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护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护

李萍(云南省解放军昆明总医院骨科一病区云南昆明650011)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8-0379-02

【摘要】针刺伤是目前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护士是医务人员中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护士职称的差异性对针刺伤也存在极大的影响,护士最易发生针刺伤的操作环节为回避针帽及思想不集中。因此,针对原因需提出防护措施。需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知识培训,增强护理的个人防护意识,才是减少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关键。

【关键词】护理人员针刺伤原因防护

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护理人员常常暴露于各种职业危害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极易造成职业性损伤[1]。而在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据临床调查显示,60%~90%的针刺伤发生于护理人员,因此由针刺伤而引发的血源性感染的潜在危险也日趋严重。其中最常见、威胁也最大的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由此而见,增强临床护士自我防护意识,强化防护技能训练,对减少职业性危害至关重要。

1造成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原因

1.1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医院对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措施教育不足,使护士对护理职业防护缺乏认识,例如普遍预防、标准预防的概念,进行何种操作需要戴手套,怎样防止锐器伤害,锐器伤害后如何处理等知识的欠缺。另外,为单纯降低医疗成本,护士在进行注射、输液、抽血等操作时不是戴乳胶手套来防止感染,而是仅注意到在操作前后反复洗手。

1.2不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护士在执行各项操作时,如不注意安全防护和不良行为或工作注意力不集中,如加药操作后重套针帽、徒手分离针头、拔针时处理不当、污染针头未放入专用容器等。稍有不慎便可造成针刺伤。造成静脉输液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多与护士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和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有关。

2防护措施

2.1洗手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2],接触病人前后,包括脱手套前后,手或身体其他部位被病人血液、体液、组织污染后,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

2.2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应急处理程序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应特别注意防止被污染的锐器划伤刺破,如不慎被针刺伤或病毒污染的锐器划伤刺破时,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同时向预防保健科呈报,并填写针刺伤事故呈报表,并逐级汇报,抽血与患者的作对比。并请专家确认危险程度,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3加强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的培训定期进行自我防护知识培训,使每位护理人员了解针刺伤所带来的危害以及刺伤后紧急处理方法等内容,让他们从思想上得到重视,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自律行为。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改变不正确的操作习惯和如何避免针刺伤的发生。

2.4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医院应指导护理人员对接触过患者血液及分泌物的利器做正确的处理,如禁止用手移去注射器针头;针头使用后禁止随意放置,应立即弃入利器盒内,最后集中处理;严格执行防护措施,如特殊操作要戴手套,杜绝护理人员双手回套针帽现象,必要时采用单手回套针帽技术,即单手持注射器,用针头挑起针帽后再套进;在进行操作时注意力要集中,做到忙而不乱,尤其是手中持有针头或其他锐器时,不要多拿物品;操作时要注意周围环境,避免周围人移动时碰撞自己,为患者拔针后,可将输液针头及时插回输液瓶塞,以有效预防针刺伤。

参考文献

[1]雷志荣,陈晓清,邹晓清,等.在针刺伤防范中应用风险管理程序的做法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4,9(4):28229.

[2]徐秀华.临床医学感染[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01-704.

标签:;  ;  ;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