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经济学论文-林跃勤,郭庆宾

地缘经济学论文-林跃勤,郭庆宾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缘经济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缘政治,公共外交,欧洲一体化,美元霸权,浙江工商大学,贸易通道,国际地位,国际商务研究,霸权主义,互联互通

地缘经济学论文文献综述

林跃勤,郭庆宾[1](2019)在《第五届地缘政治经济学论坛举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海口12月16日电 (林跃勤 通讯员郭庆宾)为推动有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经济学构建,开拓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12月14日,第五届地缘政治经济学论坛(2019)在海口举行。在“‘一带一路’倡议理论与实证”的主旨报告中,南开大学经济(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2-18)

[2](2019)在《第五届地缘政治经济学论坛征文启事》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需要我们拓展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并不断发展当代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对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促进中国深层次参与全球治理和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施行,以及解决各种双边和多边地缘冲突、促进全球和国际区域发展等重大问题具有鲜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推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不断提升中国学者的国际学术话语权,促进跨学(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叶成城[3](2019)在《从全球主义到现实主义:地缘经济学的发展和新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地缘经济理论主要从叁个方面阐述经济合作带来的地缘政治影响:从全球层面强调经济相互依赖替代现实政治,从区域层面强调经济一体化取代大国争霸,从国家层面强调能源等非传统安全合作对国界的消弭。在西方经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危机和中美实力逐步接近后,传统现实政治从叁个层面在地缘经济学中回归:在反全球化浪潮下更加强调相对收益,在区域合作中倡导重商主义,以及现实政治的考虑超越传统安全合作。(本文来源于《国外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杨丽娟[4](2018)在《启动克拉地峡运河的地缘经济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囿于对马六甲海峡的高度依赖,亚太地区一直有拓展新航道的需求。其中,克拉地峡运河是备受各方关注的议题。论文从地缘经济视角出发,将克拉地峡运河的辐射范围划分为叁个圈层,针对启动克拉地峡运河的诉求、影响以及对策进行分析与讨论。开通克拉地峡运河将对全球航运地图产生深远影响,相关方应经过科学论证确定方案,开展区域协商共同确定运河的顶层设计。中国可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参与、推进克拉地峡运河开通。(本文来源于《世界地理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高德步,刘文革,邵宇佳[5](2018)在《世界经济新格局与中国特色地缘政治经济学理论——第四届地缘政治经济学论坛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这是解决国际合作关系而推行的现实举措。但在当今全球经济进入"新常态"、世界政治步入激变期和"黑天鹅"事件层出不穷的全球地缘政治经济格局新时代,需要在传统地缘政治经济学理论中融入中国特色,实现以中国特色为主要内涵的地缘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助力中国协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期刊2018年10期)

[6](2018)在《第四届地缘政治经济学论坛》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缘政治经济学是研究既定地缘区域内特定经济战略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关系的一门交叉学科。2018年9月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四届地缘政治经济学"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顺利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开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西北大学、吉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出席。本论坛致力于(本文来源于《区域与全球发展》期刊2018年05期)

吴泽林[7](2018)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功能性逻辑——基于地缘经济学视角的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共建"一带一路"进入全面实施新阶段,这对理论构建提出了更高要求。地缘经济学对于理解"一带一路"是一个有用的视角,但需要在批判和借鉴的基础上对其做出新的阐释,即强调关联利益,遵循合作逻辑,将地缘作为国家之间的能动的变量。基于此,"一带一路"倡议本质上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基于特定地缘空间环境开展的功能性合作,遵循功能性逻辑。一方面,欧亚大陆的地缘空间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使基础设施和产能合作成为功能性合作的主要内容,并且以前者为优先领域;另一方面,功能性合作反过来也正在缓慢重塑欧亚大陆的地缘空间版图,推动欧亚大陆形成强连通的地理版图和平衡发展的贸易版图。近年来,一些国家也提出了与"一带一路"类似的区域互联互通倡议。对此,中国既应及时跟踪、研究和应对这些倡议对"一带一路"建设可能带来的竞争性影响,又应在符合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加强政策沟通,尝试与其对接,探寻合作的可能性。在互联互通时代,各国应当加强协调,同舟共济,共同为世界的互联互通和繁荣发展而努力。(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与政治》期刊2018年09期)

渠立权,洪菊花,梁茂林,胡志丁,骆华松[8](2018)在《地缘产业:地缘经济学中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领域》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利益是地缘政治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两极格局结束后,国家追求地缘利益的方式实现了从地缘政治向地缘经济的转变。作为主要的地缘经济战略手段,跨国经济合作在追求地缘利益方面有其局限性,表现在对政治利益和地缘安全关注不足。该文在回顾地缘经济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地缘产业的概念,指出其特征和使命,并据此设计了"地缘产业—经济合作—经济控制—地缘利益"追求国家利益的路径;从运行机制、产业选择、空间组织、地缘环境分析、风险评估预警和政策支持系统等方面讨论了地缘产业的主要研究内容,指出地缘产业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并分别讨论了中国针对周边国家设置地缘产业的类型,为完善地缘经济理论以及国家制定更加科学的地缘战略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欧阳向英[9](2018)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研究——以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关系的地缘政治经济学分析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有叁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大国关系,第二个层次是周边关系,第叁个层次是发展中国家关系。这叁个层次可以各自独立,也可以彼此交叉。无论对象国处于哪个层次,中国与其构建的新型国际关系都应包含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安全关系,只不过与不同国家交往时侧重点有所不同。对象国的基本情况,包括体量大小、地理位置、发展阶段等,是我们判断对象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基本诉求的前提,也是处理双边经济关系的坐标。相较于有着自身运行规律的世界经济,国际政治更加变幻莫测,这就要求我们密切跟踪对象国的实时变化,将现实政治作为确定双边政治关系的重要依据。鉴于安全利益是中国—中亚的首要利益,因此,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地缘政治、经济、安全叁重关系应以安全关系为重中之重。(本文来源于《俄罗斯学刊》期刊2018年03期)

高雨辰[10](2018)在《中日两国对中亚经贸战略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国家和地区中,中亚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其不仅仅是该倡议走出国门的第一站,也是地缘形势复杂、大国利益冲突的中心地区之一。从地缘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国与中亚地区联系紧密,拥有较多的地缘经济利益,与中亚发展稳定的经贸合作关系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之一。然而,中亚地区地缘政治格局复杂、经济发展差距大、域外大国力量的博弈都导致区域发展困难重重。在此情况下,各国加强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题中之义。伴随地缘经济理论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中国对相关理论的创新型研究和实践,竞争已不是地缘经济唯一的表现形式。相反,合作、协调日渐成为发展的主流,互利共赢成为地缘经济战略追求的目标。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也是中国合作型地缘经济理论的一次实践。中国和日本作为地区大国,应当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下主动承担起合作的责任与担当。2017年以来,日本一改最初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抵制态度,转而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出与中国合作的意愿。伴随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以及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的召开,中日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氛围正在逐渐升温。虽然中亚地区地缘政治格局复杂、中日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但从地缘经济的角度来看,中日之间尤其是在经贸领域存在较多的利益共同点,具有一定的合作空间。尤其是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追求经济合作成为区域发展的主旋律,为中日两国的经贸合作营造了良好的地缘环境基础。本文旨在对中日两国的中亚经贸战略进行比较和分析,从地缘经济的视角探讨两国通过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可能性。在分析中日两国的中亚经贸战略之前,本文先从地缘经济的构成因素角度探究了两国制定并调整其经贸战略的深层次考量,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两国战略的异同点。中亚国家方面,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储备、复杂的人文历史等造就了该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国家间经济水平差距大、经济结构单一的地缘经济现状,这在客观上为域外大国势力的进入营造了适宜的地缘环境。而对于中日两国来说,各自又与中亚有着不同的经济关联和地缘经济利益。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着中日两国中亚经贸战略的走势。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以加强能源合作、扩大贸易投资规模、利用好上海合作组织和亚投行等区域制度平台为主要方式。而日本方面则重点关注利用技术优势促进能源多元化、通过ODA带动经贸合作、借由“中亚+日本”对话机制加强经贸对话这叁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双方的战略进行了多角度的比较。在战略决策基础方面,中国在资源和产业基础方面占据优势,其消费结构和市场需求与中亚国家更具互补性;两国经贸战略的模式则各有侧重,日本强调地缘政治构想下的经贸战略,而中国是以经济合作为目标的战略模式;对于上海合作组织和“中亚+日本”对话机制的比较,本文也作了一定的探讨,认为两者都促进了区域合作的沟通与协调,然而在表现方式上各有不同。战略实践方面,直观的数据可以显示出相较日本,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往来规模更大,但也存在投资结构失衡的问题。同时,双方也在增长趋势、贸易结构等方面存在相似之处。本文还尝试探讨了双方中亚经贸战略潜在的竞争以及在“一带一路”倡议共商、共建、共享的框架下,中日两国中亚经贸战略合作的可能性,认为在贸易、投资、能源、机制等方面,双方因为固有的地缘经济因素,必然存在一些相互竞争的矛盾和冲突,但合作才是两国的最优选择。通过经贸战略的比较,可以看到两国在基础建设、金融、环保等领域各有所长,可以通过优势互补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从而促进区域一体化的健康发展。我们希望“一带一路”倡议能成为两国经济合作的新动力和新平台,两国能在管控分歧、坚守原则的基础上共同致力于区域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5-19)

地缘经济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需要我们拓展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并不断发展当代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对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促进中国深层次参与全球治理和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施行,以及解决各种双边和多边地缘冲突、促进全球和国际区域发展等重大问题具有鲜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推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不断提升中国学者的国际学术话语权,促进跨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缘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

[1].林跃勤,郭庆宾.第五届地缘政治经济学论坛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2]..第五届地缘政治经济学论坛征文启事[J].经济研究.2019

[3].叶成城.从全球主义到现实主义:地缘经济学的发展和新趋势[J].国外社会科学.2019

[4].杨丽娟.启动克拉地峡运河的地缘经济学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8

[5].高德步,刘文革,邵宇佳.世界经济新格局与中国特色地缘政治经济学理论——第四届地缘政治经济学论坛综述[J].经济研究.2018

[6]..第四届地缘政治经济学论坛[J].区域与全球发展.2018

[7].吴泽林.“一带一路”倡议的功能性逻辑——基于地缘经济学视角的阐释[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8

[8].渠立权,洪菊花,梁茂林,胡志丁,骆华松.地缘产业:地缘经济学中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领域[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8

[9].欧阳向英.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研究——以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关系的地缘政治经济学分析为视角[J].俄罗斯学刊.2018

[10].高雨辰.中日两国对中亚经贸战略的比较研究[D].南京大学.2018

标签:;  ;  ;  ;  ;  ;  ;  ;  ;  ;  

地缘经济学论文-林跃勤,郭庆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