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零件基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体,零件,现实,激光,表面,特征,自然。
零件基体论文文献综述
刘然,范秀敏,尹旭悦,王冀凯,杨旭[1](2018)在《AR辅助装配中基体及零件位姿组合估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增强现实装配引导技术应用于复杂工业产品的装配引导中,可以提高装配操作人员装配效率。在产品增强现实装配引导过程中,对装配基体及装配零部件的位姿估计是实现真实场景中增强现实装配引导信息注册的关键技术环节。为同时对装配基体以及零部件进行位姿估计,实时获取装配基体与零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位置检测,针对装配过程中装配基体与装配零部件的不同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的位姿估计方法:使用SIFT特征点匹配和PNP方法对装配基体位姿进行位姿估计;使用LINEMOD算法对装配零部件进行位姿估计。本研究以汽车车门板状连接件及车窗驱动电机的装配为例,说明了该位姿估计方法对真实场景中虚拟装配引导信息注册的有效性,能够应用于产品增强现实装配引导中。(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刘然[2](2018)在《AR辅助装配中基体零件位姿估计与状态检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增强现实辅助装配技术应用于复杂工业产品的装配中,可以提高装配操作人员装配效率。在产品增强现实辅助装配过程中,对装配基体及装配零部件的位姿估计是实现场景中增强现实装配引导信息注册的关键技术环节。但是,在装配基体大而装配零件纹理单一且零件较小的手工装配场景中,不易于布置人工标志物,不适宜使用基于人工标志物的位姿估计技术,且装配基体与装配零件在装配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不同,无法使用相同的基于自然特征的位姿估计方法。在增强现实辅助装配技术中引入基于零件实时位姿信息的装配状态检测方法,用于生产实际中辅助装配系统的装配引导信息主动推送,可以提高工人的装配效率及作业质量,减少人工检查时间,从而缩短产品的制造周期。本文针对基于自然特征的位姿组合估计,基于零件实时位姿信息的装配状态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和系统集成。主要内容包括:1)提出了面向零件跟踪引导的产品装配信息建模。将装配信息分为基体零件位姿估计及零件识别离线数据信息,装配引导信息以及装配状态检测信息。确定了各信息类别所包含的具体信息内容,信息内容的存储方式以及信息之间的组织关系。2)提出了基于自然特征的装配基体与装配零件位姿组合估计方法。分别采用不同的位姿估计方法:使用SURF特征点匹配和PNP方法对装配基体进行位姿估计;使用LINEMOD算法对装配零部件进行识别,在LINEMOD算法中引入KLT跟踪算法进行装配零部件跟踪,解决LINEMOD算法在装配零部件位姿估计过程中计算速度较慢,且在某些视角下无法获取零部件位姿的问题。最终实现了装配基体局部可视约束下,在同一场景坐标系下基体和零件位姿的组合估计以及零件识别。3)提出了基于零件实时位姿信息跟踪的装配状态检测方法。基于位姿组合估计结果,建立真实零件与叁维模型的位姿映射关系,在增强现实场景中实现零件实时位姿处及获取的基准装配位姿处的包围盒构建,并实现增强现实装配场景中基于包围盒的碰撞检测,完成装配状态初步检测;基于零件位置姿态匹配,实现精确装配状态检测。根据装配状态检测结果,触发虚拟装配引导信息。4)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开发了增强现实辅助装配系统,并以汽车车门的关键零部件装配案例进行技术验证,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9-01)
温飞娟,董丽虹,王海斗,吕振林,底月兰[3](2018)在《再制造零件基体裂纹扩展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再制造毛坯是具有既往服役历史的废旧零件,裂纹扩展严重影响再制造零件的寿命.本文通过试验手段和数值模拟技术对再制造零件基体内部裂纹的扩展行为进行研究,并探寻基体裂纹倾斜角度、裂纹埋藏深度及位置等因素对基体裂纹扩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叁点弯曲试验下,垂直裂纹扩展时的临界载荷小于45°倾斜裂纹的临界载荷,更易发生裂纹扩展现象;当裂纹倾斜角度一定时,越靠近试件中心的裂纹越易发生裂纹扩展现象,越危险;而当裂纹形貌一定时,随着裂纹埋藏深度的增加裂纹扩展的临界载荷逐渐增加,且当埋藏深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没有出现裂纹扩展现象.经过实验进行对比,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相近,验证了模拟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材料科学与工艺》期刊2018年04期)
鲁俊杰[4](2016)在《钛合金薄壁零件激光沉积成形基体变形与应力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沉积成形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先进制造技术,能够快速直接制造出致密零件,是激光沉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此技术可减少制造费用、缩短制造周期,并能制造出传统技术不能或难以成形的复杂结构零件,还可以对损伤的零件进行修复。钛合金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抗耐蚀能力强、高温性能好等优点,使钛合金结构件在先进战机制造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钛合金结构件制造存在材料利用率极低,研制周期长,制造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利用激光沉积成形技术制造钛合金结构件已成为世界各国科研人员的研究热点。本文以TC4钛合金作为激光沉积粉末和基体材料,对钛合金薄壁零件激光沉积成形的基础工艺、基体变形、沉积层应力控制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不同工艺参数分别在YAG和CO2激光器上进行单层单道激光沉积试验,研究了激光功率、扫描速度、送粉量对单道沉积层宏观形貌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分析了各工艺参数对沉积层宏观尺寸的影响主次,比较了两种激光器的成形性能。采用不同的观察、测试手段研究了激光功率和扫描速度对激光沉积层微观组织、显微硬度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了其影响机理。对激光沉积成形工艺参数进行了优选,为后面激光沉积成形基体变形及应力控制实验提供基础工艺参数。为了分析激光沉积成形过程对基体变形的影响,使用优化的工艺参数在不同厚度的钛合金薄板零件及框类零件上进行多道单层激光沉积试验,测定了激光沉积后基体零件的变形以及残余应力的分布情况,研究激光沉积钛合金零件变形与应力的关系,揭示变形机理。采用超声冲击和冷作硬化锤击两种方法对激光沉积后应力进行控制,研究这两种工艺对钛合金激光沉积成形材料组织结构及硬度的影响,测定沉积层残余应力,进行对比,分析两种工艺对激光沉积层应力的控制作用。基于超声冲击与冷作硬化锤击对沉积层应力的控制作用,进行钛合金框类零件的激光沉积成形,观察成形质量、测定基体薄板变形情况,研究两种处理工艺对钛合金零件激光沉积成形的优化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5-28)
李论,刘伟军,尚晓峰[5](2008)在《以回转表面为基体的金属零件直接成型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快速原型制造技术、数控技术以及激光熔覆技术的原理,研究了以回转表面为基体的金属零件直接成型技术的基本理论.为实现基于回转表面的金属零件直接成型加工,在快速原型设备中引入回转轴,并推导了基于圆柱面分层的STL模型分层算法.基于所推导的分层算法,编制了用于回转表面金属零件直接成型加工的数据处理软件和加工过程控制软件,并且进行了金属零件直接成型加工实验.(本文来源于《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徐文胜[6](2006)在《基于族表的金刚石锯片基体零件库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Pro/E(Pro/Engineer)平台下,采用族表技术建立金刚石锯片基体零件模型数据库的方法和步骤。首先建立金刚石锯片基体父模型,然后创建族表,选择模型中的动态尺寸作为族表的可变参数,最后添加不同规格的基体实例,完成金刚石锯片基体的零件库的建立。调用族表就能自动生成不同规格的叁维模型,通过实例进行了演示。(本文来源于《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期刊2006年01期)
菅沼彻哉,张耀宏[7](2002)在《金属基体复合材料在汽车零件上的应用与今后课题》一文中研究指出MMC由氧化铝、氧化锆、二氧化硅及强化材料组成,具有重量轻、耐热、耐磨等特点,用在汽车零件活塞、连杆、排气门、气门弹簧座、驱动轴、传动轴、制动盘、制动鼓、发动机机架及电子零部件上,可使零件重量减轻16%~50%,从而能提高发动机的最高转速、降低燃油耗和噪声。(本文来源于《国外内燃机》期刊2002年05期)
罗进生,张永俊,刘小宁,朱炳森[8](2002)在《基体表面粗糙度对镀硬铬层零件镜面抛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机械电解镜面抛磨镀硬铬层轴类零件时 ,通常从电、液参数以及工件、工具转速等着手 ,优选出最佳参数。但从实验中发现 ,零件基体表面粗糙度对抛光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甚至决定抛光的成败。通过大量的对比试验和观察发现 :零件基体表面粗糙度越小 ,抛光效果越好 ;反之 ,则差。(本文来源于《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期刊2002年08期)
窦万峰,王保保,徐国华[9](1998)在《机械零件二维视图到零件基体的自动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机械零件二维视图到叁维实体的自动生成,讨论了其关键技术之一——零件基体的概念,进而给出了零件基体的生成算法,并在auto-CADR12.0上进行了该算法的验证(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1998年02期)
零件基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增强现实辅助装配技术应用于复杂工业产品的装配中,可以提高装配操作人员装配效率。在产品增强现实辅助装配过程中,对装配基体及装配零部件的位姿估计是实现场景中增强现实装配引导信息注册的关键技术环节。但是,在装配基体大而装配零件纹理单一且零件较小的手工装配场景中,不易于布置人工标志物,不适宜使用基于人工标志物的位姿估计技术,且装配基体与装配零件在装配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不同,无法使用相同的基于自然特征的位姿估计方法。在增强现实辅助装配技术中引入基于零件实时位姿信息的装配状态检测方法,用于生产实际中辅助装配系统的装配引导信息主动推送,可以提高工人的装配效率及作业质量,减少人工检查时间,从而缩短产品的制造周期。本文针对基于自然特征的位姿组合估计,基于零件实时位姿信息的装配状态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和系统集成。主要内容包括:1)提出了面向零件跟踪引导的产品装配信息建模。将装配信息分为基体零件位姿估计及零件识别离线数据信息,装配引导信息以及装配状态检测信息。确定了各信息类别所包含的具体信息内容,信息内容的存储方式以及信息之间的组织关系。2)提出了基于自然特征的装配基体与装配零件位姿组合估计方法。分别采用不同的位姿估计方法:使用SURF特征点匹配和PNP方法对装配基体进行位姿估计;使用LINEMOD算法对装配零部件进行识别,在LINEMOD算法中引入KLT跟踪算法进行装配零部件跟踪,解决LINEMOD算法在装配零部件位姿估计过程中计算速度较慢,且在某些视角下无法获取零部件位姿的问题。最终实现了装配基体局部可视约束下,在同一场景坐标系下基体和零件位姿的组合估计以及零件识别。3)提出了基于零件实时位姿信息跟踪的装配状态检测方法。基于位姿组合估计结果,建立真实零件与叁维模型的位姿映射关系,在增强现实场景中实现零件实时位姿处及获取的基准装配位姿处的包围盒构建,并实现增强现实装配场景中基于包围盒的碰撞检测,完成装配状态初步检测;基于零件位置姿态匹配,实现精确装配状态检测。根据装配状态检测结果,触发虚拟装配引导信息。4)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开发了增强现实辅助装配系统,并以汽车车门的关键零部件装配案例进行技术验证,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零件基体论文参考文献
[1].刘然,范秀敏,尹旭悦,王冀凯,杨旭.AR辅助装配中基体及零件位姿组合估计方法[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8
[2].刘然.AR辅助装配中基体零件位姿估计与状态检测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
[3].温飞娟,董丽虹,王海斗,吕振林,底月兰.再制造零件基体裂纹扩展行为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艺.2018
[4].鲁俊杰.钛合金薄壁零件激光沉积成形基体变形与应力调控研究[D].山东大学.2016
[5].李论,刘伟军,尚晓峰.以回转表面为基体的金属零件直接成型技术[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8
[6].徐文胜.基于族表的金刚石锯片基体零件库研制[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2006
[7].菅沼彻哉,张耀宏.金属基体复合材料在汽车零件上的应用与今后课题[J].国外内燃机.2002
[8].罗进生,张永俊,刘小宁,朱炳森.基体表面粗糙度对镀硬铬层零件镜面抛光的影响[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2
[9].窦万峰,王保保,徐国华.机械零件二维视图到零件基体的自动生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