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区域刻板印象会影响区域间人、财、物的交流。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区域认知资源是影响区域刻板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但是少有学者探索区域认知环境再确认在区域刻板印象形成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笔者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构建区域认知资源、区域认知环境再确认影响下的区域刻板印象形成模型,通过对229名受访者的深度访谈,对访谈中形成的24 954条语句进行扎根理论分析,探索区域认知资源、认知表征以及认知环境再确认在区域刻板印象形成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区域认知资源只是影响了人们区域认知表征的形式。但由于缺乏固定性和明确性,认知表征形式只是区域刻板印象的胚芽;区域认知表征形式只有在人们以社会性学习或社会性强化的方式对认知环境反复再确认后才能形成区域刻板印象。因此,笔者认为:改善区域认知资源不是消除区域刻板印象的唯一路径,创造良好的认知环境,让人们每一次的社会性学习和社会性强化都能获得认知环境的积极确认也是一条重要路径。
[关键词]区域刻板印象 认知资源 社会性学习 社会性强化 认知环境再确认
一、引言
区域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关于某一地域内人和其他要素的相对稳定的评价或行为预期,以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固定的认知图式(Cognitive Schema)[1]。 积极的区域刻板印象会促进区域间人、财、物的交流,而消极的区域刻板印象则会阻碍区域间人、财、物的正常交流,甚至引起区域间的冲突,不利于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区域刻板印象广泛存在于大众之中,据有关报道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广东很多大中型企业的招聘简章上都明确表示不要来自国内某特定地域内的务工人员。过往研究认为,区域刻板印象是区域在各种认知资源方面表现的反映[2-5],即认为消极的区域刻板印象是区域在经济建设、环境保护、居民行为、治安环境、媒体报道等方面表现不佳的结果。但是,这一结论经不起以下事实的推敲:第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管理事业的深入推行,各地区均在经济建设、环境保护、治安环境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何有些区域消极刻板印象没有得到明显的缓和?第二,为何有些人从未到过某区域,从未接触该区域的认知资源,却对该区域同样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消极刻板印象?第三,区域认知资源包含的维度较多,如果某区域在某些认知资源上表现不好,而在另一些认知资源上表现良好,那么为何人们对某一区域的刻板印象却是一个整体性的认知图式?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事物的刺激[6],而是首先会将该刺激以一定的形式进行认知上的概念表征,赋予该刺激以符号属性;然后会将这个符号属性以社会性学习和社会性强化的方式,与其所处的认知环境关于该刺激的符号属性进行匹配性检验,如果能够匹配,人们就会对该刺激形成固定的认知图式和态度反应,而如果不能匹配,人们就不会对该刺激形成固定的认知图式和态度反应[7]。这说明:区域认知资源引起的认知刺激并不一定能导致区域刻板印象的形成,认知资源的符号表征以及认知环境对符号属性匹配度的再确认才是区域刻板印象形成的关键。但是,迄今为止尚无学者基于此视角对区域刻板印象的形成展开系统性的研究。基于此,笔者将深入探讨区域认知资源、认知表征形式以及区域认知环境再确认在区域刻板印象形成中的作用,并检验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认知心理学上的区域刻板印象形成机制研究
认知心理学将区域刻板印象看成是人们对认知资源直接加工的结果[2-5][8], 故在该理论中关于区域刻板印象形成的研究主要围绕区域认知资源、认知加工过程以及个体性因素这三个方面展开。
多数学者认为,区域认知资源是指那些影响人们对区域形成直接或间接认识的要素综合,它包括实体认知资源和信息认知资源[8]。区域实体认知资源是指那些影响人们对区域各方面亲身感受的要素总和,从某种程度上说区域实体认知资源也就是区域的实体形象[9];区域信息资源是指那些影响人们对区域各方面非亲身感受的要素总和,主要是指各种形式的媒体对区域实体资源选择性报道的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说区域信息资源也就是区域的媒介形象[10]。关于区域信息资源,学者们大多认为它包括媒体报道的框架以及媒体报道的导向性。但学者们并未就区域实体认知资源的具体内容达成一致。如,张国忠和陈宇翔(2008)[11]的研究将区域自然资源、区域人口素质、区域政府行为、区域建筑形态、区域空间格局作为区域实体形象的具体内容;孙江华和严威(2009)[12]将区域内的民生保障、经济发展、法制建设与治安环境、生态平衡、科技进步作为区域实体认知资源的具体内容;而 Crouch和 Ritchie(2005)[13]则将区域实体认知资源划分为区域核心资源、区域支持性资源以及区域城市管理水平三个维度。
基于社区药房的药物治疗管理实践;男女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患者护理的差异以及药剂师如何支持进化的实践;评估三年级药学生的注射培训,认证项目及在诊所接种疫苗对相关知识、技能和接种能力的影响;高级药学实习经历中药学生病人护理活动的潜在成本规避;通过尼古丁替代疗法的实践经验增强团队主动学习;紧急避孕咨询指导;在完成实体器官移植的高级药学实践经验前后,评估学生药师对跨职业角色的看法;在社区进行糖尿病及高血压筛查;在新生儿母亲中提高百日咳疫苗接种率的实践。不仅仅研究了传统的医院药房实践经验,跨职业合作实践、对于特殊患者的护理也是近年来的研究趋势。
Cl O2是一种强氧化剂,常用作油田高效杀菌剂,同时具有去除污水中硫化物的作用,主要的除硫机理是利用其强氧化特性将污水中的H 2 S、FeS等还原性硫化物氧化为可溶于水的硫酸盐,从而解决污水中高含量H 2 S带来的管线腐蚀及黑色胶体沉淀问题。同时,ClO2相较于其他氧化除硫剂,具有很强的p H环境适应性,在p H值为5~9范围内均可高效发挥除硫作用。
认知加工过程是指人们对认知资源的信息加工过程[14]。认知心理学基于认知经济性原则,认为人们对区域认知资源的信息加工是自动完成的,即认为人们基于认知精力最小消耗的目的,在需要对某区域做出态度反应和评价时,一般不会全盘考虑储存于自己记忆和认知中的关于该区域的信息,而只会对自己能最先回想的关于该区域的信息进行自动化加工。因此,人们对区域刻板印象的内容取决于人们最先能回忆到的关于该区域的信息[15]。 王沛(2002)[16]的研究认为,区域刻板印象是人们基于区域认知资源的信息加工过程,当然何种信息能够进入人们的信息加工过程取决于该信息的可及性程度;Bordalo等(2016)[17]的研究显示刻板印象的形成是人脑对区域信息加工的无意识结果,他们认为由于人脑储存信息的容量有限,且加工信息的能力也有限,因此人们不会过多地存储无关信息,也不会耗费更多的精力来处理和加工这些信息,区域刻板印象便随之而产生。
在34篇研究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的研究主要针对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学生,而对于中小学的研究却很少。即使是大部分实验研究,实验对象也更多是对于大学本科生,如毕鹏晖(2017)针对大二学生的问卷和访谈得出结果研究大学英语微移动词汇学习融入形成性评估模式;李思萦、高原(2016)以4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为对象,通过测试考察了移动技术辅助外语教学与多模态结合对学习者词汇习得的影响;孔繁霞、王歆(2014)基于“投入量假设”理论,探讨了93名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在阅读、听力、写作任务中的词汇附带习得效果等。
(二)社会认知理论上的态度与评价形成机制研究
1—44,我没有去过新疆,但对新疆我是有积极印象的。我大学宿舍有两个同学是来自新疆的,他们为人非常友善,心地也非常善良(1—44—2—2,居民行为—友善),在网络和新闻报道中经常看见关于新疆风景名胜的介绍和新疆人民的友好(1—44—2—4,报道的框架—风景名胜、居民和善),这让我觉得新疆景色美丽,人民安居乐业。我有几个同学去了新疆,他们说新疆其实真的很好,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风情都非常有特色。新疆的社会治安环境也非常好,甚至比内地有些地方还好(1—44—5—2,社会性强化—周围人的影响),我就更加确信了自己之前对新疆的印象。
4.理论饱和度检验。
概念表征是指人们用某一符号或符号集来指代某事物的行为,如果人们用某一符号表征了某事物,那么当该事物缺席时,人们就会用该符号来代表该事物[21]。认知的概念表征形式,简称认知表征形式,则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的信息进行认知后,用来指代该事物的符号或符号集的表现形式[21]。通常情况下,研究者将认知表征形式分为样例性认知表征形式和抽象性认知表征形式:样例性认知表征是指人们用子群体的某一符号特征来指代总群体特征的行为,如用北京人的性格特征来指代中国人整体的性格特征;抽象性认知表征形式是指人们用总群体的符号属性来指代子群体特征的行为,如用性格豪爽来指代每一个北方人[22]。很多研究显示,认知表征形式会影响人们对事物信息的表达和理解,进而会影响对事物本身的态度和评价。但是,认知表征形式最大的特征是易变性和不稳定性,它会随着被认知子群体及其特征的改变而发生变化[22]。因此,通过认知表征形式很难获得人们固定的态度反应和属性评价。
认知环境是指当人们形成对某事物的认知表征后,那些影响人们后续对该事物评价的要素总和[23]。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的认知行为并非发生在真空之中,而是要受到认知环境的影响,即便是人们基于认知资源形成了对事物的概念表征,他们对事物最终的认知图式、态度以及评价也会受到认知环境的影响[23]。认知环境再确认是指当人们形成对某事物的初步概念表征后,将这一概念表征与其所处的认知环境对该事物的概念表征进行匹配的行为[24]。根据人们的行为特征,认知环境再确认可以分为社会性学习和社会性强化。社会性学习是指人们在对某事物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基于一定的目的,主动向周围环境搜寻有关信息的过程;而社会性强化则是指人们在对某事物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不自觉、被动地接收有关某一事物信息的现象[24]。认知环境的再确认有助于人们对事物形成固定的态度反应和属性评价。Fries-Britt和 Griffin(2007)[25]的研究发现, 之所以那些从未见过黑人的白人老妇对黑人存在着严重的刻板印象,是因为这些白人老妇的认知环境不断让她们进行概念表征的再确认。
通过对229名受访者的深度访谈,本研究总计获得了24 954条对答语句。对诸如 “嗯” “同意” “是的”等简单对答语句予以删除后,本研究最终获得有效对答语句22 065条。这些有效对答语句中,有3 332条语句回答的是问题 “对新疆印象描述”,约占比15%;有7 107条语句回答的是问题 “对新疆问题描述的原因”,约占比35%;其余的全为回答问题“对新疆印象形成过程”的语句。部分语句情况如表2所示。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术前检查和准备。A组:取患者截石位,头部稍低,在脐周下方作小切口,并穿刺Trocar,作为腹腔镜通道,并进行人工二氧化碳气腹,压力控制在15 mmHg。再在右锁骨中线至两髂前上棘连线脚垫做切口放置12 mm Trocar操作孔,并在左右锁骨中线平脐水平分别作切口放置5 mm Trocar操作孔,其中左侧孔取标本。在腹腔镜下将肠段、系膜游离,并对系膜血管根淋巴结清扫干净。进行肠吻合手术的患者要在腹壁做一个小切口,在体外切除右半结肠/乙状结肠,并回结肠吻合。进行直肠切除手术的患者于肛门处以吻合器进行直肠吻合。
Pj和都是齐次坐标表示的三维点和二维点,其中π是投影函数,表示三维点投影到图像上的位置,并且返回值也是二维点的齐次坐标形式,有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收集
在社会认知理论中,人们对事物稳定态度的形成是一个认知加工和概念表征再确认的动态过程。对于事物动态属性的揭示,诸如问卷调查和现场试验等传统数据方法的作用有限,基于深度访谈的数据收集方法则大有作为。因为,第一,深度访谈让研究者可以与受访者就某个问题进行问答式的深入交流,便于研究者从问答内容中揭示变量间存在的潜在逻辑;第二,通过提前设定问题的顺序,研究者可以根据受访者的回答内容判断变量间的动态变化关系;第三,较长时间的深度访谈使得研究者可以根据受访者的回答内容发现原有理论中没有发现的变量及变量间关系,以丰富现有理论[26]。
本研究以新疆印象为话题展开访谈。由于过往研究没有形成学界公认的区域刻板印象测量量表,本研究采用没有具体问题提纲、但有问题排序的半结构化访谈,访谈问题大致按以下顺序进行:首先,让受访者回答: “请用三到五个词描述一下您对新疆的印象。”其次,让受访者回答: “基于哪些原因让您对新疆产生了这些印象?”最后,让受访者回答: “您觉得自己还会改变对新疆的这一印象吗?为什么?”为了详细记录访谈中的问答内容,在征得受访者同意的前提下,每次访谈都有一名副手负责文字记录和音频录制工作。
基于以下原因,本研究在北京市和新疆乌鲁木齐市进行深度访谈:第一,过往研究显示人们对区域的熟悉度会影响他们的区域刻板印象[18]。本研究将在北京进行深度访谈的、没去过新疆的受访者归类为对新疆熟悉度低的群体,将在北京进行深度访谈的、去过新疆的受访者归类为对新疆熟悉度较高的群体,将在新疆进行访谈的受访者归类为对新疆熟悉度高的群体,以排除熟悉度对本研究结论的干扰。另外,为了规避内/外群体效应[19]对本研究结论的干扰,我们将受访对象限定为非新疆户籍的、在新疆居住时间不超过四年的个体;第二,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北京市从2012年以来就是我国外来人口净流入第一大省份,乌鲁木齐市也是新疆区域内外来人口净流入的高峰地区,以北京市和乌鲁木齐市为访谈地点可以增加受访者样本的区域代表性。
访谈时期跨度为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在此期间本研究对229名受访者进行了40分钟到60分钟的深度访谈,部分受访者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为了使受访者专心配合,让深度访谈工作取得预定的成效,本研究给予学生身份的受访者60元的报酬,给予非学生身份的受访者100元的报酬。这229名受访者中,在北京接受访谈的为158名,占比69%;去过新疆的为83名,占比36%;在四星或五星级酒店接受访谈的为40名,占比17%。
表1 部分受访者的基本情况示例
受访者编号 姓名 职业 籍贯 现住地 访谈地点 是否去过新疆1石某 学生 河南安阳 北京海淀 北京某大学自习室 是14 全某 公司职员 江西上饶 福建福州 新疆某五星级饭店 是29 祈某 公务员 湖南怀化 北京朝阳 北京某咖啡厅 否34 陈某 公司职员 北京房山 北京海淀 北京某四星级饭店 否43 廖某 公司职员 吉林通化 辽宁大连 新疆某青年旅舍 是52 王某 学生 河南平顶山 北京昌平 北京某大学自习室 否57 广某 自由职业 广东清远 广东广州 新疆某青年旅舍 是63 王某 个体户 福建三明 新疆乌鲁木齐 新疆某小吃店 是77 黄某 教师 湖南张家界 湖南张家界 新疆某快捷酒店 否
续前表
受访者编号 姓名 职业 籍贯 现住地 访谈地点 是否去过新疆91 胡某 个体户 贵州六盘水 北京房山 北京某咖啡厅 否113 户某 公司职员 陕西安康 陕西西安 新疆某四星级酒店 是135 王某 公司职员 河南信阳 广东深圳 新疆某青年旅店 是173 李某 公职职员 内蒙古赤峰 北京昌平 北京某四星级酒店 否190 刘某 自由职业 黑龙江鹤岗 北京石景山 北京某小吃店 否206 康某 公务员 北京 北京昌平 北京某小吃店 否214 吴某 公司职员 安徽宿迁 北京石景山 北京某咖啡厅 是219 申某 学生 广东东莞 北京昌平 北京某大学教室 否223 罗某 公司职员 内蒙古通辽 新疆乌鲁木齐 新疆某宾馆 是229 梁某 自由职业 广东清远 北京通州 北京某咖啡馆 是
(二)数据的初步处理
综上,认知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理论都对人们态度和评价的形成做了解释。前者被广泛运用到区域刻板印象的形成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存在诸多缺陷,不能解释现实中存在的区域刻板印象;而后者还未曾有学者将其运用到区域刻板印象的形成研究。但是,根据Reed(1991)[1]的定义:区域刻板印象是人们关于区域内人或其他要素的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评价,以及由此形成的较为固定的认知图式。基于此,本研究认为社会认知理论所探讨的人们对事物的固定态度和评价才是区域刻板印象的本质所在。而且,前人关于区域刻板印象形成的研究多应用的是问卷调查和现场试验等方法,这些研究方法往往只能探求某一时点或情境下的区域刻板印象特点,不能揭示区域刻板印象的全部形成过程。因此,本研究以社会认知理论为研究视角,运用深度访谈的数据收集方法和扎根理论的数据处理方法,探求区域刻板印象的本质和形成机制,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区域形象提升措施、消除区域消极刻板印象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建议。
表2 部分对答情况示例
受访者 访谈日期 访谈地点 对新疆的印象 回答的问题 回答的语句数量 用途黄某 2016年10月 新疆某快捷酒店 积极 对新疆印象描述的原因 5 建模广某 2016年10月 新疆某青年旅舍 中性 对新疆的印象描述及原因 7 建模石某 2016年11月 北京某大学教室 积极 对新疆的印象描述 2 检验刘某 2016年12月 新疆某青年旅舍 积极 对新疆的印象描述 3 建模刘某 2016年12月 北京某大学教室 中性 对新疆印象描述的原因 6 建模祁某 2017年1月 新疆某快捷酒店 中性 对新疆印象的形成过程 8 检验祝某 2017年1月 北京某四星级饭店 积极 对新疆印象描述的原因 7 检验杨某 2017年3月 新疆某大学教室 消极 对新疆印象的形成过程 10 建模张某 2017年3月 北京某小吃店 中性 对新疆的印象描述 1 建模范某 2017年4月 北京某商场 积极 对新疆印象的形成过程 4 建模全某 2017年4月 新疆某四星级酒店 中性 对新疆印象的形成过程 6 检验胡某 2017年5月 北京某餐馆 积极 对新疆印象的形成过程 5 建模王某 2017年5月 新疆某青年旅舍 中性 对新疆的印象描述 2 建模范某 2017年6月 北京某三星级酒店 中性 对新疆印象的形成过程 9 检验黄某 2017年6月 新疆某青年旅舍 积极 对新疆印象描述的原因 6 建模石某 2017年7月 北京某大学教室 中性 对新疆印象描述的原因 4 建模李某 2017年7月 新疆某青年旅舍 积极 对新疆的印象描述 3 检验李某 2017年8月 北京某咖啡馆 积极 对新疆印象的形成过程 6 建模毕某 2017的8月 北京某咖啡馆 中性 对新疆印象的形成过程 4 建模申某 2017年10月 北京某快捷酒店 消极 对新疆印象的形成过程 7 建模胡某 2017年10月 新疆某四星级酒店 中性 对新疆的印象描述 2 检验徐某 2017年11月 新疆某四星级酒店 积极 对新疆印象描述的原因 5 建模梁某 2017年11月 北京某咖啡店 中性 对新疆印象描述的原因 3 建模李某 2017年12月 新疆某酒店 积极 对新疆印象的形成过程 8 建模罗某 2018年1月 北京某快餐店 积极 对新疆的印象描述 2 检验唐某 2018年3月 北京某新疆菜馆 积极 对新疆印象的形成过程 4 建模
四、基于扎根理论的区域刻板印象形成机制分析
(一)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介绍
利用深度访谈方法收集的数据多为文字表述性的,诸如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结构方程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无法发挥其正常作用。因此,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扎根理论是一种有效的基于文字性资料的研究方法,它是研究者在系统化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用总结和归纳的分析方法去挖掘、发展现象背后的理论,并暂时性建立和验证理论的过程[27]。本研究按照扎根理论的研究流程(Pandit,1996[28], 见图1),在系统化资料收集的基础上,通过一级编码、二级编码和三级编码构建区域刻板印象形成的理论模型。本研究首先将由深度访谈得到的回答语句进行逐条分析,从中将提及频次较高的概念类别进行归类,产生16个一级编码概念;然后利用归纳法进行逼近研究主题的二级编码,将研究主题与所收集的资料之间建立联结;最后用三级编码进行整合与精炼,得出围绕区域刻板印象形成的核心概念。
图1 扎根理论的研究流程
(二)一级编码
一级编码又称开放编码,是指以词频分析为基础,将所收集的散碎资料予以概念化和范畴化,并以这些概念和范畴全面而抽象地还原资料所表述内容的文本数据处理过程[27]。一级编码的任务是,根据词频分析界定概念、发现范畴,并用这些概念和范畴最大化地使散碎的资料产生聚敛效应。
随后,通过3D-DNA 分析流程(版本170123)对有效的高通量测序数据与上述装配数据一起进行处理,得到了一个合理的连接模式,准确的染色体组装结果。如原文图2所示,使用Juicebox(版本1.5.2)显示连接模式图谱。原文表S5展示了单叶省藤12个最长的染色体水平Scaffold和黄藤13个最长的染色体水平Scaffold。预测染色体总长度分别占单叶省藤和黄藤基因组总长度的92.08%和92.01%,Scaffold N50分别为169 Mb和119 Mb。
根据一级编码的要求,本研究随机选择18 716条对答作为区域刻板印象形成模型的建模使用,随机选择6 238条对答作为区域刻板印象形成模型的检验使用。
为了更好地分析帖子每句话的内容,同时又保留帖子中每句话的顺序,编号包含以下含义:受访地点编号—受访者编号—回答问题编号—回答问题的句子编号,如编号1—1—1—1表示在北京接受访谈的第一个访谈者石某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的第一句话;编号2—4—1—1表示在乌鲁木齐接受访谈的第四个访谈者全某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的第一句话。经过对受访者回答样本的反复整理和核对,本研究最终从资料中抽象出16个范畴及其下属的28个概念,具体如表3所示。在经过对是否去过新疆的受访者的对答仔细对比后,本研究发现:是否去过新疆会影响受访者的区域认知表征形式,但不会影响他们的区域刻板印象。
表3 一级编码形成的概念范畴
编号 主范畴概念范畴1 社会安全程度 指新疆的治安情况及社会环境的安全程度2 经济发展程度 指新疆经济发展的程度,包括新疆整体经济发展程度及区域企业品牌美誉度等3 风景吸引力 指新疆风景名胜的吸引力,包括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景的吸引力4 特色饮食吸引力 指新疆特色饮食的吸引力和美誉度5 基础设施方便程度 指新疆境内的交通、旅游接待等基础设施建设舒适度6 城市风景吸引力 指新疆境内主要城市的标志性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吸引力7 居民行为 指新疆居民普遍的行为习惯及特征8 媒体报道的框架性 指媒体对新疆有关新闻报道的习惯性主题和内容框架9 媒体报道的导向性 指媒体对新疆新闻报道的情感和态度倾向性10 对新疆的样例性认知 指受访者基于个案对新疆形成的整体性认识11 对新疆人的样例性认知 指受访者基于个案对新疆人形成的整体性认识12 对新疆的抽象性认知 指受访者基于抽象概念或符号对新疆形成的整体性认识13 对新疆人的抽象性认知 指受访者基于抽象概念或符号对新疆人形成的整体性认识14 社会性学习 指个体基于一定的目的或动机对涉疆信息的主动性检索15 社会性强化 指受访者在对新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无意识地、被动地接受涉疆16 刻板印象的形成 指受访者对新疆整体性的、固定的和有方向性的认知结构形成
(三)二级编码
二级编码又称主轴编码,是指以逻辑关系分析为基础,以研究问题为轴心,将一级编码中独立的概念、范畴进行关联分析,以在不同概念、范畴之间建立关联的文本数据处理过程[28]。二级编码的任务是,用逻辑分析在独立的概念、范畴之间建立关联,并用这些关联来界定所要研究问题的核心[29]。为此,我们将一级编码中能呈现不同概念、范畴之间联结的回答语句进行逐一分析,以期分析出其中潜在的逻辑脉络或者因果关系。通过二级编码分析,本研究发现受访者的回答中是存在一定联结关系的。本研究将这些联结和逻辑关系进行归类后,发现了三大类关系,具体见表4所示。
海洋钻井公司员工主动提交节水节电意见及建议720条。实施效果立竿见影,2018年上半年减少了水电费6万余元。
表4 主轴编码形成的三大类关系
编号 关系类别 影响关系的关系范畴/对应编码 关系的内涵1 样例性认知表征的形成治安环境:1—3—3—2;2—5—4—2经济发展:1—21—2—4;2—30—6—5特色餐饮:2—10—5—6;2—4—10—3基础设施:2—45—9—7;2—47—6—5风景与人文:2—13—11—3;1—1—9—5城市景观:1—82—12—3;2—16—4—7居民行为:2—35—8—4;2—92—9—6影响区域刻板印象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样例性认知表征,它是人们基于实体认知资源对区域形成的特征性概念表征。从整体上来说,人们对新疆形成了较为积极的样例性认知表征,认为新疆的治安环境已经大为改善,和内地一样安全,特色餐饮和自然、人文风景也十分具有吸引力,新疆人民比较友善、淳朴。但也认为与其他省份相比,新疆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较为落后。当然,样例性认知表征的形成受到受访者是否去过新疆的影响。若受访者去过新疆,那么他就更有机会接触诸如治安环境等实体认知资源,也就更容易形成样例性的认知表征形式。2 抽象性认知表征的形式报道主题:1—7—11—8;1—53—6—9报道框架:1—20—7—10;2—23—3—5报道导向:2—18—6—8;1—101—5—6影响区域刻板印象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抽象性认知表征,它是认知基于信息资源对区域形成的抽象性概念表征。从整体上说,人们基于信息资源对新疆形成了较为积极的抽象性认知表征,从媒介信息中他们看到了对新疆优美风景和淳朴民风的介绍,也了解到了新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长足进步。但是,基于网络论坛等渠道信息资源的偏颇传递和失真报道,人们也担心新疆的安全问题。当然,抽象性认知表征的形成也受到受访者是否去过新疆的影响。若受访者没有去过新疆,他们只能从信息资源上了解抽象意义上的新疆。3 刻板印象的形成样例性认知表征:2—23—11—4;1—39—12—6抽象性认知表征:1—47—10—3;1—77—9—4社会性学习:2—102—5—5;1—29—11—5社会性强化:1—56—13—6;1—212—6—3仅有认知表征很难让人们形成兼具固定性和方向明确性的刻板印象,只有当人们基于认知资源形成的认知表征得到其所处认知环境反复再确认后,刻板印象才最终形成。扎根理论的数据分析表明,在认知环境再确认行为中,积极主动的社会性学习和无意被动的社会性强化行为对认知表征向刻板印象转化都发挥作用,但不同行为对刻板印象的巩固程度及最终形成的作用存在差异,研究发现,后者较前者的作用更大。
(四)三级编码
三级编码又称选择性编码,是指根据二级编码得出的范畴间的关系来选择核心范畴,并系统地和其他范畴进行比较,验证它们之间的从属关系,同时把尚未发现、尚未发展完备的范畴及其关系予以补齐,以使最终的概念模型更加完备的文本数据处理过程[29]。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的主要任务是识别出能够统领其他范畴的主范畴,并用所有发现的范畴、概念和关系等简明扼要地说明全部现象。经过一级编码、二级编码以及逻辑关系分析后,本研究根据研究目的又一次对原始材料、概念、范畴,尤其是范畴间的关系进行了反复比较,将本研究的核心问题范畴化为 “认知表征形式形成”和 “区域刻板印象形成”两大主范畴,具体如图2所示。这两大主范畴其实是与社会认知理论中经典的 “认知刺激—认知表征—认知环境再确认—认知图式形成”范式相一致。基于认知资源的外在刺激,人们会本能地在头脑中回答:“该刺激是什么?”即进行认知上的概念表征,但由于其具有不稳定的特征,故它不是固定的认知图式,也就不是刻板印象。当然,人们的认知行为并不是发生在真空环境中,当人们关于某事物的概念表征得到认知环境的再确认后,固定的认知图式,亦即刻板印象也就形成了。下面,本研究展开详细分析,以验证这两大主范畴对其他范畴的统领性。
个体因素是指影响人们区域认知资源加工过程的主观因素总和,人们的主观因素会影响其信息加工过程, 这已经为众多研究所证实[18-19]。 如, 温芳芳和佐斌(2008)[18]的研究发现,人们对被评价目标的熟悉度会影响他们对其刻板印象的形成。具体来说,当人们对被评价目标的熟悉度高时,他们会减少对反映该目标个性化信息的处理,因而更容易形成刻板印象;而当人们对被评价目标的熟悉度不高时,他们就会仔细甄别每个反映该目标个性化的信息,因而较难形成刻板印象。 Schmid和 Amodio(2017)[19]的研究发现,当人们将自己归类为某一群体后,内/外群体效应会影响个体的刻板印象。具体来说,人们会关注内群体的所有信息,并采用碎片化的方式来处理这些信息,因此较难对内群体形成刻板印象。但是,人们不会过多地关注外群体的信息,且会采用整体化的方式来处理这些信息,因此较容易对外群体形成刻板印象。
1.认知表征的形成。
图2 区域刻板印象形成的全过程
山水画从南朝宗炳提出的“近大远小”理论,到宋代郭熙提出的“三远”理论,画面空间建构开始成熟。“三远”论是对宗炳“近大远小”空间理念的丰富,在山水画空间建构理论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指导并启发其后的山水画空间理论。
2.刻板印象的形成。
与认知表征形式不同,刻板印象是一种固定的认知图式[1],也就是说,刻板印象是指当提及某事物时,人们能不加思索地、反复联想到某一(类)属性的现象。如果说,认知表征要回答的是:“该刺激对我来说应该是什么?”那么刻板印象要回答的就是: “该刺激对我来说一定是什么?”[31]如: 1—132—11,我也不知道这一评价是否可靠,我只是经常听电视新闻上这样报道,但是我去过新疆的朋友告诉我,新疆非常安全,也很繁华(1—132—11—2,社会性强化—朋友的告知)。2—113—10,我虽然没有去过新疆全境,但是我确信新疆一定是一个景色优美、民风纯朴的地方,这不仅只是基于我自身的旅游经历,也在于我看到的网友们在网上分享的新疆旅游经历(2—113—10—4,社会性学习—网络信息搜寻)。扎根理论的数据分析还表明,认知环境再确认的具体形式会影响人们区域刻板印象的稳定程度。具体来说,与更具行为主动性的社会性学习相比,更具行为被动性的社会性强化能让区域刻板印象更具稳定性。如:2—62—12,我认为新疆正如宣传片中宣传的那样,新疆是一个好地方,我决定毕业后留下来。我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的,因为我经常跟我同学一起就毕业去向进行交流,他们也是这个判断(2—62—12—2,社会性学习—与朋友的交流)。1—202—9,我会用“大美”来描述我对新疆的整体印象。我非常肯定我的判断,而且一说到新疆我就会联想到 “大美”这个词,这不仅因为我亲自去过新疆,而且在电视、网络新闻和他人交谈中也经常无意地看到、听到关于新疆这方面的消息(1—202—9—6,社会性强化—周边信息的影响)。
显然,丰富多彩的认知资源会让人们产生认知上的反应,首当其冲的认知反应就是概念表征,即人们首先回答自己:“这一刺激对我来说应该是什么?或者我应该怎么形容该刺激?”[30]如: 1—21—7, 我跟新疆人有过多次接触,觉得他们都很正直、淳朴和善良(1—21—7—3,居民行为—良好的居民行为);新疆景区的景色优美,真的能配得上大美新疆的称号(1—21—7—4,风景名胜—自然风景优美);而且,新疆的治安环境也不差,挺安全的(1—21—7—5,社会环境—安全);但是,乌鲁木齐这座城市的基础设施条件不好,老是堵车(1—21—7—7,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条件较差)。1—36—8,电视和网络上经常报道新疆特色的民俗文化,让我觉得新疆非常神秘(1—36—8—5,报道框架—关于新疆少数民族的报道);而且,这些报道都很强调新疆与内地的差异,这让我对新疆的神秘感加深了(1—36—8—7,报道导向性—强调新疆与其他省份的差异)。扎根理论的数据分析还表明,是否去过新疆会影响受访者的认知表征形式。具体来说,去过新疆的受访者,由于对新疆实体认知资源接触较多,他们较容易形成样例性的认知表征形式;没去过新疆的受访者,由于对新疆信息认知资源接触较多,他们较容易形成抽象性的认知表征形式。如:2—9—4,乌鲁木齐的经济发展是很快的(2—9—4—2,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较快),景区基础设施也很方便(2—9—4—5,基础设施—方便),新疆的景区很少有欺诈游客的事情发生,这说明新疆人都很淳朴(2—9—4—6,居民行为—淳朴),而且新疆的治安环境也比较好,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不安全(2—9—4—7,社会环境—安全程度较高)。2—39—5,我很喜欢乌鲁木齐的环境和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2—39—5—2,城市风景—好的城市风景),新疆经济发展也非常好,不亚于内地的省会城市(2—39—5—5,经济发展—发展较好)。1—99—2,经常看网络上的新疆旅游宣传片 《大美新疆》,觉得新疆真是美不胜收(1—99—2—3,媒介报道的框架—自然景色),而且这些报道中的新闻词也十分优美,什么 “喀纳斯是上帝打翻的调色盘”“上帝散落在人间的眼泪”等,这些真的打动了我(1—99—2—5,媒体报道的导向性—正面的报道倾向),让我很想去新疆旅游。1—132—4,从媒体报道上看,新疆这几年确实发展很好,以前很少能够在媒体看到关于新疆在经济建设、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成就的报道,但这几年电视新闻中经常能看到(1—132—4—3,媒介报道的框架—框架内容的调整),这几年媒体信息中关于新疆的报道很少出现“暴恐”“贫穷”等字眼,而尽是 “民族团结” “社会发展”等词(1—132—4—5,媒介报道的导向—报道导向的调整),这让我觉得新疆与我们其他省份并没有什么不同。
3.认知表征、认知环境再确认以及刻板印象三者的关系。
刻板印象的形成并不是一个时点性事件,而是一个跨时期的、多因素影响的认知过程[32],这一过程包括对实体资源和信息资源的认知、对这些资源的概念表征、向认知环境进行再确认等三个步骤。如:2—81—3,我跟新疆本地人有过业务往来,觉得他们非常憨厚而朴实(2—81—13—3,居民行为—憨厚朴实),近年来新疆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很多城市发展得并不比内地差(2—81—3—4,经济发展—速度快),而且新疆也没有内地人想象得那样治安事件、甚至暴恐事件频发,很安全(2—81—3—5,社会环境—安全)。我对我自己的判断还是很有信心的,因为据我所知,现在电视新闻和网络报道中很少能够见新疆发生社会安全事件的新闻报道了(2—81—5—2,社会性学习—网络信息搜寻),而且也很少听见我身边的朋友抱怨新疆(1—81—5—3,社会性强化—周围人的态度影响)。1—197—5,我没去过新疆,但是经常关注新疆的信息和新闻。总的来说,我觉得新疆还算可以。它毕竟位于祖国西北边陲,能有如新闻中所说的社会发展成就实属不易(1—197—5—3,报道的导向性—正面导向)。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新疆是我国反恐维稳的前线,但近期在电视新闻上、网络报道中很少看到新疆发生社会安全事件的新闻(1—197—5—6,报道的框架—框架的变化)。我一些去新疆旅游回来的亲朋好友也是这样的体验,经常听他们说新疆其实和内地一样安全(1—197—8—9,社会性强化—周围人的影响)。
通过对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进行调研,发现在辅导员的职业生涯中,有的辅导员认为自己从事的辅导行业不是一个可以从事一辈子的行业,更有人认为这样的职业只是一个跳板[2],无心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而有的辅导员能够清晰岗位职责,明确自身定位,积极提升自身职业能力,进入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阶段[3];因此研究结果得出:在辅导员的职业生涯中,如果没有对自身职业的规划,则有转岗现象存在;若有明确的规划,则进入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阶段,强者越强。
高理论饱和度是指研究者在穷尽对资料的查阅、分析后,依然无法进一步发展某个概念、范畴的特征状态。理论饱和度检验就是在初步建构模型的基础上,研究者利用预留的资料来检验该模型是否具有高理论饱和度的文本数据处理过程[33]。为了检验理论的饱和度,本研究对预留的6 238条对答进行了编码和分析,这些对答资料仍然是反映区域形象形成的。因回答语句太多,本研究在此只能代表性地列出两位受访者的对答。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面对认知资源,人们并不仅仅只是被动地接收、归类和处理它,并据此对事物形成态度和评价,人们还会根据自己的知觉、思想和思维方式赋予这些具体的认知资源以抽象意义,即对认知资源进行概念上的表征,然后会将他们对事物的概念表征以社会性学习和社会性强化的方式,与其所处认知环境关于该事物的概念表征进行匹配,如果二者能够匹配,那么就会以此概念表征为基础形成对事物的态度和评价[20]。如同认知心理学之研究,社会认知理论也认为认知资源是人们对事物态度和评价形成的基础。但其中之区别在于,前者认为认知资源能直接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评价,而后者在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认知环境具有影响作用的前提下,认为认知资源对人们的态度和评价的影响是有具体路径和条件的[20]。这里的具体路径是指认知的概念表征,而条件则指认知环境的影响。
2—131,这是我第二次到新疆,“美” “好”和“善”是我对新疆的印象。新疆的自然风光很美(2—131—4—3,风景名胜—美丽),新疆特色美食和水果非常好吃(2—131—4—5,特色餐饮—美味),新疆人很淳朴和善良(2—131—4—6,居民行为—善良)。而且,我觉得我用的这些词是十分贴切的。因为我们新疆旅游微信群中的很多人都有这种感受和体验,我经常看见他们在群里分享的新疆旅游经历(2—131—7—1,社会性强化—网络环境的影响)。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采用深度访谈法收集数据,运用扎根理论分析和处理数据,探索了区域认知资源、区域认知表征形式以及认知环境再确认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区域刻板印象形成过程中各自扮演的角色,依此,构建了区域认知资源和认知环境再确认共同影响下的区域刻板印象形成模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区域认知资源仅仅是区域刻板印象形成的基础条件,它并不能直接导致人们的区域刻板印象生成。面对认知资源,人们并非只是被动地接受,并由此直接形成区域刻板印象,而是能动地将这些认知资源 “翻译”成自己能够理解的概念。区域认知资源之于区域刻板印象形成的真正作用是它对人们认知表征的影响,由于认知资源是多维度的,它对人们具体的认知表征形式也存在差异。实体认知资源更多影响人们的样例性认知表征形式,而信息认知资源更多影响人们的抽象性认知表征形式。基于扎根理论的数据分析表明,后者更能影响人们区域刻板印象的形成。
2.由区域认知资源形成的认知表征是区域刻板印象形成的初始阶段。很多研究将认知表征视为刻板印象的最终形式,其实认知表征只是人们借用某种符号来指代某一区域印象,它会随认知资源不同而发生改变。并且人们往往会用多种符号来指代该区域印象,所以认知表征不具备区域刻板印象的所有特征。但是区域刻板印象的形成又离不开认知表征,因为认知表征的存在预示着人们对区域形成了符号性的知识结构,这是区域刻板印象形成的雏形或初始阶段。
3.人们的认知环境再确认行为最终决定区域刻板印象是否形成。认知表征使得人们基于区域认知资源获得了符号性的知识结构,这一知识结构能否形成区域刻板印象,取决于该结构是否具备固定化和方向性特征。人们在认知环境下通过不断的社会性学习和社会性强化行为,能够使有关特定区域的知识结构形成固定化和方向性,并且,这一知识结构能够通过社会性学习和社会强化行为获得人们的正面确认,人们就会相信该认知结构,将其固定化为认知图式,区域刻板印象最终真正形成。
“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幽灵’。”霍铁心里想着,强忍住笑,扭头看向小达。没想到,刚才还十分兴奋的小达,此刻却脸色大变,结结巴巴地说:“是真的!是真的……”
(二)管理启示
基于以上发现,笔者有以下管理启示及建议。
第一,要重视区域实体认知资源的规划与打造,全面完善和提升区域的实体形象,练好内功。区域认知中的各种实体资源其实就是区域形象的各种实体维度,根据以上研究,包括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特色饮食、基础设施、城市风景、风景名胜和居民行为等七个方面。相关部门在完善和提升区域形象过程中,首先必须全面规划和打造区域中的各种实体资源,任何实体资源的疏漏和忽视、缺陷和短板,都会通过人们的直接体验形成样例性表征,最终影响区域整体形象。
第二,要重视区域信息资源的设计和管控,全面改善和提升区域的媒介形象,做好对外推介。如前所及,区域认知中的信息资源是区域形象中的信息维度,主要包括报道框架和报道导向两个方面。在区域形象形成过程中,它的重要性及与实体资源的重要区别在于,人们对实体资源的感知状态,往往是因时、因地、因事、因人而异,而人们所接触到的信息资源,往往是直接的区域形象描述或者抽象描述,所以它的影响是直接的、普遍的和持久的,如果是大众媒体传播,那它更极具权威性和极高可信度。因而,要完善和提升区域形象,必须对所传播的信息结构框架、信息方向进行引导,要有统一规划,在不违背大众媒体客观报道及监督职责的同时,要对包括各种社交媒体在内的所有媒体所报道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管理。
第三,创造积极良好的区域认知环境,让人们的每一次社会性学习和社会性强化都能获得积极和正面的认知环境再确认。在某一时段,对实体资源的某一方面,如某地的导游行为或安全问题,一旦形成消极的区域印象,人际传播和媒介传播将非常迅速,在这其中,不管人们因为何种目的主动寻求相关信息,还是不自觉地接受相关信息,如果同样是消极的、负面的,都会进一步强化消极印象并最终形成刻板印象。因而在积极采取措施以消除产生问题根源的同时,需要重视发挥社会性学习和社会性强化的积极作用,尤其是重视媒体传播的积极作用,积极调整和重新规划媒体战略,进一步调整和拓展媒体信息结构,调整和加强方向引导,将直接或间接有利于抑制或消除消极刻板印象的信息,以各种形式展现于媒体上,以便将负面信息及认知淹没于大量的正面信息与报道展示之中。
(三)局限与展望
关于扎根理论,目前学术界在其效度、信度及研究伦理中还存在颇多争论[34]。本研究根据扎根理论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世性意义,还有待后续研究基于本文开发的概念、范畴进行严格的实证研究。此外,基于扎根理论,研究者虽然可以较容易地发现和发展经验资料中存在的范畴或变量间的关系,但与其他质性研究方法一样,研究者还无法通过它准确地发现一个范畴或变量下存在的两种类别变异对另一个范畴或变量的影响[35]。比如本研究中,除了支持是否去过新疆对受访者认知表征形式有影响,扎根研究的数据并未体现受访者的个体差异对其认知表征形式形成的影响,也未发现受访者的个体差异对其刻板印象形成的影响。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未来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Reed J S.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the Regional Stereotypes of Southern College Students, 1970—1987 [J].Sociological Spectrum, 1991, 11(4): 369-377.
[2] Rogers K H,Wood D.Accuracy of United States Regional Personality Stereotypes [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10,44(6):704-713.
[3]杨一翁,孙国辉,童泽林.消费者敌意、善意和矛盾态度对消费者出国旅游意向的影响机制:文化接近性的调节作用 [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8(6):94-105.
[4]王祯,杨丽娴.刻板印象提升与刻板印象促进 [J].心理科学进展,2018,26(7):1264-1271.
[5]李航宇,陆爱桃,郑爽,蔡思敏,胡慧清.社会复杂性信念、地位知觉和区域刻板印象的关系:基于粤港刻板印象的研究 [J].人力资源管理,2014(10):65-67.
[6] Bandura A.Social Cognitive Theory [J].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ies,2011,20(6): 349-373.
[7] Bandura A.Human Agency in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J].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9, 44(9): 1175-1183.
[8] Duckitt J.A Dual-Process Cognitive-Motivational Theory of Ideology and Prejudice [M].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01,33(2): 41-43.
[9] Ikuta T,Yukawa K, Hamasaki H.Regional Branding Measures in Japan—Efforts in 12 Major Prefectural and City Governments [J].Place Branding and Public Diplomacy,2007,3(2):131-143.
[10] Eskjaer M.The Regional Dimension: How Regional Media Systems Condition Global Climate-Change Communication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013,6(1):61-81.
[11]张忠国,陈翔宇.基于四面体模型的多维度城市形象研究 [J].城市问题,2008,31(9):24-28.
[12]孙江华,严威.中国省级区域传播形象的统计测度及分析 [J].中国软科学,2009,12(4):80-86.
[13] Crouch G I, Ritchie J R B.Application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Tourism Choice and Decision Making: A Review and Illustration Applied to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J].Tourism Analysis, 2005, 10(1): 17-25.
[14]Smith E E,Kosslyn S M.认知心理学:心智与大脑 [M].王乃戈,罗跃嘉,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15] Tanaka J W, Curran T.A Neural Basis for Expert Object Recognition [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1,12(1):43-47.
[16]王沛.刻板印象与内隐推理的实验研究 [J].心理科学,2002,25(6):709-715.
[17] Bordalo P, Coffman K, Gennaioli N, et al.Stereotypes [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6,131(4):1753-1794.
[18]温芳芳,佐斌.熟悉性对刻板印象的影响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5):489-493.
[19] Schmid P C, Amodio D M.Power Effects on Implicit Prejudice and Stereotyping: The Role of Intergroup Face Processing [J].Social Neuroscience,2017,12(2):218-231.
[20] Font X, Garay L, Jones S.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Sustainability Empathy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6,58(4):65-80.
[21] Pezzelle S, Bernardi R, Piazza M.Probing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Quantifiers [J].Cognition, 2018, 181: 117-126.
[22] Schack T, Essig K, Frank C, et al.Mental Representation and Motor Imagery Training [J].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4, 8(1):328-342.
[23] Kizony R,Zeilig G,Krasovsky T,et al.Using Virtual Reality Simulation to Study Navigation in a Complex Environment as a Functional-Cognitive Task: A Pilot Study [J].Journal of Vestibular Research, 2017, 27(1): 39-47.
[24] Bandura A.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n Argentic Perspective [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 52(1): 1-26.
[25] Fries-BrittI S, Griffin K.The Black Box: How High-Achieving Blacks Resist Stereotypes about Black Americans [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2007, 48(5): 509-524.
[26]Rubin H J.质性访谈方法:聆听与提问的艺术 [M].卢晖临,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27]Corbin M J.质性研究的基础:形成扎根理论的程序和方法 [M].朱光明,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28] Pandit N R.The Creation of Theory: A Recent Application of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 [J].The Qualitative Report, 1996, 2(4): 1-15.
[29]Charmaz K.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 [M].边国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30] Dehaene S, Bossini S, Giraux P.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Parity and Number Magnitude [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1993,122(3):371-378.
[31] Devine P G.Stereotypes and Prejudice: Their Automatic and Controlled Components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9, 56(1): 5-11.
[32] Schaller M, Boyd C,Yohannes J,et al.The Prejudiced Personality Revisited:Personal Need for Structure and Formation of Erroneous Group Stereotypes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 68(3): 544-557.
[33]汪涛,周玲,周南,牟宇鹏,谢志鹏.来源国形象是如何形成的?——基于美、印消费者评价和合理性理论视角的扎根研究 [J].管理世界, 2012,(3): 113-126.
[34]陈向明.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 [J].中国社会科学,1996,(6):93-102.
[35] Charmaz K.Constructing Grounded Theory: A Practical Guide Through Qualitative Analysis [M].Vienna: Pine Forge Press, 2006.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egional Stereotyp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ognition Theory:Date Analysis Based on the Depth Interview and Grounded Theory
SUN Guo-hui LIANG Yuan LI Ji-peng LU Meng-yu
Abstract: Negative Regional stereotypes can affect the normal communication of people, money and goods between regions,and even affec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regions.Previous literatures has found that regional cognitive resources are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formation of regional stereotypes,but few have explored the important role of regional cognitive environment in the formation of regional stereotypes.Based on social cognitive theory,the authors construct the regional stereotype model under the combined influence of regional cognitive resources and regional cognitive environment recofirmation,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in the formation of stereotypes among the cognitive resources,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and cognitive environment reconfirmation,through the in-depth interview with 229 respondents and grounded theory analysis of the 24 954 statements.The study find that the regional cognitive resources only affect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forms,which only is the early expression form of regional stereotypes due to the lack of content stability and fixed orientation.Regional stereotypes can only be formed when the cognitive environment is reconfirmed through social learning and social reinforcement.The result shows that improving regional cognitive resources may not be the only and the most important way to eliminate regional stereotypes.Creating a good cognitive environment,reinforcement of the cognitive environment throng social learning and social reinforcement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Key words:Regional stereotype Cognitive resource Social learning Social enforcement Reconfirmation from cognitive enviroment
[中图分类号]F2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549(2019)01-0118-11
[收稿日期]2018-09-16
[作者简介]孙国辉,男,1961年10月生,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跨国经营与品牌管理;梁渊,男,1988年11月生,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战略品牌管理与消费者行为;李季鹏,男,1969年10月生,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管理与财务管理;鲁梦宇,女,1993年7月生,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反恐维稳背景下新疆区域形象的维度与形成机制研究”(基金项目编号:71662031)。
感谢匿名评审人提出的修改建议,笔者已做了相应修改,本文文责自负。
(责任编辑:邰 霖 张安平)
标签:新疆论文; 认知论文; 区域论文; 印象论文; 表征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论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反恐维稳背景下新疆区域形象的维度与形成机制研究" (基金项目编号:71662031)论文; 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论文;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论文; 中央财经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