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迁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重金属,地下水,小麦,氢氧化物,有机肥,层状。
土壤迁移论文文献综述
郝凤霞,丁小娟,房俊卓,吕俊敏,杨金会[1](2019)在《速灭威在枸杞土壤中的迁移及淋溶行为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薄层层析法和柱淋洗法研究了速灭威在3种枸杞产区土壤——灌淤土、灰钙土和潮土中的迁移及淋溶特性,并探讨了土壤类型、pH值、淋溶量等因素对其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速灭威在叁种枸杞产区土壤中的移动性由大到小依次为:灰钙土>潮土>灌淤土,比移值Rf分别为0.47、0.37和0.35,移动速率m/(cm·h~(–1/2))分别为3.52、2.58和2.35。速灭威在叁种土壤中的比移值R_f在0.35—0.64之间,属于中等移动农药。速灭威在叁种土壤中的淋出率由大到小依次为:潮土>灰钙土>灌淤土,淋出率分别为63.1%、50.0%和28.3%。随着水量的增加,速灭威在叁种土壤中的淋溶率也越来越大。当淋溶水量大于350mL时,除潮土外,灌淤土和灰钙土中几乎无速灭威流出,进一步证明了速灭威可能在潮土中的吸附力较低,而在灌淤土和灰钙土中的吸附力较高。淋溶液pH值不同,淋溶率也有较大差异,在灌淤土和灰钙土中弱酸性条件利于速灭威淋出,在潮土中性条件易于淋出,这可能与土壤的pH及全盐量含量不同有关,在弱酸性条件下,潮土的全盐量含量高,增大了对速灭威的吸附力,导致速灭威的淋溶率降低。速灭威在土壤中属于中等移动农药,对地下水存在一定的危险。(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李守娟,杨磊,陈利顶,赵方凯,孙龙[2](2019)在《长叁角典型城郊农田土壤-浙贝母重金属迁移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郊生态系统中土壤重金属分布及其在土壤—植物系统的迁移和富集特征是城乡共生体土壤安全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典型经济作物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为例,基于野外采样和实验分析,对长叁角代表性城郊农田中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的分布、富集和迁移特征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城郊农田土壤中重金属除Cr外,Cu、Zn、As、Cd和Pb的平均含量超过土壤背景值,并且不同重金属在空间分布上表现较高的空间异质性。除Cd和Cr外,浙贝母植株不同部位重金属含量表现为叶、茎显着高于鳞茎,叶中重金属含量可达到鳞茎的5~10倍,表明叶比鳞茎更易富集重金属。重金属迁移系数分析表明,Cr、Cu、Zn、As、Cd和Pb主要富集在浙贝母植株的地上部分,且不同重金属在植株中的迁移和富集能力具有较大的差异。浙贝母地上部分对Cr、As和Pb的富集能力较低,对Cu、Zn和Cd的富集能力相对较强。相比而言,鳞茎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均较弱,综合污染评价也表明,浙贝母鳞茎中重金属含量并未超过污染标准。(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12期)
吕达,魏勇,刘桂建[3](2019)在《重金属在土壤-地下水交互系统中的迁移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砂箱实验装置模拟地下水在水平流动情形下重金属在土壤-地下水(土-水)交互系统中的迁移特征.实验结果表明:4种重金属在不同深度土壤中的平均质量比为Cr>Ni>Co>Cu,土壤中垂向迁移能力为Cr>Ni≈Co>Cu;4种重金属在不同深度地下水中的平均质量浓度为Cu>Cr>Ni>Co,同一深度地下水平均质量浓度为Cu>Ni>Cr>Co;4种重金属在土-水交互系统中沿水流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迁移能力均为Cr≈Cu>Ni>Co;污染源在淋滤6h达最大释放量,此时地下水中的重金属质量浓度达最大值.(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郑娇莉,黄大野,姚经武,杨丹,曹春霞[4](2019)在《茶园土壤农药残留及其迁移转化过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茶园化学农药的施加导致大量农药残留在土壤中,不仅降低茶叶品质,而且对环境造成污染。综述了茶园土壤农药残留的种类、数量、特性和迁移转化特征,并对茶园土壤农残的控制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2期)
茹淑华,徐万强,侯利敏,孙世友,张国印[5](2019)在《连续施用有机肥后重金属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积累与迁移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定量研究连续7年施用不同有机肥后重金属在土壤和作物系统中的积累与迁移特征,为从源头上控制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连续7年施用猪粪的处理均显着增加了0—15 cm土层土壤Cu、Zn、As和Cd的含量,且随猪粪施用量增加,耕层土壤(0—15 cm)中Cu、Zn、As和Cd含量也显着增加,增幅分别在77.57%—261.46%、40.41%—145.68%、41.74%—46.19%和14.53%—22.09%。猪粪施用量高时,Zn和Cd已迁移到15—30cm土层并在此层积累;随着鸡粪施用量增加,耕层土壤(0—15cm)Cu、Zn、Cr含量也均显着增加。与施化肥处理相比,连续7年施用鸡粪的处理均显着增加了耕层土壤Cu、Zn和Cr含量,增幅分别在16.81%—38.72%、133.93%—435.73%和33.45%—58.31%。鸡粪用量较高时,Cu、Zn、Cr向15—30 cm土层迁移并积累。该试验条件下,连续7年施用高量鸡粪后耕层土壤Zn含量已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连续7年施用猪粪的处理均显着增加了小麦籽粒Cu和Zn含量,增幅分别在27.18%—49.87%和25.66%—98.81%;连续7年施用高量鸡粪的处理均显着增加了小麦籽粒Zn和Cd含量,分别增加64.74%和40.00%。连续7年施用猪粪的处理和高量鸡粪的处理小麦籽粒Zn含量超过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NY 861—2004)。(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田蕴,杨雾晨[6](2019)在《重金属在地下水波动带土壤中的迁移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重金属在地下水波动带土壤中的迁移规律分析方法,考虑地下水循环波动对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过程造成的影响,建立了重金属与水位波动的一维模型,通过水流控制方程分析土壤水分的特征曲线以及重金属在土壤内迁移过程中存在的滞后现象。在一维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蒸汽扩散方程和能量方程构建重金属在水波动带土壤中的对流-扩散-吸附方程,对重金属在地下水波动带土壤中的迁移规律进行分析。研究重金属在地下水波动带土壤中的迁移规律,能够为土壤治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正确方向,同时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精准的技术支撑,有利于中国环境质量的提升,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一大技术性进步。(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9年10期)
李建波,王卫华[7](2019)在《小尺度温室土壤含水率空间变异性及水分迁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土壤水分迁移特征,以日光温室中8 m×8 m地块为研究对象,布设1 m×1 m采样网格,将0~50 cm深度土壤分为5个水平层,且标记4个垂直剖面.以土钻取样,采用烘干法测定各层土样含水率,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土壤含水率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空间变异性,并分析土壤水分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在0~50 cm深度中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各深度土层土壤含水率存在着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块金系数≤13. 2),试验中随机因素对空间变异贡献较低(块金值≤0. 54).通过分析观测土层剖面及试验数据发现土壤含水率空间变异性和水分迁移受土壤孔隙结构、翻耕深度、蒸发强度、植物根系生长和土壤生物活动等因素影响均较大.重力势对垂直方向上的水分迁移作用大于水平方向,且供试地块最佳保水层为20~30 cm.(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期刊2019年04期)
杨修一,耿计彪,于起庆,闫早发,李慧[8](2019)在《有机肥替代化肥氮素对麦田土壤碳氮迁移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小麦田间试验,设置控释尿素(CRU)、有机肥(OF)替代30%,50%,70%控释尿素氮量处理,并以普通尿素(Urea)为对照,研究等氮条件下有机肥替代不同比例化肥氮素对土壤碳氮迁移特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处理小麦总生物量较Urea显着增加13.83%~17.57%,籽粒产量增加1.6%~10.5%,随有机肥替代化肥氮素比例增加,籽粒增产效应降低,70%OF与Urea无显着差异,但显着低于CRU处理。CRU、30%OF和50%OF处理氮素农学效率较Urea显着提高90.2%~124.4%,70%OF与Urea相比差异不显着。有机肥比例增加,土壤总碳含量呈上升趋势,且高于CRU和Urea;全氮含量大致呈下降趋势,整个生育期先增加后降低,30%OF自灌浆期至成熟期含量高于其他施氮处理。随土层深度增加,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减少,有机肥比例增加,各层土壤硝态氮减少,铵态氮增加(尤以返青期最为显着);整个生育期土壤无机氮呈下降趋势,但与Urea相比,有机肥处理的硝态氮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且0—100 cm土壤铵态氮含量高于Urea和CRU(苗期除外)。因此,用30%~50%有机肥替代化肥氮素,配合控释尿素施用,可显着增加土壤总碳和铵态氮含量,减少60—100 cm土壤硝态氮淋溶,提高小麦氮素利用率和籽粒产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吕佳芮,王祖伟,刘雅明,史明易[9](2019)在《干湿交替过程中重金属在碱性盐化表层土壤中的迁移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干湿交替过程中水盐运动引起的表层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规律,利用相连通的2个圆柱体,模拟7 d和14 d两个周期干湿交替过程,并分析其中水盐变化对碱性盐化表层土壤中重金属Cd、Cr、Ni、Cu和Pb等的迁移和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湿交替过程中水盐运动最终会造成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下降;土壤中重金属总量的变化趋势与含水率相反,而盐度的影响可被水分的影响所掩盖;干湿交替过程中的水盐运动引起重金属形态变化,其中Cd的可交换态含量和Cr、Ni的铁锰氧化态含量增加,Cd的铁锰氧化态含量、Cr的有机结合态含量以及Ni、Cu和Pb的碳酸盐结合态含量减少,而Cu和Pb的有机结合态和铁锰氧化态含量变化基本上体现出此消彼长的特点.这些结果表明,干湿交替过程中的水盐运动对表层土壤中的重金属具有活化作用.(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王玉环,林青,徐绍辉[10](2019)在《常规阳离子存在时Mg-Al-CO_3 LDH对土壤中Cd吸附迁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层状双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LDH)是土壤中常见的矿物组分,而Na~+、K~+、Ca~(2+)和Mg~(2+)更是土壤溶液中的主要阳离子,它们共存条件下对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行为过程影响如何是一个需要探讨的科学问题。通过批量静态吸附实验、动力学实验和室内土柱迁移实验,研究不同阳离子与Mg-Al-CO_3 LDH共存时对重金属Cd在土壤中吸附迁移的影响。运用伪二级动力学模型、Elovich模型及内扩散模型对吸附动力学数据进行拟合,并对Mg-Al-CO_3 LDH吸附Cd前后的样品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及X射线衍射分析,以探究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Mg-Al-CO_3 LDH的存在使土壤pH升高,且Mg-Al-CO_3 LDH含有大量CO_3~(2-),使得土壤对Cd的吸附能力增强;阳离子类型不同时,无论土壤中是否含有LDH,其对Cd的吸附量均表现为阳离子价态越高,吸附量越小。伪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效果非常好,R~2均接近于1,说明土壤对Cd的吸附能力与吸附位点有关;内扩散模型拟合结果揭示土壤对Cd~(2+)吸附的速率受液膜扩散、颗粒间扩散、化学反应等综合作用的控制。不同阳离子类型对Cd在土壤中吸附迁移的影响不同,Cd迁移能力表现为随背景阳离子价态升高迁移能力增强;Mg-Al-CO_3 LDH的存在抑制了Cd的迁移。红外光谱及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Mg-Al-CO_3 LDH对Cd~(2+)的吸附机理主要为Cd~(2+)与Mg-Al-CO_3 LDH上的CO_3~(2-)反应生成CdCO_3沉淀。Mg-Al-CO_3 LDH对不同阳离子的吸附机制不同,影响着重金属Cd在土壤中的吸附迁移过程。(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土壤迁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郊生态系统中土壤重金属分布及其在土壤—植物系统的迁移和富集特征是城乡共生体土壤安全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典型经济作物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为例,基于野外采样和实验分析,对长叁角代表性城郊农田中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的分布、富集和迁移特征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城郊农田土壤中重金属除Cr外,Cu、Zn、As、Cd和Pb的平均含量超过土壤背景值,并且不同重金属在空间分布上表现较高的空间异质性。除Cd和Cr外,浙贝母植株不同部位重金属含量表现为叶、茎显着高于鳞茎,叶中重金属含量可达到鳞茎的5~10倍,表明叶比鳞茎更易富集重金属。重金属迁移系数分析表明,Cr、Cu、Zn、As、Cd和Pb主要富集在浙贝母植株的地上部分,且不同重金属在植株中的迁移和富集能力具有较大的差异。浙贝母地上部分对Cr、As和Pb的富集能力较低,对Cu、Zn和Cd的富集能力相对较强。相比而言,鳞茎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均较弱,综合污染评价也表明,浙贝母鳞茎中重金属含量并未超过污染标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迁移论文参考文献
[1].郝凤霞,丁小娟,房俊卓,吕俊敏,杨金会.速灭威在枸杞土壤中的迁移及淋溶行为模拟研究[J].生态科学.2019
[2].李守娟,杨磊,陈利顶,赵方凯,孙龙.长叁角典型城郊农田土壤-浙贝母重金属迁移特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3].吕达,魏勇,刘桂建.重金属在土壤-地下水交互系统中的迁移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19
[4].郑娇莉,黄大野,姚经武,杨丹,曹春霞.茶园土壤农药残留及其迁移转化过程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9
[5].茹淑华,徐万强,侯利敏,孙世友,张国印.连续施用有机肥后重金属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积累与迁移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9
[6].田蕴,杨雾晨.重金属在地下水波动带土壤中的迁移规律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
[7].李建波,王卫华.小尺度温室土壤含水率空间变异性及水分迁移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19
[8].杨修一,耿计彪,于起庆,闫早发,李慧.有机肥替代化肥氮素对麦田土壤碳氮迁移特征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9].吕佳芮,王祖伟,刘雅明,史明易.干湿交替过程中重金属在碱性盐化表层土壤中的迁移特征[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10].王玉环,林青,徐绍辉.常规阳离子存在时Mg-Al-CO_3LDH对土壤中Cd吸附迁移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