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刘宗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刘宗周,阳明四句教,批判,重构
刘宗周论文文献综述
燕连福,王驰[1](2019)在《试论刘宗周对阳明四句教的批判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刘宗周作为晚明大儒,面对王朝逐渐走向末路的现实,有志于"正人心以正天下"。针对当时阳明学流弊横行之现状,通过与阳明后学辩难,不仅批判了当时流行的禅学化心学及其理论源头"四无"说,更是依据自己的"慎独""诚意"思想,对阳明四句教进行了批判,以堵塞王学末流之弊。他批判了阳明四句教中对"心""意"的界定,认为"意"是"心之所以为心者",肯定了"意"所具有的本体特征。并对"意"与"念"进行了区分,不仅肯认了"意"所具有的道德属性,还将"知""好"等认知属性也归于"意",使得"意"贯穿本体界和经验界,为"诚意"张本。他又借助于其他理学学派的理论资源,以"意"为核心,对阳明四句教进行了重构,将阳明学所忽略的现实世界纳入格致的范围,成为了实学兴起的先声。(本文来源于《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高海波[2](2019)在《刘宗周与《阳明传信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晚明时期,由王龙溪开启的浙中王学重本体、轻工夫,有将良知导向"玄虚而荡"、"情识而肆",并逐渐与禅学合流的倾向,导致刘宗周进行此项正本清源的工作:即重新删定阳明文集,努力突出阳明学中体现儒学道德内涵的内容,并调和朱王之间的分歧。这就是刘宗周将其题名为《阳明传信录》的原因。从刘宗周对阳明文献的选编、评判来看,其关注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突出良知即是天理的内容。二、强调致良知就是慎独。叁、强调意念之别。总的来说,《阳明传信录》处在刘宗周对阳明"中信"到"终而辩难不遗余力"的过渡阶段,体现了他试图通过重新整理阳明文献而救正阳明学流弊的特殊用心。刘宗周在自己慎独、诚意之学的基础上,通过对阳明文献的选编、评论,重现诠释了阳明的某些文献,并对阳明的某些观点进行了质疑、批评,通过这些质疑、批评也发展了自己的思想。(本文来源于《中国哲学史》期刊2019年05期)
曹晔[3](2019)在《理学家刘宗周家世考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号念台,世称蕺山先生,明代绍兴府山阴人,历官至南京左都御史。明末弘光朝覆亡,杭州失守,刘宗周绝食殉国,乾隆四十年(1775年)清廷追谥以"忠介"。刘宗周是明代着名的理学家,其学以慎独、诚意为要,生平着述宏富,有《刘蕺山集》十七卷、《周易古文钞》二卷、《论语学案》一卷、《圣学宗要》一卷等传世。刘宗周的成就与其家世背景有着密切关系。他留下的大量(本文来源于《寻根》期刊2019年05期)
王驰,雷震[4](2019)在《内向与超越——刘宗周视域中的“四句教”》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句教"作为阳明学的核心表述,在王阳明生前已有争议。尤其是对"无善无恶"之说的不同诠释,在使得王阳明先验道德哲学解构的同时,更为心学的进一步禅化埋下了伏笔。刘宗周作为"理学殿军",目睹阳明学之流弊。他借助于理学、气学的理论资源,以"意"为中心,通过整合理学诸范畴,在蕺山学视域中,批评了"四句教"中对"意"的定位,将"意"提升至本体高度,并区分了"意"与"念",将"知""好"皆纳入"意"中,"意"由此得以从本体界贯穿至经验界,将儒学心性论所欲凸显的人的主体性推向了极致。这种改造使得心学更加内向,也更加超越,对于客观世界却更加无力。这导致刘宗周在通过"意"确认人的自由意志的同时,为了统一成德标准,又不得不回归到"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走向了阳明学的反面。在一定程度上,将阳明学所忽视的客观世界无意间带入蕺山学中,埋下了反理学的种子,为明末清初学风的转变开辟了道路。(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早坂俊广,申绪璐[5](2019)在《论刘宗周思想的意与知——从与史孝复的争论来看》一文中研究指出刘宗周晚年提出"意为心之所存"的命题,引发了与余姚史孝咸、史孝复兄弟的争论。史孝复坚持王阳明所说"知为心之所存",反对刘宗周的命题。虽然刘宗周认为两种提法大同而小异,但史孝复批评"意为心之所存"的命题会引发不必要的误解。进而刘宗周提出"意为心之本体""好善恶恶意之动",史孝复指出由此而来的"存"之工夫无法践行,功夫主要在心之发用时做。通过对辩论的考察亦可看出,虽然与王阳明的提法有所不同,但刘宗周始终坚持与王阳明思想的一致,努力融纳史孝复的批评。在这一点上,黄宗羲的相关批判确实有失公允。(本文来源于《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张慕良[6](2019)在《刘宗周对王阳明思想的“误读”——以《阳明传信录》按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学界对于刘宗周思想的定位,多因其有改造王学之功而称其为王学之殿军,但对于其所理解王阳明之学是否即为得王学之"真",缺少一定的反思性思考。认真研读刘宗周阐述及评价王阳明思想的重要着作《阳明传信录》,对该书中刘宗周评"四句教"、"良知"、《大学》等按语与王阳明本人的思想作比照考察,发现刘宗周对于王阳明思想的"批评",实际是其对于"致良知"的"误读"。总体来看,刘宗周是继承于"湛学"的思维模式,将具有现象学意义上"自明性"前提的自然存在的"良知"理解为可界说的"知识性"存在,这种解读方式在学理上乃是"心学"之倒退。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或为合理把握刘宗周思想及梳理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提供参考借鉴。(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瑞涛[7](2019)在《论蕺山学派刘宗周师弟子的人格气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格是德行品质和能力素养的统称,气象是人的精神境界的外在展示,人格气象是个体主体或集体主体经长期的生活磨砺和生命体悟所流露出来的特定的精神形象和德行境界。晚明刘宗周师弟子气节立德、经世立功、自得立言,凸显了蕺山学派刘门师弟子群体人格气象的叁重面向:因明清易代,刘门师弟子殉节尽义,忠孝气节精神与日月齐辉,尽显忠义人格气象;刘门师弟子入仕谋政则尽心治国,出世读书则重经世实学,言性命之理不舍匡济实策,治学路向和事功实行皆强调学以致用、经世开物,反对谈虚说玄、空论矫作,展露出经世人格气象;刘门师弟子视"自得"为治学根本,更以学以自得为价值追求,强调为学不求苟同先儒,但求言出有理,其着述立说的自得精神彰显了创新人格气象。(本文来源于《孔子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曹晔[8](2019)在《刘宗周教育思想探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明儒刘宗周(1578—1645),原名宪章,字起东,号念台,世称蕺山先生,今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也是宋明理学的殿军人物。刘宗周的教育思想既得自于社会实践,又源自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他所处的晚明社会出现了种种失序的现象,儒家和谐的道(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5-23)
李丽[9](2019)在《心性的“两分”与“圆融”——刘宗周心学思想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先秦时期发展至宋明时期,概念"心"的内涵逐渐丰富,涵括了主宰身心之重要器官、道德本性和"意识"等叁个方面的内容。在理论建构上,宋明时期出现了"道心"与"人心"本体论层面的区分,这蕴含着"一多"和"心性"是否合一的问题。刘宗周提出"上与下一体而两分"的心论,以心着性,心性合一,重新设定了"独体"概念,实现本体论与心性论打合为一的理论建构。刘宗周独特的"上与下一体而两分"的心性论实现了性善论的证成,其"慎独"哲学体系也因此承继了心学的逻辑运思路径。(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9年03期)
胡海丹[10](2019)在《刘宗周君子人格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刘宗周是明清易代之际的理学代表人物。晚明“天崩地拆”之时,士大夫面临出与处、生与死的艰难抉择,磨砺出伟大的君子人格思想与精神。本文从《论语学案》和《人谱》入手,对早期和晚期的君子人格思想特征进行了一系列对比。《论语学案》是刘宗周不惑之年的着作,也是其思想成型的标志性文本,该书基本确立了“慎独说”的体系,而且其中涉及君子、小人之辨,是很好的早期比较材料。晚年《人谱》以“迁善改过”为“慎独说”确立了理论支撑,是教人如何成人的着作。透过本文的论述可以得知《人谱》所表达的君子人格思想,与其晚年文本《论语学案》中的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转变,但是笔者认为这种转变不应视为思想上的断层,而实际上是具有延续性和一贯性的。本文从五个部分探讨了刘宗周的君子人格思想。绪论部分介绍了刘宗周君子人格思想研究的理论背景和意义、刘宗周思想与君子人格思想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介绍了刘宗周君子人格思想提出的缘由,《论语学案》既是基于社会现实中君子、小人之分而提出的理论,又是个人志趣的反映。《人谱》的撰写则又有了新的契机,刘宗周所坚守的“醇儒”价值观,既是对明季功利劝善进路的扬弃,也是对阳明后学的弊端的回应。第二章重在阐述《论语学案》中的君子人格思想内涵,从君子以仁为本,君子人格之浩大气象,君子以慎独为宗叁个方面来阐发。刘宗周以“君子之学即慎独之学”立意。刘宗周将“慎独”作为君子人格养成的具体步骤,强调了实践精神的重要性。从目标上说,君子以仁为本,不断趋向这个目标,最终实现君子人格。第叁章重在阐述《人谱》中君子人格养成的困境和路径,该书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了成就君子人格的可行路径,是有关君子人格思想的重要写本。在该文本中,刘宗周细密、详实地梳理了人的“过恶”,与此同时,从“慎独说”与“迁善改过”两个相反相成的路向讨论了君子人格养成的根本路径,由此“迁善改过”的思想展开为“慎独”之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与现实可能性。《人谱》肯定了人的发展具有开放性,既有成就君子的可能,又有成为小人的可能性。该文本探讨了君子、小人之分途与君子人格养成的困境,以及君子人格养成的四个途径。第一,从根源上说,“慎独”是养成君子人格的最根本的步骤,同时,也是未起念时的用力之处;第二,随着心体流转,君子于意念发动时,便作“慎动”工夫,从意念之初去除恶念;第叁,为了达到君子内在与外在的一致性,君子应该如何从九容-五伦-百行叁个方向的具体操作处下手;第四,迁善、改过是对慎独思想的落实,同时它与成圣的目标具有一致性。“迁善改过”说是君子成人的过程与目标的还复与统一,在“迁善改过”的实践过程中,君子人格得以养成。本章从这四个方面阐明了由内而外君子人格养成的路径。第四章重在阐述刘宗周本人的君子人格践履,首先讨论刘宗周早年教育与君子人格思想的奠定,然后讨论刘宗周“学凡叁变”与“醇儒”价值观的坚守,最后讨论了刘宗周君子之道与权贵势力的抉择。本文一来是为了论证刘宗周的君子人格思想前后期的变化,以了解早期《论语学案》与晚年着作《人谱》的差异;二来可以看出刘宗周前期与后期君子人格精神的连续性与一贯性,以呈现了刘宗周君子人格思想的整体性。(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刘宗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晚明时期,由王龙溪开启的浙中王学重本体、轻工夫,有将良知导向"玄虚而荡"、"情识而肆",并逐渐与禅学合流的倾向,导致刘宗周进行此项正本清源的工作:即重新删定阳明文集,努力突出阳明学中体现儒学道德内涵的内容,并调和朱王之间的分歧。这就是刘宗周将其题名为《阳明传信录》的原因。从刘宗周对阳明文献的选编、评判来看,其关注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突出良知即是天理的内容。二、强调致良知就是慎独。叁、强调意念之别。总的来说,《阳明传信录》处在刘宗周对阳明"中信"到"终而辩难不遗余力"的过渡阶段,体现了他试图通过重新整理阳明文献而救正阳明学流弊的特殊用心。刘宗周在自己慎独、诚意之学的基础上,通过对阳明文献的选编、评论,重现诠释了阳明的某些文献,并对阳明的某些观点进行了质疑、批评,通过这些质疑、批评也发展了自己的思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刘宗周论文参考文献
[1].燕连福,王驰.试论刘宗周对阳明四句教的批判与重构[J].浙江社会科学.2019
[2].高海波.刘宗周与《阳明传信录》[J].中国哲学史.2019
[3].曹晔.理学家刘宗周家世考述[J].寻根.2019
[4].王驰,雷震.内向与超越——刘宗周视域中的“四句教”[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5].早坂俊广,申绪璐.论刘宗周思想的意与知——从与史孝复的争论来看[J].浙江社会科学.2019
[6].张慕良.刘宗周对王阳明思想的“误读”——以《阳明传信录》按语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张瑞涛.论蕺山学派刘宗周师弟子的人格气象[J].孔子研究.2019
[8].曹晔.刘宗周教育思想探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9].李丽.心性的“两分”与“圆融”——刘宗周心学思想评析[J].求索.2019
[10].胡海丹.刘宗周君子人格思想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