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祖先崇拜是中国民间信仰的基础,祭祖是祖先崇拜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南方祭祖文化浓厚,祠堂、族谱、排位等传承相对完整。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北方祠堂、族谱保留较少,祭祖文化相对淡薄。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访谈等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三义泉镇T 村申氏宗族祭祖仪式的过程进行描述,分析此次祭祖活动的功能。
关键词:祖先崇拜;祭祖;仪式;人类学
一、祖先崇拜与祭祖
祖先崇拜指建立在鬼魂信仰基础上,以虚构的或实在的血缘祖先为崇拜对象的信仰形态。在中国,它是子孙表现对祖先尽孝道的一种信仰和行为,在伦理上具有慎终追远的意义。祖先崇拜具体表现为祀祖、祭祖[1](P338)。
在本文的研究当中,对数据的处理所使用的软件为SPSS21.0,数据之间进行比较具有统计学的意义的主要标准为P>0.05。
综上所述,思维是由一种存在疑惑或不确定的问题的情境而引起的,它是一个有意识地探究行动和结果之间特定联结的过程。无论对生活还是对教育来说,思维都是一种明晰的经验的方法。思维有两端,反省前的情境,即一个迷惑、困难或纷乱的情境,产生思维必须解答的疑问;反省后的情境,即一个解决了的问题,疑难情境的消除。思维就在这两端间进行。所以,“反省思维的功能在于,将经验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境。”
关于祖先崇拜的概念,各学者看法不一。梅新林[2]在他的《祖先崇拜起源论》一文中提出,“祖先崇拜是一种以崇祀死去祖先亡灵而祈求庇护为核心内容,由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灵魂崇拜复合而成的原始宗教,是远古时代统协原始先民群体意志,有效地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精神力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由此可知,梅新林认为祖先崇拜具有促进传宗接代、繁衍子嗣的作用。李亦园[3](P1-25)在《中国家族与其仪式:若干观念的检讨》中提出,祖先崇拜的仪式中体现的关系不仅是世系和权力关系,还有亲子关系,即祖先对后代的抚养、疼爱和保护,后代对祖先的供奉、依赖和尊敬等互动关系。色音[4]认为,人类学意义上的祖先崇拜,是指以相信已故的成员会给某个集团现有成员的生活带来影响这一信仰为基础的民俗信仰体系。通常,进行崇拜的现有成员和被崇拜的已故成员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子孙”和“祖先”的关系。某个群体活着的成员认为自己以及所属集团的延续和繁荣有赖于祖先。人们认为,承认这种事实并不懈地感谢和祈祷,是为确保继续获得祖先保佑,过更幸福的生活或为免遭不幸所不可缺少的。而子孙为了和祖先“沟通交流”,为得到祖先的佑护,经常需要向祖先供献祭品,举行相应仪式并诵唱祷词,这种带有仪式性的行为,人类学上叫做祭祖仪式。综上所述,祖先崇拜是对祖先灵魂的信仰,有多重功能,前提是相信灵魂不死。
原始先民认为“万物有灵”,人去世后,肉体腐坏,但灵魂长存,会给人带来好运或者厄运。因此,为了使祖先灵魂庇佑子孙,形成了对祖灵的感怀、供奉和求乞的信仰和仪式,即祭祖。祭祖通常在祠堂、坟地进行。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等原因,南方地区的祠堂文化相对完善,如林耀华[5](P55-64)在《金翼 :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中对黄村祭祖活动进行描写,“在春祭中,大哥和五哥被选为金翼之家的两名代表,在祠堂的祖先牌位前上供。没有墓祭,供品就摆在桌上”。由此可见,南方地区祭祀祖先既可以在祠堂,也可以在坟地,北方地区则在坟地。人们通过祭祖形式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与感谢,并祈求祖先保佑家族繁荣与人丁兴旺,为家族成员降福免灾[6]。
二、申氏祭祖仪式及过程
祭祖作为重要的祭奠祖先的活动仪式,除了具有凝聚宗族力量、传承宗族文化、唤醒血缘关系网、发展乡村振兴的作用外,还是解决宗亲矛盾、使族人互帮互助的重要途径。
此次申氏祭祖活动是迄今为止举办的最大的一次。目前,祖先崇拜从最初的原始宗教演变成民族、宗族血脉传承的载体,不仅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获取了行为道德规范功能,影响着社会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7]。祭祖仪式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三、祭祖仪式的功能
当日参与申氏祭祖活动的子孙有230 余名,分别来自内蒙古、河北省和山西省等地。农历七月十五,申氏子孙陆续从各地来到丰镇市,在酒店见面、互相问候、寻根溯源。申崇海②说:“就餐时大家佩戴祭祖胸卡,胸卡就是家族成员之间的纽带,连接着血浓于水的亲情,我们从未曾谋面到一见如故,餐桌就是我们的交流平台,三人一组、五人一群,怪亲热的。”族亲通过排辈分,互留姓名、地址、联系电话和加微信群等方式,拉近双方的距离,且方便日后联系。七月十六早晨7 时,众人乘车出发前往T 村。而在村里的族人,早上6 时已陆续上山前往祖坟,运送仪式用具如花圈、花束、香、黄纸等,并布置祭祖场地,放置桌椅、话筒、音响等设备。8时30 分,祭祖仪式正式开始,组织者开始讲话,讲话内容为组织祭祖活动初衷、申氏的历史渊源及发展现状、申氏祖训等。其间,还有各位代表围绕祭祖活动进行发言。10 时30 分,讲话内容结束,申氏子孙代表对祖先牌位敬纸、上香、祈祷,其他族亲敬献花束,表达对祖先的感恩、尊敬,祈求获得祖先庇佑。活动结束后,230 余名申氏族人为三义泉镇种下130 棵小树苗,请村里申氏族人照看,定时浇水等。12 时左右,申氏族人返回村里,在申金奎家中,互相交流,并拍集体照。此外,还请镇里专门做事宴的人准备了流水席。午饭过后,约15 时,族人陆续返程。各地代表留下返回丰镇市,晚上21 时,在酒店会议室召开家族座谈会,各方代表发言,成立了申子信后代联络组,分工整理资料,为增订族谱做准备③。
本文详细阐述了PAG的物理特性及其在淬火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反应并对水基淬火剂在使用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了归纳总结:
其次,传承了宗族文化。以往的祭祖是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成员对家族的历史渊源、家风不清楚。在祭祖仪式上,族人对族源的探寻,对祖先生平事迹的讲述,对祖训的宣读,起到了宣扬宗族文化的作用。例如,在祭祖之前,通过宣扬祖训,使族人了解祖训,并以此检讨自己的行为,把祖训作为未来做人做事的准则,教育下一代,使宗族文化得以传承。
最后,助力了乡村振兴。乡村的发展需要人力。随着农村人口移入城市,乡村空巢现象严重。乡村缺乏人力、财力、物力,经济发展缓慢,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祭祖仪式,族人加强了对“根”的认识,对乡村有了归属感和责任感,积极主动发挥自身优势,为乡村发展作贡献。
再次,唤醒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关系网。姓氏是身份的代码,是宗族的代表。在日常生活中,宗族成员的联系都是潜在的,随着空间和时间的变化,宗亲之间的血缘关系越来越淡。而祭祖仪式则搭建了包括血亲、姻亲在内的人际互动交流平台,修复了因时间而冲淡的亲情联系,巩固并扩大了以差序格局为特征的关系网。
首先,增强了宗族凝聚力。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宗族成员外出人数增多,移民群体进城后,逢年过节才返乡,回家次数少、时间短,族人很难有时间聚在一起,宗族凝聚力减弱。祭祖仪式为其提供了团聚机会,在仪式过程中,族人暂时脱离世俗身份,在严肃神圣的场域中不自觉地向祖先忏悔、寻求庇佑,增强了族人身份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结论
祖先信仰出现的时间很早,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中国最基本、最普遍、必不可少的信仰。后人相信清明节、中元节、下元节时,地狱的门会打开,鬼魂回到人间与亲人团聚。祖先的灵魂则到身体的埋葬地,因此族人为了取悦祖先灵魂,前去坟地祭奠祖先,通过上香、烧纸钱、献贡品等,感恩祖先使家族人丁兴旺,祈求祖先延续福禄。
内蒙古丰镇市三义泉镇T 村是汉族移民村落,村民多来自山东省、山西省和陕西省等。大姓之一的申氏便来自山西省。明万历年间,申子信后代从山西省原平市城头村迁居石河村。1806 年,第十五世孙申宪武携妻赵氏和四子光有、光忠、光亨、光才从石河村迁居到内蒙古丰镇县T 村,子孙后代在此繁衍生息。此后,长子申光有继续留守T 村,其他三子都搬离了T 村。除申宪武及其长子申光有遗体运回山西省石河村外,其余三子葬于何处均无考证。山西省石河村申氏祖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推平,变为耕地。随着申氏宗亲生活条件的改善、信息交流的顺畅、祭祖文化的回归及有识之士的提议等,他们请专人看过风水后,确定了立碑时间、墓碑位置、放置形式等,于2018 年农历七月十五在三义泉镇T 村立碑,纪念祖先恩德,七月十六进行申氏宗族祭祖活动①。
注释
①资料来源:内蒙太字申氏寻根考记。
②申氏家族21 代子孙申崇海。
考察关键词的使用频次可以了解某一领域的学术研究倾向、研究主题、侧重问题、研究视角与方法等特征。本文利用CNKI提供的EndNote和Refworks软件导出选定的559篇期刊论文的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机构单位、发表时间等文献记录,结合人工统计确定了15年来国内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关键词使用情况,见表3。
③资料来源:11 位组织者之一,申氏家族21 代子孙申满意。
参考文献
[1]陈国强.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学[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2]梅新林.祖先崇拜起源论[J].民俗研究,1994(4):70.
[3]李亦园.中国家族与其仪式:若干观念的检讨[M]//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色音.祖先崇拜的宗教人类学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3):2.
[5]林耀华.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6]陈乐平.现代背景下汉族祭祖的文化人类学分析——以乐安罗陂乡陈氏族人祭祖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10(1):22.
[7]尤明慧.在场与在上:祖先崇拜的文化人类学思考[J].山西师大学报,2015(4):125.
中图分类号:B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9)10-0245-02
收稿日期:2019-10-02
作者简介:申晓敏(1993—) ,女,内蒙古丰镇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人类学专业2017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10.111
(责任编辑:张红雨)
标签:祖先论文; 崇拜论文; 宗族论文; 仪式论文; 人类学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神话与原始宗教论文; 原始宗教论文;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10期论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