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云星:学术的逻辑与学科的品格——浙江大学人类学学科建设回顾与展望论文

阮云星:学术的逻辑与学科的品格——浙江大学人类学学科建设回顾与展望论文

摘 要: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界拨乱反正,按社科专业逻辑和规范进行学科建设的学术重建事业。2009年第16届世界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年会在我国昆明隆重举行,标志着我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界对接国际学界迎来新的学科发展机遇。文章提起并拷问有品格的学科建设之议题,着重回顾了改革开放后新世纪以降的浙江大学人类学学科建设,兼述此前民国末期的浙大人类学学科建设的品格特征,并在学科建设展望中试论赛博格人类学及其挑战。

关键词:学科品格;人类学学科建设;浙江大学;赛博格人类学

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界拨乱反正,按社科专业逻辑和规范进行学科建设的学术重建事业。2009年第16届世界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年会在昆明隆重举行,标志着我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界对接国际学界迎来新的学科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之下,又逢四校合并后新浙江大学文科建设的内在要求,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于2010年6月复所,在学校有关领导和部门的支持下,复所首任所长庄孔韶教授殚精竭虑主持工作,在常规与特色的学科建设方面进行了持续的努力和探索。时值改革开放40周年、应对新科技社会及全球化挑战的中国建设发展进入新时期,又逢浙大发展社会学学科,人类学学科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首先简述民国末期我国人类学学科发展中的浙大人类学,随后着重回顾改革开放后新世纪以降的浙大人类学学科建设,最后在学科建设展望中试论赛博格人类学及其挑战。

基于由低阶思维能力向高阶思维能力、从基础目标向高级目标发展的布鲁姆学习目标分类法,2016年中国药科大学进行了临床药学教育体系的大改革。新改的实践教学体系(图3)帮助学生提高对临床药学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对临床问题的分析、综合与决策能力,改善目前临床药学教学中注重灌输知识,忽视分析、评价、创新技能培养的坐而论道的教学方式,令学生的临床药学工作能力从低年级的初步认识逐步提升到高年级(毕业时)能够初步胜任临床药学工作的水平。

一、20世纪中叶浙江大学人类学起步期的学科品格

我们面前呈现着一份1948年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呈送给民国政府教育部的《拟成立人类学研究所函》,该函全文如下:

查本校人类学系于三十六年度第一学期奉准成立,迄今已有三个学期,教学成绩颇有可观。近鉴于国内各大学之有人类学系者仅有教授,而研究机构尚付阙如,较之他种科目殊为落后,欲培植该项科学之高级研究人才以适应需要,非有专门研究之机构不可,本校爰拟自三十七年度第二学期起成立人类学研究所,就本校人类学目前之情形而论,成立该项研究所当堪应付。兹分析于下:

(A)需要

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兴起、发展及未来趋势 ………………………………………………………………………… 杨 丽(1/03)

(1)国内人类学人才至为缺乏,为适应社会需要计,该系拟请成立研究所,培植高级研究人才。

(2)国立与私立大学设有人类学系者,虽有数校,但迄今尚无研究机构,较之他种科目,颇为落后,该系拟请设立研究所,以资提倡并罗致专才担任各项重要研究,为全国领导斯学中心。

(B)设备

(1)图书:该系上学期由本校设备委员会通过成立人类学图书馆,现藏有中文人类学书籍四千篇册,西文人类学书籍八千余册,西文人类学杂志五十余种,成套之杂志二十余种,共计书籍杂志计一万六千篇册。

本研究以与医生职业认同相近的职业认同量表为基础,根据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调整、补充了部分条目。问卷经信度与效度检验,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02,表明问卷有较好的信度。同时,问卷经过多名专家单盲独立鉴定,认为调查项目能够较好地反映本研究所要调查的问题,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可以作为医护工作者职业认同调查的正式问卷。

(2)标本与模型:该系自本学期起设有标本陈列馆,计分人类学与民族学两部门。人类学部现有各地中华族颅骨与体骨贰千余副,其他人种标本贰百余件,民族学部藏有台湾高山族、苗族、仡佬、仲家、罗罗等数十民族服饰、器具贰千余件,各地史前化石猿人与原始民族模型达数百件。

(3)仪器:依其性质分人体测量与软体两部。测量器械最近由瑞士楚列须购到最新式器械百余种,软体部分如解剖、血型、组织、胚胎等,与有关人种生理与人种病理□用之仪器叁佰余件,均甚完备。

(4)研究资料:经历年调查,国内各地人类学测量资料百余组,各地边疆民族学调查资料约三十余组,一部分为其他学术机关委托研究之材料,现正从事整理,编成报告。

人类学在新浙大引发关注与我国21世纪初对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有关。在文化部的推动下,浙江省文化厅行动积极,决定在浙江的有关高校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协同推进非遗的普查、申报、保护及研究等相关工作。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如何落地,几经周折最后由以校内人类学、民俗学学科背景的教师为骨干的团队承接建立,在当时的人文学院社会学系挂牌②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于2007年4月成立,由赖金良教授(哲学·社会学)任主任,吕洪年教授(民俗学)、梁敬明教授(历史学)、关长龙副教授(古籍文献学)、阮云星副教授(政治学·人类学)任副主任,刘志军博士(人类学)任副主任兼秘书长;高丙中教授(北京大学民俗学·人类学)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人类学及人类学学科建设议题开始进入学校人文社科学科建设的视野。

Bio-Oil是一款集淡化印记、改善纹路、均匀肤色等多种功效于一体的多用肌肤修护产品.添加突破性成分PurCellin OilTM,将科技与自然巧妙融合。畅销于全球128个国家。适合所有年龄、所有肤质的女性,其温和低敏的特点同样适合于怀孕女性。

(6)刊物:该系现正编《中国人类学专刊》与《人种学志》两刊物,编就后即付印。

综上所观,本校人类学研究所之成立,其条件业已具备,进行自无困难,成立之后,益于罗致专才担任各项重要研究,为全国领导斯学之中心,益使发扬光大。所有拟成立人类学研究所缘由,理合具文,敬礼!

鉴核照准,明示遵行,实为公便。

谨呈中华民国教育部。

校长竺可桢

十二月二十八日①竺可桢:《拟成立人类学研究所函》,浙江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编号:1053-001-0569,第3、5-10页。转引自杜靖:《中国体质人类学史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第118-119页。

竺可桢校长的信函是20世纪40年代末浙江大学(以下文中也用“浙大”简称)人类学初创时期的珍贵史料,也折射出了当时浙大人类学学科建设的灼灼曙光。在抗战结束,百废待兴,国内暨南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辅仁大学等纷纷成立、恢复人类学系①参阅王建民,等:《中国民族学史》(上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03-307页;杜靖:《中国体质人类学史研究》,第115页。,其中浙大的人类学学科建设人才设施并重、系所结合、期刊学会并举,独树一帜,其经验值得记取。

“对此,我们经常有一个误区,是做推拿和按摩。因为腰椎管狭窄症最主要的始发因素是腰肌劳损,所以有些患者可能进行推拿按摩以后感觉到局部舒服一点,但恰恰腰椎不稳定以及黄韧带肥厚和增生或者腰椎滑脱的病人在推拿和按摩的过程中,这种不稳定的因素会加剧,反而会增加这种疼痛和症状,所以我们一般不主张推拿和按摩。还有一个误区,就是补钙。因为大家想着,腰椎管狭窄症是不是骨头发生病变了?骨头发生变化一般就是骨质疏松,那就需要补钙,但补钙对腰椎管狭窄症并没有直接的作用。”

1946年秋,应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教授之邀,著名体质人类学家吴定良②吴定良(1894-1969),生物统计学、人类学双博士,著名体质人类学家,“国际统计学社”和“国际人类学社”的第一位中国社员。赴浙大任职前,曾任“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人类学研究室主任、体质人类学研究所筹备室负责人。1946-1952年任教于浙江大学,创建了我国首个高校人类学研究所。1948年当选为“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人类学的主要奠基人。参阅任少波,等:《求是创新浙江大学建校一百二十周年1897-2017》,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55页;金德水,吴朝晖:《浙江大学图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05页;杜靖:《中国体质人类学史研究》,第二篇。赴浙大人文学院史地研究所应聘任职,主持浙大人类学学科建设工作。1947年春,浙大史地研究所增设人类学研究组,同年秋,浙大人类学系成立,吴定良任系主任。1949年1月底,承教育部允准,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以下文中亦称“浙大人类学所”)成立,系主任吴定良兼任所长。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5月,中国人类学会在杭州成立;1951年5月,中国人类学学会(亦即“中国体质人类学会”)亦于杭州成立,吴定良为两学会理事。③参阅杜靖:《中国体质人类学史研究》,第116-121页。

根据以上竺可桢校长信函等历史档案资料和杜靖等人的研究,我们看到从1946年到1952年,以吴定良为首的浙大人类学起步期的发展状况,期间浙大人类学开启了培养我国体质·文化人类学高级人才的事业,留下了坚持专业高水准、构建一流学科的学科建设宝贵经验。

其一,明确的高水准学科定位。

如竺可桢校长信函所示,浙大人类学学科建设的初始阶段即有“为全国领导斯学之中心”的目标和定位。为此,引进各专业方向的一流教授,建设专业图书资料馆、标本室,购置先进仪器设备;有意识地均衡建设发展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

其二,专业态度、学术逻辑塑造学科品格。

当时浙江大学人类学学科负责人吴定良具有国际学术专业背景,他留学欧美期间先后在美国和英国接受人类学等专业训练,获人类学和统计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亦以专业态度从事研究和参与人类学学科建设工作。到浙大后,吴定良教授筚路蓝缕,在浙大校长、有关院系以至教育部负责人的鼎力支持下,短短数年间,从设立人类学研究组到组建人类学系直至成立人类学研究所,从筹措巨资、外购仪器到引进全科顶尖人才再到学科图书馆、标本馆、学术期刊建设以至成立学会,坚持和遵循的是专业立场和学术的逻辑,大格局、明前瞻,建构具有学术品格的人类学学科。

花甲之年受命主持“四校合并”组建新浙江大学的张浚生先生,在生涯的最后一次访谈中指出:“从1936年到1949年,在竺可桢当校长的那13年,是老浙大发展最快的时期。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能发展得那么好,主要因为竺可桢校长是一位热心于教育的教育家,加上本身是科学家。”④参阅《张浚生的最后访谈:此生牵挂是浙大(附视频)》,上观网,https://www.shobserver.com/toutiao/html/105510.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2018-9-15。办好教育需要按教育逻辑行事的热心教育家,办好高等教育还需要自身了解知识生产、科学研究、高级人才培育的具有学术品格的专业行家。这也是20世纪中叶以吴定良为代表的浙江大学人类学起步期的学科品格之诠释和写照。

(2)全面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恩施、利川、巴东等县市每年会按上年一般预算收入的2%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此措施仍需要在全域范围内加强。在《规划》中,州旅游集团将联合州旅游委、国家开发银行、湖北银行恩施支行、鄂旅投、三特及其他战略投资者等共同设立恩施州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制定《恩施州旅游产业引导基金实施细则》,主要以母子基金投资、股权投资、并购等方式,专注于成长性高、潜力大的旅游项目,以发挥其带动作用。

二、改革开放时代浙江大学人类学复所以来的学科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步入正轨。在高教领域,恢复高考制度、重启学科建设、引进人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直至世纪之交国家着手整合优质高教资源、明确提出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之目标。在此背景下,1998年9月,“四校合并”后的新浙江大学(下文亦简称“浙江大学”或“浙大”)成立,结束了1952年院校调整后浙大成为工科院校的体制格局,在“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大学”之目标的引领下,迈出了建设一流学科、前瞻跨学科科研创新、培养卓越人才的步伐。①参阅《张浚生的最后访谈:此生牵挂是浙大(附视频)》,上观网,https://www.shobserver.com/toutiao/html/105510.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2018-9-15。

(5)研究人才:该系教授与副教授已到校、已聘定者约十余人,均为国内体质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之权威学者。

浙大人类学研究所复所至今,结合参与国家及大学需求的“高校对口支援”(2010-2013)、“协同创新”(2012-)、组建“浙大人文高等学院”(2012-2015.8)、组建“浙大文科基础学院”(2014-2015)、扶植发展浙大社会学学科(2016-)、浙大“双脑计划”会聚研究(2018-)等战略、规划与项目,探索克服资源稀缺条件下的尊重学术逻辑、注重学科品格之浙大人类学学科建设路径和方法。浙大人类学研究所复所以来的历程,大致经历了“援黔起步期”(2010-2013)与“学科发展探索期”(2013-2018)这两个阶段,目前迎来“学科发展建构期”(2018-)。

国内大学的学科建设一般采用系所建制方式推进,考虑到当时新浙大的社会学系还在充实调整、人类学师资有限,采用新建人类学系所方式进行学科建设不太现实,学校尝试走先行复建人类学研究所的办法,整合力量支援贵大的民族学学科建设并推动发展浙大人类学。从2010年2月到9月,两份浙大人类学发展规划先后提交④阮云星:《浙江大学人类学学科发展规划纲要(草案)》,2010-2-21;庄孔韶,刘朝晖:《浙江大学人类学学科发展规划纲要(讨论稿)》,2010-9.,社会学系主持筹建复所工作,公共管理学院和浙大社会科学院协调,学校分管文科科研等工作的副校长和校党委书记领导该项工作。经过紧张、短暂的筹备,2010年6月,复建的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成立,庄孔韶受聘任复所首任所长。⑤参见《浙江大学关于成立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通知》,浙江大学网站,http://www.zju.edu.cn/2010/0622/c5086a269034/page.htm,2010-2-22。浙大人类学研究所复所成员五位:庄孔韶(所长,外聘,非全职)、刘朝晖(执行所长)、阮云星(副所长),赖金良,董绍春;实际开展工作时,我们还邀约校内的几位人类学博士刘志军(社会学系)、周歆红(管理学院)和安成浩(人文学院)等一同参与。

浙大人类学学科建设被提到学校的议事历程,2010年初教育部有关高校发展的西部援助战略的浙大行动是一个直接契机。按照教育部的部署,浙大对口支援贵州大学民族学学科的建设,根据当时浙大自身的学科及师资情况,组织人类学背景的师资实施这一工作、推进浙大人类学学科建设势在必行。从当时外部的国内外形势看,无论是国家治理直面新世纪国内外民族·族群变动的现实需求,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发展自身的逻辑展开,都呼吁发展我国人类学民族学并对接世界学术界成为显学;从当时内部的新浙大发展人类学的摸索历程看,几年来,非遗研究保护以及参与国内外人类学学界学术交流等工作成果初现,引进培育人才工作有所推进,选聘人类学学科带头人的努力也没有间断。③当时浙大制定了《浙江大学与贵州大学合作共建民族学学科三年规划》(201004)。外部形势最具典型性的是第十六届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世界大会于2009年7月在我国昆明成功举行,她既是我国人类学民族学学人及与世界该领域学人的盛大集会,也是人类学概念·学科正式被国家话语言说和确认的典礼;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阮云星、刘志军等参加了大会。学校内部看,社会学系2008年引进刘朝晖副教授(人类学),并从2008年3月2日庄孔韶教授(时任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在浙江大学《东方论坛》作题为“当代文化人类学的世界:从影视片《虎日》谈起”的学术报告开始到2011年6月3年多的时间里,分别邀请高丙中教授(北京大学)、纳日碧力戈教授(复旦大学)等专家开讲浙大东方论坛,浙大人类学学科带头人议题业已进入学校议事日程。

(一)援黔起步期的人员组合与人类学教研工作的开展(2010-2013)

复建的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在庄孔韶所长的带领和浙大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系的支持下,积极开展对口支持贵州大学民族学学科建设和自身人员组合,争取资源开展浙大人类学教研工作等方面的探索。

2010年至2013年浙大人类学研究所与贵州大学民族与社会学院互动密切,浙大地方发展合作处协同组织和支持对口支援合作工作。诸如,两校制度性交流合作共建工作每年暑期定期开展(2011-2013)。期间,浙大人类学所有关教研人员赴贵州大学开展学科建设交流、两校及校地合作研究和共建工作。两校同仁一同走访考察了贵阳、台江等地的民族文化遗产,共建人类学研究基地,合作成功申报贵大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为国家西部高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①2011年7月,我校人类学所等6位人类学社会学骨干研究人员赴贵大商谈进一步合作共建事宜,并联合对黔东南的台江反排苗寨、红阳苗寨等村寨进行了联合考察,建立了第一个两校人类学田野调查基地“浙江大学—贵州大学反排人类学田野调查基地”。这样的两校暑假联合研究持续进行了3年。

浙大人类学所在此过程中也积极推进学科建设。教学方面,在原有社会学系文化人类学专业课的基础上,结合当时浙大开始推进的通识教育,申报了《文化人类学》等两门面向全校本科生的人类学通识核心课程,课程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和好评,也得到了国内大学同行的关注。科研方面,人类学所继续推进地方与高校合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并争取资源与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合作成立“浙江大学中国区域发展咨询与研究中心”(2011.5-2014),开展扶贫·发展的有关人类学课题研究,在该领域取得了相应的调研成果。②庄孔韶主持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中心项目“社区主导发展项目对弱势人群的影响研究”;刘朝晖推动浙大人类学所与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合作,主持召开“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动研究:政策、实践和理论反思”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11)等,产生一定社会影响。庄孔韶、刘朝晖等承担亚洲发展银行委托的“东西协作缓解贫困”项目(TA7664,PRC)中关于“社区主导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调研任务,并受托承担国务院扶贫办关于产业化、综合扶贫、农村可持续发展以及社区自主发展等专题调研工作,在杭州成功举办了“中国贫困农村产业发展培训研讨会”、“首届儿童贫困与发展论坛”、“国际农发基金项目第三期知识管理培训班”等项目,培训了中国中西部反贫困工作人员计267人次。同时,浙大人类学所还参与了学校探索建立跨学科、跨高校的西部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调研、论证等工作。

当然,这里所说的“理论”并不只是指课改的基本理念,也包括国内外各种具有较大影响的教育理论,即如前些年十分流行的“建构主义”,以及现今在国内教育领域占据核心地位的“核心素养说”等.进而,“理论的实践性解读”的主要涵义则又在于:面对任一新的理论思想或主张,都不应盲目地追随,而应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特别是弄清这样3个问题:(1)这一理论或主张的实质是什么?(2)这一理论或主张对于改进教学有哪些新的启示和意义?(3)这一理论或主张又有什么局限性或不足之处?

这一阶段,浙大人类学研究所制度构架上行政隶属浙大公共管理学院,业务归口浙大社会科学研究院管理。期间,学校也就如何整合资源发展人类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与当时实际协调管理及学科关联的有关院系·机构进行过学科归属的商议,最终各方认可按照国内综合性院校的学科设置基本构架(人类学作为社会学的二级学科)开展浙大人类学学科建设。

(二)学科发展探索期的研究生教育、文库建设和特色研究(2013-2018)

按照国内综合性院校人类学学科归属基本构架开展人类学学科建设的共识,与当时人类学所的实际工作运作的行政隶属架构基本吻合,也与往后浙大加强文科基础学科建设,培植发展社会学一级学科的架构与路径一致。2013年6月林建华教授调任浙江大学校长。林校长重视综合大学的文科(基础学科)建设,到校调研后,强调加强浙大人文社科基础学科的学科建设,浙大开展论证组建人文社科基础学院的工作。③“近期学科建设基本思路,重点领域的规划与建设,其中,人文社科基础学科建设: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人类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引自林建华:《浙江大学发展一些思考》(全校教职工大会讲话PPT),2014-1-21。是年年底,浙大公共管理学院各研究所进行换届选举工作,庄孔韶教授受聘浙大求是讲座教授、续任所长,人类学学科发展进入探索发展期。④庄孔韶受聘浙大求是讲座教授后,始全职续任所长。阮云星教授任常务副所长、刘朝晖副教授任副所长。参见,《浙江大学关于调整浙江大学行政管理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负责人的通知》,http://www.zju.edu.cn/2014/0102/c5086a526031/pagem.htm,2014-1-2。

冯胜利(2010,2011)认为语体是实现人类直接交际中最原始、最本质的属性(亦即确定彼此之间关系和距离)的语言手段和机制,并解释了对话语体和论述语体、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在词汇和句法上的差异,认为语体研究对语言学、历时句法学以及文学理论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冯胜利(2011)似乎专注于讨论人际距离的确定和调整,认为“语体是用语言拉远或拉近或保持一般距离的交际手段”。我们觉得语体是实现人类交际最本质的属性的语言手段和机制,就应该不仅仅关注交际中人际距离的调整,还应该关注客观信息的编排和凸显方式。

这一阶段,虽然浙大人类学所仍然只是一个没有专属“人财物”资源的平台,庄孔韶所长为首的人类学同仁仍立足教研,争取各种资源发展浙大人类学。⑤浙大罗卫东副校长和浙大社科院袁清副院长等领导长期支持人类学所建设和庄所长的工作,在尽力保障《人类学研究》编辑出版经费等方面花费了不少心血,浙大人文学院黄华新院长也为庄所长的聘任、招生等事宜提供了大力支持。但由于人类学所成员来自浙大社会学系和浙大政治学系,研究所自身没有教研人员职数和年度研究费,加之人类学研究所不是系所配套的研究所,因而没有年度教研、行政经费。2014年7月,在浙大国际会议资助金和社会有关公益基金会的资助下,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宗教人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大举行,国内外专家学者60余人参加大会,庄孔韶担任专委会主任,专委会秘书处落户浙大。2015年10月,阮云星参加由中国社会学会中日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全球化·个体化时代的中日社会和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学会中日社会学专业委员会运行协商会”,被选为专委会副会长。浙大人类学研究所同时借助外部学术资源推进校内人类学学科建设。

浙大人类学研究所复所以来的学科发展也可谓一波三折,令人遗憾的是请来了全职敬业的学科带头人,有关必备的学科发展资源却无法配置到位,错失学科发展良机,致使诸如汉人社会研究、影视人类学等本所优长的专业和宗教人类学专委会等本所筹措的资源都只能委托有关承办院校或社会机构在校外举办学术会议、影展及有关学术年会,校内师生受益有限、也限制了学科建设的发展。2015年2月,随着林校长的调离,浙大文科基础学院构想的努力功亏一篑,发展浙大人类学的资源整合似又遥遥无期。然而,改革开放奠定了中国各项事业正本清源、高校和学科建设走专业化、国际化、综合创新之路的大格局,晚近国家的高校“双一流”战略也为我们坚持发展有学术品格的学科建设展现了前景。2015年8月,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揭牌;2016年浙大确定扶植发展社会学学科,在院内专业教师资源整合的同时,社会学系也开始了自主的人类学人才的引进工作;2017年11月,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赵鼎新博士出任浙江大学社会学系主任;2018年,人类学、民族学学科背景的梁永佳、菅志翔、吴桐雨、菲利浦(Philipp DEMGENSKI)等数名以中青年才俊为主的教研人员加盟浙大社会学系,浙大人类学学科发展迎来新契机。

“如何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开展尊重学科逻辑、形成学科品格的浙大人类学学科建设”,虽然浙大人类学同仁并没有把这样的言语挂在嘴边,却如此这般地践行着。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建设工作不一定在既有的学科建设制度安排中都有体现,诸如当今资讯格局中的人类学特色资料库的建设,但浙大当时却在看似资源贫乏的状况下蕴藏着这方面的潜在资源优势和可能性②当时罗卫东副校长同时分管浙大文科的科研工作和图书馆、档案馆及出版社等几项工作,为浙大有关机构及资源间的合作·整合来开展工作和建设提供了可能和便利;在公共管理学院,毛丹副院长负责社会学系、政治学系及人类学研究所之间的工作联络和协调;庄孔韶所长与国内外相关学界及民间有广泛学术网络和联系,阮云星常务副所长尤其与世界知名人类学机构——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有着长期的学术交往,刘朝晖副所长熟悉国内人类学界并接连前往欧美高访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等;这些都为专属资源缺乏的人类学所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资源和“白手起家”的可能性。,需要的是尽心(使命·责任感)、有智(见识·智慧)、努力(绝决·奉献)的践行者去挖掘拓展、建构和实施。这一时期,浙大人类学自觉的追求学科品格的学科建设探索也迈开了步伐,设立浙江大学当代人类学多语种多媒体资料库——《民博文库》和开设浙江大学人类学系列讲座的工作得以实施。

通过均值比较看出,最大1 h降水量均值有增有减,数值相差不大,说明北京地区极端降雨天气时常出现,局地暴雨强度大、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没有变,但最大24 h降水量均值较原成果普遍偏小,但相差不大,减小基本在10%以内。

1.设立特色人类学资料库:《民博文库》的探索

2013年10月,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民博)须藤健一馆长一行应浙大人类学研究所之邀,前来杭州参加世界遗产世界大会、访问浙江大学。期间,须藤健一馆长与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初步达成两个人类学研究机构互赠学术出版物的意向;浙大人类学研究所向民博赠送了《人类学研究》(庄孔韶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专业期刊等学术出版物。同年12月,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研究出版委员会”通过了向浙大人类学研究所寄赠主要学术出版物的决定:从2014年开始,向浙大人类学研究所定期寄送该馆的主要学术出版物,并在第一次寄赠时,将民博自1977年开馆以来创刊的有关学术期刊和馆内外出版的有关学术著作等系列资料,悉数寄赠给浙大人类学研究所。这一批赠送资料共有468册,以四个系列当代人类学研究之日英等多语种的学术期刊及论著为主,是当代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浙大《民博文库》于2015年10月正式揭幕运行;浙大与“民博”两个学术机构的国际合作交流协定也于2016年4月正式签订。③参阅阮云星:《知识生产的社会机制:日本“民博”学术出版个案考察》(《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2016年年会优秀论文奖》未刊论文)。

鉴于浙大当代人类学多媒体资料库的重要基础资料来自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民博),浙大将该文库命名为“浙江大学人类学《民博文库》(2014-)”。

浙大《民博文库》是境内高校首个按图书馆标准(国标)设立的当代人类学多语种多媒体资料库④《民博文库》浙大图书馆网页的外部OPAC检索的技术设置工作正在完善之中,不久即可实现通畅的全球互联网编目查询。,由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部)联合设立,国际知名人类学机构——日本国立民族民族学博物馆为文库国际学术合作机构;2017年以来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系《蒙古与中亚研究中心》(Mongolia&Inner Asia Studies Unit)、德国图宾根大学《欧洲民族学研究所》(Ludwig-Uhland-Institut für Empirische Kulturwissenschaft)也就文库建设事宜提供了有关资讯。目前,浙大《民博文库》附设在浙江大学紫金港图书馆特藏室,库藏民博建馆以来刊行的四种主要人类学期刊(四整套)等日英中等多语种多媒体专业学术资料600多册(包括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人类学电影节获奖作品、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拍摄制作的当代人类学资料片等影视资料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出品的多集《探索·对话人类学》纪录片)。2016年下半年以降,文库建设进入征集国内外人类学家学术代表作阶段。文库预期目标:建成高水准的多语种(除中英文资料外,着力建设东亚语种、德法语种特色资料库并收藏小语种人类学学术文献)、多媒体及数字化的当代人类学学术资料库。

2.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传播人类学智识:开设《浙大人类学系列讲座》

世界级的采用最新观念和“科技”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等学科通融创新及应用的人类学研究基地。

三、人类学综合实验室构想与赛博格人类学的挑战(2018-)

常规的学科建设在持续进行。结合学校加强人文社科基础学科的学科建设调研与论证工作,人类学所提出了发展浙大人类学的建议,并制定近期年度规划。⑥庄孔韶,阮云星:《浙大人类学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方案(2014-2016)》,2014-5-28。系内外的本科生课程继续开设,全校通识核心课程《文化人类学》等深受浙大学生的欢迎。研究生教育获得新进展,2013年以来人类学所两名博士生导师共招收8位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教育亦持续开展①在浙大公共管理学院社会管理博士点和浙大人文学院考古学博士点的支持下,2013年开始人类学所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得以开展,此外,以所员副教授及社会学系、政治学系人类学专业背景副教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每年也达到一定数量,他们接受人类学方法训练,从事以田野调查为主的研究,提交硕士博士毕业论文。。此外,于2012年创刊的《人类学研究》学术期刊,注重编辑刊发民族志式的长篇论文,在浙大社科院专项资金的资助和庄孔韶主编、诸位责编的执着努力下继续出版发行,开始在学界产生影响。浙大人类学团队虽小,成员立足自主研究,又在庄所长的引领下逐渐形成了汉人社会研究、东亚政治人类学、欧洲经济人类学、文化遗产学以及影视人类学诸研究领域的特色研究和学术影响。

(一)人类学综合实验室构想之初心

直面这一新的学科发展契机,浙大人类学研究所以及学科建设,当然要面对当前学科资源禀赋及具体教研需求的现实,然学术的初心、卓识与学科的品格、抱负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建构的蓝图,关系到一个学科能走多远、能飞多高。

筚路蓝缕的浙大人类学学科创建期,成就有赖于竺可桢、吴定良一代学人乱世林泉的学术·学科建设定力,格局有赖于他们高远洞察的见识与立足并超越专业进而建设学科、学术的魄力。无独有偶,2010年初,浙大人类学复所期的第一份学科建设规划,则于“白手起家”之境地却又“异想天开”地用高远宏大的“人类学综合实验室构想”倒逼当下起步的学科建设。这一基于当代人类知识生产由分而合、科技深度嵌入而“天翻地覆”之展望的初心构想,似乎值得幸遇良机之当下的再识读、再回味与再检讨:

兰州石化视管理为固企之本,先后建立了30多项管理机制,形成3000多项工作标准,实现了制度管人、制度管事,全面打造依法合规的阳光央企。如今的兰州石化应用信息化、数据库、动态监控等手段强化危险化学品治理,加大现场危险作业检查力度,加强装置HSE标准化达标建设,开展隐患日常动态排查和专项整治等工作。同时,建立风险防控基础数据库,优化作业许可流程,强化专业监督、专职检查、干部走动式巡检和值班检查,为公司平稳运行及经营效益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学科定位与目标

2)中小学作为我们学习英语的基础阶段,为我们以后的英语学习提供了基本知识条件,如果能够针对中小学英语词汇学习做出更多的研究,提高中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和教学质量,这无疑会对我们的英语学习提供更好的方法。

人类学、民俗学曾是前浙江大学享誉海内外的优势学科,吴定良、钟敬文等一批大家曾在此从事教研和学科建设工作,业绩斐然。承前启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我校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建设,必须在培养一流学者、比肩国际学术水准和胜任国家重大课题的高度上来进行学科定位。

1.1 长远目标(20年以后)

新型实验室:人类先端知识研发基地(60人+)

综上所述,我们势必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浅阅读,把浅阅读当做一种必要的阅读方式,它和深阅读一起,构成了阅读的必备过程。浅阅读是迈向深阅读的一个步骤,同时,它也可以独立存在。在引导大众阅读时,要从阅读的主体、内容、目的等其他方面去分析,而不是以是否深浅阅读来判断其阅读的价值。

知识的生产、学术之图新若缺少生产性的学术环境是难以想象的,通过邀请国内外人类学专家学者来访、作学术报告进行学术交流是营造学术氛围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尤其在浙大这一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全球视野高素质学术及行业精英为己任的大学,通过国际化、高水准的学术交流来促进人文社科基础学科的发展,并通过传播文化多样性、求同存异·共生共存的人类学知识与智慧来滋养、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的杰出人才是学科建设的题中之意。经过浙大人类学复所过程中与浙大社科院和《东方论坛》的互动和经验积累,在浙大社科院的支持下,由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图书馆联合设立的《浙江大学人类学系列讲座》,于2016年拉开序幕。浙江大学紫金港图书馆“国立浙江大学厅”为讲座常设地点。讲座配合《民博文库》的演讲嘉宾的人类学代表作的捐赠及结合浙大图书馆读者服务部开展的演讲嘉宾有关学术资料简介来开展特色鲜明的人类学系列讲座工作,开讲以来共单独或联合组织了诸如,“人类学视角下的中国研究:道德、都市化与环境”(美国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主任魏乐博教授)、“当代影视人类学探索:从《阿希克:最后的游吟》谈起”(新疆师范大学刘湘晨教授)、“海洋人类学:古代大洋洲航海术及其当代的传统复兴”(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须藤健一名誉教授)、“‘路学’民族志及其展望:聚落与交通的人类学研究”(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周大鸣教授)、“文化转型与微信民族志:人类学与大学九零后的相遇”(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赵旭东教授)、“文化遗产之后:从人类学角度再看‘江陵端午祭’”(韩国首尔大学/中国山东大学金光亿教授)和“‘不浪费的人类学’的学术实践:《金翼山谷的冬至》影片漫谈”(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首任所长/云南大学人类学民族学首席专家庄孔韶教授)等有关系列讲座10余讲,受到了浙大师生的欢迎与好评。

1.2 中期目标(20年)

知名系所:综合性人类学系所(40人+)

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含考古、语言、心理、社会文化人类学(包括网络·“虚拟”/多媒体人类学)等分支在内的门类齐全的人类学系所。

1.3 近期目标(10年)

强所:特色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20人+)

在竞赛中实现网上店铺运营和网上店铺营销,还要参加综合平台促销活动或店铺促销活动。竞赛平台往往还会提供模拟国外买家的提问,考察参赛者能否及时准确地做好跨境在线客服工作。此外,还有完善跨境物流信息、选择合适的国际物流仓库、完成国际物流费用支付等内容。

具有人文社科学科交叉、在“多民族国家民族生态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转型期人口移动和城乡社区建设”、“影视人类学与传播民族志”等领域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强所。

二、近期学科发展战略、步骤与制度框架

(略)……①引自阮云星:《浙江大学人类学学科发展规划纲要(草案)》,2010-2-21,第1-2页。

(二)赛博格人类学的挑战

展望与构建浙大人类学之未来,核心专业的规划、学科带头人的甄选及学术分野、梯队的人才团队建设是关键。依据浙大现有学科内外人员的禀赋,发展亚太族群·社会·文化研究、欧美经济·组织人类学研究,科技·多媒体·影视人类学研究以至动物行为学视角的生物人类学研究等,均有一定的基础和资源;这也为依据学科发展前景倒逼当下自我革新式的知识生产范式转型提供了并非恐慌和绝望的可能性。本文的压轴,仅以革命性的“赛博格人类学”的挑战试述,来窥斑见豹地展望浙大人类学斩获近未来学术新高地佳绩,迈向初心新范式人类学综合实验室的可能性。

近半个世纪以来不断快速进化并日渐全面地渗透、融变人类生产、生活、治理各个领域的IT·ICT·AI科技的强力与魅力之魔罩的光影当代笼罩已毋庸讳言,而AI科技发展的核心动力源领域之一是脑科学及脑机科技的演进成果。2018年9、10月浙江大学分别发布了《浙江大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会聚研究计划(“双脑计划”/审议稿)》和《浙江大学面向2030的学科会聚研究计划(创新2030计划)实施方案》②参见浙江大学:《浙江大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会聚研究计划(“双脑计划”/审议稿)》,2018-9-10;浙江大学:《浙江大学面向2030的学科会聚研究计划(创新2030计划)实施方案》,2010-10-1.,浙大人类学所遂于10月提交《浙江大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会聚研究计划核心团队推荐表》,弁言曰:

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性(生物性与社会·文化性)的学问。生物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与我校“双脑计划”的会聚研究有很强的学科“亲和性”;文化人类学中晚近发展起来的认知人类学本身就受认知心理学、神经生理学、信息传播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影响,生物与体质人类学对于灵长目进化与社会基本构成要素的认识也深刻地影响了全球公共政策的形成。人类学也力图在揭示认知的文化机制的同时进一步认识认知行为的生理基础,提示了人类学切入人工智能研究的路径。概而言之,人类学也许可以在1)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的生物人类学视角(如灵长目动物和人类演化中的人脑)、科技人类学视角(如其中的,科学家中介的IT技术演化,如AI与ICT、CMC及DL之缘由关联等)之有关内容及规律;2)(脑科学)人工智能“社会化”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以及引发的治理问题、伦理问题、未来学问题(包括“新轴心时代”议题)之研究;3)围绕着“双脑”产学研展开过程中的知识生产共同体的研究,等方面做出独特贡献。

根据目前浙大人类学师生的研究专长等情况,拟在赛博格人类学视角下先展开两类研究:

一、以人类学为中心的跨学科·多语种(中英德法日)文献中“双脑”科技及“社会化”研究成果之检视。整理文献目录、撰写文献综述,为建立赛博格人类学资料库(以为浙大人类学文库《民博文库》之特色分库)和夯实浙大“赛博格人类学”研究规划之基础做准备。(按语种分工负责、团队协作研究)

二、人工智能“社会化”的生物·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具体参见上文之1)、2)内容;个人为主的研究)。目前有待进一步修订·整合的意向议题如下(略)。①引自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会聚研究计划核心团队推表》,2018-10-23,第1页。

这次浙大人类学研究所快速回应浙大“双脑计划”的会聚研究计划与该所近年探索推进的“赛博·赛博格人类学”之教学与科研的实践与积累有关。②人类学所成员阮云星自2016年以来在《文化人类学》、《政治人类学》等课程中讲授《赛博格人类学》专题;博士研究生高英策主攻数码人类学,多次参加学界会议,刊发论文;取得初步教研成果:高英策《网络话语的政治:文化政治视角下的互联网社群考察》(2016硕士论文导师阮云星),2017优秀学士论文(导师阮云星):孙雨乐:《网游社区政治学:规训与抗拒的“M网游”个案》;陈佳栋:《网络算命的政治人类学——基于“知乎”个案的研究》。互联网创意运用方面,庄孔韶所长在其2017年拍摄的人类学影视片《金翼山谷的冬至》中,运用互联网直播方法同时与全球多个合作交流研究群体进行实况对话解说“网红”式拍摄,产生了特效,得到业界的好评与关注。有关师生认识到本轮高新科技及颠覆性社会及认知变革的严峻性,践行但不满足于本校与国内主要限于互联网领域中的人类学研究探索,提起应对高新科技·赛博格世纪之显像的互联网·数码人类学、象征的人机复合体(赛博格)社会人类学及认知范式革命(第二轴心时代智识建构)的人类学这样三层互联互动的“赛博格人类学”研究构想。放眼我国人类学界,互联网·数码人类学团队研究的开展,北有人大③参见赵旭东,刘谦:《微信民族志:自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文化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南有中大④姬广绪:《网络与社会:互联网人类学研究前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邓启耀,朱健刚:《中山大学媒介人类学研究中心》,宗教艺术遗产,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NTE3OTMwMQ%3D%3D&idx=1&mid=2650298352&sn=cbb18e8575dc64c937ffeace59db0c08,2016-6-15;萧子扬:《第一届“中大-腾讯”互联网人类学论坛在中山大学举办》,《中国研究生》。;国际赛博·赛博格人类学更有可资借鉴的诸多成果⑤诸如,[美] 马克格雷厄姆 威廉H达顿:《另一个地球:互联网+社会》,胡泳,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2014] ;E.Gabriella Coleman,2012,Coding Freedom:The Ethics and Aesthetics of Hacking,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Amber Case,2015,An Illustrated Dictionary of Cyborg Anthropology,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TED:We are all cyborgs now by Amber Case(2010.10),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yMDI4ODc4MA==.html.Cyborg anthropologyhttp://cyborganthropology.com/Main_Page等。。愿此构想弁言抛砖引玉,再与吾学界同仁共励自我革新,共同建构新世纪之吾辈“赛博格人类学”。

Academic Logic and Discipline Character——A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the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of Anthropology in Zhejiang

University RUAN Yunxing
(The Institute of Anthropology,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310058,China)

Abstract: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ve initiated an academic re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 Chinese social science domain,which focuses on redressing the wrong and promote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disciplinary logic and regularity.The 16th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Anthropological and Ethnological Sciences held in 2009 in Chinese city Kunming remarks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Chinese anthropological and ethnological academia in connecti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ircle.This paper raises and discusses disciplinary Character building issue by illustrating two historic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s of anthropology at Zhejiang University:during the last years of Republic of China and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I then attempt to discuss the Cyborg Anthropology and its challenges in the prospect of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Key Words:Discipline Character;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s of anthropology;Zhejiang University;Cyborg Anthropology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33(2019)02-0042-09

收稿日期:2019-1-10

作者简介:阮云星(1957~),男,福建福州人,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人类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文化人类学、东亚政治与社会。

【责任编辑:黄 玲】

标签:;  ;  ;  ;  ;  ;  ;  ;  ;  ;  

阮云星:学术的逻辑与学科的品格——浙江大学人类学学科建设回顾与展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