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性恢复基因论文_李莎

导读:本文包含了育性恢复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细胞质,雄性,水稻,陆地棉,玉米,标记。

育性恢复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李莎[1](2019)在《小麦K-TCMS育性恢复基因Rfk1-1B(CS)的分子作图及育性恢复相关基因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两系法研究的小麦KTM3315A是本课题组创制的一种K型细胞质温敏雄性不育(K-CMS)小麦,具有易恢复、易保持、无不良的细胞质效应等优点,使其在杂交小麦育种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选育其优良、稳定且恢复度高的恢复系十分关键,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决K-TCMS小麦恢复度高而稳定的恢复系仍偏少的问题,以及从农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K-TCMS育性恢复基因及育性恢复的分子机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一方面以K型不育小麦KTM3315A和中国春为亲本构建的杂交组合BC_1F_1回交群体KTM3315A//中国春/TM3315B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育性鉴定及遗传分析,此外,还利用SSR、EST-STS和KASP等分子标记对育性恢复基因Rfk1-1B(CS)进行了分子定位,旨在为K-TCMS小麦的遗传机理和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以课题组多年组配的K型小麦近等基因系KTM3315A和KTM3315R的二核期花药为测序材料,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发掘和确定与育性恢复相关的重要候选基因和关键代谢通路,旨在为研究小麦育性恢复的分子机制提供有用信息和新的见解。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TM3315A、恢复系中国春、KTM3315A/中国春F_1代、近等基因系KTM3315R为供试材料,对花药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小孢子I_2-KI染色分析。结果发现,KTM3315A的花药干瘪、瘦小,顶端不开裂散粉,花药外壁显微结构排列杂乱,小孢子变形、瘪皱,呈典型的染败类型;而中国春、(KTM3315A/中国春)F_1和KTM3315R的花药饱满均匀、顶端开裂散粉,花药外壁显微结构排列整齐,小孢子圆形、饱满,染色均匀育性正常。说明K型小麦恢复基因Rfk1-1B(CS)存在的条件下,可将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TM3315A的育性恢复正常。2.对KTM3315A//中国春/TM3315B的BC_1F_1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和育性恢复基因的定位分析。结果如下:可育株:不育株接近1:1的分离比,符合1对主效恢复基因(Rf)控制的育性恢复;将育性恢复基因Rfk1-1B(CS)定位在KASP标记C28882165A和EST-STS标记BG274848之间,它们距育性恢复基因Rfk1-1B(CS)的距离均为0.5cM,除此之外,有一个SSR分子标记gwm413与育性恢复基因Rfk1-1B(CS)共分离。3.对KTM3315A及其近等基因系KTM3315R二核期的花药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共获得2642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上调1404个,下调1238个。对这些DEGs进行功能注释分析,GO显着富集分析发现大量DEGs参与代谢、细胞壁和酶活性等功能。KEGG富集分析表明,糖代谢、苯丙烷类代谢和生物合成途径与育性恢复密切相关。此外,转录因子分析发现,WRKY、bHLH和MYB转录因子与小麦的育性密切,均参与调控小麦的育性恢复。4.对功能注释和关键代谢通路的综合分析结果进行验证表明,与KTM3315A花药相比,KTM3315R花药中糖含量和类黄酮含量的充足以及重要代谢通路中相关酶的上调表达,进而维持了小麦的正常育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牟碧涛,赵卓凡,岳灵,李川,张钧[2](2019)在《两份玉米CMS-C恢复系的育性恢复力测定及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发掘更多玉米C型不育胞质的强恢复系资源,本研究对2份自交系Z16和7250-14-1进行了恢复能力的测定、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及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结果表明, Z16和7250-14-1对C黄早四、C478、C698-3和CMo17均表现为育性恢复,而对C48-2则均表现为育性部分恢复。通过对玉米CMS-C不同亚组胞质测交鉴定发现, Z16对G48-2、EC48-2、ES48-2、RB48-2及类48-2均表现为不育性保持,而7250-14-1对G48-2、EC48-2、ES48-2表现为育性部分恢复,对RB48-2和类48-2则表现为不育性保持。Z16和7250-14-1对CMS-T不育系均表现为不育性保持,而对CMS-S不育系则均表现为育性部分恢复。遗传分析显示, Z16对C478和C黄早四的育性恢复均受1对基因控制;而7250-14-1对C黄早四及C478的育性恢复分别受1对基因及2对基因控制。利用(C黄早四×Z16)F2、(C黄早四×7250-14-1)F2群体分别对恢复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定位,其中Z16的恢复基因被定位于标记B-1至第8染色体短臂末端区域,物理距离为494 kb; 7250-14-1的恢复基因被定位于第8染色体短臂的标记B-1和Chr8-86080之间,物理距离为249kb。该研究不仅为玉米CMS-C"叁系"配套的生产利用提供了恢复基因资源,也为玉米CMS-C恢复基因的克隆及恢复机制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田泽,李佳洋,王春台,刘学群,谭艳平[3](2018)在《CRISPR/Cas9敲除恢复基因Rf6降低其近等基因系的育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CRISPR/Cas9系统的特异性及定位编辑的特性对近等基因恢复系L-Rf6中的Rf6进行基因编辑,以验证恢复基因敲除后该近等基因系的育性是否降低。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系统对水稻恢复基因Rf6的序列构建了pC1300-Cas9-Rf6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近等基因恢复系L-Rf6 (具有红莲型不育系的细胞质和保持系的细胞核背景),得到转基因阳性植株,完成转基因植株中的目的基因的序列分析和育性统计。结果表明,T0-Cas9-L-Rf6转基因的编辑率为79.17%。T0-Cas9-L-Rf6育性统计显示,T0-Cas9-L-Rf6的植株的花粉育性和小穗结实率均明显降低。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恢复基因对不育基因的作用机理提供了实验材料和新的研究途径。(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24期)

周小利,杨诗怡,陈志芸,索文龙,牛永志[4](2018)在《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和育性恢复基因调控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是如何通过影响相关基因导致植株雄性不育,细胞核育性恢复基因如何作用于不育基因并使育性恢复,本研究综述了有关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作用机制、作用模型、育性恢复调控机制及恢复基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起作用的研究。指出了细胞质雄性不育因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研究不明确,CMS/Rf作用模型在线粒体上的逆行调节信号不确定的问题,在有些农作物的研究上停滞不前的现状。因此,提出了未来可以从机制研究和构建更多不育系等方面研究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农学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李文明[5](2018)在《玉米CMS-S育性恢复基因定位分析及EMS突变体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是我国叁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不仅应用于饲料的加工生产,还是能源和工业的重要原料。S型CMS是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类群中最大的一个组,属于配子体不育,其育性恢复基因的发掘与克隆对于CMS-S在玉米杂种优势利用上的应用十分重要。本实验室前期对玉米CMS-S育性恢复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鉴定到多个与育性恢复有关的显着位点,说明CMS-S育性恢复受多个主效和微效基因位点控制。本研究利用基于GWAS结果构建的6个BC_1群体对部分位点进行验证,并在此基础上精细定位主要恢复基因;此外,利用EMS诱变技术在大田筛选了CMS-S育性恢复相关基因的突变体。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6个BC_1群体的花粉育性分布进行分析发现,L2、L3、L9叁个群体花粉育性平均值小于8%,因此以微效育性恢复位点为主,L4、L5、L6群体花粉育性平均值大于19%,可能存在主效恢复位点。QTL分析发现,L2、L4、L5、L6群体检测到单个与花粉育性有关的QTL位点,单个QTL位点解释变异度在22.32%~94.78%之间。在L3群体中检测到2个分别位于2号和6号染色体与花粉育性相关的单标记位点umc1256和umc2059,分别解释了5.54%和8.48%的表型变异;L9群体在2号染色体检测到一个与花粉育性相关的标记bnlg1893,解释了33.15%的表型变异。2、对L4、L5、L6群体中的主效基因进一步开展了精细定位分析,L4群体在umc1256-450166之间存在一个主效育性恢复位点,遗传距离为2.41cM。除了在umc1256-450166之间的主要育性恢复基因外,该群体还存在其他恢复基因位点。L6群体的主效恢复基因位于bnlg1520-umc2184之间,遗传距离为11.57cM,除了该主效位点外,L6群体还存在微效恢复基因。L5群体只存在单个的育性恢复基因,因此重点进行了精细定位,最终将恢复基因锁定在标记234011-227652之间,遗传距离为641 kb。在参考基因组中该区间共有23个候选基因,通过可育和不育系测序分析比较、结构域和亚细胞定位预测,推测ZM00001d007531、ZM00001d007534、ZM00001d007548、ZM00001d007549、ZM00001d007553和GRMZM2G303474这六个基因可做为L5群体中育性恢复的候选基因。3、利用EMS诱变恢复系花粉分别与CMS-S不育胞质的恢复系及不育系授粉构建了两个突变群体,通过田间育性调查和花粉育性观察,与恢复系杂交的共筛选到1类共7个突变单株;与不育系杂交的共筛选到4类共203个突变单株。从中选择了4个有代表性的突变单株与保持系杂交构建了BC_1分离群体。在这4个分离群体中的3个表型分离比例符合1:1,属于单基因突变。本研究在前期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基础上对玉米CMS-S育性恢复位点进行了定位分析,这些育性恢复位点对于CMS-S在玉米杂种优势利用及揭示其育性恢复的遗传基础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EMS筛选到的育性恢复突变体也可为进一步发掘CMS-S育性恢复相关基因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陈平[6](2018)在《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4A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与分子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陆地棉占全球棉花产量90%以上,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棉花杂种优势十分显着,但目前主要利用哈克尼西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但由哈克尼西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所配制的杂交种存在细胞质的不良效应,其恢复系很少,且存在光温效应,在长日高温条件下恢复系的花粉量不足。因此,在生产上一般采用人工去雄生产杂交种子。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种人工去雄生产杂交种子的方法已失去市场利用前景。周瑞阳教授等以陆地棉品系J-4为受体,采用花粉管通道法转陆地棉GhbZIP1基因获得了雄性不育突变体,并与非转基因的J-4为轮回亲本选育出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4A,并采用测交筛选法获得了 3个恢复系H265、H267和H268,实现了叁系配套。本研究以J-4A为母本,以H265、H267和H268为父本,研究恢复基因的遗传及其分子标记,得出如下主要结果:1 恢复基因为1对显性基因。对所构建的BC1F1及F2群体育性进行统计分析,BC1F1群体中有100株可育,121株不育,经卡方检验符合1:1的分离比例;F2群体中54株可育,15株不育,经卡方检验符合3.:1分离比例。对B1CIF1及F2代进行群体内自交、姊妹交和不育系J-4A回交,进行后裔鉴定。后裔鉴定经卡方检验,进一步验证了J-4A育性恢复系H265遗传模式符合单基因显性遗传模型,同时H267材料也得出了相同结论;同时H267材料也得出了相同结论;H268回交符合1:1的期望比例,且等位验证结果发现H267和H268恢复基因等位。2 采用SSR标记,在H265恢复系材料中初步发现了 8对、H267恢复系材料中初步发现了 7对引物可鉴别不育株和可育株。用H268、H267两个恢复系材料构建好的可育池和不育池对165对引物进行筛选,发现TMB1629、BNL3535、TMB1295、BNL4047、BNL1231、JESPR218、BNL3627和TMB0154在H265不育池和可育池表现多态性,且均为显性标记。TMB0313、BNL3535、BNL3627、TMB1346、JESPR-236、TMB0366、TMB0446在H267恢复系材料的不育池和可育池中表现多态性。本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J-4A恢复基因的精细定位与遗传表达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8-06-01)

于海龙,李志远,杨丽梅,刘玉梅,庄木[7](2018)在《芥蓝BC_3代Ogura CMS育性恢复材料的创制及Rfo基因传递和背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创制Ogura细胞质不育(Ogura CMS)的恢复系是利用Ogura CMS种质资源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基于已获得的BC2代育性恢复单株15Q23,继续用芥蓝进行回交,通过分析育性恢复基因Rfo的传递效率,及BC3代Rfo阳性株的遗传背景、育性表现、结实性和倍性,从而加速甘蓝类蔬菜Ogura CMS恢复材料的创制,获得甘蓝类蔬菜Ogura CMS恢复系。【方法】以BC2代育性较好的单株15Q23为父本,Ogura CMS芥蓝15Y102为母本进一步回交,利用Rfo特异分子标记对所有回交后代进行筛选,计算BC3代Rfo传递效率,并调查BC3代Rfo阳性单株的形态特征、育性恢复情况、结实性、倍性;选取遗传背景近于芥蓝、结实较好的重点单株继续回交获得BC4代,分析BC4代Rfo传递效率和阳性单株倍性。【结果】在开花的不同时期,单株15Q23花粉活力差异明显,以不同时期的花粉进行回交的结实性也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平均结实率为0.07粒/授粉花蕾(7%)。利用Rfo特异标记对获得的BC3代单株进行苗期筛选,结果表明,Rfo可稳定传递,遗传背景分析结果表明,BC3代单株与芥蓝15Y102遗传相似系数在0.81—0.92,遗传背景比BC2代单株15Q23(0.73)更近于芥蓝,形态标记聚类结果与遗传背景标记聚类结果一致。形态观察发现,BC3单株形态特征都近于芥蓝,但生长势较亲本芥蓝更强;倍性鉴定结果表明,多数BC3后代接近于四倍体。开花后观察34个BC3后代单株的育性,有Rfo标记的单株育性均得到恢复。但不同单株间花粉活力存在差异,单株16Q1-4、16Q1-7、16Q1-10在整个花期花粉活力一直在75%以上。利用亲本芥蓝对花粉活力较好的Rfo阳性单株(花粉活力>50%)进行回交,以单株16Q1-4和单株16Q1-10当父本时结实性最好,结实率分别为15%和9%,显着高于BC2代阳性单株15Q23(7%,P<0.05)。BC4代单株中Rfo可以稳定传递,Rfo传递效率接近33%;对以16Q1-4为父本回交获得的24株阳性株进行倍性检测,不同单株间倍性差异较大,其中3株的荧光峰值和亲本芥蓝相近,倍性近于芥蓝。【结论】利用芥蓝对种间杂交六倍体Rfo阳性株进行第3、第4代回交,Rfo可稳定传递,成功获得了遗传背景、形态特征近于亲本芥蓝,结实性较BC2代单株15Q23显着提升的BC3代Ogura CMS育性恢复材料16Q1-4和16Q1-10。(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9期)

杨诗怡[8](2018)在《烟草育性恢复基因克隆及其过表达植株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烟草雄性不育系在烟叶生产实践中广泛栽培,在杂交育种实践中也具有重要作用。烟草雄性不育为细胞质雄性不育(CMS,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是由线粒体基因产物导致,核育性基因产物PPR蛋白(pentatricopeptide repeat)调控育性恢复。课题组前期开展栽培烟草雄性不育系Nicotiana tabacum L.cv.(gla.)S K326(Nta(gla.)S K326)和花烟草(Nicotiana alata)杂交育种研究,获得了该组合的杂交种,所得杂种分为两类,一类杂种个体育性恢复,而另一类杂种雄蕊发育,但花粉败育。推测父本细胞核中存在育性恢复基因,作用于母本线粒体不育基因产物,调控杂种的育性恢复。本研究以Nta(gla.)S K326、N.alata和两者的杂交后代为材料,同源克隆N.alata中的候选育性恢复基因,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表达特征初步筛选育性恢复基因,将候选基因转化雄性不育母本,以探究Nta(gla.)S K326×N.alata杂种育性恢复机理,为烟草胞质雄性不育系及烟草野生种在杂交育种过程中的广泛运用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同源克隆技术克隆获得27条父本花烟草花药中的ppr同源基因序列,根据基因的亚细胞定位、PPR蛋白叁级结构和PPR基序特征,进一步筛选到18条候选育性恢复基因,再通过比对这些序列的相似性,最终获得10条可信度较高的候选育性恢复基因序列;(2)利用qRT-PCR检测上述得到的10条候选目的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检测其在父母本及育性不同杂种个体花药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上述基因的表达差异性符合育性恢复基因在育性不同烟草花药中的预测表达规律,进一步增加了上述序列为育性恢复基因的可能性;(3)将上述候选ppr基因分别连接到植物表达载体pBI 121上,构建重组质粒,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入雄性不育母本。对已获得的部分转基因植株进行转基因目的片段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中扩增出来的条带大小与质粒中的一致,且阴性对照没有扩增出任何条带。实验初步证明外源目的基因已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可以用于后期的表型鉴定及基因功能验证。其中,ppr582-2转化率为30%,ppr582-9转化率为20%,ppr581转化率为40%,ppr320转化率为62.5%。本研究克隆获得了花烟草中的多条ppr基因序列,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基因的表达特征,初步筛选获得10条候选育性恢复基因,成功构建10条候选目的基因的过表达载体,并遗传转化雄性不育母本,后续将通过表型鉴定进一步验证上述序列的育性恢复功能。该研究为探究Nta(gla.)S K326×N.alata杂种育性的机制奠定了基础,为克隆和鉴定烟草中的育性恢复基因提供了思路。(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8-05-01)

苏爱国,宋伟,王帅帅,赵久然[9](2018)在《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基因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是杂种优势利用最成功的作物之一,采用细胞质雄性不育(CMS)进行玉米杂交种生产已成为杂种优势利用的有力工具。CMS是由于细胞质和细胞核的基因表达产物的不协调而产生的不育性,可被核基因组中的恢复基因恢复。根据育性恢复专效性,玉米CMS材料主要分为T、C和S叁种类型。综述了这叁种类型不育及其恢复基因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在不育化制种中的应用情况。(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涂各亮[10](2017)在《日本晴中野败型育性恢复基因的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杂交籼稻以叁系杂交稻为主,野败型(Wildabortive,WA)不育系不育性稳定,可恢复性较好,WA型细胞质作为生产上主要利用的不育胞质类型,多年来其推广组合及面积在杂交稻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但部分广泛应用于生产的不育系发生自交结实现象,出现育性不稳定现象,影响制种纯度,从而影响叁系杂交籼稻组合的应用。同时,WA型不育系育性恢复遗传的研究已经滞后于“叁系”杂交水稻不育系及恢复系的选育需求。本课题组基于上述研究现状,提出加强对WA型不育系和保持系中育性恢复基因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WA-CMS育性恢复机理的认识,为WA型不育系及恢复系的选育提供借鉴。本研究以一套日本晴为供体、9311为背景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命名为C1-C135)为研究材料,通过构建目标染色体片段迭代系,对日本晴中一个WA型恢复基因进行定位,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WA型籼稻不育系五丰A与C31等6个代换系(Rf5所在染色体区段被替换)及对照9311进行测交,其中代换系C119测交后代自然结实率超过80%,对照9311及其余代换系测交后代自然结实率为0-12.7%,两者间存在显着差异。该结果表明,C119对WA型籼稻不育系五丰A的育性恢复是由于在9311背景中导入日本晴片段所致,由此说明粳稻保持系日本晴中存在WA型恢复基因。(2)利用WA型籼稻不育系五丰A、天丰A及广8A与C119及对照9311测交,育性鉴定结果表明,C119测交后代全可育,9311测交后代全不育,表明该恢复基因是与9311核背景中的恢复基因存在互作,与不育系核背景无关。(3)根据代换系重测序结果及标记检测结果,C119中带有6个导入片段,从该套代换系群体内筛选出18个与C119带有相同导入片段的代换系,与WA型五丰A、天丰A测交,根据测交F1群体育性,推断该基因位于第1染色体导入片段上,暂将其命名为Rf21(t)。根据重测序结果,将Rf21(t)初步定位于第1染色体上43.6-44.9Mb的区间内,物理距离为1.40Mb。(4)构建9311/C119的F2群体,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49株带有不同导入片段的单株与WA型五丰A、天丰A进行测交,根据测交F1群体育性,将Rf21(t)定位于第1染色体的导入片段上。对所有带有目标导入片段的代换系及单株进行分子标记检测,将Rf21(t)定位于标记 RM5310 与 ID01M29151 之间,标记 RM5310 位于41198296bp 处,标记 ID01M29151 位于41894866bp处,两标记间物理距离约697kb。(5)根据代换系重测序结果,筛选出14个在第1染色体上与C119中带有相同导入片段的代换系,与WA型五丰A、天丰A、广8A测交。根据测交F1群体育性,结合分子标记检测结果,将Rf21(t)定位于第1染色体上标记RM5310与STS1-170.4之间,两标记间物理距离约900kb。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9311/C119的F3群体构建覆盖目标区段的染色体片段迭代系,选择带有不同迭代片段的单株与WA型五丰A、天丰A测交,根据测交F1群体育性,将Rf21(t)定位于标记RM5310与RM12182之间,两标记间物理距离约187kb。(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7-12-01)

育性恢复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发掘更多玉米C型不育胞质的强恢复系资源,本研究对2份自交系Z16和7250-14-1进行了恢复能力的测定、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及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结果表明, Z16和7250-14-1对C黄早四、C478、C698-3和CMo17均表现为育性恢复,而对C48-2则均表现为育性部分恢复。通过对玉米CMS-C不同亚组胞质测交鉴定发现, Z16对G48-2、EC48-2、ES48-2、RB48-2及类48-2均表现为不育性保持,而7250-14-1对G48-2、EC48-2、ES48-2表现为育性部分恢复,对RB48-2和类48-2则表现为不育性保持。Z16和7250-14-1对CMS-T不育系均表现为不育性保持,而对CMS-S不育系则均表现为育性部分恢复。遗传分析显示, Z16对C478和C黄早四的育性恢复均受1对基因控制;而7250-14-1对C黄早四及C478的育性恢复分别受1对基因及2对基因控制。利用(C黄早四×Z16)F2、(C黄早四×7250-14-1)F2群体分别对恢复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定位,其中Z16的恢复基因被定位于标记B-1至第8染色体短臂末端区域,物理距离为494 kb; 7250-14-1的恢复基因被定位于第8染色体短臂的标记B-1和Chr8-86080之间,物理距离为249kb。该研究不仅为玉米CMS-C"叁系"配套的生产利用提供了恢复基因资源,也为玉米CMS-C恢复基因的克隆及恢复机制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育性恢复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李莎.小麦K-TCMS育性恢复基因Rfk1-1B(CS)的分子作图及育性恢复相关基因的鉴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2].牟碧涛,赵卓凡,岳灵,李川,张钧.两份玉米CMS-C恢复系的育性恢复力测定及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J].作物学报.2019

[3].田泽,李佳洋,王春台,刘学群,谭艳平.CRISPR/Cas9敲除恢复基因Rf6降低其近等基因系的育性[J].分子植物育种.2018

[4].周小利,杨诗怡,陈志芸,索文龙,牛永志.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和育性恢复基因调控机制研究进展[J].农学学报.2018

[5].李文明.玉米CMS-S育性恢复基因定位分析及EMS突变体筛选[D].华中农业大学.2018

[6].陈平.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4A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与分子标记[D].广西大学.2018

[7].于海龙,李志远,杨丽梅,刘玉梅,庄木.芥蓝BC_3代OguraCMS育性恢复材料的创制及Rfo基因传递和背景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8

[8].杨诗怡.烟草育性恢复基因克隆及其过表达植株构建[D].云南大学.2018

[9].苏爱国,宋伟,王帅帅,赵久然.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基因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8

[10].涂各亮.日本晴中野败型育性恢复基因的定位[D].扬州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一1细菌双杂交文库原理示意图(来自stra...一6HL一CMS育性恢复基因尺形()t位...东乡野生稻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甘蓝型油菜polCMS育性恢复基因...东乡野生稻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两对恢复基因的遗传模式

标签:;  ;  ;  ;  ;  ;  ;  

育性恢复基因论文_李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