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还以“宁静”

正本清源还以“宁静”

张娟江山市贺村第二小学324109

【摘要】现在的语文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特别是语文的人文性受到了积极有效的关注,课堂一改过去的死气沉沉,学生活跃异常、兴奋异常,而作为失去“领导者”身份的教师却丝毫不能轻松,时而组织表演,时而摆弄课件。形式之灵活,方式之新颖,让人不得不嗟叹我们教师的创意,但绚烂之极终归要归于平淡,我们可曾冷静下来反思过,学生到底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关键词】语文教学宁静倾听思考品评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8)03-134-01

笔者以为,语文课堂教学有时需寻求一片宁静的天空,让孩子细细地品读,淡淡地感悟,默默地思考,静静地作业。让课堂张弛有度,动静相宜,真诚对话。然而,以下的场景我们还是会经常见到:

镜头一:老师轻轻点击鼠标,屏幕上展现着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面,完毕,老师问:“美么?”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美啊!”“那么,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

在这样的课堂里,快乐开放的教学气息是令人享受的,每个孩子都愿意也喜欢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收获了什么,又是如何收获的,他们已经没有时间去静静思考。

镜头二:在《凡卡》的课堂上看到这样的表演: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凡卡的苦难与无奈,让学生进行情境表演,该生的演技实在不怎么样,演着演着竟然哑然失笑,自然观众们也被逗乐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这样一表演,原汁原味丧失殆尽,课文中承载的悲情也随表演中的哄堂大笑而付之东流。原本凝重的感情基调不复存在,只能让人一阵叹息,真是弄巧成拙!

于是乎,孩子们逐渐没有了深层探究的欲望,失去了自我学习的能力,对语言文字缺乏应有的敏感与灵性。

其实,语文可以安静一些。

静,则思;静,则灵。

一、“安静”地倾听中进行有效对话

1.插上想象的翅膀静听

爱因斯坦曾说:丰富的想象力比渊博的知识更为重要。

我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通过边听边想象的方式,帮助孩子们体会“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师:大家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师:想坐上小艇感受感受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吗?下面请我们班的朗读高手来给大家描述一下,其余同学闭上眼睛静静的边听边想象。

师:读的真好。谁来说说,你看见了什么?

生1:我看见小艇的速度非常快。

生2:我看见小艇能作急转弯。

师:你也能像她一样读出这样的感觉吗?

让学生在听中想象,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并在感情朗读中进一步深化。

2.让思考伴随着静听

《将相和》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只靠一张嘴就爬到我的头顶上去了。”教学时,我反问同学们:“蔺相如真的是只靠一张嘴就爬到廉颇的头顶上去的吗?让我们请几个同学分角色再来读读三个故事,请大家边听边思考。”在角色表演的感染下,同学们听得有滋有味,也听出了对蔺相如的全面的评价。

3.静听中以辨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愿望,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内心深处,这种愿望尤其强烈。”在我们的课堂上,如果能为更多的学生创造当一个发现者、探究者的机会,就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那份强烈的主动积极表现的需要。

教学《雪孩子》时,我把读和听结合起来,引导孩子们听同学读并评一评谁读得好,从而带着孩子们走进故事,体会故事中所蕴涵的感情。

二、安静的默读中寻找另一番风味

我们要给孩子们创造这种常态的阅读机会。不需老师的讲解,不需同学的讨论,就只有自己的心与书本的情的交流。

1.犹如美酒醇厚芳香

安安静静的阅读课,我和孩子们共同走入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中。也许孩子们被那悠远的驼铃声吸引,也许孩子们在为英子的伙伴“妞”担心,也许孩子们不由地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往事……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孩子们一个个都读得那么专注,时而圈圈点点,时而微蹙眉头,时而闭目畅想……静静的课堂,无声的阅读,但在静寂之下,是一颗颗陶醉的、激情的、感怀的心。

2.读到深处情自浓

“读到深处情自浓”,面对经典,孩子们情真意切,感悟深深。《猴王出世》是一篇古代白话文,描述了石猴神奇的来历,和石猴开辟了水帘洞当上美猴王的故事。课上,我和孩子们把话题引到了孙悟空的重情重义上。一位孩子说:“我最敬佩的就是孙悟空对师傅的忠心耿耿,即使一再受到师傅的错怪,即使常常经受师傅念紧箍咒的折磨,但是,他永远都牵挂着师傅,竭尽全力地保护师傅,他身是猴身,但却如此重情重义,我非常感动。”

随后,我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唐僧执意要赶走他,师徒悲伤离别的故事内容印发给每位孩子阅读。因为有前面的情感铺垫,孩子们读得特别安静,特别专注。此时,我想留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孙悟空是有血有肉的、重情重义的。

静静的阅读,让感动溢满每个孩子的心田。

三、静静的思考中赋予课堂以生机

爱因斯坦:“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1.静静地思考感悟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一读一悟,再读再悟,层层深入,由表入里,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体验的过程,也是一个“静下来”的过程。

《凡卡》故事的结尾:“小男孩凡卡把写给爷爷的信投进了邮箱,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这与故事的前面凡卡过着“连狗都不如”的日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课文多处为最终的结局埋下了伏笔。需要学生多次思考,深入体会。

这样,把对课文的理解,逐深入,甚至超越了这篇课文的范围,上升到一个对社会发展的初步思考中。

2.静静地思考领悟词句的内涵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真挚情谊。

教学时,我从“雪中送炭”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阅读课文,也一次又一次地给予“雪中送炭”更丰富的内涵。

这时,孩子们带着新的角度重新来阅读课文,再次更深入地理解“雪中送炭”,一个词语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品味中立体起来、丰满起来,也更有情感有温度了。

这样层层深入的引领学习,牢牢抓住“雪中送炭”这个关键词展开,理解“雪中送炭”的表层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了该词背后蕴含的意思。

今天,语文和我们自身最需要的是:“正本清源,还以“宁静”。

一旦走出喧哗和嘈杂,我们会看到柳暗花明,我们就能够安静下来。于是,语文教学就可以正本清源,——摒弃“喧嚣”,还回我一片“宁静”之土。

标签:;  ;  ;  

正本清源还以“宁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