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宝藏经论文_安俊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杂宝藏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宝藏,木塔,应县,辽代,秘藏,动词,语法。

杂宝藏经论文文献综述

安俊丽[1](2019)在《基于语法化理论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字句考察——《世说新语》和《杂宝藏经》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世说新语》和《杂宝藏经》两种语料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是"字句进行了比较分析,在两部文献中都有形容词、代词和判断动词的用法,都呈现出由代词向判断动词过渡的态势,也清晰地展示了"是"语义演变的轨迹以及所需的句式条件。出乎意料的是"是"在《世说新语》比《杂宝藏经》中的语法化程度要更高一些。(本文来源于《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郭静娜,王文星[2](2018)在《昙曜译经《杂宝藏经》中的因缘故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僧昙曜奉北魏文成帝之命开凿云冈石窟之后,又组织北魏的僧团翻译了14部佛经。《杂宝藏经》是其中的一部,包含有121个因缘故事。这些故事均是关于佛陀、弟子以及佛陀涅盘之后的故事。通过对佛经故事的解读,分析昙曜翻译《杂宝藏经》的意图及其所反映的北魏社会背景。(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王丽娟[3](2016)在《《杂宝藏经》并列双音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杂宝藏经》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汉译佛典,属于佛教经典譬喻故事集,语言通俗易懂,具备较高的汉语史词汇研究价值。本文以《杂宝藏经》并列双音词为研究对象,通过语料的梳理,查证了《汉语大词典》失收的30个词语以及5个已收但缺失义项的词语。对并列双音词进行全面统计和分析后,我们发现《杂宝藏经》中的并列双音词词性上以名词为多,词义上以同义并列双音词为主,且有78%的并列双音词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使用,说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杂宝藏经》并列双音词繁多,从词与词之间的意义关系来看,其中有丰富的同义词,它们既可以避免行文重复,又有精准表达语义的作用。《杂宝藏经》并列双音词词汇包含了大量口语词、少部分文言词以及表达相关佛教概念的佛教语词,整体而言,呈现出口语性较强的特点。由于《杂宝藏经》是中外人士合作共译的佛经,少数并列双音词也体现了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6-03-10)

叶青春[4](2013)在《《杂宝藏经》的伦理思想研究:亲情与慈悲的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与中国本土文化的长期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叁大主流之一,持久、深刻地渥溉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杂宝藏经》凡十卷(也有八卷本、十叁卷本)。由元魏西域叁藏吉迦夜与昙曜共同译出,收于《大正藏》第四册。《杂宝藏经》是早期佛教经典,主要为阿含藏教思想,以因缘譬喻来阐示因果关系。《杂宝藏经》对中印两国文化交流有着相当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法音》期刊2013年03期)

姜雪[5](2012)在《《杂宝藏经》的助动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助动词是动词的一个下位类,有其自身独特的语法特点。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杂宝藏经》中的助动词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愿”、“欲”、“肯”、“敢”、“得”、“可”、“能”、“足”、“当”、“应”、“须”、“宜”等12个助动词,对它们在《杂宝藏经》一书中的语法特点进行说明,以探讨出助动词在汉语史发展中的演变轨迹。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介绍了《杂宝藏经》以及它的研究价值和研究现状。其次,对助动词从名称问题、词性及其在词类系统中的地位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概括了助动词的研究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在对比分析中阐明自己的观点。再次,具体分析了《杂宝藏经》中的助动词。在这部分里我们对《杂宝藏经》中的助动词进行了分类,并对每一个助动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描写,基本上整理出了《杂宝藏经》中助动词系统。《杂宝藏经》中单音节助动词共有12个,文中把所出现的助动词分为“能可类”、“意愿类”和“事理类”共叁大类,考察了《杂宝藏经》中每个助动词的使用情况,着重分析了每个助动词出现的句法结构类型。最后,将《杂宝藏经》中的助动词与上古、中古几部典籍中的助动词进行历时比较,发现助动词从上古到中古的一些变化。(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刘政学[6](2012)在《《杂宝藏经》双音节动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汉语的发展史中,复音词的出现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天复音词已经成为了词汇中的主体。汉语构词法的发展是循着单音词到复音词的道路前进的。历代复音词有所增加。这说明,汉语双音节化实际上是汉语言内部的发展规律。人们常常以为,汉语的双音节词大都产生在近代,主要是受到外来词的影响,这些都是错误的。其实,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双音节词就已经大量的涌现了。而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双音节词的大量涌现除了由于上古汉语语音向中古汉语语音的转变而带来的影响外,佛教的传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翻译佛经,传达宗教信仰,同时也是为了适应佛教像普通百姓的传播与推广。这一时期的经书多是用更加平实的口语化的语言译制而成的。而外来语言的冲击,和口语化带来的语言的简化,都促生了汉语词汇的复音化。而本文即将展开研究的《杂宝藏经》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杂宝藏经》由来自西域的僧人吉迦夜和北魏时僧侣首领昙曜共同翻译完成。与《百喻经》《贤愚经》一起,成为南北朝时期最为重要的叁部能够反映中古时期语言原貌的经书。本文就是以《杂宝藏经》为研究材料,对复音词中最能反映语言特征的双音节动词展开穷尽式的搜索与研究。本文分为叁章,第一章的绪论部分对《杂宝藏经》的成书过程、内容、的语言特色、版本情况、研究概况以及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对《杂宝藏经》中双音节动词开展研究的对象、方法和目的进行简单介绍。在第二章中,文章讲究《杂宝藏经》中双音节动词的判定标准以及双音节动词分类与特点进行详尽的阐释。并将《杂宝藏经》中出现的所有双音节动词都按类一一列出。而在最后一章中,文章将《杂宝藏经》双音节动词的语法功能分为:《杂宝藏经》双音节动词的组合功能和《杂宝藏经》双音节动词的句法成分功能两部分进行研究。并通过大量的例句加以阐释说明。在文章最后的附录中,我将把《杂宝藏经》中出现的双音节动词做成词表附录在后。(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2-04-01)

刘政学[7](2012)在《《杂宝藏经》双音节动词句法功能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双音节动词的研究近来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汉译佛经《杂宝藏经》是研究北魏时期语言实际的最佳材料之一。本文通过对《杂宝藏经》一书中的双音节动词的句法功能进行梳理总结,试图以此探寻北魏时期在佛教文化冲击下的汉语口语语法的真实面貌。(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2年06期)

杜成辉[8](2012)在《应县木塔秘藏《大乘杂宝藏经》变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县木塔秘藏中的《大乘杂宝藏经》变文,素材多来源于现实生活,文字生动形象,比喻也十分精当,为听众所喜闻乐见。与后来的说唱戏曲艺术关系密切,是研究辽代讲唱文学的珍贵资料。(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杜成辉[9](2011)在《应县木塔《大乘杂宝藏经劝善文》变文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974年发现的应县木塔辽代秘藏,是继1899年敦煌文书发现之后,同类文物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其中有许多辽代僧人辑撰的经讲和俗讲,是研究辽代俗文学的珍贵资料。《大乘杂宝藏经劝善文》变文与敦煌莫高窟所出《维摩诘经变文》在形式和内容上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特色。(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冯丽娜[10](2011)在《《杂宝藏经》新词新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杂宝藏经》是一部汉译佛典,共十卷,一百二十一缘,为北魏时期的吉迦夜和昙曜所译。此经属于语言故事集,语言通俗易懂,口语性强,是研究中古汉语词汇的重要材料。本文以《杂宝藏经》中的新词新义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考察其新词新义及结构模式,进而探寻《杂宝藏经》的新词新义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揭示新词新义产生的某些原因。本文主体共分为叁个部分,分别是文献概貌、新词新义及特点和新词新义形成的原因。通过对《杂宝藏经》新词新义及其分布情况的研究,我们得出:《杂宝藏经》中新词以复音词为主,构词方式已经基本完备,但也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其中联合式构词是形成新词新义的主要方式,附加式也有所发展;从词类上看,与现代汉语相差无几,总的来说是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其次,汉魏六朝时期新词构成方式的发展,扩展了汉魏六朝的双音节词的队伍,为中古时期新词形成的方式提供了多样化趋向,而引申、词义沾染、语法作用等新义形成方式,也使词的使用范围拓宽,词义扩大,极大地增强了汉语的表达和交际能力。(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1-03-10)

杂宝藏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僧昙曜奉北魏文成帝之命开凿云冈石窟之后,又组织北魏的僧团翻译了14部佛经。《杂宝藏经》是其中的一部,包含有121个因缘故事。这些故事均是关于佛陀、弟子以及佛陀涅盘之后的故事。通过对佛经故事的解读,分析昙曜翻译《杂宝藏经》的意图及其所反映的北魏社会背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杂宝藏经论文参考文献

[1].安俊丽.基于语法化理论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字句考察——《世说新语》和《杂宝藏经》的比较[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郭静娜,王文星.昙曜译经《杂宝藏经》中的因缘故事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王丽娟.《杂宝藏经》并列双音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4].叶青春.《杂宝藏经》的伦理思想研究:亲情与慈悲的融合[J].法音.2013

[5].姜雪.《杂宝藏经》的助动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6].刘政学.《杂宝藏经》双音节动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7].刘政学.《杂宝藏经》双音节动词句法功能初探[J].语文学刊.2012

[8].杜成辉.应县木塔秘藏《大乘杂宝藏经》变文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9].杜成辉.应县木塔《大乘杂宝藏经劝善文》变文浅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0].冯丽娜.《杂宝藏经》新词新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论文知识图

44、45)第69幅中根据《杂杂宝藏经(草书)克孜尔第224窟于故事曲折动人,人物众...菱格因缘故事图(局部)壁画菱格本生故事图壁画共命鸟小考-图1 河南西峡县出土唐代铜共命...

标签:;  ;  ;  ;  ;  ;  ;  

杂宝藏经论文_安俊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