特点,也是区域内祭祀文化的代表。对于原始文化的艺术人类学分析更多的是注重原始艺术的起源和其形式产生的社会化内涵,分析艺术作品与原始社会实践和生产方式的关系。辽西古文化区在我国的原始社会时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基于原始信仰出现的龙形象更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原始信仰;辽西古文化区
辽西古文化区的新石器时期考古具有丰富的遗存,按照考古序列区域内具有三个主要的文化,即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赵宝沟文化。从社会生产和经济水平出发,兴隆洼文化为辽西古文化区的文化起源阶段,也是区域内原始信仰的源泉,在这一时期已经有与原始信仰有关的考古遗存出现。赵宝沟文化相较于红山文化和兴隆洼文化更加进步,从目前发掘的考古遗址来看,兴隆沟遗址出土的与原始信仰有关的遗存较少,但是相关的农业生产和渔猎工具较多,并且种类齐全。红山文化是区域内原始信仰发展的鼎盛时期,特别是在红山文化晚期出现了牛河梁和东山嘴“坛庙冢”形式的大型综合祭祀遗址。原始信仰可以划分为四个类型:自然崇拜、动物崇拜、鬼魂崇拜和生殖崇拜。自然崇拜即对天象的崇拜、天地崇拜;生殖崇拜是对生殖能力的崇拜,表现在对女性和繁殖能力较强的动物的崇拜;动物崇拜与萨满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崇尚万物有灵,并对动物某种特殊能力的崇拜,也是原始社会时期主要的信仰模式;鬼魂崇拜与生殖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伴随着生殖崇拜必然会在某一时期的氏族里出现具有较高地位的女性,在一些特定的祭祀中将具有较高地位的女性融入,逐渐演变成对氏族中某一特定人的崇拜,即发展出了对祖先的崇拜,在红山文化晚期牛河梁遗址已经开始出现了男性祖先的崇拜。
一、原始信仰与萨满信仰
对于原始信仰问题的相关研究始终离不开萨满信仰的研究方式,许多学者对于原始信仰中动物崇拜的相关研究都以萨满信仰的模式为切入点。以萨满信仰模式为切入点对原始信仰和相关祭祀遗物进行研究与分析,可以使相关研究更加便捷,也更加具有理论依据。瑞士考古学家普莱斯在《萨满教考古学》一书中提出的“萨满教信仰的生命变形与转换观念”对研究原始信仰中动物崇拜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学术界对于原始信仰和萨满的信仰基本形成了两种认识:一种观点认为,萨满信仰与原始信仰相同,在我国的原始社会时期存在着具有区域特色的原始信仰系统;另一种观点认为,原始信仰与萨满信仰应是两种形式的信仰模式,并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两种形式并存于社会之中,但是在原始信仰和萨满信仰的形成阶段,二者的共同基础皆为万物有灵说和多神崇拜,在祭祀的过程中皆需要某一媒介达成天地神人之间的沟通。在辽西古文化区中出土的大量动物形雕刻遗存特别是鸟类遗存被认定为是原始信仰进行天地沟通的媒介,同时,鸟类不仅仅在辽西古文化区被认为具有天地沟通的作用,在其他区域的原始文化中同样具有此类功能。此外,对于辽西古文化区原始信仰的研究也有学者提出应该借用西伯利亚地区萨满文化的信仰模式,其认为在新石器时期辽西古文化区的遗存中出现了显著的西伯利亚区地区萨满文化。
在辽西古文化区的红山文化前中期属于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期,先民们并没有产生独立于自然之外的自我意识,因此很容易将动植物等自然中存在的事物认定为其伴侣、亲人、保护者、祖先等,并对其产生特殊的感情,也因此出现了动物与人相结合的祭祀遗存出现,这种基于动物崇拜基础上出现的特殊形式,即将动物与人相结合,是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图腾出现的前提。一个氏族社会为了与其他氏族社会有所区别,从而更好地巩固氏族间的婚姻,将基础的动物崇拜升华为氏族的图腾,强化氏族内部的凝聚力,对自然界中原本的动物形象进行抽象的创造,使其神化。在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中出现的诸多玉器遗存中,猪龙、玉凤(鸟)和勾云形玉饰等抽象形玉器遗存占有重要的比重,这三种形式的玉器被认为是红山文化时期氏族图腾的主要形式。
此外,萨满信仰神话中的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是长期以女神为中心,这与原始信仰最初对女性生殖的崇拜非常相似,在世界各地的原始社会遗址中,对于女性的生殖崇拜具有普遍性,而在白音长汗遗址出土的石雕女神像对女性生殖器官的刻画具有典型的生殖崇拜特征。此外,在兴隆沟遗址还出土了三女人裸体相拥的陶塑,可见在氏族社会时期的辽西古文化区女神崇拜具有普遍性,而崇拜的内容不单纯是对生殖的崇拜还有其他能力的崇拜。
认领分为任意认领和强制认领。与强制认领相比,任意认领具有简捷、便宜的优势⑨,因此应该得到建立。同时,尽管非婚生子女提起强制认领之诉可能违反生父的意思,但是为了维护各种正当权益,其也应得到建立。而且,“对于自己系非婚生子女,子女是没有责任的。因此,子女虽然已经找到父亲但是父亲拒绝父子关系的产生,大概是过分缺乏责任心”⑩。很显然,强制认领在道义上也是成立的。
二、原始信仰中的女神崇拜
此外,在红山文化晚期,辽西古文化区逐渐进入了寒冷期,气候的影响使原本相对稳定的农业生产和渔猎环境变得脆弱,无法满足氏族成员的需求,也使得先民们更加渴望农业生产或寻找新的聚集地。在这一时期,辽西古文化区也受到了来自周边文化的影响,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区域内的文化为了形成更强的凝聚力,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也是促使牛河梁遗址这种大型祭祀场所出现的原因。
三、原始信仰中的综合祭祀与玉礼器的出现
从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出现开始,原始信仰中已经开始出现了多种崇拜合一的趋势,并且由于动物信仰与氏族图腾文化的发展,在区域文化内的大型祭祀场所必然出现祭祀物品的最高等级。此外,伴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发展和抽象意识的逐渐形成,使原本的写实性祭祀物品开始向抽象化发展。
以猪龙形玉器为代表,在中国同时期的其他考古文化中并未出现过此类玉器形象,而最早的龙形象被认为是在兴隆沟遗址出土的两个相对放置的猪头后面用石块摆放成弯曲S形状,在赵宝沟文化时期的小山尊形器上发现了最早的龙纹,而在距今7600 年前的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的陶片上已经可以看到卷曲的龙神和鳞片,在早期出现的龙形象中普遍具有写实性的动物特征,直到距今5500 年的红山文化玦形玉猪龙,将龙的身体进行简化,与来自中原文化的玉礼器形式相结合产生了与此前所有龙形象均不同的新的形式。在此后漫长的发展和传播过程中以弯曲的身体为基础,玉猪龙的形式向更加抽象化的形式逐渐发展。
在红山文化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女性泥塑是辽西古文化区原始信仰中女神崇拜的代表,在辽西古文化区出土的诸多女神像雕刻,首先应是史前人类对生殖观念的基本认识,随着氏族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进步,女性的地位在新石器时期不断提升,氏族成员的生殖观念也在不断发展,在融合了动物崇拜和巫觋文化的基础上女神崇拜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巫女神和女祖先的崇拜。在牛河梁遗址女神庙中不仅出土了泥塑的女神像,同时还有整只的熊骨骼出土以及动物局部的写实泥塑,可见先民们在对女神祭祀的过程中同时也对原始的动物进行祭祀。从辽西古文化区的考古序列来看,早期的兴隆洼文化出土的石雕女神像不仅仅是生殖女神,由于其出土位置普遍位于房址的灶台附近,女性特征明显,双腿普遍被磨制成锥形,方便伫立于土中,因此女神也被赋予了灶神或火神的特点,且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祭祀行为。到了红山文化时期,在牛河梁遗址中出土的女神像对女神的面部塑造非常真实,仿佛是针对某一特定人而制作的人像,并且人像的眼睛用玉石镶嵌。对于人像的面部崇拜在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22 号房址出土了一个贴贝齿石雕人面,即是对人崇拜而非对生殖崇拜的典型例证,并且对牛河梁女神头像的在观察还发现,下唇有牙齿遗落后留下的贴面与兴隆沟遗址出土的石雕人面一脉相承。由此可证,对于女神像的崇拜不仅仅包含了生殖崇拜,同时应该也包含了对祖先或其他形式的崇拜内容,也证实了在辽西古文化区出现了对同一对象的多种崇拜形式并行的现象,也是原始社会各种信仰模式统一的趋势。
辽西古文化区的红山文化出现了牛河梁遗址这种大型的综合祭祀场所反映了在新石器时期辽西地区的文明是远远走在其他考古文明之前的,这不仅与辽西古文化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同时也和区域内先民们丰富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不断创新的生产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红山文化晚期,原始的单纯自然崇拜融入了更为复杂的图腾崇拜、女神崇拜、天地崇拜,并未呈现明显的前后继承关系,而是多种崇拜同时出现,因此,红山文化晚期应处于原始信仰发展的鼎盛时期,多重崇拜方式相互关联、相互融合构成了红山文化先民原始信仰体系的核心内容,并对后期奴隶王朝的建立奠定了意识基础。
部分高职院校为提升管理效率,实行院、系二级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管理幅度比较大,管理的程序比较复杂,还存在一些部门职能重叠,权力运作路径交叉,职责权限模糊不清、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院级部门侧重于宏观的计划和规划,而系部则是办学主体,这种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全体员工形成品牌共识,但也存在各系部与学院相关职能部门的对口衔接工作混乱、多头管理、内部信息系统不畅通的的问题。同时品牌管理的职能松散,分散在办公室、系部、党办、团委等部门,没有专门的人员和执行机构负责统一整合品牌资源。
视察讲话振人心,改革开放方向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40周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推进的关键时刻,再次亲临广东视察,及时为广东工作把舵定向,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以及对广东人民的亲切关怀,为广东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也是对全国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发出的动员令和宣言书,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永刚.红山文化玉器玉原初形态萨满教[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2]张忠培.辽宁古文化的分区、编年及其他[J].辽海文物学刊,1991(1).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18 年辽宁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辽西古文化传播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L18CMZ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单林梦(1986-),女,辽宁锦州人,研究方向:艺术人类学、艺术史;付今旸子(1988-),女,辽宁锦州人,汉族,研究方向:绘画、艺术教育。
标签:崇拜论文; 辽西论文; 文化论文; 文化区论文; 原始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神话与原始宗教论文; 原始宗教论文; 《中国民族博览》2019年第5期论文; 2018年辽宁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辽西古文化传播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L18CMZ001)论文; 渤海大学艺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