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体态语言在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教师体态语言在教学中的运用

◆林高印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1231

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的审美“趣味中心”。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的体态语言伴随着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强大力量,从知识、情感、意念三方面塑造着青年的灵魂,在交流感情、反馈信息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运用得体,对于优化语文教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体态语言一般表现在眼神、面部表情、手势、人际距离以及整个身体姿态等方面。

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与学生建立和洽关系的桥梁。

教师要善于和学生建立视线的接触,面向全体学生亮出自己的眼睛,把学生尽收眼底,不能留下遗忘的角落,以满足学生自我意识逐步发展、希望得到老师注意的心理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把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全部组织起来,专心致志聆听教师的讲解。可用目光给予信号,控制学生的分心。对于不太专心的学生来说,尽管没有注意老师究竟讲了些什么,但老师讲课的声音是感受到了的。当这种一直持续着的声音突然消失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抬头观望何故,而老师也正用严肃的目光注视着他,四目相对,虽然彼此不言,却心领神会,而其他同学不一定知道老师的行为意图和具体指向。

提问和课堂讨论时,对不同的情形可采用不同的目光交流。对被叫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应报以信任的目光和亲切的微笑;当学生答题不畅时,老师应用期待、专注的目光,使学生用心思索,力求回答准确,而不能显得不耐烦;如果学生的回答跑了题,教师的目光应带着安抚和惋惜;当学生的发言富有创造性,老师应投以赞许、激励的目光,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在课堂讨论时,出现分歧是难免的,面对这一情形,从老师眼里表现出的态度应是民主的、开放的,以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大胆阐述自己的见解……

二、脸是心灵的镜子,是学生得到鼓励的信号。

教师在课堂上保持美好的面部表情,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有着积极作用,因此,教师要保持端庄中的微笑、严肃中的柔和。教师还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情绪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面部表情,通过脸部颜色、光泽、肌肉的收与展的变化,最迅速、最敏捷、最充分地把欢乐、悲哀、怒恨、惊惧、羞愧、烦恼、疑虑等内心世界反映出来,从而融洽课堂气氛,感染学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这些表情本身没有美感,但联系课文就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师要自觉排除个人生活中的一切干扰,不把个人情绪带入课堂。朱学丹老师说过:“走进教室之前,我总保持着愉快的情绪,不能因为自己生过气,上课时就把气出到学生身上。否则,学生望而生畏,怎能集中注意力把知识记到脑子里去呢?……教师在上课之前,有时还需要培养感情,努力做到未进课堂先有情。”

三、手势语言有时比嘴巴还能“说话”。

1.手是会说话的工具。

手势有描画事物、传递心声、披露感情、加强口头语言的力度和组织管理等功能,同时具有形象、鲜明、醒目和动作大的特点。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充分发挥手势的作用。

2.用手势提醒学生的分心。

遇到上课打瞌睡的学生,要引起他的注意,一般用目光给予信号不起作用。如果教师边讲课边走下讲台,在不产生新异刺激以分散其他学生注意的前提下,非常自然地走到其身旁,轻拍其肩,可以控制学生的分心。

3.用手势表达情感,增强教学效果。

教师在讲课时可通过手势的变化来增强教学效果。老师讲课时的手势应服从教学内容的需要,阐述、分析时手势要柔缓舒展,不能匆匆收势;讲关键字句时手势应迅速有力,不能平铺直叙;归纳、总结时手势应慢慢收拢,不能随意乱挥。当然,人的动作、姿势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每一个教师成功的动作、姿势都应与所讲内容和自身的气质、性格、情感等因素相联系。

四、适当的距离可带来美的感受。

教师在课堂上的姿态,既是吸引学生注意的中心,也是学生审美情趣的中心。为此,教师的衣着应力求整洁、朴素、得体,符合自己的职业、年龄、性别和气质的特点。躯体动作应当稳重大方、轻松自如、一俯一仰、一摇一摆都要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人际距离是人际关系密切程度的一个尺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相互间在空间位置上保持的距离有着某种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有意识控制与学生的不同人际距离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师的人际距离调控要与特定的教学要求相吻合。讲课时,教师应以讲台为中心,给学生欣赏美的距离。当然,在必要时教师可走下讲台,接近某些学生。教师走到学生座位的通道上去“巡视”一趟,所到之处学生就会有所检点。教师站在讲台前劝告某个学生遵守纪律,与到他跟前去讲,效果就会大不一样。走到跟前,轻声细语,诚恳真挚,效果可能会更好。再如学生在做作业时,教师可以巡回指导,接近学生。给学生辅导的机会要力求均等,但可以有所侧重。教师在课堂上走动不能频繁,不宜幅度过大。美学原理告诉我们,美需要“流动”,但这不单指审美客体的形体变化,更蕴含了主客体间的“心灵流动”。走动过于频繁,非但起不到美的效果,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会影响学生的“心灵流动”。

参考文献

[1]陈琪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

[3]托马斯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

标签:;  ;  ;  

浅谈教师体态语言在教学中的运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