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阿布宁论文_刘红霞

伊阿布宁论文_刘红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伊阿布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庄园,俄罗斯,主题,阿布,长诗,文学史,阿尔。

伊阿布宁论文文献综述

刘红霞[1](2018)在《浅析伊·阿·布宁小说中的俄罗斯庄园世界》一文中研究指出俄罗斯庄园作为一种具有时代印记的独特而又多面的文化现象,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园世界是一个各种艺术形式及生活方式相融合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俄罗斯庄园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俄罗斯民族,研宄俄罗斯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性格特点有着重要意义。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宁(又译蒲宁,1870-1953)被誉为“贵族庄园最后的歌者”。他出生并成长于俄罗斯中部的一个古老显赫,然而却日渐破败的庄园贵族家庭。庄园与其最初的记忆相联系,世袭贵族庄园文化和俄罗斯中部的大自然影响了其文学天赋的形成。由于受到俄罗斯庄园文化的熏陶,布宁的文学创作在某种程度上都与贵族庄园主题及其对周围生活的文化影响相关。同时,可以说庄园是当时整个俄国社会的缩影,作家从中发现了很多社会现实问题,这促使他不断地思考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并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探讨这些问题。目前,国内外对布宁作品中庄园问题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庄园作为布宁创作的主要源泉之一,而从庄园可透视布宁整个文学创作和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从文化的角度对俄罗斯侨民文学和俄罗斯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本论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传记批评法,文本细读法,归法纳,心理分析法,文学的文化阐释法等。以布宁的庄园情结为基础,从庄园文化角度出发,结合俄罗斯庄园文化传统,以及与庄园情结密切相关的庄园民俗描写,从庄园自然,民俗,人际关系等方面系统分析布宁不同创作时期的五部代表性小说:《塔妮卡》、《安东诺夫卡苹果》、《苏霍多尔》、《乡村》和《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不同的庄园世界和庄园所体现的思想及文化。指出作家与其所属的俄罗斯庄园文化的血缘关系,说明作家对逝去的庄园生活和祖国的怀念,对俄罗斯民族性格,俄罗斯灵魂以及俄罗斯未来发展道路的思考。以期更深入地理解作家及其作品,同时更好地了解俄罗斯文学和庄园文化,拓展布宁小说中庄园主题的研究视野。(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6-01)

陈代彩[2](2017)在《伊·阿·布宁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的时间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宁是俄罗斯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被誉为二十世纪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是布宁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是作家流亡时期创作的最重要作品,并令他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名“拥有高度敏锐的时间感的作家”,布宁在自己的许多作品中都表达出其对时间问题的思考。本论文将以《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为例,对布宁的时间观予以解读,更重要的是从结构、内容两方面对作品中的时间艺术进行剖析。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叁章、结语和参考文献构成。绪论部分阐述了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一章梳理了时间的哲学释义、时间与文学的关系以及布宁对时间的认知。第二章从时间类型、时间维度以及时间组织原则叁个角度对《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这部小说中时间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第叁章重点分析了《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的死亡主题——人类存在的终极问题和原始记忆主题——人类的永恒存在。本论文通过以上研究内容,分析作家是如何将自己的时间观念自如地运用到作品的叙事结构以及主题情节的构建中,进而使作品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独树一帜,耳目一新。(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6-01)

黄秀芳[3](2007)在《伊·阿·布宁作品中的怀旧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伟大的俄国作家、诗人、翻译家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宁于193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俄罗斯文学史上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在俄罗斯文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贵族庄园的最后一位歌手,作家用自己的作品为其塑造了一座永恒的纪念碑。布宁在异国他乡度过了33个春秋,至死未能回到故里,远离祖国,他怀古悲今,他的心永远留在了逝去的罗斯,留在了俄罗斯大自然的怀抱。布宁怀念那过往的一切,有着很深的怀旧情结。本论文试图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从他的作品入手来证明:布宁是一位擅长分析心理层面的大作家,他洞悉俄国人的灵魂,特别是俄国人那种从忧伤的心情到轻微的悲痛直到无法自拔的眷念所组合而成的怀旧情结,并通过其作品给予了出色的艺术再现。论文除前言和结论外共分六章。第一章综述伊·阿·布宁的生平和创作,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十月革命前和侨居时期。生活的悲剧直接影响到作家的创作,在作家的创作主题和风格中都留下了深刻的痕迹。第二章评述了俄罗斯文学史中的怀旧主题,共分叁个小节,包括怀旧术语的语义和辞源及其变化,并简要分析了俄罗斯古典文学史和侨民文学史中的怀旧主题。第叁章具体分析了布宁作品中关于祖国的怀旧主题,共分叁节:第一节讲述了俄罗斯古典文学中的祖国形象,第二节分析了布宁作品中关于祖国的怀旧主题,最后一节试图分析布宁对东正教俄罗斯以及连同祖国一同消亡的宗教传统的怀旧。第四章论述布宁作品中关于祖国大自然的怀旧情结,分析了布宁笔下的大自然描写的特殊性,尤其是其作品中的“秋天”形象,还讨论了他的这一创作主题所具有的“超前”的生态意识。第五章描写对逝去的贵族庄园的怀旧,共分四部分。贵族庄园在俄罗斯历史上很早就存在了,是一种典型的俄罗斯文化现象。布宁在作品中表现了对贵族生活的留恋,面对贵族庄园没落时的痛苦心境,对于作家而言,贵族庄园以及其中的生活构成了一个永衡的主题。论文最后一章写了对爱情的怀旧。根据布宁的观点,爱情就是流星划过天际那美妙的一瞬,但是对布宁作品中的主人公来说,对逝去爱情的怀旧成了他们心头永远的痛,对爱情的回忆伴随了他们一生。怀旧主题是布宁作品的一个主导主题,作家酷爱那已经逝去的罗斯,怀念贵族庄园和他生于斯长于斯的俄罗斯大自然,向往过去的爱情。总之,对故去的一切都充满着怀旧情结,仿佛只有在过去才能找到片刻的安宁和创作的灵感。作为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布宁同时也是一位“感伤主义”作家,能够全方位深刻地展示俄罗斯人的独特心理,其最典型、集中的体现就是他的怀旧主题的文学创作。(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07-04-01)

陈霞[4](2002)在《论伊·阿·布宁的庄园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宁是一位非常独特的俄罗斯作家,诗人,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布宁于1870年出生在俄国中部沃罗涅日市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1887年他以一首小诗《在纳德松墓前》开始登上文坛,1903年因诗集《落叶》和俄译《海华沙之歌》被俄罗斯科学院授予普希金奖,1909年再获普希金奖,并被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名誉院士。1920年,因对十月革命不理解和对俄罗斯的未来失去信心,他离开祖国,几度辗转,后定居法国,在那里度过了33年孤独的侨居生活,直至1953年去世。 在俄罗斯,由于种种原因,布宁的作品及其创作才华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公允的评价。近年来,随着苏联的解体和政治禁锢的消散,以及大量有关布宁的研究资料的发现,布宁和他的作品引起中外文学爱好者越来越大的兴趣。1997年10月。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了“全俄布宁创作研讨会”。会上,布宁研究者们研讨了布宁与他的前辈作家之间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布宁与其同时代作家的关系,布宁生平和他的政治观点、布宁作品中的爱情,生死等永恒主题、布宁创作中的现代主义因素等等。我国文学工作者也对布宁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翻译出版了不少布宁的着作,发表了不少评论文章。但遗憾的是,人们在对布宁的作品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的时候,过分注重作品的主题研究,而忽略了对作为独特个体的作家的心理世界的研究作家的心理世界常常与他们的创作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影响着作品的主题。基调,风格等一切方面。因此,要对布宁和他的作品做出客观、正确的评论,必须先对他的心理有一个深刻的,正确的了解。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布宁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庄园情结的初步探索,让广大布宁爱好者给予作家的独特的心理世界以更多的关注。 本论文共分四章,在引言中,笔者着重强调了布宁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他独特的创作个性,同时指出选布宁的庄园情结作为硕士论文主题的原因:一、庄园情结作为一种心理积淀,它决定了布宁的创作特色,甚至决定了他的命运;二、布宁是一位独特的、有着复杂个性的作家,对他的研究应该是多角度的,已有的研究只注重单个主题,如爱情、生死等的研究,而没有从作家的心理入手,分析其创作特色的根源;叁、布宁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最后一个贵族作家,他出生并成长于俄罗斯庄园文化最终没落时期,因此他有着最为复杂的庄园情结,这种复杂性正是笔者所感兴趣的东西。希望通过对布宁复杂的庄园情结的解析,对布宁及其创作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 在第一章“布宁的生平与创作”中,笔者着重指出作家生活经历中(尤其是童年时期)的几件对作家影响深刻的大事,以及它们对作家的庄园情结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另外,笔者结合作家庄园情结的发展,对作家各个时期的创作重点和重要作品进行了概括和简单分析。在对作家生平和创作进行简要概述的同时,指出庄园情结伴随了作家的一生。 在第二章“庄园情结分析”中,笔者首先阐明了庄园情结的概念,接着,笔者结合具体作品对布宁的前辈——同样出生贵族的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的庄园情结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得出结论:屠格涅夫和涅允拉索夫的庄园情结有着各自的特色、具体的情感体现和演化过程,但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都不想回到庄园文化繁荣的时代,无论最终成功与否,他们都在试图摆脱庄园情结。 在第叁章“布宁的庄园情结的独持性”中,在第一节“布宁庄园情结的演化过程”中,笔者在前章中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的庄园情结所作的铺垫的卸出上,结合布宁的作品、日记分析了右宁庄园情结及其演变过程的独特性,指出他的庄园情结比屠铬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的庄园情结强烈的多,而且复杂的多:对庄园文化繁荣时期的贵族庄园生活既厌恶又向往,其中向往和赞吴的成分远远大.子厌恶的成分、同时还指出,与前两伎作家不同,布宁从来没有试图摆脱庄园情结,而且总是幻想回到过去贵族庄园的繁盛时代。在该节的末尾,笔者结合叁位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各自的生活经历,剖析了布宁的庄园情结不同与前两位的根源。在第二节“布宁的庄园情结和他对人民的态度”中,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论证布宁的庄园情结对比对待人民的态度和对贵族与人民间的关系问题的看法所起的决定性影响、在第叁节“肃宁的庄园情结和他的创作主题”中,笔者从庄园情结的角度,揭示了作家钟爱“自然主题”、“爱情主题\“死亡主题”的深刻考良源。 在结束语十,笔者再次强调了布宁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地位,强调了庄园情结对他的创作生涯和个人命运的巨大影响,并指出了作家悲剧命运的根源—一庄园情结。 拙文《论伊·阿·布宁的庄园情结》旨在为广大的布宁爱好者提供一个新的肝究视角。由于布宁一究材料的不足和笔者水平有限,本论文只是对布宁的庄园情结做了一个初步的分析,这一课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2-04-01)

伍宇星[5](2000)在《对伊·阿·布宁的《中暑》的语言文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俄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伊·阿·布宁侨居时期的短篇小说《中暑》在其爱的创作主题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该文以这篇小说为例 ,力求探索布宁创作的语言风格、写作技巧和对爱的独特诠释。精确的词汇选择 ,得心应手的环境烘托 ,作者娴熟地勾画出一个极其简单但又令人震撼的故事 ,表达了 ,爱 ,哪怕只是短暂的 ,只要有瞬间的激情 ,也弥足珍贵 ,因为它是人与贫乏的现实生活的抗争。(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论丛》期刊2000年06期)

王庚年[6](1991)在《评伊·阿·布宁的长诗《落叶》》一文中研究指出布宁的长诗《落叶》并不是某些研究者所认为的“平庸”之作,而是本世纪初俄国诗坛上的一首名诗。它一反普遍对秋天的空泛赞颂,同时又摆脱了当时流行的悲秋、伤秋的哀怨俗调。诗人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俄罗斯大自然作为咏叹秋天的寄喻,堪称独树一帜。全诗描写细腻,充满动感,不愧为布宁的代表性诗作。(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1年03期)

伊阿布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宁是俄罗斯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被誉为二十世纪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是布宁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是作家流亡时期创作的最重要作品,并令他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名“拥有高度敏锐的时间感的作家”,布宁在自己的许多作品中都表达出其对时间问题的思考。本论文将以《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为例,对布宁的时间观予以解读,更重要的是从结构、内容两方面对作品中的时间艺术进行剖析。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叁章、结语和参考文献构成。绪论部分阐述了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一章梳理了时间的哲学释义、时间与文学的关系以及布宁对时间的认知。第二章从时间类型、时间维度以及时间组织原则叁个角度对《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这部小说中时间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第叁章重点分析了《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的死亡主题——人类存在的终极问题和原始记忆主题——人类的永恒存在。本论文通过以上研究内容,分析作家是如何将自己的时间观念自如地运用到作品的叙事结构以及主题情节的构建中,进而使作品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独树一帜,耳目一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伊阿布宁论文参考文献

[1].刘红霞.浅析伊·阿·布宁小说中的俄罗斯庄园世界[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8

[2].陈代彩.伊·阿·布宁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的时间艺术[D].吉林大学.2017

[3].黄秀芳.伊·阿·布宁作品中的怀旧主题[D].河南大学.2007

[4].陈霞.论伊·阿·布宁的庄园情结[D].苏州大学.2002

[5].伍宇星.对伊·阿·布宁的《中暑》的语言文学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

[6].王庚年.评伊·阿·布宁的长诗《落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伊阿布宁论文_刘红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