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宗族社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宗族,社会,聚落,文化,潮州,家法,族谱。
宗族社会论文文献综述
谢鑫,李和平,马佳琪[1](2019)在《宗族聚落“社会—空间”构成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社会—空间"合一的理论视角,重新审视、梳理我国宗族型传统聚落的遗产对象,将其分为无形的"宗族社会"和可视的"聚落空间"两大组成部分,其中,宗族社会是聚落空间结构化的内在逻辑,聚落空间则是宗族社会空间化的外在图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整体格局、领域边界、地标符号、公共场所四大载体形式,分别阐述了上述两大系统中各种社会、空间要素的构成关系与作用机制:整体格局反映了社会关系的位序等级,领域边界体现了家族成员的集体归属,地标符号强化了礼治制度的教化作用,公共场所孕育了社区居民的交往行为。(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期刊2019-10-19)
林怀策,张京祥,陈浩[2](2019)在《强宗族社会语境下乡村发展机制与治理研究——基于广东省汕头市东仙村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宗族社会关系网络视角,以广东省汕头市东仙村为案例,研究强宗族社会语境下的乡村发展机制与治理。结果表明:以村支书、宗长为中心的乡村治理架构深刻改变了乡村社会原子化趋向,乡村发展机制呈现显着的地方特征。①宗族网络为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经济和社会资本,在用地获取、资金筹措等重要环节上支撑本地企业发展;②宗族文化以非正式制度发挥着规范乡村建设的作用,并发挥着组织协调功能;③宗族网络解决了公共产品资金来源问题,形成制度外供给渠道。强宗族乡村社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较强,乡村发展呈现"超稳定结构"特征。宗族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地方性"社会组织与制度支撑,国家干预政策应在尊重和利用这一资源的基础上更精准和更经济地助力乡村振兴。(本文来源于《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05期)
施由明[3](2019)在《明清江西宗族的儒家文化传承与乡村社会秩序》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江西宗族传承着儒家文化,表现在:修谱将儒家文化具体化为族人学习和遵守的文本、族规和祠规将儒家文化具体化为族人的行为规范、祭祖让族人感受和树立儒家的文化信仰、宗族教育将儒家文化化作族人的内在文化修养和个人价值追求。明清宗族的儒家文化传承对明清两代600多年社会秩序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儒家文化培铸了基层国民孝悌、仁义、友善、和睦、勤劳、守法、端正等的根与魂。在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史》期刊2019年04期)
朱德贤[4](2019)在《社会变迁视角下的宗族重建研究——基于琼北村吴家宗族的田野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海南岛北部地区的一个村落中的宗族为个案,细致描述了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宗族权威主体、宗族财产以及宗族权威表达等叁方面的过程,分析变迁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宗族重建及变迁具有一定的延续性,理解宗族在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建及变迁就需要将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与乡土社会中的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杨永强[5](2019)在《潮州宗族社会人际传播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潮州宗族社会及以"家礼"为核心的人际传播研究学界的成果颇丰,文章梳理了当下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关于潮州的宗族、民系起源研究;从地理位置、区域特点史实角度研究潮州宗族文化下"礼"的形成及特点;宗族视域下的"礼"文化传播,通过"礼"文化展示人际传播关系;关于潮汕"礼"文化的传播仪式研究。文章认为,关于潮州宗族礼文化与人际传播研究的新维度应从民族文化本土性的挖掘、对"家风"优良传统的继承研究、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传播变迁等角度展开。(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19年10期)
藏明[6](2019)在《唐代运河区域仕宦宗族的社会变迁——以张文瓘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唐代连接政治军事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大动脉。唐代运河在宏观调控与社会制衡、王朝赋税与区域商业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对这一区域社会宗族组织的变迁产生了影响。本文以唐代运河区域清河张氏-张文瓘家族为研究视域,旨在厘清唐代仕宦宗族在地方社会演进中的脉络,探讨运河区域仕宦宗族变迁的内涵。(本文来源于《风景名胜》期刊2019年05期)
李梦冰[7](2019)在《清代河南省武陟县庶民宗族与地方社会》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族长期存在于中国古代社会,且仍存在于当今社会部分地区,并在地方管理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因此明清宗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宗族研究仍是“南强北弱”,且由于华南研究已形成范式,在探讨北方宗族时难免套用其视角和理论;同时北方的大量族谱、契约和碑刻等史料仍未搜集整理,相关研究仍有可商榷之处。前人关于河南宗族的探讨已有丰富的成果,但其中亦有不足。本文从河南省武陟县入手,结合当地族谱、方志、碑刻、契约等资料,分析探讨武陟县庶民宗族的发展、管理及其与地方社会的关系;并结合已有的宗族研究成果,思考中国宗族在各地的异同及其缘由,进而探究明清时期华北的社会形态。武陟县位于河南省北部,邻近山西,地处黄河、沁河交汇处,水旱灾害频发;同时元明时期时常遭受战乱,人口锐减。明初,政府组织移民,但这些移民并非举族迁徙,而是在迁入当地后,依靠地缘联系逐步发展。清代武陟县庶民宗族主要是明初及其之后的移民,经过明清两朝的繁衍生息,大部分成长为以地缘联系为主,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群体和组织:这些宗族族内少有高功名或社会地位的成员,宗族地方参与度低;宗族建设更多的是为了维护本宗在当地的发展。河南省武陟县庶民宗族在清中期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相对固定的宗族活动,主要有坟茔管理、祠堂祭祖和族谱编修等。这些活动由族长、门长、房长和基层知识分子等参与,以维持血缘和等级秩序,保障本宗及附近区域的地缘联系,实现对组织的有效管理。在探讨河南宗族以及与其他地区宗族对比的基础上,可思考华北华南地区宗族的异同及其内在缘由。而其差异的缘由与不同区域的发展阶段和社会状况密切相关。相比较华南,明清时期的华北遭受更多的战乱,社会积累有限;同时在社会稳定时期,华北生活生产以农业为主,庶民宗族处在相对封闭和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先天上不需要强有力的控制,就可维持宗族的延续。(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孙经纬,戴玉琴[8](2019)在《华南宗族村庄小微权力腐败的生成机制——基于村庄社会结构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微权力腐败因其复杂性、隐蔽性而一直难以得到有效根治,成为基层治理的难题之一。选取华南宗族村庄为研究对象,以村庄社会结构的视角对小微权力腐败的生成机制进行科学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对华南宗族的溯源、村庄社会结构特点的分析,得出"华南宗族村庄社会结构正处于裂变之中"这一结论,并依此从社会关系网络裂变与价值规范体系解体两个维度去探讨南方村庄社会结构与村庄小微权力腐败生成之间的关联。(本文来源于《学术探索》期刊2019年04期)
迟鑫昊[9](2019)在《宗族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族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结合了地方文化,体现了每一个地区独有的生活特征以及历史特性。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在于文化的积累更新以及科技的创新和经济体系的建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较为保守的宗族文化对于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减缓了发展速度,但不能否认的是它所存在的意义这也一定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度假旅游》期刊2019年03期)
陈刚俊[10](2019)在《赣鄱乡村社会文化研究的力作——施由明着《赣鄱宗族文化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施由明先生所着《赣鄱宗族文化研究》,是一部研究江西古代乡村社会文化的力作,史料厚实,原创性,创见多,对以古代江西为视角了解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文化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农业考古》期刊2019年01期)
宗族社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宗族社会关系网络视角,以广东省汕头市东仙村为案例,研究强宗族社会语境下的乡村发展机制与治理。结果表明:以村支书、宗长为中心的乡村治理架构深刻改变了乡村社会原子化趋向,乡村发展机制呈现显着的地方特征。①宗族网络为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经济和社会资本,在用地获取、资金筹措等重要环节上支撑本地企业发展;②宗族文化以非正式制度发挥着规范乡村建设的作用,并发挥着组织协调功能;③宗族网络解决了公共产品资金来源问题,形成制度外供给渠道。强宗族乡村社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较强,乡村发展呈现"超稳定结构"特征。宗族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地方性"社会组织与制度支撑,国家干预政策应在尊重和利用这一资源的基础上更精准和更经济地助力乡村振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宗族社会论文参考文献
[1].谢鑫,李和平,马佳琪.宗族聚落“社会—空间”构成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2019
[2].林怀策,张京祥,陈浩.强宗族社会语境下乡村发展机制与治理研究——基于广东省汕头市东仙村的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
[3].施由明.明清江西宗族的儒家文化传承与乡村社会秩序[J].中国农史.2019
[4].朱德贤.社会变迁视角下的宗族重建研究——基于琼北村吴家宗族的田野调查[J].怀化学院学报.2019
[5].杨永强.潮州宗族社会人际传播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新闻传播.2019
[6].藏明.唐代运河区域仕宦宗族的社会变迁——以张文瓘为中心[J].风景名胜.2019
[7].李梦冰.清代河南省武陟县庶民宗族与地方社会[D].东北师范大学.2019
[8].孙经纬,戴玉琴.华南宗族村庄小微权力腐败的生成机制——基于村庄社会结构的视角[J].学术探索.2019
[9].迟鑫昊.宗族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J].度假旅游.2019
[10].陈刚俊.赣鄱乡村社会文化研究的力作——施由明着《赣鄱宗族文化研究》述评[J].农业考古.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