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张贤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知识分子,马缨花,情结,形象,黄土地,小说,底色。
张贤亮论文文献综述
本报记者,王刚[1](2019)在《张贤亮留下的最后一部作品》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座城市的文化印记,就是这座城市惊艳且鲜明的时代符号。沿着贺兰山“诗词栈道”一路向东,有一道历尽沧桑、千疮百孔却巍然耸立的夯土城墙。这里便是镇北堡西部影城。苍凉古朴的堡子、车马喧嚣的街市、人声鼎沸的巷陌……置身于镇北堡西部影城,仿(本文来源于《宁夏日报》期刊2019-12-23)
傅守乾[2](2019)在《永远的张贤亮》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9月27日,张贤亮因患肺癌走完了人生的最后路程,在他亲手打造的西部影视城里去世,享年78岁。看到这个消息,我也为之感叹唏嘘。或许是因为我看了他不少作品,或许是我和他有一面之缘,或许因为我俩是同乡……2010年9月30日,我在宁夏西部影视城见过他,那时候他看上去非常健康。一开始我没发现他,同行的一个朋友告诉我:"看,那不是张贤亮吗?"我一看果然是他,他穿着米色休闲西服(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期刊2019年10期)
白草[3](2019)在《张贤亮小说中的外国文学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张贤亮深受外国文学影响,其文学根基开始是扎根在西欧古典文学和北美近代文学上,而尤为喜爱、欣赏俄苏文学,因而在具体的小说创作中,张贤亮大量引用、借鉴、吸收了外国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体的情节、形象以至意境,并充分融入自己的小说中。张贤亮秉持的文学观念是吸收、化用外国文学,最终目的则是要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作品。(本文来源于《宁夏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卞秋华[4](2019)在《吊诡的“劳动”——论张贤亮早期小说中的劳动救赎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张贤亮早期小说创作以《灵与肉》《绿化树》等为代表,在谱写知识分子受难史的过程中,彰显了"劳动"在知识分子体力改造和精神涅盘中的力量。但其小说在对劳动救赎意义的宣扬与膜拜背后,存在对社会主义劳动情结的解构。笔者通过对张贤亮早期小说的细读,论析小说中的劳动是怎样一步步演变为功利与手段,最终失去原先具有的崇高意义与改造力量。(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9年20期)
周春燕[5](2019)在《张贤亮小说中的饥饿情结和情欲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张贤亮是八十年代的重要作家,他在文学创作中追求人道主义和人性解放的精神值得我们认真领悟和体会。张贤亮以自己在文革中的独特体验为线索,创作出看似"满纸荒唐言"的作品,然而当我们把他的作品放置在具体的社会历史境遇中,不难品味出其中包含的真谛。同时,我们也可体味到作者倾注于作品中的"辛酸泪"。本文重在解读张贤亮小说中的饥饿情结和情欲情结,通过《绿化树》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两部小说中的两种情结,我们可以体会到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人的精神和肉体所遭受的束缚和禁锢。借助恩培克斯勒情结,即生本能和死本能,从中细细品味张贤亮小说中特有的哲理——如何领悟生命的真谛,感悟存在的意义而不至于落入虚无主义?如何在特殊的历史境遇中不被严酷的社会结构所吞噬?如何试图实现自我超越而使灵魂达到自我实现?(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9年06期)
赵荣婕,吕颖[6](2019)在《从他者形象去看张贤亮《一亿六》》一文中研究指出"他者"属于一个术语与"自我"组成一对相对的概念。通过对他者这一术语进行的梳理,对张贤亮《一亿六》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探究,挖掘文本中所展示出的不同他者形象。通过这个荒诞故事对女性"他者"形象进行阐述,并从性别他者、文化他者与阶层他者进行探讨,从中寻求他者解放。但无论是性别问题、文化问题或是阶层问题,在生态环境问题下都显得十分的渺小,在人与自然的环境中,"自然"同是他者。在"他者"的不同关系中,人类应该相互理解、共同前行,保护生态环境共创美好家园。(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15期)
房伟[7](2019)在《“新与旧”的文学共识与争议——新时期文学与张贤亮》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新时期文学作为当代文学史的重要符号,既有特殊意义所指,也有极为丰富复杂的构成。近些年来,更细致的"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新世纪文学"等概念,都在昭示新时期文学在审美与意识形态方面的"共识性危机"。王尧曾反思新时期文学为"过渡状态",指出"这不仅指(本文来源于《扬子江评论》期刊2019年02期)
任淑媛,毕光明[8](2019)在《张贤亮小说智劳关系叙事的思想价值——以“唯物论者启示录”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敬泽曾经说张贤亮是"被低估的作家"(1)。这样的估价告诉我们,张贤亮小说的思想内涵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掘,它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也未在当代文学史写作中得到确认。事实上,作为复出作家中的佼佼者,张贤亮以亲历者的身份,对当代中国出现的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最有力度的艺术批判,表达了人文知识分子对政治恢复理性,以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殷切期待。张贤亮在用文学书写来清理历史旧账时,最关心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如何受到阻碍的。在他看来,当(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9年02期)
彭春花[9](2019)在《论张贤亮《绿化树》的救赎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救赎"一词原是宗教用语,"原罪"是"救赎"的根源,张贤亮的小说《绿化树》男性主人公章永璘通过以灵魂自剖的方式来忏悔,这种忏悔意识类似于宗教里的"救赎",以此来恢复作为一个人、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作品蕴含了作者对特殊年代里历史记忆的反思精神。(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06期)
李晓华,汤静[10](2019)在《论从张贤亮《灵与肉》到谢晋《牧马人》的电影改编》一文中研究指出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和据此改编的电影《牧马人》,因其对历史苦难的展演和人性温情的表现,曾在20世纪80年代轰动一时,至今仍有余响。但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所呈现出来的风格却不尽相同,尤其是在电影对小说人物的重新塑造、对家国情怀的浓墨重彩和它们所采用的不同表达形式叁个方面,表现出导演高超的改编功力。(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05期)
张贤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4年9月27日,张贤亮因患肺癌走完了人生的最后路程,在他亲手打造的西部影视城里去世,享年78岁。看到这个消息,我也为之感叹唏嘘。或许是因为我看了他不少作品,或许是我和他有一面之缘,或许因为我俩是同乡……2010年9月30日,我在宁夏西部影视城见过他,那时候他看上去非常健康。一开始我没发现他,同行的一个朋友告诉我:"看,那不是张贤亮吗?"我一看果然是他,他穿着米色休闲西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张贤亮论文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王刚.张贤亮留下的最后一部作品[N].宁夏日报.2019
[2].傅守乾.永远的张贤亮[J].安徽文学.2019
[3].白草.张贤亮小说中的外国文学因素[J].宁夏社会科学.2019
[4].卞秋华.吊诡的“劳动”——论张贤亮早期小说中的劳动救赎意识[J].文教资料.2019
[5].周春燕.张贤亮小说中的饥饿情结和情欲情结[J].文学教育(上).2019
[6].赵荣婕,吕颖.从他者形象去看张贤亮《一亿六》[J].北方文学.2019
[7].房伟.“新与旧”的文学共识与争议——新时期文学与张贤亮[J].扬子江评论.2019
[8].任淑媛,毕光明.张贤亮小说智劳关系叙事的思想价值——以“唯物论者启示录”为中心[J].文艺争鸣.2019
[9].彭春花.论张贤亮《绿化树》的救赎主题[J].北方文学.2019
[10].李晓华,汤静.论从张贤亮《灵与肉》到谢晋《牧马人》的电影改编[J].名作欣赏.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