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再氧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陶瓷,土壤,内皮,絮凝,电解质,废液,白细胞。
再氧化论文文献综述
滕蓉雪[1](2019)在《六价铬污染土壤还原处理后再氧化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六价铬(Cr~(6+))是铬在自然界中最为常见的一个价态,毒性大、易迁移,且生物可利用,对人体和环境有很大危害。将其转化为氢氧化铬(Cr(OH)_3)并沉淀是对Cr~(6+)污染土壤处理的重要方法。但因土壤中有着天然氧化剂,在还原处理后会出现再氧化的情况。本文在分析Cr6+污染土壤还原处理后再氧化的潜在因素基础上,对土壤内铬再氧化机理进行了研究,为更好解决再氧化问题提供了重要指导。(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发展》期刊2019年09期)
许维通,苑文仪,李培中,吴泽兵,王晓岩[2](2018)在《六价铬污染土壤还原处理后再氧化因素分析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Cr(VI)的高毒性、易迁移及生物可利用,将Cr(Ⅵ)转化成Cr(OH)_3沉淀是处理Cr(Ⅵ)污染土壤的一大重要措施。然而,很多研究者发现,因为土壤环境中存在天然的氧化剂:锰氧化物和H_2O_2还原处理Cr(Ⅵ)会出现再氧化现象。锰氧化物和H_2O_2与Cr(Ⅲ)的共存是土壤环境中潜在的Cr(Ⅵ)污染源。针对锰氧化物H_2O_2的来源以及与叁价铬的相互作用进行总结分析,为更好地理解锰氧化物和H_2O_2的环境行为以及叁价铬的再氧化问题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10期)
王霞,王守民,坚佳莹,梁昕宇,王峰会[3](2017)在《燃料电池电解质层还原再氧化过程残余应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残余应力值是燃料电池力学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研究燃料电池电解质层在还原再氧化过程中残余应力的变化规律,本文用X射线衍射(XRD)法对燃料电池的电解质层YSZ残余应力进行了分析测试,研究表明还原前燃料电池电解质层的残余应力为压应力,其绝对值为812.40 MPa.而具有NiO+YSZ混合物阳极支撑的电解质层YSZ,在恒温800℃还原过程中其残余应力随还原时间的增加,先快速降低(0~3h),而后基本保持稳定(3~15h),随后又快速上升(15~18h),并在还原12h后,残余压应力值出现最低值376.01 MPa,与还原前相比下降了53.7%.还原不同时间后的再氧化过程可以显着降低残余应力.研究表明最佳参数组合为还原3~15h,再氧化9~12h,残余应力可以控制在100 MPa左右.(本文来源于《西安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柯春锋[4](2017)在《还原再氧化条件下铝掺杂氧化锌压敏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迭层片式ZnO压敏电阻器以其体积小、耐受浪涌冲击能力强、反应速度快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目前迭层片式压敏电阻通常使用贵金属Pt、Ag/Pd等作为内电极,生产成本较高,使用贱金属作为内电极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由于贱金属内电极在高温下易氧化,需要采用还原再氧化的方法制备。本文主要研究还原再氧化条件下铝掺杂ZnO压敏陶瓷的制备与性能改善。首先研究还原再氧化条件下Al直接掺杂制备ZnO压敏陶瓷,发现掺杂Al使ZnO压敏陶瓷的残压比显着降低,耐受浪涌冲击能力明显改善。Al固溶于ZnO晶粒能提高晶粒电导率,拓宽非线性区电流范围。然后优化了还原气氛下烧结温度和空气条件下再氧化温度等工艺条件,在Al掺杂量为0.006 mol%,N_2-H_2气氛中1000℃烧结,空气中800℃再氧化下制备的陶瓷样品,其非线性系数为51.67,漏电流为0.28μA/cm~2。在8/20μs脉冲电流冲击后,残压比为2.16,压敏电压变化率为2.21%。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降低残压比,提高耐受浪涌冲击能力,提出了Al的两步掺杂方式。在空气条件下采用Al两步掺杂方式制备ZnO压敏陶瓷,与Al直接掺杂方式制备的ZnO压敏陶瓷对比,其电性能显着改善。然后将Al两步掺杂方式应用于还原再氧化条件下制备ZnO压敏陶瓷中,并对Al掺杂量、烧结温度进行优化。在Al掺杂量为0.006 mol%,烧结温度975℃下制备的陶瓷样品的非线性系数提高到56.28,漏电流减少为0.18μA/cm~2,在8/20μs脉冲电流冲击后残压比为1.50,压敏电压变化率为1.56%。相比于Al直接掺杂方式得到的ZnO压敏陶瓷,Al两步掺杂方式得到的ZnO压敏陶瓷电性能显着改善。微观测试和电性能分析结果表明:两步掺杂方式有助于Al固溶在ZnO晶粒中,提高晶粒电导率,同时Al在陶瓷体内分布的改善,也使受主态密度和晶界势垒高度得到提高,陶瓷体致密度增大、气孔率降低。(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20)
陈涛[5](2017)在《还原再氧化法制备ZnO压敏陶瓷及其迭层片式元件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层片式ZnO压敏电阻(ZnO MLVs)因其独特的非线性电流-电压(Ⅰ-Ⅴ)特性被广泛地应用于低压集成电路中的静电防护(ESD)。由于ZnO及其组分在低氧分压下高温烧结容易被还原从而发生组分挥发损失,目前ZnOMLVs只能在空气中烧结制备,导致其内电极需使用能够抗高温氧化且熔点较高的贵金属银(Ag)/钯(Pd)合金材料,致使得其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此外,内电极与ZnO压敏组分的化学反应和扩散会导致器件电性能的恶化。为解决电极成本高及其与成分反应扩散的问题,本文采用还原再氧化工艺,首先通过对ZnO压敏材料的掺杂改性,使其适应于还原再氧化工艺,在此基础上,用贱金属镍(Ni)替代贵金属Ag/Pd合金作为内电极制备片式元件以降低ZnO MLVs的生产成本,同时保证器件具备良好电性能。主要研究如下:研究了 ZnO单组分体系及ZnO-Bi_2O_3双组份体系在保护气氛(N2)及还原气氛N2-H2(99.5%-0.5%)中的烧结特性,发现ZnO及Bi_2O_3在低氧分压下容易被还原从而产生大量的挥发,导致样品发生严重的质量损失,不能烧成致密陶瓷,且晶粒难以生长(晶粒尺寸小于0.6 μm)。针对此问题,采用氮化硼(BN)作为还原抑制剂来抑制组分的还原挥发及促进瓷体的致密和晶粒的生长。研究发现,BN的添加,有效地抑制了样品中组分的挥发,经还原气氛中烧结后得到了较为致密的陶瓷,经N2-H2气氛中1000℃烧结后,样品的致密度升高到了 95.9%,平均晶粒尺寸为10.6μm,且样品的失重率降低到了 2.4%。通过样品在烧结高温阶段淬火的背散射SEM图及XRD结果,发现烧结过程中BN会吸收组分中释放的氧(O),形成液相Bi-B-O。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表明,晶界液相的存在,使ZnO晶粒表面与液相结合,降低了 ZnO晶粒表面的活性,抑制了晶粒表面O的挥发及Zn间隙的形成,从而抑制了 ZnO的还原挥发。液相的存在,加快了烧结过程中的液相传质过程,促进了瓷体的致密及晶粒的生长。由于还原气氛中烧结的样品晶界O的缺乏以及Bi_2O_3被还原成了金属Bi,导致晶界受主态的缺失,使得晶界势垒难以形成,样品不具备非线性Ⅰ-Ⅴ特性。通过再氧化处理,使多晶粒结点处被还原的金属Bi吸附O形成富Bi_2O_3液相,重新在晶界及多晶粒的结点处偏析,这为晶界中的O传输及吸附提供了前提条件,晶界势垒得以形成,所以空气中850 ℃再氧化后的样品具备了一定的非线性特性。对Sb_2O_3添加的ZnO-Bi_2O_3系压敏陶瓷微观结构及电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Sb_2O_3的添加,使压敏陶瓷的有效再氧化温度(研究发现压敏陶瓷的非线性系数随着再氧化温度的上升而升高,当再氧化温度达到一定值时,非线性系数基本不变,达到稳定值,这里的“有效再氧化温度”定义为非线性系数达到稳定时的最低再氧化温度)向高温方向移动,在不含Sb_2O_3的样品中,有效再氧化温度为800℃,而添加Sb_2O_3后,有效再氧化温度上升到了 850 ℃。EDAX研究表明,随着Sb_2O_3添加量的增加,金属Bi相中溶解的Sb元素含量也会增加,由于Sb在再氧化过程中先于Bi氧化,会吸收部分O,从而抑制金属Bi的氧化。此外,因被氧化而形成的Sb_2O_3(Sb2O5)会继续与ZnO结合形成尖晶石或与Bi_2O_3及ZnO结合形成焦绿石钉扎在多晶粒的结点处及晶界上,这会阻碍O的传输路径,增加O的迁移势垒,从而使有效再氧化温度上升。为提高ZnO压敏陶瓷的电性能,对样品进行了过渡金属氧化物掺杂改性。研究发现,适当的MnO2、Co_2O_3掺杂利于ZnO晶粒的生长,提升了压敏陶瓷的非线性,降低了样品漏电流密度,且MnO2、Co_2O_3共掺杂对样品电性能的协同作用能更为有效地促进晶粒生长,提高电性能。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表明,Co_2O_3、MnO2共掺杂时,增加了 Co、Mn在晶粒内的固溶能,对Co、Mn元素在ZnO晶粒的固溶产生相互的抑制作用,促使Co、Mn向晶界偏析,从而促进再氧化过程中晶界O吸附,增加受主VZn浓度,提高晶界肖特基势垒,提升样品电性能。通过流延工艺制备了以贱金属Ni为内电极的ZnO MLVs生片,发现N2中烧结的样品,Ni电极与瓷体有着良好的共烧兼容性;通过再氧化过程对样品微观结构及电性能影响的研究,发现再氧化温度对ZnO MLVs电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再氧化温度过低时(低于650℃),晶界不能充分氧化,样品电性能较差,而再氧化温度过高时(高于750℃),Ni电极的氧化也会导致电性能的恶化;通过建立Ni电极氧化后样品的等效结构模型及改善的RC电路模型,研究了 Ni电极的氧化对器件电性能的影响机制;通过再氧化保温时间对样品电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需要足够高的温度给Bi_2O_3的形成及重新在晶粒结点和晶界处偏析提供动力,同时也需要足够的保温时间来完成这个过程,才能使晶界充分氧化,形成较高的晶界势垒,从而得到电性能良好的器件。本文制备的以贱金属Ni为内电极的ZnOMLVs压敏电压低至16.3 V,非线性系数达到26.5,漏电流为0.68 μA。本文提供的方法适合大规模工业生产,为采用贱金属Ni取代贵金属Ag、Pd,降低电极材料在ZnO MLVs中的成本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4-08)
刘洋[6](2016)在《流延成型与还原再氧化工艺制备ZnO压敏陶瓷》一文中研究指出压敏电阻器具有非线性高、响应速度快、通流能力强等优点,在电路中可以起到过电压保护、吸收瞬间电压浪涌等作用。目前在迭层片式压敏电阻器的制作过程中,因为贱金属熔点低而难以与压敏陶瓷实现共烧,而采用价格昂贵的贵金属Pt或Ag/Pd合金内电极。本文主要研究流延成型与还原再氧化工艺制备ZnO压敏电阻,先将样品在较高的气氛炉中进行烧结成瓷可以避免贱金属内电极被氧化,再在较低温度的空气中进行热处理,使得晶界被氧化以获得压敏性能。具体内容如下:首先研究了还原再氧化烧结工艺制备ZnO片式压敏陶瓷的可行性,采用添加了BN的ZnO-Bi2O3系压敏材料在N2和N2-H2气氛中采用还原再氧化工艺成功制备具有压敏性能的ZnO压敏陶瓷,其中在N2中950℃烧结之后再在空气中于750℃再氧化的样品非线性系数α=23.1,漏电流JL=0.5μA/mm2。通过对不同气氛(空气、N2、N2-H2)的烧结特性、微观结构、电性能等的研究,解释了流延成型与还原再氧化工艺制备ZnO压敏电阻的烧结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工艺,通过对比研究N_2气氛中不同烧结温度样品的电性能、J-E曲线、阻抗以及施主态浓度和受主态浓度,发现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ZnO压敏陶瓷的压敏电压降低、非线性系数减小、漏电流增大,施主态浓度变大,其中900℃N2烧结750℃再氧化的样品,其非线性系数达到27.3,漏电流为0.01μA/mm2。再通过研究不同再氧化温度对压敏陶瓷的电性能以及微观结构的影响,我们发现,当再氧化温度经历Bi2O3熔点时,样品的非线性等压敏性能表现较大的跨越,当在800℃再氧化时,N2 950℃烧结的样品其非线性系数α可达到40、漏电流JL为0.01μA/mm2,N2-H2 950℃烧结的样品则可达到非线性为12,JL为7μA/mm~2。(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朱磊[7](2015)在《初氧化—絮凝—再氧化集成法深度处理油田压裂废液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压裂施工作为油田生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增产、增注的重要措施。压裂作业后压裂废液的排放会对油田附近的地层以及水源造成污染。压裂废液中主要有原油、剩余压裂液、压裂返排液、有机还原性物质等污染物,并具有结构复杂、COD值高等特点。因此,对压裂废液进行深入研究,并设计新型、有效处理方案,可大大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我国油田分布广阔,遍及全国。国家环保总局规定的所有工业污水必须达标排放,必须使用适合油田特点的压裂废水处理工艺和设备,确保达标排放已迫在眉睫。本文前期通过文献查阅了解油田压裂废液的来源、分类、组成、现状以及前景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确定其主要污染物为废液中的原油、固体悬浮物和有机还原性物质。确定以降低控制COD值为主线,结合目前已经应用于现场的氧化-絮凝两步集成工艺,对两步集成法中使用的药剂及方法进行优化,通过设计不同的平行实验以测定其对COD去除率的影响来考察并选用氧化剂、催化剂、絮凝剂以及对其进行复配,选择合适的反应顺序、反应温度、反应pH值和反应时间,并提出采用高效氧化剂对两步集成法处理后的压裂废液进行再氧化深度处理。通过实验使各处理方法操作参数优化至理想状态,最大限度的提高COD去除率,达到工业污水排放标准。初氧化-絮凝-再氧化集成法流程包括对压裂废液的一次氧化、二次氧化调质、絮凝过滤、再氧化等步骤。在上述的过程中的每一阶段处理,均能将工艺参数做到最大程度的优化。COD去除率分别为25.79%、11.70%、24.93%、22.68%,总去除率为85.1%,COD值由初始1329mg/L降至198.1mg/L。(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5-06-20)
陈鹏远[8](2015)在《还原再氧化工艺制备Pr-ZnO基压敏陶瓷》一文中研究指出迭层片式压敏电阻器具有非线性高、响应速度快、通流能力强等优点,在电路中可以起到过电压保护、吸收瞬间电压浪涌等作用。目前迭层片式压敏电阻器采用的内电极主要是贵金属Ag或Ag/Pd合金,使用贵金属不仅制造成本高,另外Ag在高温下容易渗入迭层而恶化压敏性能。而如果采用贱金属作为内电极,由于贱金属在传统的在空气气氛中烧结极易被氧化,影响其导电性。因此,本文通过还原再氧化工艺制备出低电压的压敏陶瓷,即先在保护气氛烧结保护贱金属不被氧化,然后在空气中较低温度下热处理提升压敏性能。这种新的方法为制备迭层片式压敏电阻采用贱金属做电极提供了可能。首先研究了ZnO-Pr6O11-Co2O3-x MnO2材料在N2中烧结特性和电性能,发现N2中烧结后材料失重高、密度低、平均晶粒尺寸小、电阻率低。再氧化后材料可以获得压敏性能,并且在900℃范围内,再氧化温度升高材料的压敏性能持续上升。此外,烧结温度升高,出现由于密度上升而材料难以氧化的现象,最后在1230℃、MnO2掺杂量为0.25 mol%取得最佳压敏性能(压敏场强208 V/mm,非线性系数11,漏电流15.4?A)。液相高温挥发和冷却收缩给材料带来气孔和裂纹,可降低再氧化难度。所以又研究了可带来液相的助烧剂BN对制备工艺的影响,发现BN的最佳掺杂量为1.5mol%,再氧化温度和烧结温度分别降低至850℃和1193℃。850℃可使材料均匀氧化,更高温度氧化压敏性能趋于稳定(压敏场强151 V/mm,非线性系数23,漏流3.7?A)。受液相的作用,烧结温度对晶粒大小和电性能影响大幅提升。最后发现再氧化的作用主要包括:(1)促进晶间相沿晶界分布,(2)晶界富集的氧可使晶界中锌填隙和氧空位的浓度降低,最终提高了势垒高度和材料的压敏性能。(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陈永安,王武育,李平,郑诗礼,张向东[9](2015)在《铬铁矿焙烧后期铬再氧化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铬铁矿氧化焙烧后期铬转化速率降低问题,以铬铁矿焙烧过程铬转化率70%的铬渣为原料,分析铬渣的物相和化学成分,深入研究铬渣焙烧过程中温度、时间、Na2CO3和Ca CO3等对铬渣中铬转化率的影响,探讨提高铬铁矿氧化焙烧后期铬转化率的机理。结果表明:铬渣主相为Mg Cr0.4Fe1.6O4尖晶石,副相为Na Si Al O4和Mg1.5Na9Si12Al12O48等钠硅酸盐、硅铝酸盐相;在与Na2CO3进行氧化焙烧反应过程中铬转化率仅为50%~60%,钠硅酸盐、硅铝酸盐等相的存在导致Na+的利用率降低,造成铬渣中的铬转化困难;Ca的引入置换了铬渣中副相的Na,铬转化率提高到84.7%,生成了高熔点的Ca2Fe1.2Mg0.4Si0.4O5硅酸钙盐等相,增大了焙烧过程中Na+浓度,促进了铬的转化,提高了焙烧后期铬的转化率。(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曹妍婷[10](2013)在《缺氧—再氧化条件下血小板对白细胞—肝窦内皮细胞粘附及跨内皮迁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是肝移植手术中常见的病理损害,是导致移植后移植肝功能不全的重要原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其中中性粒细胞在肝窦内的扣押和活化是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因素。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血小板与肝窦内皮细胞的粘附明显增多,而‘以前的研究也发现血小板活化后与白细胞的粘附也明显增多,但血小板是否直接介导白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粘附尚不清楚,而且粘附的血小板对白细胞粘附后的跨内皮迁移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研究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血小板对白细胞-肝窦内皮细胞间粘附和白细胞跨内皮迁移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对于进一步明确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在缺氧-复氧条件下,血小板对白细胞-肝窦内皮细胞间粘附和白细胞跨内皮迁移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人肝窦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 LSEC)口健康人外周血分离提取的白细胞和血小板作为研究的细胞模型。LSEC经缺氧24小时、复氧2小时(hypoxia-reoxygenation, H-R)模拟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过程。将荧光染料BCECF标记的血小板分别与正常培养或缺氧-复氧处理后的LSEC共培养,用连续光谱荧光仪分析血小板与LSEC的粘附。在正常培养或缺氧-复氧处理后的LSEC的培养皿中加入荧光染料BCECF标记的白细胞和荧光染料DiI标记的血小板,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血小板与白细胞的粘附情况。在正常培养条件或缺氧-复氧条件下,将荧光染料BCECF标记的白细胞分别与LSEC或血小板粘附后的LSEC共培养,用连续光谱荧光仪分析白细胞与LSEC的粘附。通过抗体阻断实验以分析不同粘附分子在血小板介导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中的作用;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取得血小板介导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的直接证据。另外,我们将荧光染料标记的白细胞分别与细胞插入器(Transwell)中的LSEC和血小板粘附后的LSEC共培养,然后收集迁移后的白细胞,用连续光谱荧光仪分析白细胞的跨内皮迁移。结果:血小板与缺氧-复氧后的LSEC的粘附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在缺氧-复氧的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血小板与白细胞的粘附也明显增加。在存在血小板的情况下,白细胞与LSEC的粘附明显增加,而且添加血小板的数量与粘附白细胞的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在存在血小板的情况下,白细胞与LSEC的粘附可以分别被抗粘附分子GP I b、GPⅡb、GPⅢa、ICAM-1、 VCAM-1、ELAM-1、P-selectin和CD31的单克隆抗体阻断。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在缺氧-复氧处理的LSEC表面粘附了血小板的情况下白细胞与LSEC的粘附明显增加,且白细胞的分布和血小板的分布具有一致性。透射电子显微镜显示,在缺氧-复氧后,血小板位于白细胞和LSEC之间并伸出伪足分别与白细胞和LSEC发生粘附,从而介导了白细胞与LSEC的粘附。而白细胞的迁移实验中证实,LSEC缺氧-复氧后,在添加了血小板的情况下跨内皮细胞迁移的白细胞明显减少,与未添加血小板的缺氧-复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血小板表面存在与白细胞和LSEC粘附的粘附分子,在缺氧-复氧条件下,血小板粘附在肝窦内皮细胞表面,粘附的血小板介导了白细胞-LSEC的粘附,并抑制了白细胞的跨内皮迁移,从而导致白细胞在肝脏血管内的扣押,加剧缺血-再灌注损伤。(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3-05-01)
再氧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鉴于Cr(VI)的高毒性、易迁移及生物可利用,将Cr(Ⅵ)转化成Cr(OH)_3沉淀是处理Cr(Ⅵ)污染土壤的一大重要措施。然而,很多研究者发现,因为土壤环境中存在天然的氧化剂:锰氧化物和H_2O_2还原处理Cr(Ⅵ)会出现再氧化现象。锰氧化物和H_2O_2与Cr(Ⅲ)的共存是土壤环境中潜在的Cr(Ⅵ)污染源。针对锰氧化物H_2O_2的来源以及与叁价铬的相互作用进行总结分析,为更好地理解锰氧化物和H_2O_2的环境行为以及叁价铬的再氧化问题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再氧化论文参考文献
[1].滕蓉雪.六价铬污染土壤还原处理后再氧化因素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9
[2].许维通,苑文仪,李培中,吴泽兵,王晓岩.六价铬污染土壤还原处理后再氧化因素分析综述[J].环境工程.2018
[3].王霞,王守民,坚佳莹,梁昕宇,王峰会.燃料电池电解质层还原再氧化过程残余应力研究[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7
[4].柯春锋.还原再氧化条件下铝掺杂氧化锌压敏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5].陈涛.还原再氧化法制备ZnO压敏陶瓷及其迭层片式元件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6].刘洋.流延成型与还原再氧化工艺制备ZnO压敏陶瓷[D].华中科技大学.2016
[7].朱磊.初氧化—絮凝—再氧化集成法深度处理油田压裂废液实验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
[8].陈鹏远.还原再氧化工艺制备Pr-ZnO基压敏陶瓷[D].华中科技大学.2015
[9].陈永安,王武育,李平,郑诗礼,张向东.铬铁矿焙烧后期铬再氧化机理[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5
[10].曹妍婷.缺氧—再氧化条件下血小板对白细胞—肝窦内皮细胞粘附及跨内皮迁移的影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