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富: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与毛泽东诗词创作论文

黄文富: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与毛泽东诗词创作论文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也是一代诗人。即使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的艰难岁月里,他也会诗兴盎然,立马吟诗,下鞍赋词,佳作迭出。

1929年4月,毛泽东率红四军从福建西部回师赣南,开辟了大片革命根据地。夏秋间,毛泽东又利用蒋介石忙于军阀混战的有利时机,率红四军两次入闽,消灭当地军阀,创建红色政权,发展赣南、闽西的革命武装,革命形势趋向大好。

1930年10月,为扑灭革命的星星之火,蒋介石在结束军阀混战之后,立即掉转头来,调集10万兵力,以江西省政府主席鲁涤平为总司令,以号称“铁军师”的国民党军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为指挥,从江西吉安、福建建宁之线,由北向南,“分兵合击”,疯狂地叫嚣“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一次大规模的“围剿”。

其时,中央苏区的红军队伍只有4万余人。面对敌强我弱的态势,毛泽东抵制了“立三路线”的“进攻”和“顽拼”的冒险主义,应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采取“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的战略方针,经过两次大踏步的撤退,把红军队伍集结在群众基础较好、地理条件对我有利的江西永丰与兴国、吉安交界的龙冈地区。这里山峦重叠,孤江流贯南北,周围地势险恶,是个易守难攻的好战场。

12月30日,龙冈群峰浓雾弥漫,国民党军张辉瓒部被毛泽东“诱敌深入”的战术引进了龙冈的天罗地网。

敌人吸取了第一次“围剿”中央苏区惨败的教训,重新调整兵力部署,自江西吉安,一直延伸到福建建宁,构成了一个800里的弧形包围,压向中央苏区,并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同时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国民党军队分4路向中央苏区大举进攻。当国民党军推进到吉安的富田、宁都的东韶及广昌一线时,便筑起了坚固的工事,妄图引诱红军脱离根据地前去攻坚。

1933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进入中央苏区后,“左”倾错误领导者排挤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及其正确的军事路线,把中央苏区引向了危险的境地……

“冲啊!”夏国忠和他的战士们发出排山倒海的吼声,狂风一般向敌人的江岸阵地扑去。一时间,敌人的江岸阵地上枪声,手榴弹的爆炸声响成一片。很多日军还在睡梦中没有醒来,就赤身祼体下了地狱。

“打着了张辉瓒的主力两个旅和一个师部,连师长在内九千人全部俘获,不漏一人一马。一战胜利,吓得谭师向东韶跑,许师向头陂跑。我军又追击谭师消灭它一半。五天内打两仗(一九三○年十二月三十日至一九三一年一月三日),于是富田、东固、头陂诸敌畏打纷纷撤退,第一次‘围剿’就结束了。”(注:毛泽东《中国革命战略问题》)

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这首词创作于1931年春,即中央苏区反第一次大“围剿”胜利结束、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二次大“围剿”开始之际。词中,毛泽东以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预示敌人卷土重来也必将遭到惨败的下场: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1931年2月至3月间,国民党反动派不甘于第一次对中央苏区“围剿”的惨败,蒋介石又纠集了20万重兵,以国民党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坐镇南昌,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二次大“围剿”。

和一帮北方的小编吃火锅,点火锅底料的时候,如果尾巴儿不叫嚣点九宫格、点特辣,尾巴儿重庆人的身份一定会被众小编质疑。这不,当尾巴儿涮番茄锅的时候,某编非常看不惯,就问我了:“哎,你不是重庆人吗?怎么不吃辣啊?”我急忙解释:“我不能吃辣!”“你一个重庆人居然不能吃辣?”紧跟而来的是翻上天的白眼。我又急忙解释:“我能吃辣,但是我不能吃辣!”某编:“……”唉,我的意思是给我一盆干辣椒我都能吞了,所以能吃辣,但是最近身体抱恙,喝着汤药,所以又不能吃辣!

(a)、(b)中给定幅值为1000cts,频率1Hz的正弦输入位置信号,可以看出改进型ADRC可以很好跟踪位置信号,而传统ADRC响应滞后而且不能跟踪到峰值位置。

5月中旬,国民党军乖乖听从了毛泽东的“调遣”,从富田出发,分三路向东固前进。第二次反“围剿”首战,在吉安东固一带打响。毛泽东率领红军总部直属队一部分,从东固附近的黄沙垇村向东出发,在吉安的东南与泰和、兴国交界处的白云山,与国民党军遭遇,红军以小部分兵力与配备了重机枪、迫击炮的数营敌军,激战了半个多小时,打垮了敌军的多次进攻,在左右翼红军主力的配合下,干净、彻底地围歼了国民党军唐云山部、公秉藩部共一整师,取得反第二次大“围剿”首战告捷。

2月10日,农历大年初一,激烈的战斗于凌晨打响。蒙蒙的晨雾掩盖着埋伏在大柏地一带的红军战士。敌军毫无防备地从大柏地东南的古楼山、麻子山之间,钻进了红军的“口袋”。红军战士一部分从正面迎击,一部分从西面的关山迂回到敌后,切断敌人的退路,进行前后夹击,在当地群众配合下,鏖战竟日,打死打伤敌军无数,俘虏了敌军包括团长萧致平、钟桓在内共800余人,缴获了敌军大量武器、装备。

那就意味着即使我们经受住所有考验,也会有六个不幸的人无法成为正式成员。我用眼角的余光看到克里斯蒂娜正在看我,但我没法儿正眼看她,我正盯着艾瑞克,目光一时无法移开。

大柏地战斗指挥师旧址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夏)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

1933年夏,毛泽东重过瑞金大柏地,旧地重游,不禁回想起当年红四军在这里打过的一场大胜仗……

毛泽东的《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写在此役胜利不久。通过描述白云山战斗,概括了整个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战争形势,歌颂了中央苏区军民不可战胜的力量,讽刺了国民党反动派必然惨败的下场,从反面衬托出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战争的辉煌战果和中央苏区军民无比伟大的战斗力量。

1929年1月中旬,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自井冈山挥师南下,转战赣南。红军在经过吉潭、项山一带时,巧妙地避开了国民党军刘士毅部的围堵,于2月9日进入了瑞金。敌军以为红军畏怯,便气焰嚣张紧紧追赶而来。毛泽东决定利用在距瑞金60余里的大柏地一带峰峦重叠、山林茂密的有利地形,布下“口袋阵”围歼尾随追击的国民党军刘士毅部。

随后,红军立即转入进攻阶段,从吉安附近的富田向东横扫,直打到闽赣交界的建宁等地。“十五天中(一九三一年五月十六日至三十一日),走七百里,打五个仗,缴枪二万余,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围剿’。”

面对敌人的新战术,毛泽东、朱德决定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配合主力红军作战。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毛泽东仍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利用根据地的有利条件,集中兵力,先打弱敌,然后自西向东横扫,各个歼灭敌人。

未来的研究应“务实”“扎实”,须进入“他者”环境搜集最直接的数据,关注微观具体问题、增加量化研究和实证分析,从而突破现有的研究瓶颈,填补亟待解决的研究空白。

这是红四军下井冈山以来“开门大吉”首次大胜利,陈毅称之为“红四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的战争”。大柏地战役,为红四军在瑞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红四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转战赣南、闽西,使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开辟了中央苏区,连续取得了中央苏区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的土地革命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

天刚拂晓,细雨蒙蒙,红军队伍发起了攻击,经过一天战斗,全歼来犯之敌国民党军第十八师。群峰起舞,山欢水笑,数万军民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这是中央苏区反第一次“围剿”的第一仗。

此时此地,毛泽东追忆往昔,不禁豪情万丈,心潮澎湃。眼前大柏地这宁静的山村,正是当年惊心动魄的战场,这经历了枪林弹雨、战火洗礼的村壁,记下的正是这红色山村的革命历程和红四军指战员们的丰功伟绩。眼望大柏地雨后初霁,云蒸霞蔚,彩虹显现,怎能不引起诗人毛泽东的诗兴大发?!

两组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血脂水平均处于不断改善的状态中。其中第4、8周时,试验组TC、TG、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菩萨蛮·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1934年是毛泽东称为“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注:“毛泽东1961年10月7日与日本访华友人的谈话”)。这一年,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退,日寇很快占领了华北,企图吞并全中国。国民党反动派不顾民族危亡,蒋介石顽固地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纠集100万兵力配以200余架飞机,以“堡垒主义”的新战术,对革命根据地发起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大“围剿”。其中5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9个多月疯狂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中央苏区的地域面积逐渐缩小,红军面临着极大的困境。

其时,“左”倾错误领导者否定中央苏区军民取得连续粉碎敌人四次“围剿”的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实行一套极端错误的单纯防御军事路线,使红军虽经苦战,始终无法击破敌人的“围剿”。随着“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红军只能继续执行错误的战略战术,从而在强大的敌人进攻面前遭到更为严重的损失。

在中国革命出现新的危机之时,毛泽东始终没有放弃和“左”、右倾机会主义进行斗争,他深入各地进行调查研究。同年夏,毛泽东来到会昌,参与粤赣省委会议,指导反“围剿”战争,以及南线阻击“两广”敌人的战斗。

7月23日清晨,毛泽东和粤赣省委的同志由黄坊登上会昌城外的岚山岭,察看战地情况后,回到设在会昌城东文屋坝的粤赣省委驻地,随后写下《清平乐·会昌》一词。这首词抒发了对革命形势高瞻远瞩的预见,鼓舞中央苏区广大军民英勇地进行反“围剿”战争。诚如毛泽东此前所说:“我们是在伟大的革命的战争面前,我们要冲破敌人的大规模的‘围剿’,我们要把革命推广到全国去。”

毛泽东在手写这首词时标明:“一九三四年夏登会昌山。”词作于同年7月下旬。

广东缺煤、少油、乏气,水电已基本开发完毕,一次能源扩大生产能力有限。受资源条件限制,广东能源生产结构简单,能源消费对外依存度高,80%以上的能源消费总量靠从省外和国外购入,非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高,清洁优质能源比重较低。广东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不尽合理,综合利用水平偏低,环保压力大,供需矛盾突出,用能成本居高不下。

清平乐·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期间的几首诗词创作,大多是在马背之上,战争余暇,即兴吟咏而成的。诗词讴歌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争,抒发了毛泽东和红军指战员及中央苏区军民在反“围剿”战争中的喜、怒、哀、乐,鼓舞中央苏区军民取得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军事“围剿”的伟大胜利。

责任编辑/陈洪

标签:;  ;  ;  ;  ;  ;  ;  ;  ;  ;  ;  

黄文富: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与毛泽东诗词创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