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thernet总线技术在智能大厦监控系统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凯[1](2020)在《基于以太网的商业综合体智能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扩展,土地用地面积愈发紧张,作为集住宅、酒店、商场等功能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项目不断落地。为了保障综合体更好的运营以及安全性,信息化技术在建筑上的使用必不可少,因此,如何针对于不同的商业综合体进行更贴合的智能化设计,是作为智能化设计行业从业者所必须研究的一个问题。商业综合体的智能化设计不同于单个场景,由于不同场景的智能化需求不同,因此作为集多个场景于一体的综合体在智能化设计上遇到的问题较多,本课题首先对于该类问题首先阐述了国内外的商业综合体智能化研究现状,然后通过站在商业综合体用户的角度来对智能化子系统进行需求分析,接着通过智能化产品厂商和智能化集成商两个维度上给出常用子系统的解决方案以及现在在智能化设计领域中的物联网技术,最后通过一个中型商业综合体的智能化设计实例将解决方案应用于实际项目中,使得最新方案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展现了不同场景下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技巧。本课题着重从商业综合体的用户角度出发进行需求分析,结合现有的技术和设计方案,并以实际项目来对商业综合体各子系统的智能化设计做说明,使得智能化设计技术更好的与智能建筑相结合。
李世博[2](2020)在《面向工业照明的数据采集器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工业照明是影响工厂生产的质量和工人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照明系统控制精度问题、照明系统功耗问题一直以来是工业照明领域需要突破的重难点。面对工厂复杂的生产环境,照明节点数量众多,照明系统精细化控制不足等问题,现存在的工业照明控制系统形式单一,照明设置方案不合理,可配置性差,难以满足复杂生产环境下工厂需求。因此,构建以智能数据采集器为控制核心的“web网页-数据采集器-照明控制器”工业照明系统成为解开众多技术难题的关键。为解决传统工业照明系统精细化控制问题,本文拟设计开发一款具备透明传输、智能巡检、数据采集等功能的数据采集器。数据采集器是基于Cortex-A9iTOP-4412开发板开发的一款具有Ethernet协议通信、Modbus协议通信、协议转换、数据采集等功能的数据采集设备。根据数据采集器的功能需求完成处理器芯片、以太网硬件、485芯片等硬件的选型。通过Modbus信息帧完成数据采集器与控制节点的信息传输,通过通用网关接口CGI和Ethernet通信协议实现数据采集器与内置Web网页之间信息传输,将照明节点数量信息,开关量信息、光照强度等信息及时传送到数据采集器服务器并通过内置的Web网页显示,也可以将控制指令通过内置网页发送到期望控制的节点。此外,可以通过设置数据采集器的配置信息,增强数据采集器的通用性,设置数据采集器自动监控功能,实现无人监控的环境下的工业照明数据的自动采集。数据采集器采集的开关数量、开关量、照度等信息将显示在数据采集器的内置Web网页上。利用统计学原理实现照明灯具的最大使用时长预警和照明灯具损坏报警等功能,使照明系统的智慧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在数据采集器硬件和软件的基础上,搭建数据采集器的系统测试平台,进一步调试数据采集器系统,验证数据采集器的可靠性。在数据采集器测试平台的预订配置下,由Web网页完成数据采集器的控制测试与远程监控。数据采集系统完成了Ethernet和Modbus二者之间的协议通信、协议转换、数据采集等功能,有效的解决了生产环境复杂的工厂中,照明节点数目众多、照明系统可配置性差等问题。数据采集器的功能设计分析,在工业照明精细化控制领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指导意义。
卫福鸿[3](2019)在《价值工程在弱电智能化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以某综合楼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子和信息化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普及应用,建筑行业出现了一个新的领域——弱电智能化工程。近年来,针对弱电智能化工程的技术应用和项目管理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目前的研究要么偏向于技术应用,要么偏向于项目管理的总体方法研究,对于智能化专业技术和项目管理的结合应用探讨不够。本文从弱电智能化项目典型的“5A”系统入手,应用价值工程原理和分析方法,以实际项目为案例,针对弱电智能化项目中两个典型子系统,应用价值工程理论进行分析并设计优化方案,实现了弱电智能化技术和工程管理方法的结合,为价值工程在弱电智能化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思路。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对弱电智能化工程的产生背景、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对弱电智能化工程的内容和特点进行研究探讨,分析了弱电智能化工程管理与一般安装工程管理的区别,总结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在项目中有别于其他系统的三个主要特点;通过对弱电智能化工程中典型的“5A”系统技术发展的研究,展现了建筑智能化工程主要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当前的应用水平。(2)从价值工程的主要特点、决策程序、研究方法、计算公式和价值提升途径等五个方面,与弱电智能化工程相互结合,为价值工程在弱电智能化工程的应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思路。(3)通过项目案例,详细分析两个典型系统的优化方案,根据价值工程的实际应用过程和获取的量化结果,验证了价值工程方法在弱电智能化项目中应用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4)肯定价值工程理论在弱电智能化项目中的重要作用,思考价值工程理论在应用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方向。本文采用的价值工程方法,同样可以应用到智能化项目的投资设计阶段和运营维护阶段,为后续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黄征宇[4](2019)在《实时以太网总线式控制系统的同步与安全设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总线式控制系统作为工业控制系统的一种重要类型,在军民装备控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基于实时以太网通信链路的总线式控制系统已成为当今工控系统发展的主流。而国内关于此类系统性能方面的研究较少,整体水平与国外仍有一定差距。随着高端装备对控制精度,响应速度以及运行安全性等要求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突破实时以太网分布式架构中的系统任务调度、多节点高精度同步以及总线通信安全等核心关键技术。这些关键技术涉及系统各模块间的任务时间管理、通信协议转换以及安全功能设计等多个方面。如何综合考虑这些系统内在因素,提高系统实时、同步以及安全等性能是此类系统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些技术难题展开深入研究。本文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工控系统发展现状,本文对基于实时以太网总线的分布式系统架构进行了全面论述,提出了一种典型主从架构的实时以太网总线式控制系统设计方案,详细说明了系统各部分功能模块设计方法,明确了系统实时性、同步性以及安全性等关键性能指标,为后续系统关键问题的研究工作提供设计依据。2.总线式控制系统实时性是高端装备控制领域所关注的主要问题。论文分析了主从站间的数据传输、多任务执行时机以及任务延迟等因素对系统实时性能的影响,并从任务调度和实时通信模块设计两方面展开研究。在任务调度方面,提出了一种针对实时以太网总线式控制系统的任务调度方法。该方法建立了各控制回路任务间的时间关系,可使系统控制周期降低至百微秒量级。在通信实时性方面,对主站实时通信模块进行设计,可使系统最小通信周期达到125微秒。为进一步开展高速高精同步控制与安全问题研究打下基础。3.同步性能是制约系统多轴联动控制性能提升的重要技术指标。针对高端装备控制领域不断提升的系统同步性能要求,本文分析了影响系统同步性能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一种基于实时以太网且符合CANopen协议的系统同步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总线通信、协议转换以及任务调度等因素对同步性能的影响。基于该方法,各节点控制信号的最小同步误差约为100纳秒。所提方法可直接用于实时以太网总线式控制系统的多节点高精度协同控制。4.开放式总线架构使系统易于受到非法网络攻击等信息安全威胁。而通信不确定性会直接影响主从站数据交互的稳定性。本文分析了影响系统通信安全的主要因素,并结合SESAMO建模方法,设计了节点身份验证、通信加密以及数据校验等安全功能块,形成了一种兼顾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的Safe-COE安全通信架构。该架构可为分布式系统的通信安全设计提供较有效的解决方案。5.为了验证论文研究工作的有效性,本文在所搭建的实验系统上进行了实时及同步性能测试,并利用形式化建模方法对系统安全通信架构进行建模、仿真与功能验证。实验表明,采用本文所提出的任务优化调度、外设高精度同步控制以及安全集成设计方法,系统在实时性、同步性以及安全性等方面具有优良的性能。
王连进[5](2019)在《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集中供热的覆盖面积正逐步扩大,同时居民对集中供热个性化和舒适化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目前现有集中供热系统存在着诸如以下问题:由于监控测点数量不足,监控参数数量少,导致用户出现的问题发现不及时;现有供热管网热能分配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现有的供热管网控制大多数是依靠有经验的操作人员手动调节控制,集中供热系统的自动化水平低,控制系统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差等。针对供热管网出现的以上问题,本文在分析供热管网运行工艺流程的基础上,结合华能青岛热电有限公司的《供热管网节能平衡关键技术开发》项目需求,设计开发了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集中供热系统的组成及工艺流程进行分析,构建了供热管网调节的数学模型。在分析供热管网的供热过程机理的基础上,优选质—量调节方法,并完成了该调节方法在供热过程中的数学建模和模型参数识别,为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2)针对华能青岛热电有限公司供热管网项目的工艺流程和实际需要,对现有DCS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工业以太网技术进行分析综述,结合现有技术在工业过程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整套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方案,为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的实现提供了解决方案。(3)通过对监控软件功能分析,采用组件技术,提出一种基于组件技术的供热管网监控软件体系,选用美国Opto22公司的SNAP-PAC平台,设计开发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该系统以整个供热管网为监控对象,实现对供热管网各监控测点的数据采集和过程控制,以及对整个供热工艺流程的控制管理。本文在对供热工艺流程分析及理论建模基础上,实现了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的设计开发与集成。相比于传统PLC监控平台,该系统具有目标用户针对性强,在保证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情况下还具有操作简单易学易用的特点,设计内容符合项目需求,并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郭中飞[6](2019)在《面向智能汽车的车载网络实时管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控制正由“人”为主体向数字化信息控制方向迈进。智能汽车就是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的产物,通过车载网络将分散式的电控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ECU)进行集中的管理和利用,通过节点间信息的共享与协同,实现智能汽车协同控制功能。随着ECU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功能愈加复杂,对网络通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车载网络管理就是通过分布式的协同机制保证网络通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本文在OSEK和AUTOSAR车载网络管理规范标准研究的基础上,对智能汽车控制系统实时网络管理机制实现和OSEK网络管理性能优化两个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本论文以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为基础,对车载网络管理机制实现和性能优化进行研究。首先,给出了满足新一代智能汽车控制系统资源共享与协同的分域管理的网络架构,并分析了基于该分层架构的车载网络管理设计要求,接着分析了常用的车载网络管理机制应用于整车网络管理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了基于分层协同的智能汽车实时网络管理方法,并详细设计了基于AUTOSAR UDP NM的主网层Ethernet网络管理机制;其次,基于分层协同网络管理架构,对子网层OSEK直接网络管理性能优化设计进行研究,分析了OSEK DNM定时器参数设计问题的不足,以网络带宽利用率和网络管理实时性为评价指标,建立了动态逻辑环参数优化设计模型,并给出了不同网络状态下的最优Rt求解算法和动态逻辑环节点协同机制;最后,在CANoe软件中搭建了仿真平台并设计了试验方案,验证了分层协同的实时网络管理机制的可行性和子网层动态逻辑环机制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为建立高可靠、低带宽消耗的智能汽车网络通信管理系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吴恒之[7](2013)在《智能大厦中楼宇自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建筑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等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新兴的交叉领域学科——智能建筑技术。目前该技术得到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以及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超高层建筑由于内部结构复杂,建筑设备数量众多,所以对技术有较高的要求,成为了智能建筑应用领域的一个难点。而楼宇自控系统又是建筑智能化系统中的关键部分,本文即结合实际工程对超高层建筑智能化系统中的楼宇自控系统进行了设计。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智能建筑的内涵,以及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阐述了当前主流楼宇自控系统的结构形式和结构层次,以及楼宇自控系统集成技术;对楼宇自控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进行了探讨;同时对楼宇自控平台进行了选型,并对Apogee系统进行了分析。本文根据大厦的功能结构、业主的实际需求,依据国家与行业的规范,结合“先进开放、经济实用、安全可靠、方便舒适”的设计原则,完成了楼宇自控系统的方案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对冷热源系统、空调系统、送排风系统、给排水系统等的监控设计。在此基础上完成了Apogee系统的应用设计,包括对管理平台、控制部分、传感和执行部分的设计。最后以大厦中典型的空调机组为例,对其组态界面和控制效果作了说明。该系统为提升大厦的建筑价值作出贡献,主要体现在:提升大厦的商业形象和经济效益,提高商业管理、物业管理的效率,增加能源的有效利用率,加强大厦的使用安全,改善室内的舒适度等。
袁振华[8](2011)在《现场总线技术及工业以太网在多节点控制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各种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和竞争、各种计算机主流技术在工业控制领域的渗透和应用以及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延续性和继承性,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正向着网络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企业也迫切需要将企业内部信息网络延伸至生产现场与控制网络相连,并且与互联网相连形成新的企业管控一体化系统网络结构模型。虽然现场总线的出现,对于实现面向设备的自动化系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现场总线这类专用实时通信网络具有成本高,速度低和支持应用有限等缺陷,再加上总线通信协议的多样性,使得不同总线产品不能互相互连,互用和互操作,因而现场总线工业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随着以太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速以太网的出现使得以太网能够克服了自己本身的缺陷,进入工业领域成为工业以太网,因而使得人们可以用以太网设备去代替昂贵的工业网络设备。研究现场总线技术以及工业以太网为企业实现一体化提供了依据。现场总线技术以及工业以太网的集成,是企业一体化系统集成的关键,所以本文对现场总线技术以及工业以太网的集成做了重点介绍,并且对西门子公司的SIMATIC PROFIBUS和SIMATIC PROFINET做了详细介绍。简要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现场总线技术,并分析比较了SIMATIC PROFIBUS和SIMATIC PROFINET较其它技术的优势、应用前景和在我国的发展,从而得出选用SIMATIC PROFIBUS和SIMATIC PROFINET的理论依据。并通过具体项目建立了基于SIMATIC PROFIBUS和SIMATIC PROFINET的控制网络系统,介绍了基于此技术的实现方案。分析了基于以太网技术的集成控制系统,研究了多技术、多协议和多系统的控制集成,建立基于SIMATIC NET的控制网络模型,获得了PLC系统与现场总线技术、工业以太网技术的集成方法,并在上海世界博览会通用汽车馆进行了应用。整个项目采用西门子的SIMATIC系列产品。通过SIMATIC PROFIBUS和SIMATIC PROFINET等技术集成的方案实现了管控一体化。并运用STEP7、WINCC、PRODAVE等软件实现了项目的网络配置、软硬件组态、监控组态、组件图形组态、数据共享。该系统充分发挥了现场总线作为企业底层信息网络的强大功能,优化了控制,节省了成本,增加了灵活性,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基本实现了监控一体化目标。实现统一的网络架构,真正实现了一网到底,为企业的信息化提供了坚实的通讯平台,大大地提高了工厂的生产率。对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设的自动化网络系统充分发挥了现场总线作为企业底层信息网络的强大功能。
张军[9](2011)在《电力系统保护电器网络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器设备分配了电网中80%的电能,是保障生产生活用电的关键设备,是配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基础,在供电系统中处于极为重要的位置。当代电力系统具有电子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特征,保护电器的网络化融合了网络、计算机、通信和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对系统或局部的分布式控制、维护与管理。本文分析了电力系统保护电器网络设计发展现状,并针对网络接入问题、网络实时性问题以及网络可靠性问题等保护电器网络化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以CAN总线和Profibus-DP为切入点,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研究了现场总线的网络接入方法。针对目前实际应用的现场总线种类繁多的问题,本文讨论了现场总线间协议转换的一般方法,并设计了CAN/Profibus-DP协议转换网关,实现了两种现场总线系统的互联。总结并讨论了底层电器接入以太网的几种方式,对于底层设备直接接入以太网方式,又从以太网与其他非TCP/IP协议网络互联的封装技术、组件技术、隧道技术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分析确定了通过嵌入式网关将现场总线系统接入以太网的方法,以CAN以太网嵌入式网关的设计证明了现场总线系统通过嵌入式网关接入以太网的可行性,为底层设备接入以太网的研究提供了参考。针对电力系统保护电器软件系统的特点,对实时操作系统进行了研究,从操作系统的任务管理、任务调度、任务间的通信与共享、存储管理、异常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首次将TI公司实时操作系统DSP/BIOS引入到智能断路器中。分析了电力系统保护电器网络化的实时性的要求,针对TCP/IP协议,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交换机结构的交换式以太网优先级调度机制,改进了工业以太网在电力系统保护电器网络化中应用的性能,并通过仿真结果,证明该机制在一定的网络吞吐量条件下,可有效的提高网络控制系统的实时性。电力系统保护电器对以太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影响工业以太网可靠性和安全性的主要因素,设计了一种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网络拓扑结构,并对其进行了仿真分析,对比传统以太网,验证了该算法的可靠性;首次将具有免疫功能的入侵检测系统引入到工业以太网的安全防范体系中,设计了具有免疫功能的检测系统并对其性能和完备性进行了仿真分析,证实了这个检测系统满足工业以太网的性能要求,具有较高的检测能力。
唐裕明[10](2009)在《基于CAN总线技术电梯智能监控系统的研究和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电梯领域科技发展已经一日千里,特别在电梯智能监控技术方面,目前已经达到一个相当人性化的开发和设计水平。日立(HITACHI)品牌的电梯产品,于近年专门针对电梯监控功能的拓展设立了一项技术项目,以求能够更好满足目前科技进步和市场发展而对电梯产品的需求。电梯智能监控系统,顾名思义是开发用于对电梯设备的运行、故障、实时信号、功能状态等方面进行人性化监视以及控制的智能装置,它可以24小时全天候小区或地域远程监控电梯系统的运作以及维护,对异常情况进行报警甚至自动对电梯发出安全保护运行指令,给予电梯设备以及人员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电梯监控是智能建筑中楼宇自控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电梯监控技术的进步也是楼宇自控管理系统水平提高的一项基础工作。实现电梯监控系统的方法有很多,其中现场总线技术(Field BUS)是时下最行之有效以及扩展性能最佳的一种方案,作为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现场总线是一种在制造/过程现场和安装在生产控制室先进自动化控制装置中所配置的主要自动化装备之间的串行通信链路,具有智能计算能力、组建成本费用低廉、通信稳定等主要特点,其中CAN总线技术又是现场总线领域很有发展潜力的一种通信技术,将其应用在电梯智能监控系统中,具有非常明显的功能效果以及经济效益,本文将对基于CAN总线技术智能监控系统的实现方案进行设计,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介绍了CAN总线技术的工作原理,以及目前实现CAN总线技术的主要途径和接口模块。通过研究CAN总线技术的特性和优点,确定选择CAN总线技术作为电梯智能监控系统通信方式的依据。2.设计了实现CAN总线技术电梯智能监控系统网络的方案,其中包括各环节的接口技术应用、终端构成以及功能实现的内容,从而令电梯控制系统能把电梯运行过程状态信息准确及时地与监控系统进行通信连接。3.设计了在小区模式下,电梯设备结构分布不同的各种情况时,使用CAN总线技术监控终端、中继终端的最优化配合的组网方案,从而更科学地分配监控系统的工作能力,并且给予电梯使用者最佳的监控性能和效果的系统。4.设计了采用CAN总线技术配合以太网(Ethernet)技术把监控中心范围进行扩延的方案,使监控功能从小区模式扩展至地域模式,并且提供了远程监控功能的设计思路和网络模型,且提供了CAN总线接口模块与以太网接口模块的软硬件设计方案,从而实现电梯能在远距离的监控中心统一集中控制及管理,增强了智能监控技术的应用范围,为电梯使用者提供了更便利的技术方案。5.设计了主监控计算机软件界面内容的方案,以及参与了小区模式、远程模式下系统运行性能的科学严格测试工作,并且对电梯智能监控系统监控信息通信安全性保密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和介绍。
二、Ethernet总线技术在智能大厦监控系统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thernet总线技术在智能大厦监控系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以太网的商业综合体智能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智能商业综合体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基于商业综合体的智能化系统需求分析 |
2.1 商业综合体的功能板块需求分析 |
2.1.1 商业功能区智能化需求分析 |
2.1.2 公寓居住区智能化需求分析 |
2.1.3 办公场所板块智能化需求分析 |
2.1.4 酒店服务板块智能化需求分析 |
2.2 商业综合体的功能板块子系统选择 |
2.2.1 建筑智能化设计中的子系统 |
2.2.2 商业功能区智能化子系统选择 |
2.2.3 公寓居住区智能化子系统选择 |
2.2.4 办公场所板块智能化子系统选择 |
2.2.5 酒店服务所板块智能化子系统选择 |
2.3 商业综合体的智能化设计的原则与标准 |
2.3.1 智能化设计原则 |
2.3.2 智能化设计的依据标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化商业综合体系统各子系统的方案设计 |
3.1 项目中智能化设计方案的分工 |
3.2 产品供应商的方案设计 |
3.2.1 视频监控子系统的方案设计 |
3.2.2 门禁子系统的方案设计 |
3.2.3 信息引导及发布子系统的方案设计 |
3.2.4 公共广播子系统的方案设计 |
3.2.5 楼宇自控子系统的方案设计 |
3.3 智能化集成商的方案设计 |
3.3.1 综合布线系统的方案设计 |
3.3.2 机房工程子系统的方案设计 |
3.3.3 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 |
3.3.4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商业综合体智能化设计 |
4.1 项目概况 |
4.1.1 某商业综合体项目概述 |
4.1.2 某商业综合体项目功能区设计 |
4.1.3 某商业综合体智能化设计范围 |
4.2 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 |
4.3 可视对讲系统的设计 |
4.4 信息发布系统的设计 |
4.5 公共广播系统的设计 |
4.6 机房系统的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1)发表的学术论文(含专利和软件着作权) |
(2)面向工业照明的数据采集器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2.1 国内外智能照明的发展 |
1.2.2 工业照明及数据采集器的发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2 总体方案和技术分析 |
2.1 总体方案设计 |
2.2 Modbus485 协议 |
2.2.1 RS485协议 |
2.2.2 Modbus协议 |
2.3 以太网技术 |
2.4 照度 |
2.5 小结 |
3 数据采集器硬件电路设计 |
3.1 硬件电路整体设计分析 |
3.2 处理器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3.2.1 MCU芯片介绍 |
3.2.2 处理器模块电路 |
3.3 485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3.3.1 485模块芯片介绍 |
3.3.2 485模块电路 |
3.4 Ethernet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3.4.1 以太网模块芯片介绍 |
3.4.2 以太网模块电路 |
3.5 小结 |
4 数据采集器软件设计 |
4.1 总体软件方案设计 |
4.2 数据采集器软件设计 |
4.2.1 设计软件简介 |
4.2.2 Modbus485 通信设计 |
4.2.3 传输控制协议/网络协议软件设计 |
4.2.4 交互通信设计 |
4.2.5 配置功能设计 |
4.2.6 自动控制功能软件设计 |
4.3 上位机Web网页设计 |
4.4 小结 |
5 数据采集器工业照明系统平台的搭建及测试 |
5.1 数据采集器测试平台的搭建 |
5.2 数据采集器配置功能测试 |
5.2.1 通讯参数设置测试 |
5.2.2 照明节点参数设置测试 |
5.2.3 自动控制参数设置测试 |
5.3 数据采集器监控和控制测验 |
5.3.1 数据采集器实时监控显示 |
5.3.2 数据采集器控制功能测试 |
5.4 数据采集器统计测试及节能分析 |
5.4.1 数据采集器光照强度统计 |
5.4.2 数据采集器照明时长统计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价值工程在弱电智能化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以某综合楼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有利于理清智能化工程管理的特点 |
1.2.2 有利于控制弱电智能化项目进度和成本目标 |
1.2.3 有利于控制弱电智能化项目风险 |
1.3 国内外的研究发展现状 |
1.3.1 弱电智能化项目在国外的研究发展现状 |
1.3.2 弱电智能化项目在国内的研究发展现状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弱电智能化工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
2.1 弱电智能化工程的主要内容 |
2.1.1 弱电智能化工程的内容划分 |
2.1.2 弱电智能化的功能系统划分 |
2.2 弱电智能化工程管理和一般安装工程管理的差异 |
2.2.1 质量管理的差异 |
2.2.2 进度管理的差异 |
2.2.3 成本管理的差异 |
2.3 弱电智能化工程的特点分析 |
2.3.1 弱电智能化系统在项目中处于从属地位 |
2.3.2 弱电智能化系统在项目中的技术含量最高 |
2.3.3 弱电智能化系统的新技术应用和更新快 |
第三章 价值工程在弱电智能化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
3.1 价值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特点 |
3.1.1 价值工程的基本概念 |
3.1.2 价值工程在弱电智能化工程中应用的特点分析 |
3.2 价值工程应用于弱电智能化工程中的典型决策程序 |
3.2.1 价值工程的基本工作程序 |
3.2.2 价值工程在弱电智能化工程多方案选优中的工作程序 |
3.2.3 价值工程在弱电智能化方案优化中的工作程序 |
3.3 价值工程各阶段的典型研究方法在弱电智能化工程中的应用 |
3.3.1 准备阶段选择对象的典型方法 |
3.3.2 分析阶段选功能整理和成本分析的典型方法 |
3.3.3 创新阶段方案创新和评价的典型方法 |
3.3.4 实施阶段的四落实法 |
3.4 价值工程中各参数的计算方法 |
3.4.1 功能系数的计算 |
3.4.2 成本系数的计算 |
3.4.3 价值系数的计算 |
3.4.4 目标成本的计算 |
3.4.5 成本降低额的计算 |
3.5 弱电智能化工程提高价值的途径 |
第四章 价值工程应用案例分析 |
4.1 SA系统综合安防监控子系统全数字化升级 |
4.1.1 系统升级的基本情况 |
4.1.2 价值工程的应用过程 |
4.1.3 创新阶段对系统升级方案评审结果的调整和确认 |
4.2 CA系统中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成本优化调整 |
4.2.1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情况 |
4.2.2 价值工程的应用过程 |
4.2.3 创新阶段对成本降低方案的调整 |
第五章 结论与不足 |
5.1 结论 |
5.2 不足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实时以太网总线式控制系统的同步与安全设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总线式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工业现场总线发展现状 |
1.3.1 国外发展现状 |
1.3.2 国内发展现状 |
1.4 总线式控制系统的关键问题研究现状 |
1.4.1 系统实时性问题研究 |
1.4.2 系统同步方法研究 |
1.4.3 系统安全设计问题研究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总线式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2.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2.2.1 主站模块 |
2.2.2 从站模块 |
2.2.3 系统总线通信模块及架构设计 |
2.2.4 软件集成开发环境 |
2.2.5 监控组态软件 |
2.3 需求分析与关键指标设计 |
2.3.1 系统实时性指标 |
2.3.2 系统外设控制的同步指标 |
2.3.3 系统安全设计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任务调度与实时通信模块设计 |
3.1 系统实时性能影响分析 |
3.2 系统任务优化调度方法设计 |
3.2.1 系统控制回路任务图构建 |
3.2.2 系统任务的时间约束分析与推导 |
3.2.3 系统任务的优先级设置 |
3.2.4 任务优化时间参数求解 |
3.3 主站实时网络通信模块设计 |
3.3.1 主站系统内核实时化改造 |
3.3.2 主站网络实时通信模块设计 |
3.4 系统任务调度与通信性能测试 |
3.4.1 实验系统任务调度设计 |
3.4.2 通信性能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线式控制系统的高精度同步方法研究 |
4.1 系统同步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1 系统软件体系架构 |
4.1.2 系统通信与控制任务 |
4.1.3 影响同步的关键因素分析 |
4.2 总线式控制系统同步方法研究 |
4.2.1 实时以太网总线同步方法 |
4.2.2 实时以太网总线运行 CANopen 协议的机制设计 |
4.2.3 通信和控制的时间同步方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线式控制系统的通信安全设计 |
5.1 系统安全问题分析 |
5.1.1 总线控制系统的安全问题 |
5.1.2 基于实时以太网的通信安全分析 |
5.2 基于SESAMO方法论的系统通信安全设计 |
5.2.1 SESAMO和形式化建模相结合的系统设计方法 |
5.2.2 操作概念阶段 |
5.2.3 系统设计阶段 |
5.2.4 系统的安全集成 |
5.2.5 系统安全的形式化建模与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线式控制系统软硬件实现 |
6.1 实验系统整体说明 |
6.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说明 |
6.2.1 主站模块 |
6.2.2 从站模块 |
6.2.3 软件集成开发环境 |
6.2.4 监控组态软件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实验验证与仿真 |
7.1 系统实时性能测试 |
7.2 系统同步性能测试 |
7.3 系统安全通信体系性能测试与仿真 |
7.3.1 主从站总线通信性能测试 |
7.3.2 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验证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工作总结 |
8.2 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1.学术论文 |
2.科研项目 |
3.专利申请 |
4.科技奖项 |
(5)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供热管网调节控制方法研究 |
2.1 集中供热系统 |
2.1.1 集中供热系统组成 |
2.1.2 供热管网工艺流程 |
2.2 供热管网运行调节模型及调节方法 |
2.2.1 运行调节模型 |
2.2.2 调节方法 |
2.3 供热管网供热过程建模 |
2.3.1 供热过程的数学模型 |
2.3.2 数学模型参数的识别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方案及硬件组成 |
3.1 系统概况 |
3.2 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方案 |
3.2.1 DCS技术及存在问题分析 |
3.2.2 现场总线技术及存在问题分析 |
3.2.3 工业以太网技术 |
3.2.4 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方案 |
3.3 系统硬件组成 |
3.3.1 SNAP-PAC-R2 控制器及配置 |
3.3.2 I/O模块及配置 |
3.3.3 电源模块 |
3.3.4 现场仪表的选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供热管网监控软件体系 |
4.1.1 监控组态软件 |
4.1.2 监控软件功能模块 |
4.1.3 组件技术 |
4.1.4 基于组件技术的供热管网监控软件体系 |
4.2 监控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4.2.1 软件总体结构 |
4.2.2 软件平台及开发工具选择 |
4.2.3 数据采集程序实现 |
4.2.4 应用程序与控制器通讯 |
4.2.5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及运行效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面向智能汽车的车载网络实时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车载总线应用及研究现状 |
1.2.3 车载网络管理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论文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论文内容 |
第二章 车载网络与网络管理规范 |
2.1 常用车载网络 |
2.1.1 CAN网络介绍 |
2.1.2 车载Ethernet概述 |
2.2 OSEK网络管理 |
2.2.1 直接与间接网络管理 |
2.2.2 网络管理—逻辑环机制 |
2.3 AUTOSAR网络管理 |
2.3.1 AUTOSAR规范概述 |
2.3.2 AUTOSAR UDP NM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基于分层协同的智能汽车实时网络管理 |
3.1 智能汽车电控系统及通信网络 |
3.1.1 自动驾驶系统概述 |
3.1.2 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
3.1.3 车载网络管理设计要求 |
3.2 车载网络的分层协同网络管理机制 |
3.2.1 常见网络管理机制分析 |
3.2.2 基于分层协同的网络管理架构 |
3.3 基于AUTOSAR的主网层NM设计 |
3.3.1 节点状态设计 |
3.3.2 状态转换设计 |
3.3.3 子网协同睡眠设计 |
3.3.4 Ethernet NM PDU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动态逻辑环的子网层NM设计 |
4.1 OSEK DNM参数与动态逻辑环 |
4.1.1 OSEK DNM定时器参数 |
4.1.2 动态逻辑环机制及工作性能 |
4.2 动态逻辑环参数优化设计模型 |
4.2.1 网络负载率计算 |
4.2.2 应用消息实时性分析 |
4.2.3 性能参数Rt的优化设计及求解算法 |
4.3 基于动态逻辑环的NM设计 |
4.3.1 网络管理帧结构设计 |
4.3.2 动态逻辑环协同机制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仿真系统构建 |
5.1 仿真环境介绍 |
5.1.1 CANoe软件介绍 |
5.2 仿真系统架构 |
5.2.1 系统模型分析 |
5.2.2 仿真模型建立 |
5.3 仿真系统实现 |
5.3.1 数据库建立 |
5.3.2 软件设计 |
5.4 仿真试验验证 |
5.4.1 基于分层协同的网络管理机制验证 |
5.4.2 子网协同睡眠机制验证 |
5.4.3 动态逻辑环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7)智能大厦中楼宇自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
1.3 选题内容与意义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楼宇自控系统与设计方法 |
2.1 楼宇自控系统 |
2.1.1 直接数字控制系统 |
2.1.2 楼控系统的结构形式 |
2.1.3 楼控系统的结构层次 |
2.1.4 楼控系统的集成技术 |
2.2 楼控系统的设计 |
2.2.1 楼控系统的设计方式 |
2.2.2 楼控系统的设计步骤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程需求与方案确定 |
3.1 系统设计的要求 |
3.1.1 设计对象 |
3.1.2 设计内容 |
3.1.3 设计依据 |
3.1.4 系统需求 |
3.2 楼宇自控系统选型 |
3.2.1 系统选型原则 |
3.2.2 楼控系统选型 |
3.3 Apogee 系统介绍 |
3.3.1 Apogee 系统组成元素 |
3.3.2 Apogee 系统网络架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楼宇自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空调监控设计 |
4.2 冷热源监控设计 |
4.2.1 冷源监控设计 |
4.2.2 热源监控设计 |
4.2.3 水环冷热源监控设计 |
4.3 送排风监控设计 |
4.4 给排水监控设计 |
4.5 照明监控设计 |
4.6 电梯监测设计 |
4.7 监控点位设计 |
4.8 Apogee 系统设计 |
4.8.1 管理平台设计 |
4.8.2 控制部分设计 |
4.8.3 硬件选型结果 |
4.9 软件组态与测试 |
4.10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系统监控点位汇总表 |
(8)现场总线技术及工业以太网在多节点控制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现场总线的产生 |
1.2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特点和优点 |
1.2.1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结构特点 |
1.2.2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技术特点 |
1.2.3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优点 |
1.3 几种典型的现场总线 |
1.3.1 PROFIBUS(过程现场总线) |
1.3.2 CAN(控制器局域网络) |
1.3.3 FF(基金会现场总线) |
1.3.4 Lonworks(局部操作网络) |
1.4 工业以太网的产生 |
1.5 工业以太网的特点 |
1.6 工业以太网的优势 |
1.7 发展与现状 |
1.8 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9 本课题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系统集成技术 |
2.1 多总线、多协议集成 |
2.2 多系统集成 |
2.3 多技术集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ROFIBUS 和 PROFINET 介绍 |
3.1 PROFIBUS 技术的主要发展历程 |
3.2 PROFIBUS 的基本特点 |
3.3 PROFIBUS 协议结构 |
3.4 PROFIBUS 总线存取协议 |
3.5 PROFIBUS 传输技术 |
3.6 PROFIBUS-PA 技术 |
3.7 PROFIBUS-DP 技术 |
3.7.1 PROFIBUS-DP 的基本功能 |
3.7.2 PROFIBUS-DP 的设备类型 |
3.7.3 PROFIBUS-DP 总线系统的结构 |
3.7.4 PROFIBUS 技术优势 |
3.8 PROFINET(Process Field Net)的特点 |
3.9 国内外发展现状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制系统介绍及其集成方案 |
4.1 PROFIBUS-DP 在系统中的位置 |
4.2 PROFIBUS 控制系统的几种形式 |
4.2.1 根据PROFIBUS 接口分类 |
4.2.2 根据主从站的设计分类 |
4.3 基于PROFIBUS-DP 的集成方案 |
4.3.1 与PROFIBUS-PA 的集成 |
4.3.2 非标通信设备及不同标准总线设备与PROFIBUS 连接 |
4.3.3 与Ethernet 集成 |
4.3.4 与 PROFINET 集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应用实例 |
5.1 项目介绍及分析 |
5.2 系统结构 |
5.2.1 硬件介绍 |
5.2.2 软硬件组态 |
5.2.3 远程监控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及已接受的论文 |
(9)电力系统保护电器网络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电力系统保护电器 |
1-3 电力系统保护电器发展状况 |
1-3-1 电子化 |
1-3-2 网络化 |
1-3-3 信息化 |
1-4 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
1-5 电力系统保护电器网络化技术 |
1-5-1 网络化概念 |
1-5-2 网络化的意义 |
1-5-3 电力系统保护电器网络化设计的现状与发展 |
1-6 电力系统保护电器网络化技术的关键问题 |
1-6-1 保护电器网络化中的网络接入问题 |
1-6-2 保护电器网络化中的网络实时性问题 |
1-6-3 保护电器网络化中的网络可靠性问题 |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力系统保护电器网络接入技术研究 |
2-1 现场总线技术概述 |
2-1-1 现场总线的概念 |
2-1-2 现场总线的结构特点和技术特点 |
2-1-3 现场总线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2-2 CAN总线及其通信接口设计 |
2-2-1 CAN总线概述 |
2-2-2 CAN总线通信接口硬件设计 |
2-2-3 CAN通信接口软件设计 |
2-3 Profibus总线及Profibus-DP通信接口设计 |
2-3-1 Profibus总线概述 |
2-3-2 Profibus-DP从站通信接口硬件设计 |
2-3-3 Profibus-DP从站通信接口软件设计 |
2-4 现场总线协议转换 |
2-4-1 开发协议转换器的必要性 |
2-4-2 协议转换原理 |
2-4-3 CAN/Profibus-DP网关设计 |
2-5 以太网接入技术 |
2-5-1 以太网 |
2-5-2 以太网接入方式比较 |
2-6 CAN/以太网嵌入式网关设计 |
2-6-1 嵌入式网关硬件设计 |
2-6-2 嵌入式网关软件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时操作系统研究 |
3-1 实时操作系统在电力系统保护电器网络化中应用的目的 |
3-2 实时操作系统 |
3-2-1 概述 |
3-2-2 现状分析 |
3-2-3 评价指标 |
3-3 实时操作系统内核的选择 |
3-3-1 任务管理 |
3-3-2 任务间同步与通信 |
3-3-3 存贮管理 |
3-3-4 异常处理 |
3-4 DSP/BIOS实时系统在智能断路器中的应用 |
3-4-1 功能模块划分 |
3-4-2 线程规划 |
3-4-3 配置线程 |
3-4-4 线程间的通信与同步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业以太网在电器网络中的实时性研究 |
4-1 电力系统保护电器网络的实时性要求 |
4-1-1 工业以太网实时性研究意义 |
4-1-2 电力系统保护电器网络对实时性的要求 |
4-2 以太网通信过程和特点 |
4-2-1 以太网的优点 |
4-2-2 CSMA/CD协议改进的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分析 |
4-2-3 以太网的实时能力分析 |
4-3 基于交换式工业以太网优先级调度机制设计 |
4-3-1 工业以太网协议栈模型 |
4-3-2 交换机缓冲结构改进及队列调度 |
4-4 实验仿真及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业以太网在电器网络中的可靠性研究 |
5-1 工业以太网可靠性的相关理论 |
5-1-1 网络可靠性的定义 |
5-1-2 商用以太网 |
5-1-3 工业以太网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
5-1-4 提高工业以太网可靠性的相关措施 |
5-2 网络可靠度的计算 |
5-2-1 网络可靠性分析 |
5-2-2 因子分解法 |
5-2-3 界值法 |
5-2-4 递归的BDD算法 |
5-3 硬件设备和通信协议 |
5-3-1 硬件设备解决方案 |
5-3-2 通信协议解决方案 |
5-4 工业以太网拓扑结构的设计与优化 |
5-4-1 网络拓扑设计 |
5-4-2 网络拓扑优化 |
5-4-3 基于改进的遗传算法的网络拓扑设计 |
5-4-4 仿真分析 |
5-5 工业以太网的信息安全 |
5-5-1 工业以太网的特点和安全要求 |
5-5-2 目前以太网安全防范机制 |
5-5-3 基于免疫原理的入侵检测技术 |
5-5-4 仿真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10)基于CAN总线技术电梯智能监控系统的研究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梯智能监控技术的简述 |
1.1.1 CAN总线技术的简介和工作原理 |
1.1.2 CAN总线技术与R5485 技术的对比 |
1.2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1.3 电梯智能监控系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
1.4 本课题的工作内容以及研究成果 |
第二章 CAN总线电梯智能监控系统结构方案的设计 |
2.1 终端组成以及接口方式 |
2.1.1 RS-BAS监控终端 |
2.1.2 RS-300T终端中继 |
2.1.3 RS-400T终端中继 |
2.2 监控通信处理的研究 |
2.2.1 电梯输出监控信号的帧格式 |
2.2.2 电梯输出监控信号处理 |
2.2.3 监控终端信号处理 |
2.3 主监控计算机软件设计的设计 |
2.3.1 软件界面设计 |
2.3.2 数据通讯模块 |
2.3.3 数据处理模块 |
2.3.4 数据查询模块 |
2.3.5 数据统计模块 |
2.4 设计方案验证测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AN总线电梯智能监控系统组网方案的设计 |
3.1 串行通信 |
3.1.1 差分传输技术 |
3.1.2 光电隔离技术 |
3.2 监控系统的组网方式设计 |
3.3 整体监控系统运行性能测试 |
3.3.1 通信性能测试 |
3.3.2 软件平台测试 |
3.3.3 监控系统运行可靠性测试 |
3.4 CAN总线技术的抗干扰设计 |
3.4.1 硬件抗干扰设计 |
3.4.2 软件抗干扰设计 |
3.5 设计方案验证测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CAN总线配合以太网电梯远程监控方案的设计 |
4.1 电梯远程监控接口系统构成的设计 |
4.1.1 远程监控系统硬件组成及嵌入式网关结构 |
4.1.2 远程监控系统的参考模型 |
4.2 CAN总线与以太网系统接口的设计 |
4.2.1 CAN总线接口模块设计 |
4.2.2 以太网接口模块设计 |
4.3 远程监控系统软件实现的设计和实现 |
4.3.1 接口模块驱动软件设计 |
4.3.2 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
4.4 CAN总线与以太网通信的安全性 |
4.5 设计方案验证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 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
二.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与设想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Ethernet总线技术在智能大厦监控系统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以太网的商业综合体智能化设计[D]. 陈凯.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2]面向工业照明的数据采集器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世博.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3]价值工程在弱电智能化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以某综合楼为例[D]. 卫福鸿. 安徽建筑大学, 2019(04)
- [4]实时以太网总线式控制系统的同步与安全设计问题研究[D]. 黄征宇.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5]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研究与开发[D]. 王连进. 青岛大学, 2019(02)
- [6]面向智能汽车的车载网络实时管理机制研究[D]. 郭中飞. 合肥工业大学, 2019
- [7]智能大厦中楼宇自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吴恒之. 湖南大学, 2013(05)
- [8]现场总线技术及工业以太网在多节点控制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D]. 袁振华.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7)
- [9]电力系统保护电器网络化研究[D]. 张军. 河北工业大学, 2011(04)
- [10]基于CAN总线技术电梯智能监控系统的研究和实现[D]. 唐裕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