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聚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吡咯,铝箔,薄膜,电化学,聚苯,刚果,传感器。
电聚合论文文献综述
王红霞,夏嗣禹,周宇杰,程宏英,严敏芳[1](2019)在《基于邻苯二酚-多壁碳纳米管电聚合印迹膜的制备及叁聚氰胺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碳纳米材料和分子印迹技术,以邻苯二酚为功能单体,叁聚氰胺为目标模板分子,通过电化学聚合法在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表面制备对目标分子有特异响应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用乙酸的甲醇溶液(8:2,V/V)去除模板分子,选择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对印迹膜表面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均一稳定的邻苯二酚聚合膜显着降低叁聚氰胺的响应电位,提高目标分子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叁聚氰胺浓度在0. 5~150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 10μmol/L。此传感器可用于牛奶中叁聚氰胺的直接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3. 0%~102. 0%。(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9年08期)
张苗,胡梁斌,莫海珍,李军,李晓波[2](2019)在《电聚合中性红修饰电极检测食品中亚硝酸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循环伏安法(CV)以中性红为聚合物直接制备修饰电极,同时对亚硝酸盐在中性红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亚硝酸根在中性红修饰电极上的氧化峰电位与在玻碳电极上的氧化峰电位相比左移了164 m V,这充分说明了中性红修饰电极对亚硝酸根的氧化具有很好的电催化性能.利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PV)研究了亚硝酸根的平均峰电流值与浓度之间的关系,检出限可达5.18×10-7 mol/L(信噪比为3),回收率为94.3%~104.5%.该修饰电极不受外界杂质干扰、制备方法简单、灵敏度高,在测定食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时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李秋[3](2019)在《基于电聚合技术的碳纤维表面改性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性能复合材料在当今世界的迅速发展,碳纤维作为一种重要的新型增强材料,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化工等众多领域。但是碳纤维存在表面能低、与树脂的界面结合性差等缺点使得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优异性能难以发挥。因此通过对碳纤维表面进行改性,以改善碳纤维和树脂基之间的界面性能。电化学聚合是一种在电极表面发生聚合反应进而形成聚合物的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工艺参数易调可控等优点,因而成为碳纤维表面改性处理方法中的热点。本课题设计以LiClO_4为电解质,乙腈为溶剂,分别采用生物相容性好的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MPGA)和导电性优良的聚噻吩(PTh)为单体,通过循环伏安法电化学聚合改性碳纤维,为了提高碳纤维的表面性能。实验分别研究了两个体系的单体浓度、循环次数、扫描速率和电解质浓度对电聚合反应峰值电位、电流的影响,另外研究了第叁个体系MPGA和PTh不同浓度比对电化学共聚合的影响。利用交流阻抗图谱分析改性后的碳纤维电化学性能及机理探讨。采用红外光谱分析(FTIR)、能谱分析(EDS)、热失重分析(TGA)、接触角测试和扫描电镜(SEM)对碳纤维表面的聚合物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循环次数增加导致碳纤维表面聚合物增多,当MPGA循环扫描60次,PTh循环扫描50次时电化学聚合反应完全;MPGA与PTh以3:1浓度比在碳纤维表面进行电化学共聚合时,双层界面电容Cdl值达到最大,碳纤维的电化学共聚合效果最好。通过模拟电路分析得到电化学聚合的反应机理为自由基聚合机理,其聚合机制符合阳离子自由基聚合规律。红外分析发现电聚合MPGA的碳纤维(MPGA-CF)表面接枝上了C=O,C-O-C官能团;电聚合噻吩的碳纤维(PTh-CF)表面接枝上了C=C,C-S-C官能团;电化学共聚合MPGA和噻吩的碳纤维表面接枝上C=O,C-O-C,C=C和C-S官能团。电聚合改性后碳纤维的浸润性得到明显改善,均由疏水性变成亲水性,并且MPGA-CF接触角减小最明显为47.4o;热性能分析比较发现,MPGA-CF的接枝率最大约10%;SEM照片观察改性后的碳纤维表面有大量聚合物,有效地改善了碳纤维的表面结构。分别以MPGA-CF和PTh-CF为增强相,研究电聚合改性后的碳纤维对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MPGA-CF、PTh-CF/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分别提高了156.4%、86.37%,层间剪切强度(ILSS)分别提高了134.81%、76.75%,屈服强度分别高出4.1倍和1.76倍;SEM照片表明未经改性的碳纤维与树脂基体之间存在较大的间隙和凹槽,界面粘结力较差,MPGA-CF和PTh-CF与环氧树脂粘结强度良好且断面无明显凹槽,界面性能得到明显改善。(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期刊2019-05-24)
徐丹,王少丹,肖仁贵,王建中[4](2019)在《高纯铝箔表面电聚合化合物防腐特性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纯铝箔分别经过电聚合苯胺、吡咯、噻吩表面改性,研究其在铝箔表面聚合物的形貌及防腐特性。结果表明:聚苯胺、聚吡咯、聚噻吩对腐蚀箔有缓蚀抑制作用,且对腐蚀箔隧道孔的生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恒压电聚合制备的聚合物进行形貌和结构特征分析,发现叁种电聚合化合物薄膜对高纯铝箔腐蚀发孔的影响与聚合物形貌和结构特征有很大关系。通过改变扫描速率、硝酸钠浓度和电聚合表面改性方式对高纯铝箔的腐蚀电池法过程进行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研究,分析了电聚合化合物膜对高纯铝箔侵蚀过程的影响效果及其机制。(本文来源于《轻合金加工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卫敏,杨雪,张明晓[5](2019)在《基于电聚合没食子酸材料的氧氟沙星电化学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电聚合法一步制备了聚没食子酸材料修饰玻碳电极(Poly(GA)/GCE),构建了一种简单、灵敏的电化学传感器用于测定氧氟沙星(OFL).扫描电镜(SEM)图像研究表明,没食子酸聚合物成功修饰到玻碳电极表面.用电化学阻抗谱(EIS)和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发现修饰电极阻抗减小并且对OFL的电流响应显着增强.在优化了电聚合循环次数、没食子酸浓度等电化学参数后,该传感器线性范围为1.0~100μmol·L~(-1),灵敏度为2 704,检出限为0.3μmol·L~(-1)(S/N=3).该传感器具有电流响应快、重复性好、稳定性好等优点,可用于药物和生物样品中OFL的测定.(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张涛,王俊波,王莉,张显春,牛宇洁[6](2018)在《偶氮染料刚果红的电聚合脱色反应动力学及产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电化学聚合法对偶氮染料刚果红废水进行脱色研究,并分析了脱色产物.实验结果表明,刚果红废水的脱色为拟一级反应动力学过程,在不同的温度298、308、318、328和338K,脱色反应速率常数为7.79×10~(-4)、9.07×10~(-4)、0.001 2、0.001 9和0.002 4min-1,脱色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反应活化能为24.84kJ·mol-1.HPLC-QTOF-MS检测电聚合产物包括氢裂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聚合反应.电解时间效率曲线证明,电聚合脱色反应大大减小了反应消耗的电能.(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李新平[7](2018)在《Schiff碱基过渡金属聚合物电聚合环境调控及储能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世界能源格局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各国争相寻求能源转型道路,随着以清洁低碳为特征的新一轮能源革命蓬勃兴起,新型的清洁能源取代传统能源已成为大势所趋。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力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近年来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十二五”到“十叁五”,见证了新能源技术的革新和产业的崛起。超级电容器因其超高功率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等优势激发了科研工作者的浓厚兴趣,然而其约为1~10 Whkg-1的低能量密度限制了它的发展。本论文以Salen型Schiff碱过渡金属聚合物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为研究对象,以制备高能量密度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并深入探究其储能机理为目标,就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首先,采用不同扫描速率的循环伏安法原位电聚合Ni(salen),对不同扫速下电聚合形成的poly[Ni(salen)]形貌、中心原子价态、电聚合参数、电化学性能与生长机理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研究,SEM测试结果表明不同扫速的循环伏安法制备的聚合物均依附于多壁碳纳米管生长,且聚合量随着扫速的增大而减少。对XPS测试中Ni元素结合能峰进行分峰拟合,结果表明不同扫速制备的聚合物的Ni均为+2价。由聚合过程的CV曲线得出Ni(salen)的电聚合生长分为两步:第一步,Ni(salen)单体在电解液和导电基底的界面被氧化;第二步,氧化后的单体分子在多壁碳纳米管表面形成链状聚合物。扫速为20 mV s-1时制备的聚合物具有更高的电荷迁移扩散系数,在0.1 mA cm-2下的比容量为161.4 Fg-1,大于40 mV s-1制备的聚合物的135.1 Fg-1。其次,采用不同扫速的循环伏安法制备salen型Schiff碱基过渡金属聚合物的过程中,发现复合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及生长受到导电基底的诱导。高比表面积的碳材料进行氮掺杂之后的中间层活性位点,可提供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醌基或醛基官能团。通过一步溶剂热法制备了氮掺杂石墨烯并采用循环伏安法与Poly[Ni(salen)]原位复合,SEM测试结果表明,氮掺杂过程中氧化石墨的含氧官能团脱落,导致氮掺杂石墨烯表面比氧化石墨更加光滑。BET测试结果表明,当尿素与氧化石墨质量比为1:60时制得的NDG-60的比表面积为 553.8m2g-1,大于 GO(25.7 m2g-1)NDG-30(375.2 m2g-1)的。电流密度为0.1 mAcm-2时,P@GO、P@NDG-30和P@NDG-60的比容量分别为71.3、165.6及203.7 Fg-1,这源于其良好的动力学条件。适度的氮掺杂比例提高了氮掺杂石墨烯的比表面积,以高比表面积的氮掺杂石墨烯作为导电基底,使电极与电解液充分接触,促进了电解质阴离子的迁移。最后,以-CH3,-OCH3及-C1叁种取代基取代的苯甲醛与乙二胺合成了相应取代基的配合物单体 Ni(CH3-salen)、Ni(CH3O-salen)以及 Ni(Cl-salen),同时将未引入取代基的Ni(salen)作为对照,研究不同取代基对聚合物比容量性能及储能机理的影响。课题在salen型Schiff碱基配体的电聚合形貌方面有重要进展,首次合成了宽度为500~800nm的纳米带状的poly[Ni(CH3-salen)]和poly[Ni(CH3O-salen)]。同时,供电子诱导效应的甲基和甲氧基的引入使Ni(CH3O-salen)的循环伏安聚合曲线出现了氧化还原峰,进而对赝电容产生影响,0.1 mAcm-2 时的 Ni(CH30-salen)的质量比容量为 270.1 F g-1,高于 Ni(salen)的136.7Fg-1,Ni(CH3-salen)的148.1F g-1及Ni(Cl-salen)的106.0 F g-1。此外,采用XPS测试技术对不同充电状态下的配合物单体及聚合物进行分析,通过光电子能谱峰的分峰拟合确定了对应状态下Ni元素的化合价态,进一步阐明了聚合物的储能机理即赝电容的产生来自salen型Schiff碱过渡金属中亚氨基的可逆变化而非Ni(Ⅱ)到Ni(Ⅲ)的变价提供。(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8)
王少丹[8](2018)在《电聚合表面改性对高纯铝箔侵蚀行为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铝电解电容器的阳极铝箔扩面电蚀一般是在酸性较强的介质中进行,在电蚀过程中,酸液会导致铝箔在发孔腐蚀过程中铝箔表面的溶解,使铝箔厚度减少,即降低了铝箔的比表面积,同时也降低了腐蚀铝箔的强度,不利于提高电容器的性能。本文通过电聚合法,在铝箔表面电聚合制备导电聚合物薄膜,进行表面改性,优化高纯铝箔表面状态,将电聚合表面改性铝箔分别进行腐蚀电池法和电极反应耦合法自发侵蚀,以达到改善腐蚀铝箔表面过蚀现象,促进隧道孔生成的目的,并研究电聚合表面改性对铝箔自发侵蚀行为影响的缓蚀效果及机理。本文主要通过断面金相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原子力显微镜分析、电化学测试方法(包括极化曲线、开路电位-时间曲线、交流阻抗谱)分析、失重率和减薄率分析等方法对腐蚀铝箔样品进行了分析表征,得到了铝箔在腐蚀电池法自发侵蚀和电极反应耦合法自发侵蚀的一些规律,探索了电聚合表面改性工艺条件下对高纯铝箔扩面效果的影响,对比电聚合表面改性前后与无外加电源条件下的腐蚀电池法自发侵蚀和电极耦合法自发侵蚀方式进行侵蚀效果的不同。通过电化学测试方法确定了稳态极化曲线测定的扫描速率,研究了硝酸钠浓度和电聚合表面改性对铝箔电化学腐蚀过程的极化曲线、开路电位、交流阻抗的影响。通过电聚合表面改性的高纯铝箔分别经过腐蚀电池法自发侵蚀和电极反应耦合法自发侵蚀,得到了相似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高纯铝箔经过电聚合表面改性后,缓解了腐蚀箔表面腐蚀脱落产生塌陷、并孔的现象,降低了减薄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隧道孔的生长,增大了腐蚀箔的比表面积。通过单因素实验讨论硫酸浓度和电聚合恒电压对腐蚀箔的影响,综合分析得到高纯铝箔电聚合表面改性条件:单体浓度为0.2mol/L,硫酸浓度≥0.25mol/L,电压为0.4V-2.0V。通过对铝箔表面电聚合法制备的聚合物形貌分析,得到聚苯胺为长度约1μm,直径约500 nm的棒状迭加排列在铝箔表面构成聚苯胺膜,聚吡咯为直径约1μm的球体迭加排列在铝箔表面构成聚吡咯膜,聚噻吩为直径几十纳米的球体迭加排列在铝箔表面构成聚噻吩膜。电化学测试方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到,高纯铝箔在酸性溶液中腐蚀的稳态极化曲线扫描速度为0.005V/s。加入硝酸钠和导电聚合物均会使铝箔腐蚀电极电位负移,开路电位也随着硝酸钠浓度的增加而负移,电化学腐蚀反应越容易发生。开路电位在约80s时基本达到稳定,但硝酸钠浓度过大会导致腐蚀铝箔表面严重过腐蚀,硝酸钠浓度应控制在0.3mol/L。电聚合表面改性铝箔在此酸性溶液中的电化学阻抗谱显示,腐蚀铝箔电极的容抗弧变大,且r(PTh)>r(PAn)>r(PPy),即极化电阻越大,对铝箔表面缓蚀控制作用越强。(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8-06-01)
王少丹,肖仁贵,徐丹,李毅,王建中[9](2017)在《电聚合表面改性对电容器用高纯铝箔侵蚀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铝箔表面电聚合制备导电聚合物薄膜,进行表面改性,并在硫酸-盐酸-硝酸钠电解质体系中采用直流方式进行电蚀,研究电聚合表面改性对铝箔电蚀的行为的缓蚀效果及缓蚀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薄膜通过傅里叶红外检测为酸掺杂态。导电聚合物薄膜覆盖在铝箔表面使其维持高电位,腐蚀介质透过聚合物膜层,使铝发生溶解,在膜层处生成气相,导电聚合物膜层起到阴极作用,促进了铝箔腐蚀形成孔径大小相似的隧道孔,提高了发孔密度和隧道孔长度,气相破坏膜层且阴极薄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对铝箔表面过蚀行为起到缓蚀作用。对比聚苯胺薄膜和聚吡咯薄膜对铝箔直流电蚀行为影响,通过扫面电镜图(SEM)和金相断面(OM)分析,表明聚苯胺薄膜的缓蚀效果更为明显,有效提高了表面发孔密度,改善了铝箔表面的过蚀现象,改善了隧道的孔形貌。(本文来源于《轻合金加工技术》期刊2017年11期)
冯宇婷[10](2017)在《基于吡咯并吡咯二酮(DPP)的F-电聚合微孔薄膜荧光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吡咯并吡咯二酮(DPP)的有机荧光分子DPP-DWCZ,并采用电化学聚合(电聚合)的方法将该材料聚合成膜,其电聚合薄膜可用作F-的荧光薄膜传感器,用于检测有机相中的F-,该方法检测限可以达到4.1×10-8 M。电聚合方法具有低成本、操作简单、无需催化剂、薄膜形貌可控等优点,且所制备的电聚合薄膜具有高度交联的网状结构,更加方便F-和电聚合薄膜的接触。实验结果表明,当F-的浓度达到1×10-4 M时,薄膜的淬灭率达到67%。检测机理为:F是一个强的带负电原子,可以和酰胺基团上的-NH形成强烈的氢键,影响了从酰胺基团到共轭体系之间的分子内电荷转移(ICT),引起了酰胺基团的去质子化,进而导致了薄膜的荧光淬灭。本文采用电聚合薄膜的形式检测F-,此方法具有高灵敏性、选择性好、抗干扰性强、可重复利用等优点。(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H:光电功能高分子》期刊2017-10-10)
电聚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循环伏安法(CV)以中性红为聚合物直接制备修饰电极,同时对亚硝酸盐在中性红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亚硝酸根在中性红修饰电极上的氧化峰电位与在玻碳电极上的氧化峰电位相比左移了164 m V,这充分说明了中性红修饰电极对亚硝酸根的氧化具有很好的电催化性能.利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PV)研究了亚硝酸根的平均峰电流值与浓度之间的关系,检出限可达5.18×10-7 mol/L(信噪比为3),回收率为94.3%~104.5%.该修饰电极不受外界杂质干扰、制备方法简单、灵敏度高,在测定食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时效果良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聚合论文参考文献
[1].王红霞,夏嗣禹,周宇杰,程宏英,严敏芳.基于邻苯二酚-多壁碳纳米管电聚合印迹膜的制备及叁聚氰胺测定[J].分析试验室.2019
[2].张苗,胡梁斌,莫海珍,李军,李晓波.电聚合中性红修饰电极检测食品中亚硝酸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李秋.基于电聚合技术的碳纤维表面改性及应用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9
[4].徐丹,王少丹,肖仁贵,王建中.高纯铝箔表面电聚合化合物防腐特性的试验研究[J].轻合金加工技术.2019
[5].卫敏,杨雪,张明晓.基于电聚合没食子酸材料的氧氟沙星电化学传感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张涛,王俊波,王莉,张显春,牛宇洁.偶氮染料刚果红的电聚合脱色反应动力学及产物研究[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李新平.Schiff碱基过渡金属聚合物电聚合环境调控及储能机理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8
[8].王少丹.电聚合表面改性对高纯铝箔侵蚀行为影响研究[D].贵州大学.2018
[9].王少丹,肖仁贵,徐丹,李毅,王建中.电聚合表面改性对电容器用高纯铝箔侵蚀行为的影响[J].轻合金加工技术.2017
[10].冯宇婷.基于吡咯并吡咯二酮(DPP)的F-电聚合微孔薄膜荧光传感器[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H:光电功能高分子.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