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衡艳:从道德相对主义的形成视角探讨道德共识建设论文

贺衡艳:从道德相对主义的形成视角探讨道德共识建设论文

摘 要:本文通过对形成道德共识建设的研究,先后从国内外学者对道德相对主义的研究、道德相对主义的成因分析视角,触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人们的生活细微处能反应出来,但由于道德价值主体的统一性、市场经济运行开放性的合理性基础,促进现代社会道德共识达成的可能性。

关键词:道德相对主义;道德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价值主体

在西方的哲学研究中,普罗泰戈拉曾提出“人的知觉以及由知觉产生的信念和意见都是同样真、同样正确的”,因此所谓“真”、“善”、“美”的尺度其实是从人本身的角度而言。因此,道德相对主义更表现为人们观察事物的一种立场和方法。持这种立场的人,他们不认为已经形成的道德或伦理一定能反映道德真理,亦或是道德或者伦理能成为一种标准,因为个体的不同和利益的诉求不同是客观存在,决定了真善美的标准的差异。

2.1 不同部位独活种子的发芽率 对不同部位的独活种子进行发芽率测定,发现独活种子发芽率为20.0%~63.3%(表1)。经方差分析发现,不同部位独活种子发芽率差异明显,第1部分、第2部分、第3部分、第4部分4个部位的种子发芽率平均数依次降低;第2部分与第3部分的种子发芽率无显著差异,但二者均与第1部分存在显著差异;第1部分、第2部分、第3部分3个部位均与第4部分的种子发芽率存在极显著差异,这与棉花、知母、大豆、甘草种子的研究结果[11-14]相似。这说明植株上部的种子发芽率最高,中部种子发芽率较高,而底部种子发芽率极低。

一、国内外学者对道德相对主义研究之比较

西方学者库克对道德相对主义研究贡献很大,尤其是他的人类学视角奠定了人们研究道德相对主义的先河,库克把道德相对主义跟文化紧密联系。根据库克的人类学视角,在他看来,习俗的差异才导致了道德相对主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40年,我国也有很多学者开始研究这类问题,其中研究较多、影响较广的国内学者主要有万俊人、鲁洁、程练等。万俊人认为,造成现代社会道德相对主义盛行的深层原因之一就是现代人抛弃了古代意识结构。按照万俊人的观点,即使不存在任何确定的或客观的对错、善恶、正当与否的评价标准,也不存在任何确定客观的道德行为规范,更不存在任何形式或名义的诸如“至善”、“完美”、“真理”等“绝对价值”。①

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道德相对主义的研究视角虽然不同、研究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根本的一点是都认为由于价值主体的差异性,必然存在价值主体目标追求的差异性,其结果是评判道德价值的标准不能是已经设定和已经存在的,而应该随着环境、条件、目标群体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66]U Nu, Burma Looks Ahead: Translation of Selected Speeches by the Hon’ble U Nu from 19th July 1951 to 4th August 1952. Rangoon, Government printing and Stationary, 1953, p. 98.

二、传统价值、现代技术对道德相对主义的影响

北京临时政府中央各部用人乱象丛生,时人加以讥评:“当参议院选举国务员之际,新旧猜忌,南北竞争,旷日持久,费尽心机,始克选定,今日各部之组织,其新旧猜忌、南北竞争,度亦不让于昔日之选举国务员。”由此可见,中央各部的部员选任复杂性比参议员选举国务员有过之而无不及,一针见血地指出政权交接之际用人乱象背后的“新旧猜忌、南北竞争”复杂局面。

《条例》设总则、规划与建设、水源与水质、工程管理、供水管理、用水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共8章55条。主要规范村镇供水建设、供水经营和用水行为,强化水源及设施的保护、水质安全管理,落实工程管护职责,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

所谓共识是指人们对某一问题观点的相近,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某一问题观的认识相对一致。对社会事实的承认与认识,表明在对这件事实的理解方面人们的社会的道德价值观的相对一致,并且有相近解决思考方向时就是我们平常意义上的基本认同。

有学者这样认为,就人们的传统理解而言,传统社会结构之下,所有人都是处在“伟大的存在之链”这个假设。这时由于我们平常意义的特定时代已经假设了人自身存在的事实,这种假设使人们对于宇宙秩序的思考和试图超越不但赋予了人自身生存的意义,而且也会随着社会结构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导致道德价值观念对原有的道德观念起了消解作用,即消融了曾经“伟大的存在之链”。如此长久以往,这种不断发展进化的道德价值观念不断消融,其结果是造成了人们既在庆幸自身道德自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这种巨大发展空间的获取也会造成其自身道德价值观念的根据弱化或丧失。

(一)道德存在价值主体的统一性。我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到现在经济走过了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使我国的经济逐渐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轨道,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多元、有差异性的。这种市场经济主体的多元性,如果要在同一事件背景下表现出各自判断的相似甚至相同,必然要求在局部利益及其他不同的需要作出一些让步等等,可能会造成利益诉求的不同,但却并不等于说实现不同经济主体的不可能性。

(二)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现代社会生活造成的伦理困境

通常我们会说,在这个技术时代,人们一方面能享受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福祉,另一方面技术现代技术也在在现实生活中有更多的异化表现。现代人在面对这类困境时,会有不同的选择,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在完全把自己和既有的道德原则捆绑在一起,试图用执着的信念和坚定意志去捍卫道德者的人格尊严。另外一种则是或者完全抛弃这些道德原则,不承认既定道德原则存在的绝对性,从而陷入道德相对主义。

道德的相对性也总是和特定的文化传统、具体情景等因素有关,当道德实践的具体情景和时空发生改变,其结果势必会产生道德的相对性,这就是道德的客观存在决定了道德的相对性。

探究原因,主要有:

人们对科学的不断发展过程就是现代技术不断渗透人类生活的过程,这种渗透一方面使人们极大的感受现代技术对人们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也使人们对技术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有时这种对物质欲望的过度追逐会让人们因过度沉溺于经技术改进后的感性生活。

三、构建现代社会道德共识达成的可能性

(一)对传统价值在现代社会结构进化的价值再思考

在这样的观点影响下,现代人在还没有进行价值选择时,就因为价值主体的差异性存在必然走向最后判断的不确定性。其最大影响是使很多人认为每个人可以而且应该主要认同、遵从自己的道德原则与行为规范,并且在之后的道德实践中付诸行动。他们不赞同用统一的、社会约定俗成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衡量大众的行为,这些也是无可厚非的,这样的观点指导人们的行动势必造成道德价值的混乱。

道德价值共识经过了历史的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提炼形成的,触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也将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发生内容或者某种意义的改变,但即使这样微观要想达成共识是有可能和而且是必要的。

要想获取较好的拾音效果,在录音前就应该对录音的大体内容进行了解。一方面,通过对整个录音内容的了解能够更好地掌握录音的整个过程,并且更加合理地安排录音的时间和场所;另一方面,通过事先了解录音的内容我们能够更好地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这样能够了解他们讲话的习惯,并且根据他们的习惯制定合理的录音方案。尤其在录制音乐作品时,提前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对于拾音的过程十分重要。通过事先了解录音内容和特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为录音工作做准备。

比如在我国数量日益增长的私企和国有企业之间,存在经营目的、利益分配、经营手段的诸多不同,这些经济运行目的的本质差别决定他们的体制和性质不同,但不会影响他们都成为我国《公司法》中的法人,那么他们既然要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并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规的约束和管理,即都要受到同样的工商管理要求和其他法律法规要求。这种多元化价值主体之间的道德行为、法规要求问题也就具有了一些相同或者相近的性质,这样就有可能在彼此的冲突中寻找彼此的共同点或者共同利益,这种价值共识的存在也是不同道德价值主体统一性。

(二)市场经济运行开放性的合理性基础。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重要财富,其一般特征是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也应该是法治经济,信用经济。他们可能是由政府规定的正式制度和也可能是由人们长期的市场经济行为过程中形成的被社会接受和认可的非正式规则。例如:市场经济活动讲究利益最大化效率、买卖各方交易行为公平、公正、诚信,包括我们在前面说的商品交易价格普遍均衡原则等。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描述,邓小平同志给出了科学的解释,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种概况既道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个性的概况,这也是我们搞市场经济的前提要求。

通过图7可以看出该竖井施工模拟结果中的井壁围岩没有出现塑性区,根据莫尔-库仑材料屈服准则可知,该竖井初支结构没有出现屈服情况,存在足够的安全储备,再一次说明该初支结构的设计是安全可靠的。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运行的一种方式,其本身存在就为市场经济主体间达到道德价值共识提供合理性基础,这种制度性的、根本性层面的合理性的基础就是市场经济主体必须遵守的前提。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形成道德共识的路径探索

改革开放四十年,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长足的跨越,产生了更加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多样的市场主体,对此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多元道德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多元道德的社会提出了道德共识目标。

[ 注 释 ]

①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第112-116页.

[ 参 考 文 献 ]

[1]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陈真.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的客观性[J].学术月刊,2008(12).

[3][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4]徐向东.自我、他人与道德——道德哲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李晔.现代世界中的伦理规范与道德相对主义问题[J].2017,34(4):50-57

[6]张永娇.道德相对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6.

中图分类号:B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9)14-0160-02

* 作者简介:贺衡艳(1969-),女,汉族,湖南衡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标签:;  ;  ;  ;  ;  ;  ;  

贺衡艳:从道德相对主义的形成视角探讨道德共识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