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干扰素论文_李想,黄文树,黄贝,徐继松,翟少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型干扰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干扰素,天然免疫,病毒,受体,从江,鳗鲡,皮肌炎。

型干扰素论文文献综述

李想,黄文树,黄贝,徐继松,翟少伟[1](2019)在《日本鳗鲡Ⅱ型干扰素基因(IFN-γ和IFN-γrel)的原核表达与纯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以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pMD19-T-IFNγ和pMD19-T-IFN-γrel重组克隆质粒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日本鳗鲡IFN-γ和IFN-γrel基因,而后分别将IFN-γ和IFN-γrel成熟肽的编码序列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QE30和pET32a上,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QE30-IFN-γ和pET32a-IFN-γrel。将重组表达载体pQE30-IFN-γ和pET32a-IFN-γrel分别转化入Escherichia coli M15和Escherichia coli BL21感受态细胞进行表达,并优化IPTG诱导表达体系后用SDS-PAGE电泳鉴定IFN-γ与IFN-γrel重组蛋白表达形式。IFN-γ与IFN-γrel重组蛋白经镍柱纯化后进行SDS-PAGE电泳检测和Western blot鉴定。结果显示,重组表达载体pQE30-IFN-γ与pET32a-IFN-γrel分别在E.coli M15和E.coli BL21中得以正确表达。重组IFN-γ蛋白分子量为21 kD左右,表达的融合蛋白以可溶性形式存在;重组IFN-γrel蛋白分子量为31 kD左右,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且两者均在1.0 mmol·L~(-1) IPTG诱导6 h时表达量最高。经镍柱纯化和Western blot检测,成功获得高纯度的IFN-γ和IFN-γrel重组蛋白。建立了日本鳗鲡IFN-γ和IFN-γrel基因的原核表达系统,为进一步研究日本鳗鲡干扰素系统的功能及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海洋渔业》期刊2019年05期)

郑小蔚,陈小青,李秋兰,黄小兰,苏慧华[2](2019)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外周血Ⅰ型干扰素诱导趋化因子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Ⅰ型干扰素诱导趋化因子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表达及与临床特征相关性。方法实时定量PCR检测52例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 PM)/皮肌炎(dermatomyositis, DM)患者及20名健康对照组(health donors, HD)PBMCs中5个经典的Ⅰ型干扰素趋化因子诱导基因: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 MCP-1)、干扰素诱导蛋白10(interferon-inducible protein-10, IP-10)、重组人干扰素诱导T细胞趋化物(interferon-inducible T cell alpha chemoattractant,I-TAC)、单核细胞趋化蛋白-2(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2, MCP-2)、人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1α, MIP-1α),计算趋化因子积分,并与相应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结果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组PBMC上述趋化因子的mRNA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MCP-1[180.4(54.1,501.1)比16.4(0.8,27.8)]、IP-10[320.4(104.8,534.7)比24.1(0.9,31.4)]、I-TAC[48.4(25.4,144.7)比24.1(3.6,31.3)]、MCP-2[201.6(104.3,658.7)比24.6(2.8,32.8)]、MIP-1α[168.3(110.4,527.6)比21.5(0.8,31.4)](Z=-4.775,-4.676,-4.479,-4.298,-5.022;P<0.0001)。且趋化因子积分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中显着增高[48.4(25.4,144.7)比2.2(0.6,4.0),Z=-5.630,P<0.01]。同一患者,与稳定期相比,疾病活动期的趋化因子积分显着升高(P<0.05)。结论 MCP-1、IP-10、I-TAC、MCP-2、MIP-1α的mRNA水平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PBMC中表达明显增高,趋化因子积分可能是反映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活动的生物学标志物。(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陈亚坤,孙婧,蒋亚君,王昕昉,刘晓宇[3](2019)在《Ⅰ型干扰素受体(Ifnar)基因敲除小鼠的繁育及基因型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Ifnar基因敲除小鼠繁育及鉴定方法进行分析,为多种病毒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将引进的纯合Ifnar基因敲除小鼠,以1雄2雌的合笼方式进行饲养繁殖,从仔鼠中提取鼠尾基因组DNA,PCR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基因型结果判定。结果 Ifnar基因敲除小鼠繁育成功,获得了一批基因敲除鼠,使用PCR方法成功鉴定出Ifnar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本文来源于《实验动物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田浪,温贵兰,张升波,杨佰启,李昌红[4](2019)在《从江香猪源Ⅰ、Ⅱ型干扰素生菜中融合表达及其生物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扰素(interfern,IFN)是在特定的诱生剂作用下,由细胞产生的一种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糖蛋白,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从江香猪源Ι型干扰素α2和Ⅱ型干扰素γ于生菜中融合表达及生物活性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应用生菜植物表达系统,将从江香猪源干扰素植物表达载体PBI121-IFNα2、PBI121-IFNα2γ、PBI121-IFNγ、PBI121-Vec转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中,用真空渗透法将携带干扰素质粒的根癌农杆菌感染生菜叶片;用β-葡萄糖苷酸酶(β-glucuronidase,GUS)染色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从江香猪源干扰素在生菜叶片中的表达;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技术分析从江香猪源干扰素蛋白活性。结果显示:GUS染色和ELISA检测证明从江香猪源IFNα2、IFNα2γ、IFNγ在生菜中实现了表达;Q-PCR检测显示:在Marc-145细胞上从江香猪源干扰素蛋白对PRRSV的复制有明显抑制作用,在PK15细胞上从江香猪源干扰素蛋白对干扰素γ诱导蛋白30(interferon-gamma-inducible protein 30,IFI30)、2′-5′寡聚腺苷酸合成酶(2′-5′oligoadenylate synthetase,OAS)、抗黏液病毒蛋白(myxovirus resistance,MX)基因的mRNA水平的上调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研究成功实现从江香猪源IFNα2、IFNα2γ、IFNγ在生菜中进行表达且表达蛋白具有生物学活性,为从江香猪源Ι型和Ⅱ型干扰素新复合型药物植物蛋白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胡文,冯珣,张宝宝,闫志伟,徐玉生[5](2019)在《Ⅰ型干扰素在犬类疾病病原学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I型干扰素(Interferons,IFNs)是一类具有免疫学活性的细胞因子。这类细胞因子广泛参与到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激活和调节过程中,从而发挥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调节免疫及抗肿瘤作用。目前I型IFNs主要用于临床治疗肾癌、黑色素瘤及慢性乙肝等疾病。一些I型IFN家族成员也已用于临床治疗犬细小病毒性肠炎、猫白血病病毒及猫免疫缺陷病病毒感染,但I型IFN的临床治疗还没有广泛用于各种犬类疾病的治疗当中。主要综述了犬类动物机体中I型IFN的免疫学活性以及其激活的下游免疫信号通路的最新研究进展,旨为犬类疾病研究人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9年11期)

欧阳也,秦玉婷,姚超,沈南[6](2019)在《利用ATAC-seq技术研究Ⅰ型干扰素通路活化后人单核细胞的染色质开放性改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人单核细胞经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刺激后在全基因组水平上的染色质开放性变化。方法·收集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运用基于转座酶和高通量测序的染色质分析(assay for transposase-accessible chromatin using sequencing,ATAC-seq)技术检测染色质开放性。使用生物信息学工具进行富集分析和可视化分析。结果·经过IFNα处理后,染色质开放性发生显着增加的区域有430个,显着降低的区域有442个;大部分开放结构位于基因的启动子和临近区域,其次是基因间区域以及基因的内含子区域。富集分析显示,染色质开放性明显增加的区域所关联的基因涉及的生物学过程大多是与干扰素相关的信号通路和抗病毒反应。可视化相应的染色质区域,效应性干扰素诱导表达基因(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ISG)的启动子及转录起始位点区域在IFNα刺激之后ATAC-seq信号强度明显增强;而调节性ISG在IFNα刺激前即已具备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刺激之后开放性有所增强。开放性增强区域含有干扰素刺激反应元件以及干扰素调控因子等重要转录因子的识别基序。结论·Ⅰ型干扰素刺激后,人单核细胞的染色质开放性发生了特征性改变,为下游的相关基因表达做出准备。(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武文姣[7](2019)在《Miz1负性调控天然抗流感免疫中Ⅰ型干扰素表达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流感病毒是人类呼吸道最为常见的一种病毒,季节性流感的不断爆发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由于流感病毒内在不断演变的特点,使流感疫苗的疗效受限;随着抗流感药物在临床上广泛使用,耐药病毒株的不断出现限制了现有抗病毒药物的疗效。因此,寻找新的抗流感病毒的治疗方案是研究人员需要攻克的难题。天然免疫反应在感染性疾病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近几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一系列参与天然免疫反应调控的宿主因子被逐渐发现,以其不易突变性,抗病毒活性广谱等优势,成为筛选抗病毒药物靶点,寻找新的抗病毒方案的重要来源。锌指转录因子Miz1(Myc-interacting zinc finger protein 1;Zbtb17)是一种最初通过酵母双杂交实验发现的癌基因Myc的结合伴侣,参与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细胞周期及凋亡等多种生命活动过程,其活性主要与位于蛋白N端的POZ(Pox virus and Zinc finger)结构域密切相关。作为重要的转录因子,Miz1也参与调控机体的天然免疫反应,Miz-1通过其POZ结构域,与转录因子Rel-A竞争结合于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δ(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σ,CEBP-σ)的转录调控区域,抑制LPS和细菌引起小鼠肺部产生过强的炎症反应。流感病毒是造成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致病因子,在流感病毒入侵机体时,Miz1是否发挥调控作用?其具体的机制是怎样的?目前尚无报道。本课题围绕Miz1在流感病毒感染中发挥的调控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我们发现,特异性敲除小鼠肺上皮中Miz1蛋白POZ结构可显着增强小鼠对流感病毒的抵抗力,与对照组Miz1(POZ)fl/fl小鼠相比,病毒感染后Miz1 APoZ-Hung基因敲除小鼠生存率明显提高,病毒感染伴随的体重下降有所减轻,肺部病毒载量低于对照组小鼠,提示我们Miz1或作为负性调控因子,参与调控机体的抗病毒反应。在流感病毒感染4天后,我们抽取小鼠肺灌洗液用ELISA检测小鼠肺部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其中Miz1ΔPoZ-lung小鼠肺灌洗液中Ⅰ型干扰素(IFN-α/β)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Miz1(POZ)fl/fl小鼠,而其他炎症因子如IL-6,MCP1,IL-1β等在两组小鼠间水平相当。Ⅰ型干扰素是机体重要的抗病毒细胞因子,我们推测,Miz1对流感感染小鼠的调控作用主要依赖于Miz1调控病毒感染后小鼠体内Ⅰ型干扰素的表达相关。与体内结果一致,在小鼠肺上皮细胞MLE12敲除Miz1基因可以增强流感病毒感染后IFN-α和IFN-β的表达,同时抑制细胞中流感病毒的复制,而Miz1蛋白的对宿主抗病毒反应的调控作用与其转录功能密切相关。在此研究中,我们还发现病毒感染可以引起Miz1蛋白在宿主细胞内的积累,主要与病毒感染介导的Miz1蛋白E3泛素连接酶Mule的降解有关;病毒通过降解Mule导致Miz1的表达升高,进而降低IFN-β的表达,帮助病毒逃逸宿主的天然免疫监视。我们还发现,流感病毒通过劫持宿主细胞中Cullin-RNIG E3泛素连接酶家族成员CUL4B的作用,促进Mule的降解。我们进一步采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及luciferase荧光报告基因等结果证明:Miz1通过与干扰素调控因子(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s)IRF3/IRF7竞争,结合于IFN-β转录启动区域,抑制流感病毒感染后IFN-β的转录。核小体染色质中组蛋白的翻译后修饰(如乙酰化,甲基化等)与基因表达密切相关,我们发现流感病毒感染后Miz1还可以招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istone deacetylase 1,HDAC1)至IFN-β转录启动区域,降低IFN-β核小体中组蛋白H3的乙酰化水平,从而抑制IFN-β的表达。综上,我们的研究首次发现Miz1蛋白在流感病毒的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并在基因水平提供了 Miz1参与调控IFN-β转录的直接证据;同时,我们的实验发现了病毒感染后Miz1及其相关蛋白在宿主细胞内的调控机制,为病毒如何利用宿主抗病毒机制帮助自身复制提出了新的见解。这一系列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宿主抗病毒反应机制和流感病毒的致病机制的了解,为寻找新的抗流感病毒方案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9-05-23)

王文静,李素,王竞晗,仇华吉,肖书奇[8](2019)在《USP18分子通过Ⅰ型干扰素通路影响猪瘟病毒复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猪瘟病毒(CSFV)感染无特定病原(SPF)猪后,分离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转录组分析,数据显示病毒感染后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8(USP18)基因的转录水平明显上升。为研究USP18分子对CSFV复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构建过表达USP18的细胞系及应用特异性小干扰RNA下调表达USP18的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验证USP18对CSFV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USP18分子能够促进CSFV的复制;通过检测IFN-β、NF-κB及ISRE的启动子活性及I型干扰素(IFN-I)信号通路的下游分子m RNA的转录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和双荧光酶报答试验分析USP18对IFN-I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显示USP18分子抑制IFN-I信号通路。以上结果表明CSFV通过诱导USP18分子的上调表达,抑制了IFN-I途径,从而逃避天然免疫防御,进而促进自身的复制。本研究为明确CSFV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及CSFV致病机制提供参考依据和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何霞[9](2019)在《神经细胞中MicroRNA-182靶向FOXO3激活Ⅰ型干扰素免疫应答发挥抗人巨细胞病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是疱疹病毒家族的重要组成成员之一,可导致先天性脑组织发育障碍及免疫缺陷人群的脑功能损害。先天性HCMV感染可导致智力低下,视神经萎缩,癫痫等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HCMV感染可引起HCMV相关性脑炎或脑病,造成极高的致残或致死率。脑组织是HCMV感染的主要靶器官之一,在中枢神经系统中HCMV优先感染神经元细胞,然而关于其在神经细胞中复制过程的机制研究甚少。因此,了解HCMV在神经细胞中的复制机制或对预防HCMV所致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非编码的小分子RNA,其长度通常约为21-25个核苷酸,可参与调控多种病毒的感染过程。在登革热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时,miR-146可通过靶向TRAF6来抑制干扰素的表达,以促进登革热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流感病毒可导致miR-146a和miR-155的异常表达,从而抑制宿主细胞内Ⅰ型干扰素(IFN)应答。研究发现miRNA-138可参与调控HCMV在内皮细胞的复制过程,然而关于miRNAs对HCMV感染神经细胞的调控研究相对较少,这引起了我们极大的研究兴趣。免疫调节在HCMV感染宿主细胞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免疫功能正常人群中,免疫系统可抑制HCMV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而在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或免疫功能缺陷人群中,免疫系统并不能有效抑制HCMV的感染过程。此外,HCMV还可诱发机体产生免疫逃逸机制,在宿主体内长期隐匿存在,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可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复制。由此表明免疫系统参与调控HCMV在宿主细胞内复制过程。因此,我们推测miRNAs或可通过调控机体免疫应答反应激活HCMV在神经细胞内复制过程。研究目的1筛选HCMV感染宿主在神经细胞前后差异表达显着的microRNAs;2研究miR-182在神经细胞上对HCMV复制的影响;3鉴定miR-182作用的靶基因;4分析miR-182在神经细胞上调控HCMV复制的分子机制。研究内容1 microRNA芯片筛选以及miR-182的水平检测;2 miR-182对干扰素免疫应答及HCMV复制的调控;3 miR-182的靶基因预测鉴定及其对miR-182调控干扰素免疫应答及HCMV复制的干预作用;4动物模型中miR-182 agomir对HCMV病毒复制的影响。研究方法1通过分析HCMV感染宿主细胞前后microRNA芯片数据(数据来源GEO数据库,Accession:GSE33584和GSE75305),挑选上调,下调最明显的8条microRNA验证;2 U-251MG,NPCs两株神经细胞在不同感染时间,不同感染浓度对miR-182水平的影响;3在U-251MG,NPCs两株神经细胞中过表达或者干扰miR-182后,检测HCMV拷贝数,病毒滴度以及病毒的两个关键蛋白(IE2与pp65)的表达;4在U-251MG,NPCs两株神经细胞中过表达或者干扰miR-182后,检测内源性IFN-α/β的生成;5将si-IFN-αreceptor I(IFNAR1)和si-IFNAR2转染U-251 MG和NPCs细胞,使IFNAR1与IFNAR2沉默,检测干扰素刺激因子(ISGs)、MxA与OAS1的表达,同时检测HCMV拷贝数与病毒滴度;6采用两种在线软件TargetScan 7.0(targetscan.org/)与miRanda(microrna.org/)预测miR-182的靶基因,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对可能作用的靶基因(the fork head box O3,FOXO3)进行验证。在HCMV感染前转染miR-182模拟物到U-251 MG和NPCs中,检测FOXO3及其下游基因IRF7的蛋白表达变化;7靶基因功能研究,通过构建pcDNA-FOXO3过表达质粒,将质粒与miR-182模拟物共同转染细胞进行过表达,检测FOXO3过表达对对miR-182调控干扰素免疫应答及HCMV复制的干预作用;8通过尾静脉将agomiR-182注射到5只小鼠中,使其在小鼠体内过表达,检测miR-182过表达对HCMV在小鼠体内复制的影响。研究结果1 HCMV感染细胞会导致宿主细胞microRNA表达谱的差异,其中miR-182上调变化最为显着。且该效应呈时间剂量依赖。2在U-251MG,NPCs两株神经细胞中,过表达miR-182能够抑制病毒复制,而沉默miR-182的表达上调HCMV滴度。3在U-251MG,NPCs两株神经细胞中过表达miR-182促进I型干扰素免疫应答,而沉默miR-182的表达抑制I型干扰素免疫应答。同时我们发现HCMV感染能够引起ISGs、MxA与OAS1表达上调,而干扰IFNAR1与IFNAR2可以解除这种上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还可以解除miR-182模拟物对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4通过两种不同软件,我们发现miR-182的靶基因可能为FOXO3。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证实FOXO3为miR-182的靶基因。另一方面,我们还发现在病毒感染情况下,miR-182过表达能够抑制FOXO3的表达,增强IRF7的转录活性。5 miR-182过表达促进干扰素免疫应答,抑制HCMV的复制。但是同时转染pcDNA-FOXO3以后,miR-182的抗病毒功能被抑制。正相反,同时转染si-IRF7后,miR-182的抗病毒功能得到增强。6在动物模型中miR-182过表达同样能够抑制HCMV的复制,且FOXO3和IRF7水平对应调控。研究结论1 HCMV感染神经细胞显着上调miR-182的表达。2神经细胞中miR-182过表达通过上调IFN-α/β的表达,激活下游ISGs、MxA与OAS1的表达,进而抑制HCMV的复制。3神经细胞中miR-182通过靶向抑制FOXO3,上调IRF7从而激活干扰素免疫应答,发挥抗病毒作用。4动物模型中miR-182过表达同样能够抑制HCMV的复制。(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李明[10](2019)在《口蹄疫病毒2B、3B蛋白对RLRs介导的Ⅰ型干扰素抑制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引起的一种猪、牛、羊等偶蹄动物急性、高度传染性的疾病。鉴于口蹄疫能够对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在我国为一类动物疫病。当前研究已证实FMDV编码的非结构蛋白L~(pro)、3A、3C~(pro),和结构蛋白VP1等具有抑制宿主先天性免疫应答的特性,但非结构蛋白2B、3B是否在抑制宿主天然免疫应答中发挥作用尚属未知。因此本研究主要对FMDV 2B、3B在天然免疫应答过程中的作用开展研究,以期阐明其在RIG-Ⅰ样受体(RIG-Ⅰ like receptors,RLR)介导的Ⅰ型干扰素应答中是否具有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利用反转录实时定量PCR(RT-qPCR)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发现FMDV 2B能显着降低HEK293T细胞中IFN-β、IL-6、ISG15的mRNA水平,并且能够显着抑制由Poly(I:C)诱导或SeV触发的IFN-β、NF-κB、ISRE启动子的激活,结果表明2B能抑制Ⅰ型干扰素和促炎细胞因子的转录激活。为探究FMDV 2B通过何种机制抑制HEK293T细胞中RLR介导的Ⅰ型干扰素应答,通过磷酸化检测发现FMDV 2B过表达后能抑制HEK293T细胞中TBK1和IRF3的磷酸化水平;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和Pull-Down实验结果表明FMDV 2B可与RIG-Ⅰ样受体RIG-Ⅰ、MDA5相互作用;此外,在HEK293T细胞中过表达2B后发现,FMDV2B能抑制RIG-Ⅰ、MDA5的转录水平,并能够抑制外源性和内源性RIG-Ⅰ、MDA5在蛋白水平表达,但不抑制VISA、TBK1、IRF3的表达。本研究还发现在HEK293T细胞中过表达FMDV 3B能显着抑制IFN-β、IL-6、ISG15的转录,并降低由Poly(I:C)诱导或SeV触发的IFN-β、NF-κB、ISRE启动子的激活。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表明,FMDV 3B在RIG-Ⅰ和MDA5水平调节RLR介导的Ⅰ型干扰素应答;RT-qPCR实验结果显示FMDV 3B过表达能下调RIG-Ⅰ、MDA5的转录水平。同时,我们发现FMDV 3B1/3B2/3B3叁种蛋白均能抑制HEK293T细胞中Ⅰ型干扰素相关启动子的活化。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FMDV 2B能与RIG-Ⅰ和MDA5相互作用,并抑制RIG-Ⅰ和MDA5的转录、表达;此外,FMDV 2B能抑制RLR信号通路中TBK1和IRF3的磷酸化,从而抑制Ⅰ型干扰素的表达。另外,FMDV 3B对HEK293T细胞中的Ⅰ型干扰素应答也具有抑制作用,并且FMDV3B1/3B2/3B3叁种蛋白均能够抑制Ⅰ型干扰素相关启动子的活化。本研究结果可以进一步提高我们对FMDV逃避宿主免疫系统机制的理解,同时也为开发新型口蹄疫疫苗以及制定更加有效的口蹄疫防控策略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型干扰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Ⅰ型干扰素诱导趋化因子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表达及与临床特征相关性。方法实时定量PCR检测52例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 PM)/皮肌炎(dermatomyositis, DM)患者及20名健康对照组(health donors, HD)PBMCs中5个经典的Ⅰ型干扰素趋化因子诱导基因: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 MCP-1)、干扰素诱导蛋白10(interferon-inducible protein-10, IP-10)、重组人干扰素诱导T细胞趋化物(interferon-inducible T cell alpha chemoattractant,I-TAC)、单核细胞趋化蛋白-2(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2, MCP-2)、人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1α, MIP-1α),计算趋化因子积分,并与相应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结果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组PBMC上述趋化因子的mRNA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MCP-1[180.4(54.1,501.1)比16.4(0.8,27.8)]、IP-10[320.4(104.8,534.7)比24.1(0.9,31.4)]、I-TAC[48.4(25.4,144.7)比24.1(3.6,31.3)]、MCP-2[201.6(104.3,658.7)比24.6(2.8,32.8)]、MIP-1α[168.3(110.4,527.6)比21.5(0.8,31.4)](Z=-4.775,-4.676,-4.479,-4.298,-5.022;P<0.0001)。且趋化因子积分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中显着增高[48.4(25.4,144.7)比2.2(0.6,4.0),Z=-5.630,P<0.01]。同一患者,与稳定期相比,疾病活动期的趋化因子积分显着升高(P<0.05)。结论 MCP-1、IP-10、I-TAC、MCP-2、MIP-1α的mRNA水平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PBMC中表达明显增高,趋化因子积分可能是反映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活动的生物学标志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型干扰素论文参考文献

[1].李想,黄文树,黄贝,徐继松,翟少伟.日本鳗鲡Ⅱ型干扰素基因(IFN-γ和IFN-γrel)的原核表达与纯化研究[J].海洋渔业.2019

[2].郑小蔚,陈小青,李秋兰,黄小兰,苏慧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外周血Ⅰ型干扰素诱导趋化因子的临床意义[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9

[3].陈亚坤,孙婧,蒋亚君,王昕昉,刘晓宇.Ⅰ型干扰素受体(Ifnar)基因敲除小鼠的繁育及基因型鉴定[J].实验动物科学.2019

[4].田浪,温贵兰,张升波,杨佰启,李昌红.从江香猪源Ⅰ、Ⅱ型干扰素生菜中融合表达及其生物活性[J].中国兽医学报.2019

[5].胡文,冯珣,张宝宝,闫志伟,徐玉生.Ⅰ型干扰素在犬类疾病病原学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9

[6].欧阳也,秦玉婷,姚超,沈南.利用ATAC-seq技术研究Ⅰ型干扰素通路活化后人单核细胞的染色质开放性改变[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7].武文姣.Miz1负性调控天然抗流感免疫中Ⅰ型干扰素表达的作用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9

[8].王文静,李素,王竞晗,仇华吉,肖书奇.USP18分子通过Ⅰ型干扰素通路影响猪瘟病毒复制的研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9

[9].何霞.神经细胞中MicroRNA-182靶向FOXO3激活Ⅰ型干扰素免疫应答发挥抗人巨细胞病毒作用[D].郑州大学.2019

[10].李明.口蹄疫病毒2B、3B蛋白对RLRs介导的Ⅰ型干扰素抑制作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论文知识图

抑制剂干扰素途径[189]功能分析λ受体系统模型及与I型干扰素本课题的主要技术路线标本质量检测图

标签:;  ;  ;  ;  ;  ;  ;  

型干扰素论文_李想,黄文树,黄贝,徐继松,翟少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