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附件固定装置及汽车,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其包括支撑座、第一螺栓、第一安装座以及第二安装座;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之间形成用于安装发动机附件的空间;第一安装座设有第一通孔,第二安装座设有与第一通孔相对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内固设有螺纹套管;第一螺栓穿设在对应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中,并与螺纹套管螺纹连接;第一安装座设置有与第一通孔连通的豁口,且豁口的两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螺栓的杆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附件固定装置,第一螺栓连接在螺纹套管内且第一螺栓可从豁口处拖出,节省了第一螺栓的退出空间,减小了汽车前机舱的尺寸,同时提高了安装效率。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发动机附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座、第一螺栓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撑座上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所述第二安装座之间形成用于安装发动机附件的空间;所述第一安装座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安装座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内固设有螺纹套管;所述第一螺栓穿设在对应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中,并与所述螺纹套管螺纹连接;第一安装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的豁口,且所述豁口的两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螺栓的杆径。
设计方案
1.一种发动机附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座、第一螺栓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撑座上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所述第二安装座之间形成用于安装发动机附件的空间;
所述第一安装座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安装座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内固设有螺纹套管;
所述第一螺栓穿设在对应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中,并与所述螺纹套管螺纹连接;
第一安装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的豁口,且所述豁口的两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螺栓的杆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附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豁口的两个侧壁相对于水平面向上倾斜,且与水平面形成的夹角为25°-3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附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豁口的两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螺栓的杆径1mm-2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附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均布设置有多个安装孔,所述支撑座通过分别穿设在所述多个安装孔内的多个第二螺栓与发动机缸体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附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套管包括直筒段和位于直筒段一端的凸台;
所述第二通孔包括第一孔形段和第二孔形段,所述第二孔形段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孔形段的内径且所述第一孔形段与所述第二孔形段的变径处形成环形台阶面;
所述直筒段与所述第一孔形段过盈配合,所述凸台安装在所述第二孔形段内,且所述凸台与所述环形台阶面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附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套管包括直筒段和位于直筒段一端的凸台;
所述第二通孔包括第一孔形段和第二孔形段,所述第二孔形段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孔形段的内径且所述第一孔形段与所述第二孔形段变径处形成环形台阶面;
所述直筒段的外壁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一孔形段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直筒段通过所述外螺纹和所述内螺纹安装在所述第一孔形段内;
所述凸台安装在所述第二孔形段内,且所述凸台与所述环形台阶面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附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在于,所述凸台设置有内六角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附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所述第一安装座以及第二安装座,三者通过铸造一体成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附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设置有减重槽。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9中任一所述的发动机附件固定装置。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附件固定装置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对汽车功能配置要求越来越多,汽车前机舱布置越来越紧凑,汽车前机舱提供给发动机附件安装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小;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发动机附件安装空间内安装发动机附件成为研究的热点。
现有技术中常采用螺栓、螺母将发动机附件固定在支架上,并将支架固定在发动机缸体上;在维修更换发动机附件时,螺栓的螺帽端预留的退出空间需大于螺栓本身长度,才能保证螺栓从支架上退出,进而将发动机附件从发动机缸体上拆掉。螺栓预留较大的退出空间会导致汽车前机舱的尺寸增大,从而导致整车尺寸增加,进而使整车重量和成本的增加。再者采用螺栓螺母的固定方式,在安装螺母的过程中,螺母容易滑落至汽车前机舱内,降低安装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附件固定装置,能够减小用于安装发动机附件的螺栓的退出空间,减小汽车前机舱的尺寸,降低整车重量和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安装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动机附件固定装置,包括支撑座、第一螺栓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撑座上的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座和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座之间形成用于安装发动机附件的空间;所述第一安装座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安装座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内固设有螺纹套管;所述第一螺栓穿设在对应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中,并与所述螺纹套管螺纹连接;第一安装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的豁口,且所述豁口的两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螺栓的杆径。
进一步的,所述豁口的两个侧壁相对于水平面向上倾斜,且与所述水平面形成的夹角为25°-30°。
进一步的,所述豁口的两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螺栓的杆径1mm-2mm。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座均布设置有多个安装孔,所述支撑座通过分别穿设在所述多个安装孔内的多个第二螺栓与发动机缸体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螺纹套管包括直筒段和位于直筒段一端的凸台,所述第二通孔包括第一孔形段和第二孔形段,所述第二孔形段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孔形段的内径且所述第一孔形段与所述第二孔形段的变径处形成环形台阶面,所述直筒段与所述第一孔形段过盈配合,所述凸台安装在所述第二孔形段内,且所述凸台与所述环形台阶面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螺纹套管包括直筒段和位于直筒段一端的凸台;所述第二通孔包括第一孔形段和第二孔形段,所述第二孔形段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孔形段的内径且所述第一孔形段与所述第二孔形段变径处形成环形台阶面;
所述直筒段的外壁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一孔形段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直筒段通过所述外螺纹和所述内螺纹安装在所述第一孔形段内,所述凸台安装在所述第二孔形段内,且所述凸台与所述环形台阶面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凸台设置有内六角孔。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座、所述第一安装座以及第二安装座,三者通过铸造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座设置有减重槽。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发动机附件固定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附件固定装置及汽车,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附件固定装置,其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间隔安装且形成用于发动机附件安装空间,发动机附件安装在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之间,第一螺栓依次穿过第一通孔、发动机附件并与螺纹套管螺纹连接,将发动机附件固定在支撑座上;拆卸发动机时,只需将第一螺栓移出螺纹套管,并向豁口处拖动第一螺栓及发动机附件,即能够将第一螺栓及发动机附件从支撑座上拆下;第一安装座设置有与第一通孔连通的豁口,且第一螺栓能够从豁口处拖出,节省了第一螺栓的退出空间,减小了汽车前机舱的尺寸,降低整车重量和成本。再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附件固定装置,将螺纹套管安装在第二安装座上,并将第一螺栓的螺纹段连接在螺纹套管内,可有效防止采用螺栓螺母的固定方式时,螺母容易脱落的问题发生,提高了发动机附件的安装效率。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附件固定装置及汽车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附件固定安装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附件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附件固定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发动机附件安装示意图;
图6为图5中螺纹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中第二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支撑座, 11-安装孔,
12-减轻槽, 20-第一安装座,
21-第一通孔, 22-豁口,
30-第二安装座, 31-第二通孔,
32-第一孔形段, 33-第二孔形段,
34-环形台阶面, 40-第一螺栓,
50-螺纹套管, 51-凸台,
52-内六角孔, 53-直筒段,
60-电机, 61-安装套管,
70-安装座, 80-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发动机附件固定装置用于将发动机的附件安装在发动机缸体上,常采用的发动机附件固定装置如图1所示,支架10设置有安装座70,安装座70间隔安装在支架10上,并形成发动机附件的安装空间,上述发动机附件一般为发电机、空调压缩机、电机等。下面以电机60为例,详细介绍发动机附件在支架10上的安装过程。
将电机60分别放置在支架10的两个安装座70之间,并将第一螺栓40从支架10一端依次穿过支架的安装座70、电机60并通过螺母80固定在支架10另一端的安装座70上,实现将电机60安装在支架10上,并通过支架10固定在发动机缸体上。
在拆卸和安装电机60的过程中,第一螺栓40的螺帽端需要一定的退出空间,此退出空间需满足使第一螺栓40完全从安装座70上退出;由于发动机前机舱空间狭小,无法给第一螺栓40足够的后退空间,或者在第一螺栓40所需的退出空间内与其他结构发生干涉,因此,若将第一螺栓40从安装座70上退出,需要扩大发动机前机舱的空间,这样会增加发动机前舱的尺寸增大,导致整车的重量和制作成本;再者,第一螺栓40采用附带螺母的形式固定发动机附件,在安装过程中需要操作工人双手配合,一只手把持第一螺栓,另一只手拧紧螺母;而且在安装过程中,螺母还有脱落的可能性,使电机的安装效率降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附件固定装置,其包括支撑座10、第一螺栓40及设置于支撑座10上的第一安装座20和第二安装座30,第一安装座20和第二安装座30之间形成用于安装发动机附件的空间;第一安装座20设有第一通孔21,第二安装座30设有与第一通孔21相对的第二通孔31,第二通孔31内固设有螺纹套管50;第一螺栓40穿设在对应的第一通孔21和第二通孔31中,并与螺纹套管50螺纹连接;第一安装座20设有与第一通孔21连通的豁口22,且豁口22的两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螺栓40的杆径。
具体的,支撑座10一侧与发动机缸体连接,以将支撑座10固定在发动机缸体上。支撑座10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一安装座20和第二安装座30,第一安装座20和第二安装座30相对安装,且第一安装座20和第二安装座30之间形成用于安装发动机附件的空间,第一安装座20开设有第一通孔21,第二安装座30开设有第二通孔31,且第二通孔31内设置有螺纹套管50,第一螺栓40依次穿过第一通孔21、发动机附件,并将第一螺栓40固定在螺纹套管内,实现将发动机附件安装在支撑座上,并且本实施例中为方便发动机附件从支撑座10上拆下,第一安装座20设有与第一通孔21连通的豁口22,且豁口22的两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螺栓40的杆径。
拆卸发动机时,只需将第一螺栓40移出螺纹套管50,并向豁口22处拖动第一螺栓40及发动机附件,即能够将第一螺栓及发动机附件从支撑座上拆下,节省了第一螺栓40的退出空间,减小了汽车前机舱的尺寸,降低整车重量和成本。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在支撑座10上设置有两个第一安装座20及两个第二安装座30及多个安装孔11,支撑座10通过多个安装孔稳固安装在发动机缸体上,并且发动机附件通过两个第一螺栓40连接在支撑座10上,可提高发动机附件在支撑座上的稳定性,下面对本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支撑座10的一侧设置有两个第一安装座20、两个第二安装座30及多个安装孔11;安装孔11设置在支撑座10的边缘处,第二螺栓与安装孔11配合以将支撑座10固定在发动机缸体上。
两个第一安装座20分别设在支撑座10的上下两端,且两个第一安装座20位于支撑座10的左侧;两个第二安装座30分别设在支撑座10的上下两端,且两个第二安装座30位于支撑座10的右侧;位于支撑座10上端的第一安装座20和第二安装座30间隔设置形成用于安装发动机附件的安装空间,同样的,位于支撑座10下端的第一安装座20和第二安装座30也间隔设置。可以理解的是,两个第一安装座20可以分别平行安装在支撑座10的上下两端;同样的,两个第一安装座30可以分别平行设置在支撑座10的上下两端。
其中,第一安装座20设置有第一通孔21,第二安装座30设置有与第一通孔21相对的第二通孔31,且第一通孔21的孔心与第二通孔31的孔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第一通孔21和第二通孔31均可以设置为圆形通孔,第一通孔21与第一螺栓40间隙配合,便于第一螺栓40顺利穿过第一通孔21。第二通孔31内固设有螺纹套管50,且螺纹套管50设置有内螺纹,螺纹套管50的内螺纹与第一螺栓40的外螺纹相适配。螺纹套管50可以嵌设在第二通孔31内,也可以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二通孔31内,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安装座20及第二安装座30均可以设置成U形座,第一通孔21和第二通孔31均为圆形通孔,U形座的底端固定在支撑座10上。第一安装座20和第二安装座30可以焊接在支撑座10上,或者第一安装座20和第二安装座30均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在支撑座10上;或者第一安装座20和第二安装座30和支撑座10可以铸造一体成型,优选的,第一安装座20和第二安装座30和支撑座10采用铸造一体成型制作,可增强第一安装座20和第二安装座30的结构强度,满足发动机附件的安装需求。
第一安装座20设置有豁口22,且豁口22与第一通孔21连通,豁口22的两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螺栓40的杆径,能够保证第一螺栓40从豁口22处退出。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发动机附件的安装角度不同,可在第一安装座20上调节豁口22的位置及豁口22的开口朝向,并保证在支撑座10与发动机缸体连接后,豁口22与发动机附件的移出方向形成夹角,防止用于固定发动机附件的第一螺栓40因发动机及车身的震动从第一安装座20上脱落。下面以电机60为例详细介绍其安装及拆卸过程。
电机60两侧设置有安装套管61,电机60放置在第一安装座20和第二安装座30之间,使安装套管61与第一通孔21和第二通孔31对正后,将第一螺栓40从第一通孔21、安装套管61穿过,并将第一螺栓40的螺纹段与第二安装座30的螺纹套管50螺纹连接,从而将电机60固定在支撑座10上。当需要将电机60从支撑座10上拆除时,旋转第一螺栓40并使第一螺栓40的螺纹段从螺纹套管50内旋出,拖动电机60朝向豁口22处移动,且移动方向与豁口22朝向一致,使电机60及其附带的第一螺栓40一起从第一安装座20上移出,从而将电机60从支撑座10上拆下。
在整个电机60拆卸和安装过程中,第一螺栓40的螺帽端的后退长度即为螺纹套管50的内螺纹长度,其远小于第一螺栓40的整体长度,节省了第一螺栓40的退出空间,减小了汽车前机舱的尺寸,而且将螺纹套管50安装在第二通孔31内,避免第一螺栓40从第二安装座30内脱落,本实施例螺纹套管50与第一螺栓40的配合安装将电机固定在支撑座10上,提高了安装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豁口22的两个侧壁相对于水平面向上倾斜,且豁口22与水平面形成的夹角为25°-30°。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支撑座10竖直安装在发动机缸体上,且随着发动机安装在汽车前机舱内,支撑座10与水平面保持垂直状态,位于支撑座10上的豁口22的侧壁与水平面形成夹角,夹角为25°-30°,且豁口22的两个侧壁斜向上倾斜设置,此时对应的电机60的安装方向与水平面平行,即豁口22的侧壁所在平面与电机60的安装面形成夹角,防止电机60因震动而从第一安装座20上滑脱。当需要将电机60从发动机缸体上拆下更换时,将第一螺栓40从螺纹套管50内旋出,斜向上拖动电机60,使第一螺栓40从豁口22处移出即可将电机60从发动机上拆下。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豁口22的侧壁与水平面形成的夹角优选为30°。
进一步的,为使第一螺栓40顺利从豁口22处移出,本实施例中,豁口22的两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螺栓40的杆径1mm-2mm,既能使第一螺栓40从豁口22处移出,也能防止由于豁口22的两侧壁之间的距离过大,而影响第一安装座20的结构强度。
本实施例中,支撑座10均布设置有多个安装孔11,支撑座10通过分别穿设在多个安装孔11内的多个第二螺栓与发动机缸体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支撑座10上可设置有三个安装孔,三个安装孔呈三角形分布在支撑座10上;支撑座10在三个安装孔11内分别安装有第二螺栓,支撑座通过三个第二螺栓将支撑座10固定在发动机缸体上。
可以理解的是,支撑座10的右侧边缘处上下对称设置有两个安装孔11,在支撑座10另一侧的边缘处设置一个安装孔11;三个安装孔11呈三角形分布在支撑座10上,三个安装孔11形成的三角形可以为等腰三角形或者正三角形。发动机缸体上设置有与安装孔对应的螺纹安装孔,第二螺栓穿设支撑座10通过在支撑座10的安装孔和发动机缸体的螺纹安装孔,以将支撑座10固定在发动机缸体上。为防止第二螺栓对电机60的安装产生干涉,可将安装孔11设置成沉孔,从而使第二螺栓的螺帽外面表低于支撑座10的侧面或者与支撑座10的侧面平齐。
如图5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螺纹套管包括直筒段53和位于直筒段53一端的凸台51,第二通孔31包括第一孔形段32和第二孔形段33,第二孔形段33的内径大于第一孔形段32的内径且第一孔形段32与第二孔形段33的变径处形成环形台阶面34;直筒段53与第一孔形段32过盈配合,凸台51安装在第二孔形段33内,且凸台51与环形台阶面34抵接。
具体的,螺纹套管50包括直筒段53和凸台51,且凸台51设置在直筒段53的端部,凸台51的外径大于直筒段53的外径,凸台51用于螺纹套管50的安装和定位。第二通孔31选择为阶梯型孔,其包括第一孔形段32和第二孔形段33,且第二孔形段33的内径大于第一孔形段32的内径,在第一孔形段32和第二孔形段33的变径处形成环形台阶面34,环形台阶面34用于对凸台51提供支撑。当螺纹套管50安装在第二安装座30的第二通孔31内时,凸台51抵接在第二通孔31内的环形台阶面34上,环形台阶面34为凸台51提供安装定位。
本实施例中,直筒段53与第一孔形段32过盈配合。具体的,直筒段53可以嵌设在第一孔形段32内,直筒段53的管壁内设置有与第一螺栓40的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其具有光滑的外表面,直筒段53与第一孔形段32过盈配合,使螺纹套管50固设在第二安装座30上。在螺纹套管50的安装过程中,安装工具夹持在凸台51的外侧面上,通过击打凸台51的端面,将螺纹套管50安装在第二通孔31内。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螺纹套管50与第二安装座30的连接方式,具体如下;螺纹套管50包括直筒段53和凸台51,且凸台51设置在直筒段53的端部,凸台51的外径大于直筒段53的外径,凸台51用于螺纹套管50的安装和定位。第二通孔31设置为阶梯型孔,其包括第一孔形段32和第二孔形段33,且第二孔形段33的内径大于第一孔形段32的内径,在第一孔形段32和第二孔形段33的变径处形成环形台阶面34,环形台阶面34用于对凸台51提供支撑。当螺纹套管50安装在第二安装座30的第二通孔31内时,凸台51抵接在第二通孔31内的环形台阶面34上,环形台阶面34为凸台51提供安装定位。
直筒段53的内壁设置有与第一螺栓40的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其外壁设置有外螺纹,且第二通孔31的第一孔形段32设置有与直筒段53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直筒段53通过外螺纹和内螺纹安装在第一筒形段32内,进而将螺纹套管50安装在第二安装座30上。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方便螺纹套管50安装在第二安装座30上,凸台51设置有内六角孔52。具体的,凸台51可作为直筒段53的帽端安装在直筒段53的一端,凸台51的端面连接在直筒段53的管壁上,且能够将直筒段53的一端封闭。本实施例中,凸台51和直筒段53可采用一体成型制作,并在凸台51一端面的中心处设置有内六角孔52。在安装和拆卸螺纹套管50时,可利用专用工具插入六角形孔内,方便在相对狭小的汽车前机舱内将螺纹套管50从第二安装座30上拆卸下来或者将螺纹套管50安装在第二安装座30上。
本实施例中,支撑座10设置有减重槽12,用于减轻支撑座10的重量,使整车重量降低。本实施例中对减重槽12的形状不加以限制,可以为三角形、圆形或者矩形等。可以理解的是,支撑座10上还可以设置减重孔,同样的,减重孔的形状也不加以限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发动机附件固定装置,其包括支撑座10及位于支撑座10同侧的两个第一安装座20和两个第二安装座30,两个第一安装座20和两个第二安装座30间隔安装形成用于发动机附件安装空间;第一安装座20设置有第一通孔21,第二安装座30设置有与第一通孔21相对的第二通孔31,且在第二通孔31内设置螺纹套管50,螺纹套管50设置有内螺纹;第一安装座20设置有豁口22,且豁口22与第一通孔21连通。将发动机附件安装在第一安装座20和第二安装座30之间,第一螺栓40依次穿过第一通孔21、发动机附件并与螺纹套管50螺纹连接;拆卸发动机附件时,只需将第一螺栓40移出螺纹套管50,并向豁口22处拖动第一螺栓40及发动机附件,即能够将第一螺栓40及发动机附件从发动机缸体上拆除。可有效防止采用螺栓螺母的安装方式时,螺母滑落至汽车前机舱的现象发生,提高了安装效率;并且节省了螺栓的退出空间,减小了汽车前机舱的尺寸,降低整车重量和成本。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01939.8
申请日:2019-01-0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1(北京)
授权编号:CN209687606U
授权时间:20191126
主分类号:F02B77/00
专利分类号:F02B77/00;F02B67/00
范畴分类:28B;32B;
申请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101300 北京市顺义区仁和镇双河大街99号
发明人:范卫东;张岩;顾全
第一发明人:范卫东
当前权利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朱颖;刘芳
代理机构:11205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