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棉田生态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棉田,生态系统,通量,农药,棉花,连作,种群。
棉田生态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蔡旭,张凤华,杨海昌[1](2016)在《新疆高产棉田生态系统NEE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使得全球变暖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热点问题之一。农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与碳平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中运用开路式涡度相关测量系统进行定点定位观测,研究干旱区农田生态系统/大气间净交换量(Net Ecosystem Exchange),分析农田生态系统中碳源/汇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新疆棉田生态系统在现蕾期、开花期与铃期CO_2通量日变化呈现出单峰型的"U"型曲线,现蕾期、开花期和铃期CO_2通量最高点在凌晨3:00、4:00和1:00,分别为9.45、8.78和7.68umol·m~(-2)·s~(-1),CO_2通量最低点在正午14:00、15:00和15:00,依次为-19.35、-21.73和-20.51umol·m~(-2)·s~(-1)。不同生育期夜晚NEE值均负值,表明棉田生态系统夜间处于碳排放过程;白天正值,棉田生态系统为碳吸收过程。棉花不同生育期均为碳储存,且开花期碳储量最大,平均值为-7.26g·m~(-2)·d~(-1),其次是现蕾期,平均值为-6.31g·m~(-2)·d~(-1),铃期平均值为-5.37g·m~(-2)·d~(-1)。温度和降雨对棉田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显着。研究结果表明干旱区高产棉田生态系统有着较好的碳储量,是一个碳汇过程。(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6年07期)
陈兰,张小平,张晓洁[2](2016)在《连作棉田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综述了连作棉田引起土壤生态系统的改变,包括土壤理化性状、土壤生物酶活、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变化等,探究了改善土壤质量以及缓解棉花连作障碍采取的对策措施,为棉花栽培提供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6年01期)
邹陈,吉春容,范子昂,黄健,陈冬花[3](2014)在《乌兰乌苏绿洲棉田生态系统水汽和二氧化碳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新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田生态系统陆地-大气间水汽和二氧化碳连续相互作用对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2009年1—12月应用涡动相关系统,连续观测乌兰乌苏绿洲棉田生态系统下垫面(裸地和不同生长期)地气界面水汽和二氧化碳通量变化,分析水汽和二氧化碳通量的季节和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绿洲棉田生态系统下垫面全年二氧化碳通量变化分干、湿2季,干季棉田下垫面以释放CO2为主,湿季以吸收CO2为主,但全年吸收量远大于释放的量。(2)在湿季,绿洲棉田生态系统下垫面其CO2的通量值曲线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型,与下垫面棉田发育情况有较好的相关性。(3)其水汽通量全年分3个阶段,水汽通量值从小到大分别为:雪覆盖阶段。裸地阶段。棉花种植阶段。(4)在湿季,其水汽通量日变化明显,与日照强度和温度相关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4年15期)
李志国,张润花,赖冬梅,闫正跃,姜黎[4](2012)在《膜下滴灌对新疆棉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土壤异氧呼吸和CO_2净交换通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09年4—10月,通过田间试验,以传统无膜漫灌为对照,研究了膜下滴灌对我国新疆棉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土壤异氧呼吸和CO2净交换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下滴灌和无膜漫灌处理下,棉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土壤异氧呼吸通量和CO2净交换通量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与无膜漫灌相比,膜下滴灌显着提高了棉花地上、地下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降低了土壤异氧呼吸通量.在整个生长季节,膜下滴灌处理的年土壤异氧呼吸通量为214gC·m-2,低于无膜漫灌处理的317gC·m-2;膜下滴灌处理的棉花年净初级生产力为1030gC·m-2,显着高于无膜漫灌处理的649gC·m-2;膜下滴灌处理比无膜漫灌处理多固定大气CO2479gC·m-2.膜下滴灌栽培措施既提高了作物生产力,又降低了土壤CO2排放,是干旱地区一种重要的农业固碳减排措施.(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张美良,彭齐东[5](2009)在《不同肥料结构氮在棉田生态系统中的吸收利用和去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15N示踪方法,研究了棉田生态系统中化学N肥及其与绿肥、沼肥配合施用时N素的吸收利用和去向,结果表明:(1)在等N、P、K条件下,沼肥与化肥配施棉花增产效果显着,绿肥与化肥配施次之,单施化肥较差,这与单施化肥N素较多地积累在叶和无效蕾、花、铃中,有机肥与化肥配施N素较多地积累在生殖器官中密切相关。(2)棉株对土壤N的依赖性低于肥料N,但单施化肥棉株对土壤N的依赖性高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棉株营养器官累积土壤N的比例大于生殖器官,说明棉株生育前期对土壤N的依赖性高于生育后期,充分说明棉花生产中重施花铃肥的重要性。(3)有机肥与化肥配施,肥料N在土壤中的残留率为单施化肥的2.5~3倍,而损失率后者为前者的1.4~1.6倍,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改土效果明显。(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王艳红[6](2008)在《棉田生态系统磷素供应动态模拟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大田试验在湖南农业大学棉花试验基地进行,实验室所用土壤取自湖南农业大学棉花研究基地,通过设置不同施磷量处理对棉花供磷参数、棉花干物质的影响、以及棉花对磷肥动态吸收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土壤有效磷含量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磷量越高其有效磷含量越高,在低施磷水平下(60-120mg/kg)下,作物主要靠吸收土壤中的有效磷,所以当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偏低时,导致作物减产。2、棉田施用磷肥后,可刺激棉花根系的生长,使棉苗根系表长,变细,增加根系的表面积,促进根系对磷的吸收。但供磷过高,导致营养元素比例失调,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这是磷肥养分胁迫下不利于氮、钾以及其它营养元素的吸收。从而抑制作物的生长。3、从棉苗的生长情况来看,本试验以施磷480mg/kg效益最好,施磷偏多,效益减退,不利于棉花的生长。4、不同施磷水平棉花干物质和磷养分积累均符合Logistic生长函数模型,各处理拟合Logistic方程的曲线相关指数R~2均在0.98以上,达到了a=0.01极显着水平。5、研究表明,在试验区施磷量为(P_2O_5)90.5kg/hm~2最佳,其营养体旺盛生长期于7月上旬至8月上旬,此生育期间追肥可以加速营养体生物量的积累,以调节棉株地上营养体生长参数,从而获得更高的产量,其中7月中旬为棉田肥水管理的关键期。6、利用肥料一阶动力学方程,通过土壤环境函数的修正,建立了一个适应棉田生态系统磷素供应的动态模型。一阶动力学方程为:s1、s2分别为土壤有机磷矿化的易难组分,由微分形式导出其积分形式:化肥供磷过程同样符合一阶动力学方程,速率常数同样受土壤环境函数的修正。化肥的供磷势可以表示为肥料利用率与施磷量的乘积,导出化学肥料供磷方程微分形式:7、利用大田试验与文献资料对所建立的土壤与肥料供磷模型进行检验,将作物的实际吸收磷量作为观测值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拟值与观测值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棉花生长季磷素累积动态模拟和生长季磷素吸收总量模拟,其线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96~(***)(n=148),0.87~(***)(n=20),两方面的验证都达到了极显着相关。8、通过对我国近10年主要棉作区田间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建立了平均情况下与施磷量(Pinput,kg.ha~(-1))相关的磷肥利用率(PUE)统计模型:通过此模型,可以计算出整个作物生长季磷肥的供磷势。(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08-05-17)
郭正元,杨仁斌,徐珍,黄帆[7](2007)在《5%氟铃脲乳油在棉田生态系统中的安全使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HPLC建立了棉田生态系统中氟铃脲的残留行为、消解动态,及其对棉田土壤中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影响,为其环境和生态安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土壤和棉籽样品中的氟铃脲残留物用甲醇提取,而棉叶样品中的氟铃脲用二氯甲烷提取,土壤样品和棉叶样品均过弗罗里硅土柱用乙酸乙酯淋洗。棉籽样品过弗罗里硅土柱采用乙酸乙酯和丙酮混合淋洗液,浓缩后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带UVD)进行检测;当添加浓度为0.022、0.050、0.504mg·kg-1时,添加回收率为80.05%~105.16%,变异系数为1.17%~7.98%,最小检出量为2.36×10-9g。(2)氟铃脲在棉叶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长沙4.19和7.73d,天津9.76和7.99d,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氟铃脲在使用剂量下,有效成分在棉籽中的残留量为LOD,保证了棉籽使用的安全性。(3)氟铃脲对各浓度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施药初期,各浓度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均被抑制,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之后0.504mg·kg-1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逐渐恢复到和对照相一致,5.040mg·kg-1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则从第6d起一直处于被激活状态,而10.080mg·kg-1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则在整个培养期间一直处于被抑制状态。(4)从施药后第1d到第14d,低浓度(0.504和5.040mg·kg-1)氟铃脲处理的土壤多酚氧化酶的活性被激活,之后逐渐恢复到和对照一致。而高浓度处理(10.080mg·kg-1)的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从施药后第1d到第14d一直处于被抑制状态,从第14d开始一直到培养结束均处于被激活的状态。(5)氟铃脲0.504和5.040mg·kg-1处理均不会对土壤脲酶和多酚氧化酶造成不利影响,根据试验氟铃脲在长沙和天津两地的土壤原始附着量分别为0.541和0.653mg·kg-1,按氟铃脲的使用剂量施药,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很小。(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黎贤伟,郑娟[8](2007)在《棉田蜘蛛的分类及在棉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1蜘蛛的分类根据棉田蜘蛛的生活环境和习性,可以将棉田蜘蛛群落分成5个亚群落:穴居型蜘蛛亚群落、结小型网蜘蛛亚群落、地面游猎型蜘蛛亚群落、结大型网蜘蛛亚群落和棉株上游猎型蜘蛛亚群落。1.1穴居型蜘蛛指穴居在地下,只在捕食或配偶时外出活动。主要包括:栉板蛛科(本文来源于《湖北植保》期刊2007年06期)
郭正元,杨仁斌,徐珍,黄帆[9](2007)在《5%氟铃脲乳油在棉田生态系统中的安全使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HPLC建立了棉田生态系统中氟铃脲的残留行为、消解动态,及其对棉田土壤中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影响,为其环境和生态安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土壤和棉籽样品中的氟铃脲残留物用甲醇提取,而棉叶样品中的氟铃脲用二氯甲烷提取,土壤样品和棉叶样品均过弗罗里硅土柱用乙酸乙酯淋洗。棉籽样品过弗罗里硅土柱采用乙酸乙酯和丙酮混合淋洗液,浓缩后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带UVD)进行检测;当添加浓度为0.022、0.050、0.504mg·kg-1时,添加回收率为80.05%-105.16%,变异系数为1.17%-7.98%,最小检出量为2.36×10-9g。(2)氟铃脲在棉叶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长沙4.19d和7.73d,天津9.76d和7.99d,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氟铃脲在使用剂量下,有效成分在棉籽中的残留量为LOD,保证了棉籽使用的安全性。(3)氟铃脲对各浓度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施药初期,各浓度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均被抑制,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之后0.504mg·kg-1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逐渐恢复到和对照相一致,5.040mg·kg-1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则从第6d起一直处于被激活状态,而10.080mg·kg-1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则在整个培养期间一直处于被抑制状态。(4)从施药后第1d到第14d,低浓度(0.504mg·kg-1和5.040mg·kg-1)氟铃脲处理的土壤多酚氧化酶的活性被激活,之后逐渐恢复到和对照一致。而高浓度处理(10.080mg·kg-1)的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从施药后第1d到第14d一直处于被抑制状态,从第14d开始一直到培养结束均处于被激活的状态。(5)氟铃脲0.504mg·kg-1和5.040mg·kg-1处理均不会对土壤脲酶和多酚氧化酶造成不利影响,根据试验氟铃脲在长沙和天津两地的土壤原始附着量分别为0.541mg·kg-1和0.653mg·kg-1,按氟铃脲的使用剂量施药,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很小。(本文来源于《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7-07-01)
方磊[10](2007)在《我国棉田生态系统污染及其防治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的农药、化肥和地膜使用量在我国主要农作物中均占首位,且居高不下,棉田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农药、化肥成份残留于土壤中,被无节制地排放到水体环境中,或随意散逸到大气中。地膜的大量使用及高残留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并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本文从4个角度提出了相应对策:(1)对污染源头进行阻止;(2)改进施药施肥方法,研制可降解环保棉田专用地膜;(3)建立棉田生态系统污染修复技术体系;(4)提高生物防治水平。(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07年12期)
棉田生态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该文综述了连作棉田引起土壤生态系统的改变,包括土壤理化性状、土壤生物酶活、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变化等,探究了改善土壤质量以及缓解棉花连作障碍采取的对策措施,为棉花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棉田生态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蔡旭,张凤华,杨海昌.新疆高产棉田生态系统NEE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
[2].陈兰,张小平,张晓洁.连作棉田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6
[3].邹陈,吉春容,范子昂,黄健,陈冬花.乌兰乌苏绿洲棉田生态系统水汽和二氧化碳通量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4
[4].李志国,张润花,赖冬梅,闫正跃,姜黎.膜下滴灌对新疆棉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土壤异氧呼吸和CO_2净交换通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2
[5].张美良,彭齐东.不同肥料结构氮在棉田生态系统中的吸收利用和去向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
[6].王艳红.棉田生态系统磷素供应动态模拟模型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
[7].郭正元,杨仁斌,徐珍,黄帆.5%氟铃脲乳油在棉田生态系统中的安全使用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
[8].黎贤伟,郑娟.棉田蜘蛛的分类及在棉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J].湖北植保.2007
[9].郭正元,杨仁斌,徐珍,黄帆.5%氟铃脲乳油在棉田生态系统中的安全使用评价[C].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10].方磊.我国棉田生态系统污染及其防治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