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术后炎性肠梗阻150例诊疗体会

腹部术后炎性肠梗阻150例诊疗体会

(广西桂林市永福县百寿镇中心卫生院广西永福514807)

【摘要】目的:分析腹部术后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50例腹部术后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及相关治疗方法。结果:150例患者中,腹胀者142例,占总人数94.67%;呕吐者141例,占总人数94.00%;腹痛者31例,占总人数20.67%;停止排气排便者150例,占总人数100.00%;腹部有固定压痛者47例,占总人数31.33%;腹部压痛性包块者9例,占总人数6.00%;腹部立位平片示有肠管积气者11例,占总人数7.33%;腹部立位平片示少量气液平者7例,占总人数4.67%;经常规治疗及对症治疗后均全部治愈,总住院时间在14~58天之间,平均住院时间在(29.32±5.67)天,所有病例随访半年无复发患者。结论:腹部术后炎性肠梗阻临床表现特殊,治疗原则异于普通肠梗阻,在临床工作中需重视其诊断,早期治疗。

【关键词】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3-0055-02

随着临床上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增多,术后炎性肠梗阻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相关研究表明,在腹部外科手术尤其是消化道手术后,约半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腹腔炎性粘连,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则会进一步发展成为炎性肠梗阻[1]。本病临床表现多端,病情迁延不愈、不易根治、治疗后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及正常生活,更有甚者,会危及患者生命[2]。正确及时的诊断和有效治疗措施是挽救病人生命的关键所在,鉴于此,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150例腹部术后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及相关治疗方法,现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0例腹部术后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一般资料见下表。

表1患者一般资料

项目例数

性别男69

女81

年龄(岁)34.63±14.71

发病时间(d)9.32±3.07

原发病阑尾坏疽穿孔52(34.67%)

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49(32.67%)

小肠破裂27(18.00%)

结直肠癌肿穿孔15(10.00%)

肠粘连7(4.67%)

手术方式阑尾切除术52(34.67%)

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穿孔修补术31(20.67%)

胃大部切除术18(12.00%)

小肠破裂修补术27(18.00%)

结直肠肿瘤切除近端造瘘术15(10.00%)

肠粘连松解术7(4.67%)

1.2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有术后短暂的排气排便,进食后立即出现肠梗阻的症状,具体表现如下表。

表2腹部术后炎性肠梗阻患者临床表现总结

症状或体征例数

症状腹胀142(94.67%)

呕吐141(94.00%)

腹痛31(20.67%)

停止排气排便150(100.00%)

体征腹部有固定压痛47(31.33%)

腹部压痛性包块9(6.00%)

腹部立位平片示有肠管积气11(7.33%)

腹部立位平片示少量气液平7(4.67%)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前沟通:本病病程较长,病情反复,在治疗前应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缓解其心理压力;

1.3.2常规治疗:禁食,早期予以胃肠减压,泛影葡胺造影,大黄水及蓖麻油胃管注入,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加强肠外营养,纠正贫血,同时应用生长抑素(奥曲肽)及糖皮质激素;

1.3.3对症治疗:病程较长者予以新斯的明肌注,肠蠕动恢复阶段使用肠蠕动药物,合并感染者予以抗感染治疗,必要者行二次手术治疗。

2.结果

本组150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均全部治愈,总住院时间在14~58天之间,平均住院时间在(29.32±5.67)天,所有病例随访半年无复发患者。

3.讨论

3.1概述

炎症肠梗阻一般发生于腹部手术后的早期,其本质仍是粘连性肠梗阻[3]。相较于一般意义上的粘连性肠梗阻而言,其病因主要来自肠管本身,而普通肠梗阻的病因一般来自肠腔以外,比如肠管与腹壁粘连成角或受压狭窄。腹部术后炎性肠梗阻的主要病因为肠管浆膜面受到炎症和损伤刺激导致肠壁充血水肿,导致管壁增厚及肠腔狭窄,同时肠襻间相互粘着致肠蠕动障碍,从而导致肠腔出现机械性不畅[4]。临床上一般腹部手术的患者在术后3~4d即可有短暂的少量排气排便,但绝不能认为此时胃肠道功能已恢复,因为少量进食后会迅速出现梗阻,且症状逐渐加重[5]。

3.2临床表现

3.2.1主要症状及体征:由于炎性肠梗阻常同时合并有小肠麻痹,故而患者的主要表现是腹胀、呕吐和消化液的丢失,胃肠减压可抽出大量黄绿色肠液。腹部触诊有不均匀柔韧感,无压痛。听诊肠道无任何肠鸣音。

3.2.2影像学检查:炎性肠梗阻腹部立位平片示全腹实变征象,偶可见积气和气液平;腹腔积液,可表现为腹腔内少量或中等量渗出液,以手术切口处为主的广泛渗出或切口周围肠间隙渗出的局部渗出[6]。

3.2.3剖腹探查:在无法确诊的情况下,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考虑予以剖腹探查。本病的手术探查表现也很典型,临床上称之为“冰冻腹、铁板腹、饼状腹”等,腹腔内肠管毫无间隙,如冰冻状,浑然一块,这就是炎性肠梗阻的典型表现,此时若强行予以手术剥离很容易损伤肠管,造成肠管损伤与肠瘘,肠管大量切除,或无法关腹,因此临床上应谨慎选择手术疗法。

3.3治疗

对于诊断明确的炎性肠梗阻患者,应予以非手术治疗。此时腹腔内脏器发生广泛粘连,肠壁水肿,肠管间看似有缝实则无缝,手术常毫无作为;若此时强行分离互相粘着的肠襻,必将加重肠管损伤,致肠管浆膜面广泛渗血,造成术后出血、感染、肠瘘等并发症,也为发生机械性肠梗阻埋下隐患,反而加重病情,延长病程,加重患者负担;另外,炎性肠梗阻患者极少发生肠绞窄,又无需通过手术解决肠襻狭窄、转折等机械性因素,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炎性肠梗阻病程一般较长,通常在治疗2~6周后缓解,其非手术治疗包括以下几点:

3.3.1禁食、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小肠减压管可进行胃肠减压,减轻梗阻近端肠管扩张而导致的肠缺血坏死;同时可通过小肠减压管注入复方泛影葡胺进行造影,一方面可对内疝等非炎性肠梗阻的早期肠梗阻早期发现,另一方面可缩短肠梗阻缓解时间和观察疗效,如造影剂能通过梗阻肠段,24h到达升结肠,可视为治疗有效和无肠坏死;

3.3.2应用生长抑素抑制消化液分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可应用生长抑素减少消化液分泌从而减少消化液的丢失;减少肠内炎性渗出,缓解肠壁水肿,促进肠蠕动的恢复;

3.3.3早期短程应用激素;

3.3.4抗生素的使用原则:炎性肠梗阻是一种非细菌性炎症,对于没有激发感染的患者无须应用抗生素;

3.3.5营养支持:及早进行全肠外营养支持,当肠道功能恢复后经过适当肠内营养后恢复经口饮食。炎性肠梗阻患者病程一般较长,长期禁食患者营养状况难以维持,出现内环境紊乱,应及时给予营养支持。如治疗后患者排出大量水样便,则是梗阻缓解的重要标志,应及时转为肠内营养;肠内营养可减少胆汁淤积,还可防止肠道细菌移位。在患者适应肠内营养1~2周后可经口饮食或部分口服饮食加部分肠内营养支持;

3.3.6手术治疗:在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应视患者具体情况及早考虑采取手术治疗。

炎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的一种较严重并发症,有其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我们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积极预防其发生,准确诊断和有效判断其缓解的可能性,积极治疗,可有效减少患者痛苦及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黎鉴秋,梁家源,卢云清等.奥曲肽联合针灸治疗早期术后炎性肠梗阻的临床体会[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4,17(3):231-233.

[2]翟超,陈平,刘涛等.老年患者术后炎性肠梗阻的诊治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7):990-991.

[3]韦远新.腹腔镜术后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附56例报告)[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6):2847-2848.

[4]刘伟锋.腹腔镜术后炎性肠梗阻60例临床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4,(6):11-12.

[5]杨树成,汪峰.术后炎性肠梗阻11例报告[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6(3):549.

[6]王孝国,陈跃,胡开兵等.术后炎性肠梗阻19例诊治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2):1888.

标签:;  ;  ;  

腹部术后炎性肠梗阻150例诊疗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