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云论文_王雪芹,徐卫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对流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流云,特征,结构,云团,阈值,梯度,灰度。

对流云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芹,徐卫红[1](2019)在《四川盆地暴雨过程对流云合并特征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FY-2E静止气象卫星的云图资料,对2012—2018年夏季(6—9月)发生在四川盆地眉山市内的35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探索研究暴雨过程中对流云合并现象的特征。结果表明:暴雨过程中有88%出现了对流云合并,对流云合并是造成暴雨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按照合并云团的数目以及合并次数,可将合并过程分为两个对流云团合并、多个对流云团同时合并和多个对流云团多次合并叁大类;同时暴雨过程里的合并现象与合并云团之间的距离、面积比例、最低亮温差及最低亮温平均值有密切的联系。(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楼小凤,傅瑜,孙晶[2](2019)在《一次浙江对流云催化数值模拟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吸湿性催化剂、碘化银催化剂及两者的联合催化效果,利用双参数叁维对流云催化模式,对浙江南部一次对流云降雨过程分别进行盐粉暖云催化、碘化银冷云催化和冷暖混合催化试验,对比研究不同催化方案对对流云降雨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盐粉催化导致先增雨后减雨,主要通过盐溶滴与云滴碰并增长,及雨滴碰并和霰粒子碰冻过程消耗。在上升气流区和降雨前期进行催化的增雨效果更好,30μm粒径的盐粉催化剂量为12.5/L时,可增加降雨量17.8%。在降雨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AgI催化,表现出先减雨后增雨的催化效果。盐粉和碘化银的联合催化,由于两者催化效果的不同步,使得不同吸湿性催化剂和碘化银催化剂量配置会导致不同的催化效果。当30μm的盐粉,催化剂量12.5/L,联合碘化银100/L的冷区催化,可取得19%的增雨效果。(本文来源于《应用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朱士超,袁野,吴月,朱明佳[3](2019)在《江淮地区孤立对流云统计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孤立对流云是江淮地区重要的降水云系,通过分析江淮地区2013—2016年6—9月的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统计得到664个对流云,其中孤立对流云196个,占江淮地区对流云发生频率的29.5%,7月和8月是江淮地区孤立对流云的高发期,6月相对较少,9月最少,同时12:00(北京时,下同)—18:00是孤立对流云的高发时段,05:00—07:00孤立对流云发生频率最低。针对2013年7月20日安徽定远出现的孤立对流云个例,综合分析多普勒天气雷达和C波段连续波雷达探测资料,发现此次暖区孤立对流云内部强反射率因子中心交替生成,导致内部反射率因子呈强弱交替出现的波状结构,沿着移动方向由弱到强,降水粒子下落速度与之对应,降水粒子最大落速出现在孤立对流云中下部的强反射率因子区域,速度超过10 m·s~(-1)。(本文来源于《应用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亓鹏,郭学良,卢广献,段英,李宝东[4](2019)在《华北太行山东麓一次稳定性积层混合云飞机观测研究:对流云/对流泡和融化层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云中微物理过程的研究是研究云降水形成过程和人工影响降水的重要基础,目前对积层混合云的对流区/对流泡中的微物理结构了解甚少。本文利用河北省"十叁五"气象重点工程——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的示范项目(2017~2019年)"太行山东麓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技术试验"飞机和地面雷达观测数据,重点分析研究了2017年5月22日一次典型稳定性积层混合云对流泡和融化层的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此次积层混合云高层存在高浓度大冰粒子,冰粒子下落过程中的增长在不同区域存在明显差异,在含有高过冷水含量的对流泡中,冰粒子增长主要是聚并和凇附增长,而在过冷水含量较低的云区以聚并增长为主。由于聚并增长形成的大冰粒子密度低,下落速度小,穿过0℃层时间更长,出现大量半融化的冰粒子,使融化现象更为明显。镶嵌在层状云中的对流泡一般处于0℃~-10℃(高度4~6 km)层之间,垂直和水平尺度约2 km,最大上升气流速度可达5 m s-1。对流泡内平均液态水含量是周围云区的2倍左右,小云粒子平均浓度比周围云区高一个量级,大粒子(直径800μm以上)的浓度也更高。在具有较高过冷水含量的对流泡中降水形成符合"播撒—供给"机制,但在过冷水含量较低的区域并不符合这一机制。(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查少均,金炜,何彩芬,符冉迪,李新征[5](2019)在《多通道特征融合Y型全卷积网络的对流云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强对流天气具有生命周期短、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等特点,并时常伴随着多种灾难性天气,给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带来巨大威胁。目前目视解译的卫星云图对流云检测方法依赖于人的经验和知识,存在难于界定对流云团边界、云图的多光谱信息利用不足、小尺度对流云易出现漏检与误检等问题。本文基于FY-2G卫星的红外1通道云图及水汽与红外通道的亮温差,并借鉴U-net网络在图像分割中所具有的精确定位能力,提出了一种新的多通道特征融合Y型全卷积网络的对流云检测方法。该方法将U-net网络改造成具有双路输入的Y型全卷积网络,并将红外1通道云图和亮温差图像分别作为Y型网络的两路输入,经过卷积及下采样处理,提取不同通道的特征信息;为了使网络具有精细的目标检测能力,Y型全卷积网络保留U-net网络的卷积及上采样结构,同时通过卷积和上采样将两个输入分支不同层次的特征图融合,从而实现一种多层次、多通道特征融合的对流云检测方法;不同层次特征图的可视化及其与融合特征图的对比,表明了所构造的Y型网络在利用云图不同通道特征信息中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的对流云检测准确率为87.34%,精确率为89.77%,召回率为82.10%,F1-综合评价指标为84.82%,各项性能指标均优于基于DeconvNet、U-net等传统网络模型的对流云检测方法;与阈值法、亮温差法和SVM等传统对流云检测方法相比,本文方法不仅在对流云边缘界定及小尺度对流云的检测上具有明显优势,而且检测准确率和计算效率均得到了显着的提高。(本文来源于《光电子·激光》期刊2019年10期)

罗双,张峰,杨柳妮[6](2019)在《基于CloudSat的台风深对流云微物理参数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09年14号台风"彩云"为例,基于CloudSat相关云产品统计了台风深对流云中水云和冰云的有效粒子半径、云水含量谱分布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两个云微物理参量的相关性,并对不同发展时期的多个台风进行了该关系的应用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水云还是冰云,若以云水含量为横坐标,以云有效粒子半径为纵坐标,台风深对流云像元散点图的分布存在明显的下边界线,且边界值随着有效粒子半径和云水含量参数值的增大而逐渐提高;零度层以下低层水云的有效粒子半径与液态水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可采用对数关系式进行拟合。经检验,该拟合关系式对其他发展阶段的台风同样适用,证实了该关系的普适性。(本文来源于《红外》期刊2019年09期)

向朔育,李跃清,闵文彬,王雪芹[7](2019)在《基于CloudSat探测的西南低涡对流云垂直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CloudSat卫星数据,结合多源常规和遥感等气象资料,研究分析了2013年8月6~7日的一次受西南低涡向西北方向移动发展影响的强降水天气过程中,对流云发展的叁维结构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西南低涡发展有利于受其影响的对流云团发展为深厚对流云。西南低涡发展和成熟阶段低涡中心与强对流中心均不一致,强对流中心位于低涡中心以南。西南低涡不同发展阶段对流云团发展均符合"撒播-供水"机制。低涡发展成熟阶段对流云内部存在高温高湿中心。(本文来源于《高原山地气象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马俊逸,陈红敏,苏靖晰[8](2019)在《基于雷达图像的对流云识别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国内外对流云识别的研究现状,本文选取大兴雷达2008年6月9日21:00:00和22:00:00的雷达基数据,通过CINRAD雷达产品显示系统读取雷达数据,选定2.5km高度的雷达图。通过模板匹配的方法进行雷达图像中零度层亮带的识别与去除,采用径向能量的方法对雷达图像中的有源干扰进行去除,根据对流云的特征参数进行对流的识别。经试验,该方法有效降低了零度层亮带及有源干扰对对流云识别的影响,可以较为准确的识别对流云。(本文来源于《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期刊2019年07期)

陈红敏,马俊逸,苏靖晰[9](2019)在《基于卫星云图的对流云团识别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中心提供的FY-2E红外一通道卫星云图,基于MATLAB图像的处理,研究对对流云团的识别。选用亮度阈值和灰度-梯度共生矩阵相结合的方法对2010年06月01日的云图识别发现,该方法可以快速识别对流云团区域,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期刊2019年06期)

李喆,马占山,刘奇俊,杨军丽[10](2019)在《GRAPES双参数云微物理方案的改进和云降水个例模拟研究:GRAPES_SCM对热带对流云个例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全球-区域同化预报系统单柱模式(GRAPES_SCM),对热带暖池国际云试验(TWP-ICE)个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和实际观测资料进行对比,诊断并改进了Liuma云微物理方案对热带对流云微物理特征的模拟能力。结果显示在GRAPES_SCM框架下,Liuma原方案和WSM6(WRF single moment)方案均能呈现出TWP-ICE期间热带云系的发展特征,并能够明显区分试验期间的季风活跃期和季风抑制期。活跃期Liuma原始方案和WSM6方案模拟的冰云组成结构差异显着,在Liuma原始方案所模拟的冰相水凝物分布中,存在冰雪含量过少、霰过多的现象。改进后的Liuma方案对程序中各微物理过程计算顺序进行了优化,改进后霰质量混合比明显减少,冰雪质量混合比明显增加,冰相水凝物分布较合理。(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9年06期)

对流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吸湿性催化剂、碘化银催化剂及两者的联合催化效果,利用双参数叁维对流云催化模式,对浙江南部一次对流云降雨过程分别进行盐粉暖云催化、碘化银冷云催化和冷暖混合催化试验,对比研究不同催化方案对对流云降雨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盐粉催化导致先增雨后减雨,主要通过盐溶滴与云滴碰并增长,及雨滴碰并和霰粒子碰冻过程消耗。在上升气流区和降雨前期进行催化的增雨效果更好,30μm粒径的盐粉催化剂量为12.5/L时,可增加降雨量17.8%。在降雨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AgI催化,表现出先减雨后增雨的催化效果。盐粉和碘化银的联合催化,由于两者催化效果的不同步,使得不同吸湿性催化剂和碘化银催化剂量配置会导致不同的催化效果。当30μm的盐粉,催化剂量12.5/L,联合碘化银100/L的冷区催化,可取得19%的增雨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对流云论文参考文献

[1].王雪芹,徐卫红.四川盆地暴雨过程对流云合并特征初探[J].气象科技.2019

[2].楼小凤,傅瑜,孙晶.一次浙江对流云催化数值模拟试验[J].应用气象学报.2019

[3].朱士超,袁野,吴月,朱明佳.江淮地区孤立对流云统计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19

[4].亓鹏,郭学良,卢广献,段英,李宝东.华北太行山东麓一次稳定性积层混合云飞机观测研究:对流云/对流泡和融化层结构特征[J].大气科学.2019

[5].查少均,金炜,何彩芬,符冉迪,李新征.多通道特征融合Y型全卷积网络的对流云检测[J].光电子·激光.2019

[6].罗双,张峰,杨柳妮.基于CloudSat的台风深对流云微物理参数相关性分析[J].红外.2019

[7].向朔育,李跃清,闵文彬,王雪芹.基于CloudSat探测的西南低涡对流云垂直结构特征[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9

[8].马俊逸,陈红敏,苏靖晰.基于雷达图像的对流云识别方法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9

[9].陈红敏,马俊逸,苏靖晰.基于卫星云图的对流云团识别方法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9

[10].李喆,马占山,刘奇俊,杨军丽.GRAPES双参数云微物理方案的改进和云降水个例模拟研究:GRAPES_SCM对热带对流云个例的模拟研究[J].气象.2019

论文知识图

外雨带成熟对流单体的可能对流运动的...台风“莫拉菲”闪电密度随距离的径向...西太平洋暖池维持机制示意图,主要参...模拟区域及五大湖观测的湖深(单位:...观测资料站点分布=48时刻,15km分辨率模式,平面,高...

标签:;  ;  ;  ;  ;  ;  ;  

对流云论文_王雪芹,徐卫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