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花生根瘤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根瘤菌,花生,高效,多样性,菌株,根瘤,菌肥。
花生根瘤菌论文文献综述
赵国庆[1](2019)在《花生根瘤菌肥料》一文中研究指出根瘤菌剂是一种细菌肥料,指含有大量能固定空气中氮素的根瘤菌微生物制品。它本身不含有作物需要的大量营养元素,但是,根瘤菌能通过根毛侵入根细胞形成根瘤与豆科作物共生,固定空气中的氮,以供给作物氮素营养,促进作物增产,提高土壤肥力。(本文来源于《农业知识》期刊2019年12期)
李婷,李雪,阮华钦,赖永秀,陈静瑜[2](2019)在《花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 sp.MZ5 Ⅲ型分泌系统调节基因ttsI突变体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慢生型花生根瘤菌Ⅲ型分泌系统在花生-根瘤菌互作的功能。【方法】本研究采用同源重组和叁亲本接合转移的方法,构建Bradyrhizobium sp. MZ5的Ⅲ型分泌系统调节基因ttsI突变体;荧光定量PCR检测添加大豆苷元(Daidzein)和染料木黄酮(Genistein)诱导物后野生型和突变株转录水平上ttsI的表达量变化及其差异;蛭石结瘤实验分析ttsI基因突变对花生结瘤能力的影响。【结果】在转录水平上,大豆苷元和染料木黄酮对MZ5的Ⅲ型分泌系统调节基因ttsI的表达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P<0.05)。在MZ5△ttsI突变体中ttsI基因的表达量都明显下调,与野生型菌株的相比都达到极显着水平(P<0.001)。蛭石结瘤实验表明,与野生型菌株相比,MZ5△ttsI突变体在不同花生品种的结瘤数和地上部干重都显着性降低。根瘤石蜡切片表明,MZ5△ttsI突变体在根瘤内的含菌量少于野生型菌株。【结论】Bradyrhizobium sp. MZ5菌株中的Ⅲ型分泌系统在花生-根瘤菌互作中对结瘤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丁莉[3](2018)在《“富思德”花生根瘤菌在花生上的肥料效应鉴定田间试验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试验目的"富思德"根瘤菌肥在花生上的应用试验工作,目的是为推进根瘤菌类产品在豆科作物上的应用,利用生物固氮技术节肥增效,验证其施用效果,为其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二、试验时间和地点1、试验时间。2016年4月28日-2016年8月29日。2、试验地点。河北省新乐市木村乡中同村。户主:牛新敏。叁、试验材料与方法1、试验地基本情况。土壤类型:潮褐土;土壤质地:砂壤;土壤养(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期刊2018年01期)
张艳华[4](2016)在《辽宁省花生根瘤菌的系统发育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辽宁省的8个花生种植区采集、分离并纯化了17株花生根瘤菌,对其进行了豇豆和大豆的交叉结瘤试验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采用16S rDNA和nifH基因序列测定、16S rDNA PCR-RFLP和16S-23S rDNA IGS PCR-RFLP方法研究了该地区菌株的系统发育地位,筛选优良菌株进行不同施氮量处理下接种根瘤菌的田间应用研究。交叉结瘤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花生根瘤菌可使豇豆结瘤,但不能使大豆结瘤。从菌落形态、生长速度及产酸碱性可以初步确定为慢生型根瘤菌;依据数值分类方法对供试菌株进行聚类分析,在80%的相似水平上聚成3个类群,菌株4、F1、F3和E1未聚群,各群内菌株的分布规律并不明显。通过16S rDNA和nifH基因的序列分析证明所有供试菌株都属于Bradyrhizobium japonicum,也表明B. japonicum是辽宁地区花生慢生根瘤菌的优势种。依据16S rDNA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将供试菌株归为4个类群;而nifH基因系统发育树将供试菌株分为两大类,与16S rDNA基因的系统发育树有较大的相似性,nifH基因的发育树类群A对应16S rDNA序列的类群I,n归基因的类群B与16S rDNA基因类群Ⅱ、Ⅲ和Ⅳ相对应。16S rDNA PCR-RFLP的聚类分析共形成13个类型,结果显示,除康平等地区的菌株以外,在RFLP聚类树上相邻的菌株通常出自相同或相近的地点;16S-23S rDNA IGS PCR-RFLP聚类分析后产生6个类型,与16S rDNA PCR-RFLP的结果相似,但是出现不同地区的菌株归为同一类型的现象。综合分析来看,从每一类群中菌株的分布可以推测,地理因素与本土根瘤菌的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对大田试验花生结瘤量的分析结果显示:接菌处理与未接菌处理相比,花生根瘤数存在极显着差异,接菌处理能显着提高花生的根瘤数量;未接菌处理间根瘤数差异不显着,且根瘤数很少,说明当地花生根瘤菌数量少,接种菌在与土着菌的竞争结瘤中占据优势。对不同处理花生各生育期植株体内酶活性、土壤酶活性、各土层土壤速效氮、磷、钾和植株各器官全氮、磷、钾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与CK相比,各处理在各项指标上都达到显着差异水平,在施氮量相等的情况下,接菌处理的效果更好;随着土层加深,速效氮、磷、钾的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全氮和全磷在花生叶片中的含量高于茎中的含量,但全钾的含量却是茎高于叶片;综合来看,施氮量并非越多越好,减少化肥用量配合施用菌肥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对成熟期花生考种和产量调查结果表明:各处理均优于CK,N1/3J1在考种的各项指标上表现出的效果较突出,各项指标均可达到最佳或较好水平,其次是N2/3J1;在产量调查结果中,处理N1/3J1效果最明显,产量最突出,比对照高出19.54%,其次是处理N2/3J1,比对照高出11.49%。综合来看,接菌处理在提高花生产量上更具优势,大量使用氮肥并不能更进一步提高产量。(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6-06-12)
吴海龙,李岩,陈明娜,刘卫,任承钢[5](2016)在《花生根瘤菌遗传多样性及高效固氮菌株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花生根瘤菌遗传多样性并筛选高效固氮菌株,本研究从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莱西试验站的5个样点采集新鲜花生根瘤进行根瘤菌分离,对菌株的16SrRNA基因、持家基因(recA、atpD、glnII)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以确定根瘤菌的系统发育地位,同时对共生基因nifH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通过温室盆栽接种实验筛选高效共生固氮根瘤菌菌株。从5个采样点共分离到106株花生根瘤菌菌株,通过持家基因recA序列分析选定7株代表菌株。对代表菌株的16SrRNA基因与持家基因MLSA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所分离到的菌株分布于Bradyrhizobium的B.liaoningense、B.yuanmingense、Bradyrhizobiumsp.种群。同时,固氮基因nifH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固氮基因高度保守,在系统进化树上分别与B.arachidis CCBAU 051107T、B.yuanmingense CCBAU10071T聚为两支。温室盆栽实验表明7株花生根瘤菌代表菌株均能与花生有效结瘤,其中代表菌株YIC61059共生固氮能力最强。结果分析表明,山东省莱西市花生根瘤菌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其中B.liaoningense为优势种群。该地区的花生根瘤菌具有较好的结瘤和共生固氮能力,其中代表菌株YIC61059促生效果比较突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花生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吴海龙[6](2016)在《山东花生根瘤菌遗传多样性及高效共生固氮菌株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东省是我国花生种植和生产的主要地区,其花生根瘤菌遗传多样性和高效共生菌株种质资源较为丰富。为揭示山东省花生根瘤菌种群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从山东省10个县市采集新鲜的花生根瘤分离出根瘤菌,对菌株的16S rRNA基因、持家基因(recA、atpD、glnII)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以确定根瘤菌的系统发育地位,同时对共生基因nifH、nodC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通过温室盆栽接种实验筛选高效共生固氮根瘤菌菌株。从10个县市采样点共分离到345株花生根瘤菌菌株,通过持家基因recA序列分析选定22株代表菌株。对代表菌株的16S rRNA基因与持家基因MLSA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所分离到的菌株分布于Bradyrhizobium的B.liaoningense和B.yuanmingense、B.arachidis和一个潜在新种群。共生基因nifH和结瘤基因nodC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固氮基因和结瘤基因高度保守,系统发育关系较近,但与16S rRNA、持家基因系统发育存在较大差异,表明花生根瘤菌种群之间存在共生基因的横向转移。温室盆栽实验表明代表菌株均能与花生有效结瘤固氮,高效固氮菌株YIC61059在大田小区实验中能够对花生起到显着的促生增产作用。根瘤菌与土壤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效氮、全氮和有机质是影响山东省花生根瘤菌种群分布的主要因素。低磷、高氮的土壤有利于B.liaoningense的分布,高水平的全氮和有机质有利于B.yuanmingense的分布,高磷和低碱的土壤对潜在新种群影响较大。综上所述,山东省花生根瘤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种质资源。该地区的花生根瘤菌具有较好的结瘤和共生固氮能力,pH、速效磷和速效钾是影响山东省花生根瘤菌分布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筛选出的高效共生固氮花生根瘤菌YIC61059促生增产效果明显,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期刊2016-05-01)
王永长,杨庆锋,张亚平,杜迎辉[7](2015)在《花生根瘤菌剂的肥料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考察花生根瘤菌剂的肥料效应,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花生根瘤菌剂对花生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规施肥基础上减少氮肥一半用量并分别施用固体和液体花生根瘤菌剂的两处理比常规施肥根瘤数增加200.00%、282.14%;实收产量增加5.55%、5.02%,花生根瘤菌剂促进了根瘤数及产量的提高。(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5年06期)
孙杉杉,朱瑞艳,杜迎辉,徐志文[8](2015)在《一株高效慢生型花生根瘤菌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筛选出一株更加高效促生的花生根瘤菌。[方法]从山东、河北、河南、辽宁4个花生种植地区的20个土样中分离出20株野生型花生根瘤菌。[结果]与现有生产使用的花生根瘤菌144相比,高效固氮的慢生型花生根瘤菌单株结瘤数提高27.4%,单株干重提高8.7%,单株全氮含量提高6.5%,单株产量提高30.45%。[结论]经过16s鉴定及盆栽试验比较,最终筛选出一株高效固氮的慢生型花生根瘤菌。(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2期)
刘世旺,徐艳霞,颜蕾,黄小颖,王艺雅[9](2015)在《土着花生根瘤菌田间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于鄂东叁地同时对花生(Arachis hypogaea Linn.)进行接种土着根瘤菌(Rhizobium)HG-5菌株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处理对花生饱果率、百果干重和单株根瘤数等性状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最终表现为花生产量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平均增产14.54%。HG-5菌株可作为当地生产上推广应用的优选菌株。(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6期)
陈静瑜,冯翊果,吴燕玲,孟祥飞,胡美娟[10](2015)在《基于非培养和培养的方法比较花生根瘤菌遗传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非培养和培养方法揭示的花生根瘤菌遗传多样性差异,以期建立慢生根瘤菌快速检测占瘤率技术。【方法】采用经典分离培养技术获得花生根瘤菌和非培养方法直接从根瘤中收获类菌体分别提取DNA后,比较分析BOX-PCR指纹图谱,根据多样性指数评价基于非培养和培养方法的BOX-PCR指纹图谱技术揭示花生根瘤菌遗传多样性的差异。【结果】基于非培养方法检测的花生根瘤类菌体为81.8%,获得85种遗传群;基于培养方法分离花生根瘤菌菌株为72.7%,获得71种遗传群;两种方法共同检测到17种BOX-PCR遗传图谱相一致。根据多样性指数基于非培养方法反映不同地区花生根瘤菌遗传多样性结果较一致,基于培养方法反映各地区的花生根瘤菌遗传多样性结果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基于非培养方法检测根瘤类菌体的遗传多样性,能够更快速、真实反映不同土壤花生根瘤中的优势遗传群,快速地统计根瘤菌菌株占瘤率;与培养方法相结合有利于获得花生根瘤菌竞争结瘤能力强的土着菌株,从而为筛选高效根瘤菌菌株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花生根瘤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慢生型花生根瘤菌Ⅲ型分泌系统在花生-根瘤菌互作的功能。【方法】本研究采用同源重组和叁亲本接合转移的方法,构建Bradyrhizobium sp. MZ5的Ⅲ型分泌系统调节基因ttsI突变体;荧光定量PCR检测添加大豆苷元(Daidzein)和染料木黄酮(Genistein)诱导物后野生型和突变株转录水平上ttsI的表达量变化及其差异;蛭石结瘤实验分析ttsI基因突变对花生结瘤能力的影响。【结果】在转录水平上,大豆苷元和染料木黄酮对MZ5的Ⅲ型分泌系统调节基因ttsI的表达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P<0.05)。在MZ5△ttsI突变体中ttsI基因的表达量都明显下调,与野生型菌株的相比都达到极显着水平(P<0.001)。蛭石结瘤实验表明,与野生型菌株相比,MZ5△ttsI突变体在不同花生品种的结瘤数和地上部干重都显着性降低。根瘤石蜡切片表明,MZ5△ttsI突变体在根瘤内的含菌量少于野生型菌株。【结论】Bradyrhizobium sp. MZ5菌株中的Ⅲ型分泌系统在花生-根瘤菌互作中对结瘤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花生根瘤菌论文参考文献
[1].赵国庆.花生根瘤菌肥料[J].农业知识.2019
[2].李婷,李雪,阮华钦,赖永秀,陈静瑜.花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sp.MZ5Ⅲ型分泌系统调节基因ttsI突变体的功能分析[J].微生物学报.2019
[3].丁莉.“富思德”花生根瘤菌在花生上的肥料效应鉴定田间试验报告[J].河北农业.2018
[4].张艳华.辽宁省花生根瘤菌的系统发育及应用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
[5].吴海龙,李岩,陈明娜,刘卫,任承钢.花生根瘤菌遗传多样性及高效固氮菌株的筛选[J].花生学报.2016
[6].吴海龙.山东花生根瘤菌遗传多样性及高效共生固氮菌株的筛选[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6
[7].王永长,杨庆锋,张亚平,杜迎辉.花生根瘤菌剂的肥料效应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5
[8].孙杉杉,朱瑞艳,杜迎辉,徐志文.一株高效慢生型花生根瘤菌的筛选[J].安徽农业科学.2015
[9].刘世旺,徐艳霞,颜蕾,黄小颖,王艺雅.土着花生根瘤菌田间试验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
[10].陈静瑜,冯翊果,吴燕玲,孟祥飞,胡美娟.基于非培养和培养的方法比较花生根瘤菌遗传多样性[J].微生物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