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镰刀菌毒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镰刀,毒素,色谱,高效,液相,质谱,小麦。
镰刀菌毒素论文文献综述
徐哲,刘太国,刘博,高利,陈万权[1](2019)在《不同麦区小麦6种镰刀菌毒素测定及污染》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赤霉病是小麦受镰刀菌侵染的流行性病害,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在病害大流行年份造成大规模减产。并且,镰刀菌代谢产生的镰刀菌毒素会在麦粒中残留,人畜食用后会引起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对健康造成损害。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在温暖湿润地区,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化,黄淮海地区发病也逐渐加重。为明确小麦镰刀菌毒素在我国主要小麦产区的污染与分布情况,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测定我国不同小麦产区小麦样品中6种重要镰刀菌毒素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供试的小麦样品中,DON、15ADON和T-2毒素的污染率较高;ZEN、3ADON污染率较低;HT-2毒素未检出。不同麦区间6种毒素的含量也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性。其中,DON和T-2毒素在长江中下游冬麦组的含量与其他麦区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3ADON毒素与ZEN毒素污染率不高,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与其他3个麦区间毒素含量差异显着;15ADON毒素含量在不同麦区间差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马玉彤,刘太国,文才艺,刘博,高利[2](2019)在《我国不同麦区小麦镰刀菌毒素检测及毒素污染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镰刀菌毒素在我国不同小麦产区的污染与分布,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对全国214个小麦品种籽粒中的7种镰刀菌毒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7种镰刀菌毒素的平均回收率在95.02%~116.52%之间,相对标准差为6.32%~21.50%。所有测试小麦样品均被镰刀菌毒素污染,7种毒素中以雪腐镰刀菌烯醇(nivalenol,NIV)含量最高,即使在NIV含量最低的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平均含量也高达182.56μg/kg,虽然目前并没有关于NIV的相关限量标准,但也应该予以足够重视;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含量较高,在8.07~337.23μg/kg之间,低于国家限量标准1 000μg/kg;T-2含量在4.05~78.05μg/kg之间,低于现有国际限量标准100μg/kg;玉米赤霉烯酮(zearalmone,ZEA)含量在5.30~12.50μg/kg之间,低于国家限量标准60μg/kg;其它3种毒素含量较低,均低于17.73μg/kg。不同麦区间毒素比较发现,DON和3-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含量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最高,分别为43.09μg/kg和6.39μg/kg,且显着高于其它麦区;来自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和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组的小麦品种籽粒中毒素T-2和HT-2的含量显着高于其它麦区;其余毒素在不同麦区间均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伟[3](2019)在《山东省小麦镰刀菌毒素污染状况及其产毒镰刀菌种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禾谷镰刀菌复合种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我国主要的麦类真菌病害之一。赤霉病的发生不仅会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还会产生多种镰刀菌毒素污染,如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伏马毒素等,严重威胁人畜健康。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耕作方式的改变,我国小麦赤霉病频繁发生且伴随北扩西移的现象。山东是我国小麦种植第二大省,小麦食用消费量占比较大。因此,掌握山东省小麦镰刀菌毒素污染状况,明确山东省产毒镰刀菌种群类型及产毒化学型,对保障山东省小麦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建立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小麦中9种镰刀菌毒素方法的基础上,以2017和2018年山东省小麦主产区为重点取样地区,共采集了收获期小麦样品约598份,分析了影响我国小麦产品质量安全的DON、3ADON、15ADON、NIV、4ANIV、ZEN、FB1、FB2和FB3 9种镰刀菌毒素污染水平,并对样品中产毒镰刀菌种群及产毒化学型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小麦镰刀菌毒素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基于固相萃取的方式,比较4种不同的SAX、PSA、C18和NH2固相萃取柱的净化效果,优化了6种不同比例的乙腈-水提取液以及针对伏马毒素不同比例酸化甲醇的洗脱液,确定了乙腈-水(85∶15,v/v)提取液提取,NH2柱进行净化,乙腈-水(85∶15,v/v)一次淋洗,甲醇-甲酸(85∶15,v/v)二次洗脱的两步法测定,此外检测方法中选择较优的色谱及质谱方法进行测定,得出测定9种镰刀菌毒素的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回收率为80%~10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5.8%~9.0%之间,均小于10%。DON、3ADON和15ADON检出限均为3.0μg/kg,NIV为2.0μg/kg,4ANIV为4.0μg/kg,ZEN为0.3μg/kg,FB1为3.0μg/kg,FB2为2.0μg/kg,FB3为2.0μg/kg。研究建立了一种同一前处理方式对多种镰刀菌毒素进行同时测定的色谱串联质谱方法进行数据采集分析的方法,避免同一批样品多次处理多次分析的弊端,节省仪器成本,提高工作效率。2.掌握了山东省小麦镰刀菌毒素污染的情况采用以上方法对2017和2018年山东省小麦主产区598批次小麦样品进行测定:结果得出禾谷镰刀菌毒素污染主要以DON、3A-DON、15A-DON为主,2017年整体毒素检出率为25.33%,2018年整体毒素检出率为48.51%,呈逐年上升趋势,总体污染率不高;鲁西南,鲁中南地区的污染率较其余地方严重,呈现区域化特点。泰农18,临麦2号,济麦22均是中抗赤霉病的品种,鲁原502为高感赤霉病品种,其他品种种类较杂,受气候等外部条件影响较大,基本为低感或中感赤霉病品种。3.明确了山东省小麦中产毒镰刀菌种群类型及产毒化学型经过对山东省小麦中禾谷镰刀菌的分离纯化,对纯化菌株进行DNA提取,并将分离出的镰刀菌菌株采用多重PCR方法对所分离的镰刀菌进行产毒化学型的鉴定,得出山东省内产毒镰刀菌主要以亚洲镰刀菌(F.asiaticum)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为主,其中15ADON化学型的禾谷镰刀菌为禾谷镰刀菌复合种优势群体,3ADON化学型亚洲镰刀菌产毒能力强于15ADON化学型的禾谷镰刀菌和NIV化学型的禾谷镰刀菌。(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27)
何伟杰,刘易科,朱展望,张静柏,高春保[4](2019)在《镰刀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脱毒菌及脱毒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是由镰刀菌在侵染小麦等禾谷类作物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有毒次级代谢产物,是目前小麦及其制品中污染最为普遍的一种真菌毒素。DON能够对真核细胞产生多种毒性作用,严重危害人畜健康。DON又是一种毒力因子,促进镰刀菌扩展蔓延,加重赤霉病发病程度。利用脱毒菌、脱毒酶对DON毒素进行生物脱毒是最好的脱毒方式之一,其可将DON转化成低毒或无毒代谢产物,减少毒素对人畜健康的危害。脱毒基因还可作为新型抗源用于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加速抗性品种的选育,从源头防止DON毒素的污染。本文概述了DON毒素生物脱毒的类型、代谢产物的毒性、脱毒基因的鉴定以及脱毒材料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DON毒素的生物防控和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潘雪玉,孙海菁,袁志林[5](2018)在《3株滨麦内生镰刀菌毒素积累及对北美枫香幼苗生长和耐盐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3株源于滨麦的内生镰刀菌对北美枫香幼苗生长和耐盐性的调控效应,为开发极端环境中内生菌资源应用于林木抗性育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方法鉴定内生镰刀菌并体外检测其毒素种类及含量,建立内生镰刀菌与无菌北美枫香实生幼苗共培养体系;利用台盼蓝染色观察菌株在根系组织中形成的侵染结构;在正常和盐胁迫条件下,研究内生镰刀菌对幼苗生长和耐盐性的影响。[结果]3个菌株分别为黄色镰刀菌(Class2-1B)、假禾谷镰刀菌(Class2-1C)和1株未鉴定到种的镰刀菌(Class2-3)。与2株强毒力农作物病原镰刀菌相比,Class2-1B、Class2-1C产毒素类型和含量极少,而Class2-3能产生大量恩镰孢菌素。Class2-1B、Class2-1C菌丝能顺利进入根部皮层细胞并形成串珠状的膨大细胞,Class2-3菌丝几乎只在根表定殖。接种试验表明:Class2-1B、Class2-1C接种幼苗的生物量、株高、根长和叶片数等多数指标显着高于对照组(P <0. 05),而Class2-3对幼苗生长有明显的抑制和毒害作用。3个菌株孢子混合接种也对幼苗表现出一定的促生效应。在海盐溶液胁迫处理下,Class2-1B处理组幼苗盐害指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 <0. 05),但处理组幼苗叶绿素体色素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并无显着差异。[结论]3株内生镰刀菌菌株对北美枫香幼苗生长和耐盐的调控存在显着差异,正负效应可能与镰刀菌产毒素类型及含量有密切关系。(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祭芳,张新明,徐学万,李华峰,李董[6](2018)在《镰刀菌毒素限量及检测方法标准现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镰刀菌毒素是污染我国粮食作物的主要毒素之一。本文针对食品和饲料中的主要污染镰刀菌毒素,就其限量和分析方法标准进行了梳理,比较国内外的差异,为不断补充和完善我国农产品中镰刀菌毒素检测标准体系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期刊2018年04期)
李良壮,刘南南,袁凤英,王桂清[7](2018)在《国槐溃疡病致病菌砖红镰刀菌毒素的寄主专化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砖红镰刀菌为国槐溃疡病致病菌之一,深入研究砖红镰刀菌的致病机理及其毒素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毒素浸种法,考察砖红镰刀菌毒素对国槐和其他19种植物种子萌发及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国槐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随毒素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即两者负相关;19种植物种子经毒素处理后,种子萌发和幼苗根系生长或被促进、或被抑制、或不受影响,即表现出多样性,说明砖红镰刀菌毒素为非寄主专化性毒素。该研究为国槐抗病品种选育和病害综合防控提供了新策略。(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装备》期刊2018年04期)
刘刚[8](2018)在《“小麦镰刀菌毒素学术研讨暨风险评估项目推进会”在南京召开》一文中研究指出据江苏省农科院通报,近日,由该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主办的"小麦镰刀菌毒素学术研讨暨风险评估项目推进会"在南京召开。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研究中心钱永忠主任、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方晓华处长、江苏省农科院沈建新副院长、江苏省农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刁春友主任等领导专家出席。(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8年12期)
刘艳君,姜新超,李会荣,冯蕾,杨在宾[9](2018)在《镰刀菌毒素和改性蒙脱石吸附剂对全价饲粮发酵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镰刀菌毒素和改性蒙脱石吸附剂(Calibrin-A,CA)对全价饲粮发酵pH、OM、NH_3-N和乳酸的影响。实验分为6个处理,对照组(Contr.)为基础饲粮,实验1组(25 Myco.)和实验2组(50 Myco.)分别用25%和50%的发霉玉米和发霉玉米蛋白粉代替基础饲粮中的玉米和玉米蛋白粉,实验3组(Contr.+CA)、实验4组(25 Myco.+CA)和5组(50 Myco.+CA)组分别在基础饲粮、实验1组和实验2组的基础上添加0.2%CA。采用复合菌种(乳酸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分别为6.33×106、1.05×106、8.94×106cfu/g)对全价饲粮进行固态发酵,发酵开始前所有处理饲粮水分调节至50%。结果表明:1)本实验条件下,饲粮pH和OM含量随发酵时间显着下降(P<0.05),而NH_3-N和乳酸水平随发酵时间显着升高(P<0.001)。2)饲粮(0 d)的pH和NH_3-N水平均随镰刀菌毒素水平升高显着降低(P<0.001)。发酵末期(18 d)对照组pH和NH_3-N显着低于两个毒素组(P<0.001),乳酸含量则随毒素水平升高显着降低(P<0.001)。发酵全程平均的pH和乳酸含量随毒素水平升高显着降低(P<0.001);对照组发酵全程的平均OM显着低于50%毒素组(P=0.044)。对照组发酵全程的平均NH_3-N显着低于两个毒素组(P<0.001)。3)添加CA的全程平均pH显着低于不添加CA组(P=0.018)。4)镰刀菌毒素和CA对发酵12 d(P=0.027)的乳酸具有显着的交互作用。5)pH与OM、OM与NH_3-N、NH_3-N和乳酸呈显着正相关(P<0.05),而pH与NH_3-N、pH与乳酸、OM与乳酸呈显着负相关(P<0.05)。本实验条件下镰刀菌毒素及其水平显着影响全价饲粮发酵参数pH、OM、NH_3-N和乳酸水平,添加CA显着影响发酵全程的平均pH,且镰刀菌毒素和CA对乳酸(12 d)具有显着的交互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陈宁波,陈祥兴,杨维仁,姜淑贞,黄丽波[10](2017)在《镰刀菌毒素污染饲粮导致的断奶仔猪肝脏损伤与自然修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阶段性饲喂镰刀菌毒素污染饲粮对仔猪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以及肝脏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选用体重为(8.45±0.94)kg的35日龄"杜×长×大"雌性仔猪3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持续饲喂基础饲粮,镰刀菌毒素组持续饲喂镰刀菌毒素污染饲粮(玉米赤霉烯酮0.90 mg/kg,呕吐毒素1.43 mg/kg,烟曲霉毒素5.85 mg/kg),自然恢复组在饲喂镰刀菌毒素污染饲粮35 d后,改饲喂基础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56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镰刀菌毒素组仔猪肝脏相对重量显着升高(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着升高(P<0.05),血清总蛋白(TP)和球蛋白(GLB)含量显着降低(P<0.05),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血清和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着下降(P<0.05),血清和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显着升高(P<0.05);肝脏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6 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2)经21 d自然恢复后,与镰刀菌毒素组相比,自然恢复组仔猪肝脏相对重量有所降低(P>0.05),血清AST、ALT和ALP活性显着降低(P<0.05),血清TP和GLB含量显着升高(P<0.05),血清T-SOD活性显着升高(P<0.05),血清和肝脏GSH-Px、肝脏T-SOD活性有所升高(P>0.05),血清和肝脏M DA含量显着降低(P<0.05),肝脏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6 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由此可见,本试验条件下,长期饲喂镰刀菌毒素能够造成仔猪肝脏损伤,影响肝脏的抗氧化、蛋白质合成和免疫功能,而经过21 d恢复期,仔猪肝脏抗氧化和免疫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镰刀菌毒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明确镰刀菌毒素在我国不同小麦产区的污染与分布,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对全国214个小麦品种籽粒中的7种镰刀菌毒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7种镰刀菌毒素的平均回收率在95.02%~116.52%之间,相对标准差为6.32%~21.50%。所有测试小麦样品均被镰刀菌毒素污染,7种毒素中以雪腐镰刀菌烯醇(nivalenol,NIV)含量最高,即使在NIV含量最低的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平均含量也高达182.56μg/kg,虽然目前并没有关于NIV的相关限量标准,但也应该予以足够重视;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含量较高,在8.07~337.23μg/kg之间,低于国家限量标准1 000μg/kg;T-2含量在4.05~78.05μg/kg之间,低于现有国际限量标准100μg/kg;玉米赤霉烯酮(zearalmone,ZEA)含量在5.30~12.50μg/kg之间,低于国家限量标准60μg/kg;其它3种毒素含量较低,均低于17.73μg/kg。不同麦区间毒素比较发现,DON和3-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含量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最高,分别为43.09μg/kg和6.39μg/kg,且显着高于其它麦区;来自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和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组的小麦品种籽粒中毒素T-2和HT-2的含量显着高于其它麦区;其余毒素在不同麦区间均无显着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镰刀菌毒素论文参考文献
[1].徐哲,刘太国,刘博,高利,陈万权.不同麦区小麦6种镰刀菌毒素测定及污染[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马玉彤,刘太国,文才艺,刘博,高利.我国不同麦区小麦镰刀菌毒素检测及毒素污染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19
[3].张伟.山东省小麦镰刀菌毒素污染状况及其产毒镰刀菌种群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9
[4].何伟杰,刘易科,朱展望,张静柏,高春保.镰刀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脱毒菌及脱毒酶研究进展[J].植物病理学报.2019
[5].潘雪玉,孙海菁,袁志林.3株滨麦内生镰刀菌毒素积累及对北美枫香幼苗生长和耐盐性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2018
[6].祭芳,张新明,徐学万,李华峰,李董.镰刀菌毒素限量及检测方法标准现状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8
[7].李良壮,刘南南,袁凤英,王桂清.国槐溃疡病致病菌砖红镰刀菌毒素的寄主专化性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8
[8].刘刚.“小麦镰刀菌毒素学术研讨暨风险评估项目推进会”在南京召开[J].农药市场信息.2018
[9].刘艳君,姜新超,李会荣,冯蕾,杨在宾.镰刀菌毒素和改性蒙脱石吸附剂对全价饲粮发酵参数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18
[10].陈宁波,陈祥兴,杨维仁,姜淑贞,黄丽波.镰刀菌毒素污染饲粮导致的断奶仔猪肝脏损伤与自然修复研究[J].动物营养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