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筑施工中裂缝的控制措施与管理浅析

论建筑施工中裂缝的控制措施与管理浅析

山东起凤建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淄博255000

摘要:建筑施工过程中裂缝的出现,不仅极大地影响建筑的外观审美性,还对建筑的施工质量造成严重的破坏,更有甚者,对国家财产和人民安全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造成建筑裂缝出现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有人为施工不当的影响,自然气候温度的多变、建筑规划设计不合理、建筑材料质量不达标、建筑施工技术不当等,都是造成建筑裂缝出现的重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裂缝;原因;控制管理措施

1引言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裂缝是经常出现的问题,裂缝会对建筑寿命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建筑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要认识到控制管理建筑裂缝的重要意义,分析其形成原因,最终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

2建筑工程出现施工裂缝产生的原因

2.1因沉降作用而导致其出现施工裂缝

通过相关技术人员对现代化建筑项目进行分析发现,沉降作用是建筑物出现施工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砌体工程或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有些部位的地基应力相对较大,而有些应力则比较小,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极容易出现不均匀沉降,最终导致其出现施工裂缝,这种裂缝的产生往往是发展型的,如不及时处理,必将遍布于整个建筑物。造成建筑工程出现这种施工裂缝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设计者在对建筑工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导致其设计不够合理;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没有选择最佳的预防措施,导致建筑物出现施工裂缝。

2.2混凝土材料配比不合理形成的裂缝

混凝土的强度大部分是由水灰比决定的,因此在制作混凝土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水灰比的比值,一般来说,水灰比的比例一般要控制在0.24-0.38之间,但是因为建筑工程施工要求不同,必要时要对水灰比进行调整。为了保证混凝土浇筑时能够自由流动,需要配制的混凝土水灰比较大,但是这样又会造成混凝土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在混凝土内部形成很多气泡和水泡,当混凝土承受外力时,混凝土就会因为有效断面的减少产生应力集中,致使表面出现裂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裂缝会越变越大,最后对整个建筑物的结构产生威胁。

2.3因温度作用而导致其出现施工裂缝

外界温度是建筑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横墙与纵墙都有可能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而导致其出现温度裂缝。这种裂缝一般中间部分较快,而两侧部分则比较细长,同样属于发展型裂缝。造成这一裂缝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选用的材料过多,在施工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温度的影响,最终导致建筑物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变形等现象,最终影响到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2.4施工因素

(1)施工不当会导致混凝土开裂。在施工过程中,为了使混凝土的流动性更好,人为地给混凝土加水,使混凝土更好地流动。水灰比和混凝土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混凝土的强度降低,导致裂缝的出现。

(2)不适当振捣引起裂缝。当对混凝土进行振捣时,如果振捣方式不正确,就很容易引起混凝土的分层和离析现象,使混凝土的面层出现浮浆的情况,导致混凝土材料分布不均匀、收缩不均匀,导致面层开裂或接缝开裂。

(3)养护不当会导致混凝土开裂。浇筑后,混凝土必须及时覆盖表面,以避免水在表面蒸发,从而导致裂缝的产生。然而,在实际的现场施工过程中,由于养护措施不当,混凝土不能及时覆盖,特别是在高温、大风的情况下,由于空气湿度低,容易导致表面开裂。

3建筑施工中裂缝的控制和管理措施

3.1设计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规划设计

建筑结构的规划设计,一定要选派专业化的建筑规划设计专家,立足于建筑结构合理、规划设计科学的基础上,对建筑建筑结构规划设计进行最大程度的优化处理,妥善处理好建筑构件及配筋的关系,在确保建筑平面规划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尽量避免建筑断面变形引起的应力集中,造成应力裂缝。因此,在建筑结构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对于建筑断面、建筑过渡处、周边楼板的凹口等关键部位,进行重点处理,可以通过掺用膨胀剂、加配钢筋、设置施工缝等方式进行加固,保证其稳定性,避免裂缝的产生。

3.2合理选择混凝土原材料

混凝土原材料的调配比例决定着混凝土大部分的性质。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前要弄清施工场地的水泥和砂石质量,尽量使用施工场地的原材料,降低运输费用,减少施工量和人员投入。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首先要合理选择水泥的类型,制备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分配水泥和砂石的比例,严格遵守设计标准,尽量满足施工要求。此外,还可以通过添加外加剂调节水泥的性质。同时,尽量准确预测混凝土的坍落度,做到防患于未然。

3.3温控防裂措施

为了防止裂缝,可以现场采取一下措施:改善骨料级配,用干硬性混凝土掺混合料,加引气剂或塑化剂等,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搅拌混凝土时加水或用水将碎石冷却,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热天浇筑混凝土尤其是大体积混凝土时应尽量减少浇筑厚度,最好控制在500mm以内,以便于表面散热;第二层浇筑应在第一段混凝土初凝前浇筑完毕前;根据混凝土浇注面积,在混凝土上中下部设置一定数量测温管,定时测定内外温度,前4天每2h测一次,5-7天每4h测一次,8―15天每天一次,并及时记录,确保混凝土内外温差控制在25℃以内,做到及时观察,出现温度超偏,可通过调整养护方式来降低温差;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以免混凝土表面发生急剧的温度梯度,加强保温养护措施,现场通常采取措施为混凝土浇注后先覆盖一层塑料薄膜,用麻袋装锯末,厚度80~100mm进行中层覆盖,最后覆盖1―2层100mm厚岩棉被;另外,夏季施工中对于长期暴露在外面的混凝土块进行撒水养护工作,避免因为混凝土内部水分蒸发过快在成裂缝的产生。施工中,应尽量避免浇灌混凝土在大风大雨中进行。

3.4施工中的控制措施

在进行浇捣时,根据不同的混凝土坍落度正确掌握振捣时间,避免过振或漏振,提倡采用二次振捣、二次抹面技术,以排除泌水、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和气泡。混凝土浇筑成型后,应及时覆盖养护,对于表面积大的板类结构或大体积混凝土可采用蓄水养护;覆盖材料宜采用保水性较好的草袋、麻袋,并指派专人巡查,保证混凝土湿度和外部水的供应,缓解混凝土的干缩从而达到减少混凝土裂缝产生的目的。在覆盖前进行二次压模,防止表面裂缝的产生。采用覆盖养护的前7天必须派专人24小时不间断的浇水养护。后7天必须每天浇水养护不少于7次或以混凝土表面保持湿润为标准,从而预防收缩裂缝的产生。混凝土的保温对防止表面早期裂缝尤其重要。混凝土浇筑成型后必须养护2~3天,之后再在混凝土结构构件上进行施工作业,此时施加的荷载尽可能轻,如确实需要加较重荷载,也应尽可能分散堆载。同时拆除模板底支撑前必须要有拆模强度试验报告,达到拆模强度标准,并经有关部门审查后方可拆除底模支撑。

4结语

建筑施工中,由于混凝土的裂缝导致建筑物在其所发挥的使用功能、相应的承载能力、建筑物的观感以及使用年限等方面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施工人员必须在根源上做好混凝土施工期间的预防工作,以避免裂缝现象的出现。而为了将混凝土的裂缝产生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甚至对于特别重要的构件要杜绝产生裂缝,就必须研究其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和机理,并把握混凝土内的温度和应力的分布情况,从而才能够在设计和施工中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裂对策。

参考文献:

[1]邵明超.建筑施工中裂缝的控制措施与管理浅析[J].建筑与文化,2015(12).

[2]李耀荣,杨丽.建筑施工中裂缝的控制措施与管理浅析[J].新材料新装饰,2016(9).

标签:;  ;  ;  

论建筑施工中裂缝的控制措施与管理浅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