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参数方程在电脑美术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洪吴迪[1](2020)在《数字建构与实体生成——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参数化亭》的设计实践》文中认为安藤忠雄说过:"关于高迪建筑造型的灵感来源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来自动物的形态,也有人认为来自加泰罗尼亚壮阔的大自然,但我认为是来自‘即便是被时代舍弃的技术,借由钻研贯彻技术本身的极限,也能开拓出新的可能性’这种创造者的挑战精神,才是高迪无可比拟的建筑本质。"在很多艺术评论家的眼里,高迪的作品都会被描述成神的美学,是材料、结构与形式和谐统一的完美呈现,这一切似乎不应该被拿来和参数化设计或数字建造这个课题一起被讨论。但是如果对高迪的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不难发现其中蕴含了的许多原则和参数化主义非常相近:形体单元是可变化的而非僵硬;体系间有差别却互相关联;参数化单元体并非简单的重复;材料源于自然、结构与形态互相关联且能找到最自然的平衡。参数化设计的精髓与高迪设计的核心精神也是高度的统一—自然。他崇尚自然,模仿并再造他所迷恋的自然界中万物的造型,对结构做
徐传友[2](2020)在《空间解析几何中直线参数方程的教学反思》文中认为直线参数方程是空间解析几何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利用直线参数方程研究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直线与二次曲面的相交问题,直线与二次曲面的相切问题,以及二次曲面之间的相交问题,然后利用直线参数方程重新证明了课程中的距离公式,最后利用直线参数方程研究了二次曲面的对称性问题.
吕典[3](2020)在《基于视觉敏感性的非对称建筑立面视觉均衡量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造化赋形,肢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1]。对称事物自然是均衡的,但受实际条件制约,建筑立面在很多情形下采用非对称均衡设计。一些视觉审美良好的非对称建筑立面,其是否蕴含某些共性的视觉规律,值得探索。鉴于建筑审美具有多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本文基于视觉敏感性,以非对称建筑立面的视觉均衡为研究对象,结合建筑学、视觉科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来对非对称建筑立面的视觉均衡审美进行量化研究。首先通过对国内外非对称建筑立面审美的相关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出基于视觉敏感性的非对称建筑立面均衡量化研究涉及的重点问题,即视觉的非线性和模型构建。然后围绕问题,辅以MATLAB计算平台和Isovist视域分析,对现实世界的非对称建筑立面审美进行抽象的量化模型构建。提出了立面视觉均衡量化的基础三要素,设计了空间视觉敏感性测量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软件1STOPT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空间视觉敏感性方程。结合天津图书馆文化中心馆、苏州相城基督教堂两个现场实验,验证立面均衡量化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最后,应用该量化模型,对历史上的部分经典建筑案例进行非对称立面视觉均衡计算,挖掘立面均衡与视觉中心方位、观赏角度、立面尺度间的内在联系,提炼非对称建筑立面的视觉均衡设计手法。本研究提出了一套新的非对称建筑立面视觉均衡量化模型,为客观评价和优化设计非对称建筑立面提供了可参考的辅助手段,并通过实验与案例分析总结了若干非对称建筑立面视觉均衡的设计手法。受研究者水平限制,研究结果可能与实际的非对称建筑立面视觉均衡感知存在一定差距。
贾春洋[4](2019)在《大型农机装备的交互式虚拟装配平台的研发》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农机产品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逐步提高。拖拉机变速箱结构复杂,装配要求严格,直接影响整机负载、动力和平稳性。同时,传统的拖拉机变速箱装配设计培训是直接对真机操作,存在设计成本高、装配培训周期长、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等问题。因此,提高变速箱的装配设计水平在农机行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了一个大型农机装备变速箱交互式虚拟装配平台,主要包括虚拟装配场景、零件精准装配定位、装配效果评价、动力学运动仿真、人机交互界面等模块。通过试验证明该平台能够按照用户需求进行主动式的虚拟装配、干涉检测、学习装配知识、方案设计、提示装配错误等。主要的研究工作与创新内容如下:(1)针对传统的系统设计方式具有配置复杂、难以应对需求变化等问题,结合多Agent系统的优势,将各虚拟零件均设置为一个Agent,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智能体的复杂变速箱的人机交互系统的情境装配模型。搭建了一个自下而上的多Agent交互装配平台框架。将庞大的复杂变速箱装配平台分解成小的、易于管理的主Agent与子Agent的空间网络关系,这样简化了系统的结构,使平台便于管理与控制。(2)比较几种常见干涉检测包围盒的优劣,对方向包围盒进行改进设计,提出了一种多Mesh Collider方法,能够绘制出适用于复杂变速箱零件且精度相对较高的碰撞盒,并根据应用的场景不同对碰撞盒进行面片约减,以达到提高系统流畅度的目的。结合Unity 3D自带的物理引擎,模拟真实世界中齿轮的碰撞方式,以评价装配的可行性。试验表明,平台每帧消耗的时间为10ms左右,能保证仿真系统运行的流畅度和实时的交互效果。(3)针对动画装配人机交互度不足、装配方式单一等问题。研究了基于状态机的拆装方法、圆形检测装配定位方法、基于几何约束装配定位方法,并通过试验对三种拆装方法分别从人机交互度、装配速度、学习培训效率、是否有装配公差等方面进行比较,设计出适用于不同阶段用户的拆装培训方式。同时介绍了一种比较简单的齿轮组拆装顺序方法。最后通过几组不同的零件装配试验证明了三种拆装方式的可行性。(4)搭建了复杂变速箱虚拟装配平台的软件框架。以某集团大型拖拉机1200系列变速箱为对象,利用Solid Works软件对变速箱零部件模型进行建模,并通过格式转换工具将模型转换成Unity3D支持的.fbx格式。为了能提供更舒适的操作体验,平台还构建了虚拟场景更换、漫游方式设置等模块,使用户能够更舒适的与平台进行人机交互。最后对平台进行多次的运行与功能试验验证了平台的可行性、完整性与实用性。
梁晓晶[5](2019)在《音乐信息可视化研究》文中指出音乐信息可视化,即依据音乐声学原理,将音乐信息通过视觉方式呈现出来,使其可供直观,以消除音乐音响的模糊性在音乐教育和音乐研究中产生的弊端,提高音乐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音乐信息可视化以音乐声学为基础,融合心理学、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结合人机交互、计算机信息技术、传感与控制技术等现代工程技术,通过将多种音乐信息进行抽象、提取以及统计、数学建模,采用视觉方式展现出来,最终可运用于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教育以及音乐研究等领域。本文综合采用了文献分析、实验研究、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在第一章中首先总地介绍听觉与视觉信息相互关联的物理及心理学基础,探究音乐信息可视化背后的原理性科学依据;在第二章至第六章中,按照在人类历史中出现及发展至较为稳定状态的时间顺序,分别以作为乐谱、物理振动、声光类交互系统、影像与动画、统计图与数学模型的音乐信息可视化为视角,结合历史发展过程,以映射为视觉信息的具体音乐信息为线索,探索音乐信息可视化的发展历程,技术原理以及应用。在本文的第三、第四及第六章中,穿插有实际研究和设计案例。在第三章中,以笔筒埙为例进行了三维物理振动的建模;第四章中,探讨了歌唱信息可视化的设计思路,并运用Pure Data和Processing进行了技术上的初步实现;第六章中,运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对中国民族乐器主观听觉属性进行了定量的研究,可为中国民族乐器的声学特征研究和配器法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在最后一章中,对音乐信息可视化的听觉与视觉映射线索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艺术审美的变迁及音乐在不同时期扮演的社会角色,以及当下音乐技术发展的趋势,对音乐信息可视化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周铃[6](2016)在《非线性参数化设计在科技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参数化设计简单说来是一种指导性的设计方法,非线性则是一种设计思维理念。非线性参数化设计采用运动的、变化的视角去解析设计形态,设计过程中融入了函数思想加以调控、反馈和优化,得到更具有数值可控性的设计造型。这种形态在科技馆展示设计中更具有独创性和系统性。本文研究重点在于将非线性参数化设计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科技馆展示设计中。通过文献资料收集、实地参观考察和案例分析,对非线性参数化设计的基础理论、核心技术和工作机制进行深刻的认识和掌握,总结非线性理念参数化设计的发展历程及形态构成要素。并结合科技馆的科普功能与展示特点,归纳出非线性参数化设计的成型方法和工作模式。实现非线性参数化设计方法在科技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实践,为科技馆展示设计提供一种新的创新设计思路和技术参考。在科技馆展示设计项目实践中充分运用非线性参数化设计的创意理念和技术优势,设计出具有规律性和整体性的展示环境,有效地提升了展示效果。
王婉[7](2016)在《曲线函数在服装面料图案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伊斯兰图案为例》文中指出图案作为一种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服装图案设计也要不断创新,不仅要起到装饰的作用,还要满足人们追求个性化、求新求异的需求。现代科技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服装图案设计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为了丰富服装图案的表现形式,拓展传统图案的设计思路,本文从数学艺术图形的角度出发,结合传统经典图案的特点,把曲线函数图形运用到服装面料图案设计中,为服装图案设计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本文首先对数学曲线函数进行研究,分析了曲线函数图形生成的基本原理,以及其生成的艺术图形特点。其中主要介绍了基础数学曲线中的象形曲线和运动曲线的生成原理和图形特点;曲线函数运用不同算法做出的图案中,主要介绍了混淆图形、米拉图形。其次,对伊斯兰图案的起源、发展,以及伊斯兰图案纹样中的几何、植物和文字这三种题材的图案纹样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纳出伊斯兰纹样的艺术特征,并对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伊斯兰传统图案进行了元素的提取。然后在研究图案设计原理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利用MATLAB程序设计软件进行编程,生成数字艺术图形,结合提取出的伊斯兰图案元素,运用单一或组合方法完成对伊斯兰图案的模拟,做出能够运用到服装面料中的图案纹样。最后,将设计出的图案通过数码印花和电脑绣花技术应用于服装面料图案设计中,体现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本文的重点是将数学方法与艺术相结合,通过对不同数学理论、伊斯兰图案以及模拟效果的分析,总结出不同类型伊斯兰图案的最优化生成理论。本文运用数学方法,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完成对伊斯兰风格图案的模拟,设计出既有民族感又有现代感的图案,丰富了图案设计素材,为图案设计提供了一种比较方便和快捷的方法。通过实践证明,利用数学方法可以实现对传统经典图案的设计创造,设计出既经典又时尚的艺术图案。
袁媛[8](2014)在《基于有机性的传统村镇保护与更新研究》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村镇是集人类智慧、传统文化、优美自然风貌于一体的文化遗产类型,随着经济发展,传统村镇在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面临保护和发展的严峻间题,如何实现传统村镇内涵的传承,如何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是传统村镇保护与更新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传统村镇内外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和切入点,构建有机保护观念,这不仅仅是探索传统村镇保护的基础课题,也是传统村镇发展的基础性课题。有机性是传统村镇的内在联系:从运转模式来看,传统村镇是低碳、环保、低成本、循环式、自给自足的;从形态构成来看,传统村镇可应对气候环境并体现建筑适应性;从自然环境来看,传统村镇产生于自然,发展于自然,村镇和环境互为景观、和谐共生。保护是传统村镇的需要:从现状来看,传统村镇在城市化发展中消亡的速度非常快;从价值来看,传统村镇拥有非常多的特色因素和文化价值。此外,发展是传统村镇的必然:传统村镇是活的遗产,有大量居民居住,人们对于人居环境的改善、经济形势的复苏具有强烈愿望。故而有机、保护、发展成为文章的关键词。本文主要内容是尝试以关联性为基础,将传统村镇保护与更新引入一个新的视角。文章首先对哲学领域的有机性及建筑学领域的有机建筑发展进行分析,为有机性保护做理论铺垫;其次,通过对传统村镇现状进行大量调研,总结村镇面临的矛盾与问题,显示传统村镇保护工作的急迫性,并对传统村镇保护策略的走向做出圈定,确立将“有机性”作为理论研究基础;第三,分析中国传统村镇的有机性本质后,对传统村镇的有机性保护建构理论框架、技术原则,并指出了有机性保护理念的目标体系;文章最后对传统村镇的保护更新模式提出多元解决方案,并以大量案例对方案做出解读,建构有机性保护更新的框架体系。总体来说,本文是传统村镇保护与更新方法的新尝试,为保护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行性研究。
孙为民[9](2013)在《电脑美术发展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在的电脑美术能够进一步提高相关的软件使用意识,能够将美术的工作放在计算机上完成,就自然能够利用电脑为审美和设计做出一定的指示,科技发展的迅速带动着电脑美术的兴起,因此,我们生活中关于电脑美术的痕迹越来越多,不仅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添了艺术色彩,为很多的媒体和设计行业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特别是在服装设计等方面,用途十分广泛。本文就针对电脑美术发展的现状进行了以下探讨。
律睿慜[10](2012)在《新媒介绘画关键技术研究及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绘画媒介与工具的革新是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近几十年来,研究者们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对绘画媒介和工具进行革新,创造并发展了数字绘画系统,促进着绘画艺术向着多元化和实用化方向发展。然而,以往的数字绘画系统研究往往关注于对传统绘画媒介和工具的数字化模拟,并未很好引入新型的绘画媒介,用户创作的绘画与传统绘画的呈现效果没有显着区别。数字绘画系统的潜在价值还远未被开拓。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在数字绘画领域的现有基础上,提出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新媒介绘画工具设计方法,并针对几种具体的新型绘画媒介研究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几种新媒介绘画工具,实现了对绘画媒介和工具的创新,再通过实践创作了一系列具有自我演化、动态、交互等新颖艺术表现特性的绘画作品。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套绘画工具的设计方法。首先提出绘画工具的设计目标是要尽可能地在新颖性、多用性和可控性三个因素上达到优良的品质,并相应地提出了三条指导性的绘画工具设计策略。此外,还根据以往的长期绘画实践,总结了七个绘画实践中常见的设计模式,每个设计模式都表述了一种针对绘画实践中的某种共性问题而采取的惯用工具形式及其相应的操作方式。这一设计方法用于指导后续的多个新媒介绘画工具的设计与技术实施。(2)研究了分形媒介绘画的关键技术,提出分形笔刷和分形拼贴两种分形绘画工具,以解决分形图形创作中难以预先设计图形整体布局的困难。用户在使用这两种工具时,首先直观地设计分形绘画的整体布局并指定关键的细节特征,该分形绘画由取样图元及分形图元组成,二者都是画面中的四边形网格,每个分形图元都与一个取样图元相连;然后启动分形绘画的分形运算,则分形图元迭代地通过其连接的取样图元对画面进行取样,并进行一定的图像处理,再显示于自身的网格。此外,用户还可尝试对分形绘画设定不同的初始状态,从而生成细节多样化且始终符合最初构图的分形图案。与其他分形图案生成技术相比,运用分形绘画工具能容易地制作富于美感并符合特定主题的分形图案。(3)研究了实时视频媒介绘画的关键技术,提出了一系列实时视频媒介绘画工具。该工具的的基本模型包含摄像头、图像处理模块和绘制模块三部分,摄像头用于获取实时视频图像,图像处理模块在用户的操作下对获取的实时视频进行处理,绘制模块用处理后的实时视频图像对画底上的图像进行绘制。图像处理模块由多个可组合的子模块构成,用户通过图形交互界面控制它们的图像处理功能,以多种模式进行绘画。实践了虚拟曝光和实物拼贴两种绘画方式:虚拟曝光模拟并扩展了摄影术中的光画技法,实物拼贴实现了以任意实物为素材进行拼贴画创作。(4)研究了视频反馈媒介绘画的关键技术,并提出了一系列视频反馈绘画工具。视频反馈是由摄像头指向其拍摄视频的实时显示而形成,它能够与用户交互从而生成不断演化的分形图案,但却无法生成符合特定主题的图案。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了一系列绘画工具,让用户可以在视频反馈的显示器上的绘制各种形状,从而构成一幅特定主题的二维构图,使得视频反馈生成的图案始终符合该二维构图。然后创作了一系列不同主题的视频反馈交互绘画作品,并以用户试验对该系统进行评估,证明了视频反馈绘画系统具有良好的新颖性、多用性和可控性。
二、参数方程在电脑美术设计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参数方程在电脑美术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视觉敏感性的非对称建筑立面视觉均衡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视觉审美与文化传承 |
1.1.2 学科交叉与技术更新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界定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研究对象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非对称建筑立面视觉均衡的理论基础 |
2.1.1 格式塔心理学与建筑立面的完形认知 |
2.1.2 空间视觉敏感性的生理与心理基础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3 研究评述 |
2.3 相关技术基础 |
2.3.1 立面视觉均衡量化的数学参量提取 |
2.3.2 立面视觉均衡量化的软件技术手段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非对称建筑立面视觉均衡量化模型构建 |
3.1 量化的基础三要素 |
3.1.1 主立面选择 |
3.1.2 中心轴定位 |
3.1.3 视轮廓提取 |
3.2 量化的技术手段 |
3.2.1 立面的Isovist视域分析 |
3.2.2 立面的MATLAB二重定积分 |
3.3 非对称建筑立面的视觉均衡计算 |
3.3.1 视觉均衡量化模型 |
3.3.2 视觉均衡等值线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视觉敏感性测量实验 |
4.1 实验目的与要求 |
4.1.1 实验目的 |
4.1.2 实验要求 |
4.2 实验设计 |
4.2.1 场地与参试样本 |
4.2.2 变量控制 |
4.2.3 实验步骤 |
4.2.4 数据收集 |
4.3 数据处理 |
4.3.1 数据信度分析 |
4.3.2 1STOPT与多元非线性回归 |
4.3.3 MATLAB数据可视化表达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非对称建筑立面视觉评测实验 |
5.1 案例概况 |
5.1.1 天津市图书馆文化中心馆 |
5.1.2 苏州相城基督教堂 |
5.2 案例模拟的分析与计算 |
5.2.1 天津图书馆文化中心馆主立面量化模拟分析 |
5.2.2 苏州相城基督教堂立面量化模拟分析 |
5.3 案例现场的视觉评测实验 |
5.3.1 现场实验的设计 |
5.3.2 天津图书馆文化中心馆现场评测实验 |
5.3.3 苏州相城基督教堂现场评测实验 |
5.4 模拟结果与现场实验结果对比 |
5.4.1 天津图书馆文化中心馆的对比结果 |
5.4.2 苏州相城基督教堂的对比结果 |
5.4.3 对比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视觉均衡量化模型的运用分析与总结 |
6.1 量化模型的运用分析 |
6.2 非对称立面设计手法分类与总结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学位攻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图表目录 |
(4)大型农机装备的交互式虚拟装配平台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虚拟现实概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与特征 |
1.2.2 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3 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论文章节结构安排 |
1.3.4 课题来源 |
2 多Agent的虚拟装配系统结构建模 |
2.1 Agent与多Agent的结构和特征 |
2.1.1 Agent的定义与特征 |
2.1.2 Agent模型内部结构 |
2.1.3 多Agent系统 |
2.2 虚拟变速箱装配系统的多Agent建模 |
2.3 主要Agent的内部结构 |
2.3.1 Blackboard信箱Agent模型 |
2.3.2 零件Agent模型 |
2.3.3 装配评价Agent |
2.3.4 状态检测Agent |
2.4 本章小结 |
3 变速箱零部件的干涉检测研究 |
3.1 干涉检测的概念 |
3.2 常见的三维干涉检测包围盒 |
3.2.1 球包围盒 |
3.2.2 轴向包围盒 |
3.2.3 方向包围盒 |
3.3 各类包围盒的比较 |
3.4 零件顶点坐标的求解 |
3.4.1 外齿轮顶点坐标的求解 |
3.4.2 内齿轮顶点坐标的求解 |
3.4.3 圆环顶点坐标的求解 |
3.5 小组件碰撞盒的绘制方法 |
3.5.1 外齿轮碰撞盒的绘制 |
3.5.2 内齿轮碰撞盒的绘制 |
3.5.3 圆环碰撞盒的绘制 |
3.5.4 六面体碰撞盒的绘制 |
3.6 零件碰撞盒的绘制实例与优化 |
3.6.1 部分零件碰撞盒 |
3.6.2 碰撞盒的优化 |
3.7 本章小结 |
4 变速箱的拆装方法研究 |
4.1 装配与虚拟装配概述 |
4.1.1 装配的定义与要求 |
4.1.2 虚拟装配的定义与应用 |
4.2 基于Unity3D状态机的拆装方法 |
4.2.1 状态机的简单介绍 |
4.2.2 虚拟拆装的状态机结构与实现 |
4.3 圆形检测装配定位方法 |
4.3.1 世界坐标与屏幕坐标的转换 |
4.3.2 圆形检测装配定位方法 |
4.4 基于几何约束装配定位方法 |
4.4.1 装配件的同轴配合 |
4.4.2 端面配合 |
4.4.3 实例 |
4.5 三种装配方法的比较与应用 |
4.6 拆装顺序方法研究 |
4.6.1 变速箱简单的拆卸过程 |
4.6.2 齿轮组的装配顺序方法研究 |
4.7 本章小结 |
5 系统软件实现与测试 |
5.1 Unity3D开发引擎的介绍 |
5.2 总系统架构 |
5.3 虚拟环境搭建与交互界面设计 |
5.3.1 仿真环境的搭建 |
5.3.2 三维模型的创建与导入 |
5.3.3 UI交互界面的设计 |
5.3.4 虚拟漫游 |
5.3.5 背包模块 |
5.4 零件属性及修改模块 |
5.4.1 零件检索模块 |
5.4.2 零件属性浏览器 |
5.4.3 零件属性修改 |
5.5 虚拟装配与评价模块 |
5.5.1 虚拟装配模块 |
5.5.2 装配评价模块 |
5.6 运动仿真模块 |
5.7 平台的测试与发布 |
5.7.1 平台的测试 |
5.7.2 平台的发布 |
5.8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在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5)音乐信息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论域及性质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音乐信息可视化的分类 |
(一)按呈现媒介划分 |
(二)按动/静态划分 |
(三)按呈现维数划分 |
(四)按功能划分 |
(五)按应用场景划分 |
(六)按是否具有交互性划分 |
第四节 本研究的意义及组织方式 |
第一章 听觉与视觉信息相互关联的物理及心理学基础 |
第一节 听觉与视觉信息相互关联的物理学基础 |
第二节 听觉与视觉信息相互关联的心理学基础 |
第二章 作为乐谱的音乐信息可视化 |
第一节 从符号到乐谱系统 |
(一)图形化记谱法 |
(二)数字记谱法 |
(三)指位记谱法 |
(四)文字记谱法 |
第二节 现代记谱法中的音乐信息 |
(一)基于五线谱的拓展与变形 |
(二)非基于五线谱的新记谱法 |
第三章 作为物理振动的音乐信息可视化 |
第一节 一维振动情形可视化 |
第二节 二维振动情形可视化 |
(一)李萨如图形及其推广 |
(二)音流学及克拉尼模式 |
第三节 三维振动情形可视化 |
研究案例 笔筒埙的三维建模与合成 |
第四章 作为声光类交互系统的音乐信息可视化 |
第一节 二十世纪前的声光类交互系统——彩色乐器 |
第二节 二十世纪后的声光类交互系统 |
(一)声光类交互系统的分类 |
(二)声光类交互系统的技术框架 |
(三)声光类交互系统的常用开发平台 |
(四)声学参数到光学参数的映射设计 |
(五)实时交互系统的延迟 |
设计案例:歌唱信息实时可视化系统 |
1.设计背景 |
2.技术原理 |
3.实现步骤 |
4.讨论与改进 |
第五章 作为影像的音乐信息可视化 |
第一节 抽象电影及动画中的音乐信息 |
第二节 特殊光学影像下的音乐信息 |
(一)Schlieren成像法 |
(二)粒子成像法 |
(三)激光多普勒成像法 |
第六章 作为统计图及数学模型的音乐信息可视化 |
第一节 底层音乐信息 |
(一)时域信息 |
(二)频域信息 |
第二节 中层音乐信息 |
(一)旋律信息 |
(二)节奏信息 |
(三)和声信息 |
(四)调性调式信息 |
第三节 高层音乐信息 |
(一)音乐结构信息 |
(二)音乐表达信息 |
(三)音乐作品信息 |
(四)音乐姿势与行为信息可视化 |
(五)音乐主观听觉属性信息 |
研究案例 中国民族乐器主观听觉属性研究 |
1.实验准备 |
2.实验过程 |
3.数据处理及分析 |
4.实验讨论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与在学期间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非线性参数化设计在科技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的背景 |
1.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现状分析 |
1.3.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3.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3 现状分析总结 |
1.4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 |
1.5 应用前景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非线性与参数化 |
2.1.1 非线性科学的来源及研究内容 |
2.1.2 非线性的性质及特征 |
2.1.3 参数的概念 |
2.1.4 参数化设计以及非线性设计二者联系 |
2.2 科技馆展示设计相关理念 |
2.2.1 科技馆展示设计功能设置 |
2.2.2 科技馆展示内容设计理念 |
2.2.3 科技馆布展设计理念 |
2.3 非线性参数化对科技馆展示设计的影响 |
2.3.1 形态设计的影响 |
2.3.2 空间设计的影响 |
2.3.3 设计流程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非线性参数化科技馆展示设计中语义表达 |
3.1 非线性参数化展示设计中的图形、空间结构特征 |
3.1.1 星形结构 |
3.1.2 树形结构 |
3.1.3 环形结构 |
3.1.4 网状结构 |
3.1.5 蜂巢状结构 |
3.2 非线性参数化在展示设计中的设计语义 |
3.2.1 非线性参数化的视觉秩序 |
3.2.2 非线性参数化的语义特征 |
3.3 非线性参数化数据结构与数字化三维模型之间的关联性 |
3.3.1 编辑方法 |
3.3.2 编辑特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非线性参数化的科技馆展示设计与实现 |
4.1 非线性参数化应用的软件平台 |
4.1.1 软件平台简述 |
4.1.2 参数化设计平台的使用现状 |
4.1.3 如何利用软件平台生成参数化模型数据 |
4.2 非线性参数化科技馆展示设计流程 |
4.2.1 设计需求分析 |
4.2.2 设计影响因素归纳 |
4.2.3 基本样式确定 |
4.2.4 逻辑草图建立 |
4.2.5 确立逻辑模型 |
4.2.6 调节参数生成数字化三维模型 |
4.2.7 选择最优方案 |
4.3 非线性参数化模型数据加工技术 |
4.3.1 计算机数控机床(CNC) |
4.3.2 冲压成型 |
4.3.3 快速成型技术(RP) |
4.3.4 2D数控切割 |
4.3.5 其他技术及设备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非线性参数化设计的科技馆展示设计的应用实践 |
5.1 项目背景 |
5.2 项目设计定位 |
5.3 展示空间形态特征分析及设计意向 |
5.4 影响因素归纳、确定基本样式 |
5.5 科技馆展示设计非线性参数化逻辑结构生成 |
5.6 生成方案空间效果图展示 |
5.7 其他多个方案的生成 |
5.8 最终方案效果展示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语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曲线函数在服装面料图案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伊斯兰图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意义 |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技术路线 |
1.5 论文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重难点 |
1.5.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数学理论分析 |
2.1 函数的概念 |
2.2 象形曲线 |
2.2.1 蝴蝶曲线 |
2.2.2 玫瑰曲线 |
2.2.3 菊花曲线 |
2.3 运动中的曲线 |
2.3.1 线段上点的运动 |
2.3.2 圆周上点的运动 |
2.3.3 圆内点的运动 |
2.4 混淆图案 |
2.5 米拉图形 |
2.6 基于数学方法的曲线函数图形的特征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伊斯兰纹样分析 |
3.1 伊斯兰几何图案纹样 |
3.2 伊斯兰植物图案纹样 |
3.2.1 植物卷须纹 |
3.2.2 抽象花纹 |
3.2.3 风格叶纹 |
3.3 伊斯兰文字图案纹样 |
3.4 传统伊斯兰文化色彩 |
3.5 传统伊斯兰图案设计方法 |
3.6 伊斯兰图案纹样的艺术特征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曲线函数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
4.1 图案的形态变化法则 |
4.1.1 图案变化的基本方法 |
4.1.2 图案的特殊变化方法 |
4.2 单独纹样的图案设计 |
4.3 适合纹样的图案设计 |
4.4 二方连续纹样的图案设计 |
4.5 四方连续纹样的图案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曲线函数图形对伊斯兰图案设计模拟及其应用实践 |
5.1 单一数学方法的伊斯兰几何图案设计 |
5.1.1 运动曲线对伊斯兰几何图案的模拟设计 |
5.1.2 混淆图案对伊斯兰几何图案的模拟设计 |
5.1.3 米拉图形对伊斯兰几何图案的模拟设计 |
5.2 单一数学方法的伊斯兰花型图案设计 |
5.2.1 玫瑰曲线对花朵图案的模拟设计 |
5.2.2 米拉图形对花朵图案的模拟设计 |
5.3 组合数学方法的伊斯兰图案的设计 |
5.3.1 玫瑰曲线对伊斯兰花型图案的模拟设计 |
5.3.2 运动曲线对伊斯兰植物图案的模拟设计 |
5.3.3 米拉图形对伊斯兰几何图案的模拟设计 |
5.4 应用实践 |
5.4.1 印花丝巾设计实例 |
5.4.2 电脑绣花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于有机性的传统村镇保护与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 |
1.1.1 传统村镇现状 |
1.1.2 保护理念的探索 |
1.2 论题的提出 |
1.2.1 新旧文化融合的无章性及其带来的消极性 |
1.2.2 新旧文化融合过程中的“度”的把握 |
1.3 研究内容 |
1.3.1 有机性是传统村镇的内在联系 |
1.3.2 建筑及建筑文化中的有机性演变 |
1.3.3 有机更新对传统村镇保护的重要性 |
1.4 研究思路、对象及目标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对象 |
1.4.3 研究目标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研究框架 |
第二章 保护体系发展及研究综述 |
2.1 保护体系发展概况 |
2.1.1 国际范围 |
2.1.2 国内概况 |
2.2 传统村镇保护与发展 |
2.2.1 传统村镇保护体系及技术研究 |
2.2.2 传统村镇保护与利用研究 |
2.2.3 传统村镇特色保护研究 |
2.2.4 传统村镇文化景观意向研究 |
2.3 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借鉴 |
2.3.1 历史建筑与城市关系的研究 |
2.3.2 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的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历史视野中有机性的策略演变 |
3.1 有机性理论的发展 |
3.1.1 有机理论与有机哲学的发展 |
3.1.2 有机观的基本特征 |
3.1.3 有机观念下产生的学科分支 |
3.2 有机性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中的演变 |
3.2.1 “师法天地”引出的整体性与和谐性 |
3.2.2 “顺其自然”包含的返求自然与新陈代谢 |
3.2.3 “以人为贵”的仿生之道 |
3.3 有机性的建筑策略演变 |
3.3.1 传统聚落建筑的原生有机策略 |
3.3.2 现代主义思潮下的有机适应策略 |
3.3.3 新有机建筑的环境有机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传统村镇的现状与变迁 |
4.1 传统村镇与历史环境 |
4.1.1 地理环境下的分隔与独立 |
4.1.2 水系环境下的繁荣与发展 |
4.1.3 气候环境下的适应与特征 |
4.1.4 历史环境下的淡然与自由 |
4.1.5 经济环境下的重商与实利 |
4.2 传统村镇与城市发展 |
4.2.1 传统村镇与城镇化 |
4.2.2 传统村镇与新经济模式的矛盾 |
4.3 传统村镇与科学技术 |
4.3.1 传统村镇体现技术文化 |
4.3.2 传统村镇需继续发展有机技术理念 |
4.4 传统村镇与传统文化 |
4.4.1 记忆的失与得 |
4.4.2 民俗的兴与衰 |
4.4.3 工艺的断与续 |
4.5 传统村镇与居民主体 |
4.5.1 技术进步引发的舒适性需求 |
4.5.2 人口结构改变引发保护对象的变迁 |
4.5.3 居民自发行为对传统村镇的影响 |
4.5.4 传统村镇与公众参与 |
4.6 传统村镇与保护规划 |
4.6.1 保护规划系统性、整体性提高 |
4.6.2 保护节奏过快、规划模式化明显 |
4.6.3 规划设施的设置不当、形态探索有待提高 |
4.6.4 缺乏保护模式引导,村民盲目自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传统村镇的有机保护观 |
5.1 有机保护观源于传统村镇本身 |
5.1.1 传统村镇对环境的适应 |
5.1.2 传统村镇对文化的适应 |
5.2 传统村镇保护理念的探索 |
5.2.1 西方保护理念的差异 |
5.2.2 东方保护理念的扩充 |
5.2.3 传统村镇现有保护理念的局限 |
5.2.4 有机保护理念的渴求 |
5.3 有机保护观的主要内容 |
5.3.1 适应性 |
5.3.2 适合性 |
5.3.3 适度性 |
5.4 有机保护观的目标系统 |
5.4.1 建立延续传统村镇特征性的策略体系 |
5.4.2 建立居民与场所空间的互动体系 |
5.4.3 建立传统村镇的适应性体系 |
5.4.4 建立传统村镇的媒介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有机性保护与更新的实践探索 |
6.1 传统村镇形态有机性的“解释性”探索 |
6.1.1 源于群体布局关联性的有机探索 |
6.1.2 源于建筑共生性的有机探索 |
6.1.3 源于场地适应性的有机探索 |
6.2 建筑技术有机性的“生态化”探索 |
6.2.1 原生态技术的适应性探索 |
6.2.2 高新技术舒适度及低能耗的探索 |
6.2.3 建造技艺上的技术数字信息化支持 |
6.3 景观形态有机性的“人性化”探索 |
6.3.1 环境景观的保护探索 |
6.3.2 功能性景观的保护探索 |
6.3.3 设计的景观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基本结论 |
7.1.1 有机保护理念源于传统村镇本身 |
7.1.2 有机保护理念是传统村镇保护模式的新潜力 |
7.1.3 从形态、技术、景观三方面拓展更新策略模式 |
7.2 创新点 |
7.2.1 有别于东西方保护理念的独特定位 |
7.2.2 实现保护精神的指引 |
7.2.3 回归有机,风格追随内因 |
7.3 不足与有待深入研究的内容 |
7.3.1 对有机性保护更新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
7.3.2 多影响因素的整合策略 |
7.3.3 研究手段的进一步加强 |
7.4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9)电脑美术发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脑美术的发展现状 |
1. 在平面设计中展露锋芒。 |
2. 在三维动画中的应用。 |
二、电脑美术的发展与展望 |
1. 电脑美术的发展。 |
2. 电脑美术的展望。 |
三、结语 |
(10)新媒介绘画关键技术研究及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术语的界定 |
1.3 相关工作和研究现状 |
1.3.1 概述 |
1.3.2 传统绘画材料的发展 |
1.3.3 交互式数字绘画系统 |
1.3.4 算法艺术和分形艺术 |
1.3.5 非真实感绘制 |
1.3.6 交互艺术 |
1.4 研究目标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交互式绘画工具的基本设计策略与设计模式 |
2.1 设计目标 |
2.2 设计策略 |
2.3 绘画工具的设计模式 |
2.3.1 调色模式 |
2.3.2 笔刷模式 |
2.3.3 选区模式 |
2.3.4 预处理画底模式 |
2.3.5 拼贴模式 |
2.3.6 涂抹模式 |
2.3.7 对称模式 |
2.3.8 绘画工具设计模式总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分形媒介绘画关键技术研究 |
3.1 概述 |
3.2 分形绘画 |
3.2.1 分形绘画的构成 |
3.2.2 分形绘画的运行机制 |
3.3 分形绘画工具的设计和关键技术研究 |
3.3.1 分形拼贴 |
3.3.2 分形笔触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时视频媒介绘画关键技术研究 |
4.1 概述 |
4.2 实时视频绘画工具基本模型 |
4.3 实时视频绘画工具的设计方案 |
4.4 实时视频绘画工具的模块化设计技术 |
4.4.1 图像处理 |
4.4.2 绘制模块 |
4.5 设计模式的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视频反馈媒介绘画关键技术研究 |
5.1 概述 |
5.2 视频反馈的相关研究 |
5.2.1 有关视频反馈的科学研究 |
5.2.2 有关视频反馈的艺术探索 |
5.3 视频反馈绘画工具概述 |
5.4 视频反馈绘画工具的具体实施 |
5.4.1 绘画工具总揽 |
5.4.2 视频反馈绘画 |
5.4.3 视频反馈绘画二维构图的数据结构 |
5.4.4 视频反馈绘画系统的操作和显示方式 |
5.4.5 获取用户的操作 |
5.4.6 预设参数 |
5.4.7 绘制模式 |
5.5 视频反馈绘画工具的试验评估 |
5.6 改进的视频反馈绘画工具 |
5.6.1 水平视频反馈绘画工具 |
5.6.2 基于双摄像头的视频反馈绘画工具 |
5.6.3 基于触摸屏的视频反馈绘画工具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新媒介绘画系统集成及创作实践 |
6.1 新媒介绘画系统 |
6.2 分形图案创作 |
6.2.1 分形图案创作 |
6.2.2 分形绘画创作 |
6.3 以虚拟曝光方式进行绘画创作 |
6.4 实物拼贴绘画 |
6.5 视频反馈交互式分形绘画创作 |
6.6 局限性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研究工作 |
7.2 主要贡献与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参数方程在电脑美术设计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建构与实体生成——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参数化亭》的设计实践[J]. 洪吴迪. 美术观察, 2020(08)
- [2]空间解析几何中直线参数方程的教学反思[J]. 徐传友.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0(06)
- [3]基于视觉敏感性的非对称建筑立面视觉均衡量化研究[D]. 吕典.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 [4]大型农机装备的交互式虚拟装配平台的研发[D]. 贾春洋.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 [5]音乐信息可视化研究[D]. 梁晓晶. 中国音乐学院, 2019(08)
- [6]非线性参数化设计在科技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周铃. 贵州大学, 2016(03)
- [7]曲线函数在服装面料图案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伊斯兰图案为例[D]. 王婉. 浙江理工大学, 2016(07)
- [8]基于有机性的传统村镇保护与更新研究[D]. 袁媛.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4)
- [9]电脑美术发展现状研究[J]. 孙为民. 成功(教育), 2013(05)
- [10]新媒介绘画关键技术研究及系统设计[D]. 律睿慜. 浙江大学,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