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庆农行实现移动支付(论文文献综述)
姚雨露[1](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行秀山支行“三农”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农业银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新阶段发挥着国有大行、金融主力军的作用。中国农业银行受历史传统因素影响,与农村经济发展始终拥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金融机构之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021“十四五”新征程的开启,在这个历史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农业银行将农村闲散的资金进行集中运用,并通过一系列惠民、惠农政策部署落实,满足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金融方面的需求。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农业银行的发展与农村、农业、农民(以下简称“三农”)业务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农业银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针对“三农”业务发展策略进行深层次思考,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基础问题的关键,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也是农业银行自身不断优化调整“三农”业务发展策略,形成可持续发展策略模式的有效路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业银行“三农”业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基于此,本文以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农业银行重庆秀山支行(以下简称“秀山农行”)“三农”业务发展策略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金融领域的理论知识与本人工作实践,运用PEST、SWOT等分析工具,对秀山农行“三农”业务发展的现状、宏观经济环境以及秀山农行“三农”业务发展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得出秀山农行在坚持立足县域、分类指导、产品创新和商业运作的原则之上,深耕乡村市场、加大“三农”信贷投放、加强“三农”渠道建设、健全风险管控机制、重视“三农”队伍建设的“三农”业务发展策略,并从资源倾斜保障、组织协调保障、改革赋能保障、外部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秀山农行“三农”业务发展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以期更好的促进秀山农行“三农”业务发展,同时也为其他银行农村地区分支机构提供“三农”业务发展的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
胡玲[2](2021)在《GA农商银行网点智能化转型下运营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升级,银行同时面临着外部同业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双重竞争,各大商业银行不得不纷纷探索符合本行实情的智能化改革之路,以四大行为首的大型银行利用自身优势与互联网四大巨头“BATJ”强强联合,拉开了数字化智能银行新生态的序幕,不仅加快了业务处理能力,打通了新的支付渠道,更是全方位提升了客户的体验感。跟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农商银行网点智能化改革之路不仅滞后,而且速度缓慢,那么如何结合自身优势、找准智能化转型的定位,提升行业竞争力,便成为了全国农信系统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由于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日益成熟,客户对于银行业务处理效率和能力、等待时间、办理业务的渠道都有了较高的要求,所以智能化改革绝不仅仅是铺设智能机具那么简单,更是对运营模式的颠覆性改造。本人通过拜读国内外商业银行智能化改革下运营策略的文献后,对农商银行的智能化改革也有了理论上的认识。本文以GA农商银行为研究对象,分析在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商银行基层网点的发展现状,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研法了解客户及银行内部员工对于其智能化改革的建议,再者,使用PEST和SWOT分析法,对GA农商银行智能化转型的内外部环境等进行了梳理,并提出GA农商银行网点智能化转型下运营策略的四大优化建议:优化网点布局、改造网点功能、升级自助设备、整合工作职能,全方位打造智能银行。最后,为了保证智能化转型下运营策略的顺利实施,笔者建议从软硬件配置、高素质人才、渠道建设、绩效考核制度四个方面提供保障措施,希望在强劲的后台支撑下,GA农商银行的智能化转型之路能够走得既快又稳,也对国内农商银行的智能化转型提供参考建议。
邹昌波[3](2021)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摘 要:近年来,我国在金融领域大力推进去杠杆、强监管等力度,引发了人们对金融创新利弊的深入讨论。支持者认为,金融创新能有效降低机构和消费者的交易成本,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脆弱性论者则认为,金融创新尤其是金融业务创新产生的过度信用扩张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因此,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企业和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监管降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仍然值得深入研究。在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仍是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金融机构,国内市场融资渠道也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占比相对较小,商业银行依然是经营信用活动的核心主体。因此,以商业银行为对象来考察我国金融创新具有现实价值。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遵循着“创新→监管→再创新→再监管”这一基本过程,因而研究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必须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监管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的提高,原来只从事国家指定金融活动的商业银行,也开始开展大量的金融业务创新,尤其是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的交叉金融业务、同业业务、金融市场业务等金融业务创新活动,已引起银行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紧扣金融创新过程以及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博弈过程,通过梳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脉络,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金融创新的特征以及对银行经营绩效、银行风险、企业经营绩效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而提出针对性业务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金融创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本文聚焦于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以及与金融创新相关并影响着金融业务创新效率的外部监管、公司治理、机制、有利条件等。本文所指的金融创新,包括交叉金融业务等新型业务,以及批发金融业务、机构金融业务等传统金融业务的改进。同时,与金融创新关联的制度,如商业银行的治理目标、组织方式、组织架构等,本文也纳入了研究范围。论文按照“金融创新理论→金融创新动因→金融创新内容与特征→金融创新评价→金融创新效应”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全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导论。本章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对金融创新的国内外研究总体现状、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进行了分析和介绍,最后给出了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第二章: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本章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首先,在严格界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等相关概念基础上,剖析了金融创新与金融业务创新与影子银行业务之间的关系;其次,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分类进行了分析;最后,重点讨论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和效应的相关理论观点,包括经济增长理论、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理论等。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本章首先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为节约资本耗用、突破信贷规模限制等而进行的监管套利,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其次,对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金融创新领域之一,即交叉金融业务的发展历程、模式与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业务的创新内容、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约束条件。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与现状评价。首先构建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评价体系,进而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作为样本,运用因子分子法对其综合能力进行了评价。其次,以我国37家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作为衡量指标,分析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并以非利息收入占总资产比重这一指标作为创新能力替代指标,对其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第五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本章首先基于我国2008—2019年37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了金融创新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有利于提升银行经营绩效,但依赖于银行自身对风险承担水平的把控;其次,根据实证结果,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银行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进一步探讨。第六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分析。本章利用我国2008—2019年37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以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刻画的金融创新对金融风险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在引入金融风险滞后项以后,所得到的实证结果依然稳健;第二,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比、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率和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风险;第三,商业银行资产报酬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对金融风险具有正相关关系。第七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本章利用我国A股2004—2019年上市企业的非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以委托贷款刻画的金融创新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样本来说,这一结论依然稳健;第二,企业经营活动净现金流、营业销售收入比率、资产负债率、无形资产规模、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和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三,企业资产规模对金融风险具有负向阻碍作用,而企业成立年限兼具正负两种效应。第八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本章通过DSGE模型阐释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机制,并通过设计相关的实证模型和变量指标,利用我国37家商业银行以及宏观层面2008—2019年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商业银行在进行交叉金融创新业务的时候会获得更高的收益;第二,以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刻画的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显着;第三,整体上,商业银行存贷比、盈利能力、资产规模、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支出、对外开放、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和城镇化对宏观经济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首先总结了研究结论,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监管的关系,认为金融业务创新与金融监管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其次,分析了我国金融业务创新监管需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资本监管不足、表外与同业监管不足、监管协调不够以及对系统性重要监管机构监管不足等方面;最后,从完善监管制度、完善资本监管和堵住监管套利三大方面提出了改进金融创新监管的方向和建议。论文的创新点:第一,对以商业银行交叉金融业务为代表的金融创新的前沿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交叉金融业务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前沿领域,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交叉金融业务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尤其是交叉金融业务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容和特征,及其宏微观影响,具有较好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第二,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特征以及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并采用理论建模、博弈分析、实证检验等多种手段分别从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对银行经营绩效、银行风险、企业经营绩效以及宏观经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多角度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宏微观影响。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的经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通过微观金融业务创新提高资本利用效率从而提升商业银行金融规模,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这种创新又会增加自身风险承担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金融风险的形成。对于企业而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整体上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样本来说,这一结论依然稳健。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会增加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但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第三,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的两个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特征进行联系,分别从创新的综合能力和中间业务收入两个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进行定量分析。本文认为,规模小的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方面表现出不稳定的特征,但是在风险管理创新能力方面表现比规模大的商业银行要稳定。同时,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第四,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波动影响的DSGE模型,并对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从理论上看,当金融创新的收益为正时,商业银行有动机将资金从传统借贷转移到金融创新业务中,从而逃避金融监管要求,进一步增加经济体的总产出与总消费。
常红芳[4](2020)在《P银行合川支行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拓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移动支付技术的进步,客户前往银行网点办理业务的频次越来越低,与银行之间的业务往来也逐渐转移到线上渠道。银行业等金融机构也在探索依托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带动新零售发展转型。其中手机银行因借助手机实现移动金融服务,既能降低银行的柜面交易成本,又能提高客户的粘性,对未来占领更多移动支付市场、扩大中间业务线上交易具有长远影响,因此已成为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的战略业务。而在农村地区拓展手机银行业务,既可以提高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又对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本文结合P银行手机银行发展情况,对合川支行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拓展情况进行研究。首先介绍P银行合川支行手机银行业务整体发展情况,然后对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找出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对P银行合川支行农村地区发展手机银行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村地区拓展手机银行业务的具体措施。最后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第一,P银行合川支行在农村地区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中,虽然面临一定的竞争压力,但是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环境下,对拓展手机银行业务是较为有利的。第二,P银行合川支行在农村地区拓展手机银行业务,一定要基于客户的实际情况,研究并制定适用于农村地区的产品优化措施、价格优惠措施、渠道延伸措施、促销措施、人员联动营销考评措施、过程管控等措施。第三,为落实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拓展具体措施,P银行合川支行一定要提供组织架构、人员队伍、运营支撑等方面的保障措施,进而带动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可持续发展。
李玉琛[5](2020)在《农行山东分行电子银行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已然令全球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技术力量不断推动着时代进步,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而银行业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型商业模式创新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令商业银行的服务效率和功能有了巨大的提高,网上银行、掌上银行、电话银行以及自助银行等业务已经成为引领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的新型业务。电子银行业务具有传统银行业务不能比拟的成本优势、服务优势等优点,操作起来便捷、高效,随着电子银行渠道越来越深入的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普遍的被大众接受和认可,电子银行业务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也是当前各家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因此如何应对来自电子银行业务市场的巨大的竞争压力,制定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行之有效的竞争战略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研究电子银行业务的竞争战略着手,从竞争战略理论和相关研究综述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通过对农业银行山东分行的电子银行业务所面临的竞争现状进行内外部环境分析、业务资源能力分析、价值链分析以及SWOT分析,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实践意义的差异化竞争战略以及保障其实施的措施。差异化战略主要是以客户需求为基础,提供在行业内别具一格的,比竞争者更优更具吸引力的产品或服务等。农行山东分行在电子银行业务方面选择差异化竞争战略能够通过建立特色优势来吸引客户,本文主要通过创新电子银行业务的产品及服务项目、服务模式和风控系统三方面来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采用了组织管理、营销、人力资源等多方面能够为实现差异化竞争战略提供有效支持的保障措施。本文先对农行山东分行的电子银行业务的背景和内容进行了简要的阐述,然后根据农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实际运营情况,结合理论分析研究,通过运用PEST分析法对农业银行山东分行电子银行业务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运用五力模型来分析农行山东分行电子银行业务所处的行业竞争环境,运用价值链分析来找寻农行电子银行业务的一些竞争优势,运用SWOT分析法来进行电子银行业务当前的综合态势分析。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分析得出农行山东分行的电子银行业务最适宜选择差异化竞争战略,继而围绕如何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来进行论述,详细阐述了选择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原因以及如何制定相关的差异化竞争战略实施方案和配套能够保障差异化竞争战略得以有效实施的措施,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够为商业银行在制定电子银行业务竞争战略方面提供相关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胡静[6](2020)在《中国建设银行石河子分行网络金融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网络金融是金融创新和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新形势下,商业银行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加快发展网络金融业务,对商业银行来说是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金融系统中重要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依靠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迎合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建行石河子分行作为经济落后、偏远地区的二级分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处于相对落后的态势。为践行总行发展规划,完成既定任务目标,必须要积极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网络金融业务营销策略。本文从四个部分对建行石河子分行网络金融业务的营销进行分析。首先,介绍了网络金融的定义,发展现状以及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然后,以建行石河子分行为分析对象,对其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目标、营销现状、发展态势进行分析,通过经营业绩、对网络金融部三分之二员工的调查访谈内容、对6家基层营业网点到店客户调查访谈内容以及针对基层营业网点营销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建行石河子分行当前网络金融业务营销存在的问题;接着,通过SWOT分析模型对建行石河子分行网络金融业务发展内部资源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环境的机遇和挑战逐项进行了研究,并对建行石河子分行发展网络金融业务面临的竞争环境进行分析,从石河子地区银行同业及互联网公司的网络金融业务营销策略中,借鉴先进经验;最后,根据建行新疆区分行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战略布局,结合石河子分行自身的经营特点,从产品、渠道、价格、促销四个方面提出了强化建行石河子分行网络金融业务营销的策略,并从资源、制度、文化三个方面为策略的实施制定了保障措施。研究表明,建行石河子分行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处于相对落后的态势,既有优势也有劣势。石河子建行要实现网络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在落实总行发展规划的同时,因地制宜地积极制定所在区域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营销策略,并且从多角度入手为策略的实施提供全面保障。只有顺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积极制定营销策略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策略的顺利实施,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才能发展到新的高度。
李雨珂[7](2020)在《新技术采用对银行客户满意度的影响 ——以农行睢宁支行为例》文中指出2019年8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已印发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提出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科技应用能力,实现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客户是银行一切经营活动的基础,是银行赖以生存发展的关键。当前,主流商业银行都在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工商银行提出建设“智慧银行”,从IT架构、科技研发、业务优化、场景应用等方面全面提升智慧化经营管理水平;建设银行实施金融科技战略,以“惠生活”平台、智慧手机银行、微信银行、智慧化云客服体系等为抓手,加快金融科技创新和应用;招商银行提出“金融科技型银行”战略定位,超常规投入人财物,建立创新孵化平台,产品迭代周期不到一个月。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银行服务中,被认为是提升顾客价值和提升顾客满意度的法宝。但新技术的采用是否能够显着的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本文试图揭示新技术在怎样的情景中,会对睢宁农行的客户满意度产生影响。对于支行的过程中,选择怎样的新技术更为有效,从而为支行创新产品的选择提供支持。本文通过结合创新扩散理论、顾客价值理论以及顾客满意度理论等内容,阐述新技术采用的相对优越性、兼容性、感知易用性、可试验性、可观察性对客户满意的影响,探究顾客价值的中介作用。对睢宁农行客户进行抽样调查,运用SPASS软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果:新技术产品服务的相对优越性、兼容性、感知易用性、可观察性对功能价值均有显着影响。新技术产品服务的相对优越性、兼容性、感知易用性对经济价值均有显着影响。可试验性对功能价值、经济价值没产生显着影响。新技术产品服务的相对优越性、易用性、可观察性均对客户满意度有显着影响,兼容性、可试验性对客户满意度不显着。顾客价值的二个维度,即功能性价值、经济价值对顾客满意度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功能性价值在相对优越性、可观察性、感知易用性与客户满意度存在中介作用,在兼容性及可试验性与顾客满意度间则无中介作用;经济价值在相对优越性、感知易用性与顾客满意度间存在中介作用,在兼容性、可观察性及可试验性与顾客满意度间则无中介作用。根据实证研究结论,然后结合睢宁农行实际情况,本文针对性的提出提升睢宁农行客户满意度的策略。该论文有图7幅,表27个,参考文献76篇。
潘颖红[8](2020)在《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中福建农信手机银行使用意愿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成为新兴的金融服务模式,作为金融行业主体的银行机构,也逐步从传统的柜台向更为便捷的移动网络化方向转移,因此移动支付应运而生,而手机银行作为移动支付的渠道之一,随着4G技术的全国推广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手机银行得以快速发展,成为了支撑移动支付的主流业务载体。作为一项技术变革性的金融业务—手机银行正在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正在成为银行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也是衡量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利用手机银行发展移动支付正在被国内外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所重视,并逐渐被放到战略发展目标地位。本文以在农村区域使用福建农信手机银行进行移动支付意愿为研究对象,结合福建农信手机银行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利用SWOT分析工具对其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发现福建农信手机银行的发展优势和机遇大于劣势和威胁,具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可以通过对客户群体的细分,发挥优势,化挑战为机遇,进一步稳固其在福建农村地区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采用Logit工具对农村地区使用福建农信手机银行进行移动支付的意愿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认为福建农信在农村地区手机银行的发展需要关注用户的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等重要内容,以此进一步确定在农村地区发展手机银行的战略目标。为实现战略目标,福建农信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要把握好政府发展普惠金融的良好机遇,用好农村区域发展政策,从政策研究、创新服务模式、细分客户群体、完善绩效考核、增加应用场景、提升动户率和提高客户体验度等多个方面制定福建农信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的实施策略,更好地实现短期战略目标和长期战略目标,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瓶颈,精准发力,为福建农信业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谢芳[9](2020)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H市农业银行战略转型路径与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经济正在高速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商业银行面临着宏观经济转型和互联网金融的双重冲击,曾经主要依靠的盈利方法和以存贷款为主的业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处于时代浪潮冲击之下的H市农业银行在外部营商环境和内部行业发展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积极主动地寻求自身的转型发展,改变中介地位弱化、客户流失严重,利润空间紧缩的现状,力求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谋求一席之地。本文在总结了战略管理理论、战略转型理论、互联网金融发展理论、商业银行转型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形式,着眼于对H市农业银行进行内外部环境分析和行业分析。在对江苏省以及H市银行业的发展现状做分析时,重点比较了四大国有银行的行业发展情况。内部环境分析涉及H市农业银行背景介绍、经营理念和经营现状,并基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最新进展,结合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发展对H市农业银行发展的战略环境进行分析。首先运用PEST分析法和五力模型对H市农业银行所处的外部环境、面临的行业竞争情况做了详细分析,再运用SWOT分析法研究H市农业银行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威胁,进一步明确H市农业银行在发展中遇到的存贷款业务、县域业务、数字化转型、经营转型、风控管理困难等瓶颈,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总结出H市农业银行转型制度模式、改革组织管理、创新业务产品、优化渠道模式、提升技术水平和改进风控模式六个方面的战略转型新路径,以及推进贷款业务全渠道投放、推进存款业务高质速增长、推进金融业务数字化转型、重点推进ETC业务营销、多手段稳固业务经营绩效和强化各类风险管防控体制的战略转型新策略以供相关决策参考。本文最后归纳总结了研究结论和不足之处。
郭文斌[10](2019)在《G银行增城支行互联网金融转型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具有透明度高、时效快、成本低、操作便捷等特点。其中众筹、网贷平台、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经营模式对传统商业银行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传统商业银行的融资中介角色被淡化,传统的业务模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在新时代金融市场的环境下,商业银行应该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制定适合商业银行需要的转型和战略规划是一个需要紧急处理的问题,必须在领导和决策过程中加以解决,制定战略转型的策略,从而实现更健康地发展。本文以G银行增城支行为例,在对互联网金融和战略转型策略充分的理解的基础上,对G银行增城支行的经营发展以及转型策略进行分析,得出一些结论和启示,给相关行业起到借鉴作用。首先是通过运用SWOT和五力模型两大分析研究工具,分析了G银行增城支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受到的挑战及其在转型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是从负债业务策略、资产业务策略、人力资源策略、风控机制和物理网点转型等五个方面采取措施。负债业务对策方面:重视用户体验,提升服务质量、简化产品操作流程,提升产品品质、优化移动支付业务,增加个性化设定等方面进行。在资产业务对策方面:设计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力打造上下联动的产品研发体系。在人力资源方面:采取有效的人才培养的策略,另外在培养时还应该注重对人才的管理,减少有关人才的流失。在风控机制上的转型对策:要着力加强风险管控能力建设、逐步完善风险管控的方法和有效防范化解存量风险。物理网点转型方面:增加大堂智能超级柜台,撤并低效网点,做好柜员营销转型。最后为了更好的保障G银行增城支行互联网金融转型的发展提出了四点保障措施,主要有组织架构的保障、人力资源的保障、信息系统的保障和风险管理的保障等方面来进行实施。总之,G银行增城支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所实施的转型,可以直接促进G银行增城支行有效发展,扩大金融服务的内涵和空间,同时提高核心的竞争力,并为促进社会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重庆农行实现移动支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庆农行实现移动支付(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背景下农行秀山支行“三农”业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农村金融的研究 |
1.2.2 关于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策略的研究 |
1.2.3 关于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研究 |
1.2.4 国内外研究评价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三农” |
2.1.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2.1.3 农村金融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农业信贷补贴论 |
2.2.2 农村金融市场论 |
2.2.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第3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秀山农行“三农”业务发展现状 |
3.1 农行“三农”业务发展历程 |
3.2 秀山农行“三农”业务发展现状 |
3.2.1 农村支付结算 |
3.2.2 农户数据库 |
3.2.3 “三农”渠道建设 |
3.2.4 农业信贷支持 |
3.3 秀山农行“三农”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1 农村客户基础薄弱 |
3.3.2 农业信贷支持力度不够 |
3.3.3 渠道延伸服务能力不足 |
3.3.4 风险管控机制不健全 |
3.3.5 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
第4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秀山农行“三农”业务环境分析 |
4.1 乡村振兴背景下秀山农行“三农”业务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乡村振兴背景下秀山农行“三农”业务同业分析 |
4.2.1 秀山县银行情况统计 |
4.2.2 “三农”业务竞争加剧 |
4.2.3 “三农”业务竞争者分析 |
4.3 乡村振兴背景下秀山农行“三农”业务SWOT分析 |
4.3.1 优势 |
4.3.2 劣势 |
4.3.3 机遇 |
4.3.4 威胁 |
第5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秀山农行“三农”业务发展策略 |
5.1 乡村振兴背景下秀山农行“三农”业务发展目标 |
5.2 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业务发展指导思想及原则 |
5.2.1 指导思想 |
5.2.2 发展原则 |
5.3 乡村振兴背景下秀山农行“三农”业务发展策略选择 |
5.3.1 深耕乡村市场,“掐尖”优质客户 |
5.3.2 加大信贷支持,助力乡村发展 |
5.3.3 加强渠道建设,打造乡村振兴联络站 |
5.3.4 健全风控机制,促进“三农”业务稳健发展 |
5.3.5 加强人才建设,夯实乡村振兴队伍基础 |
第6章 实施“三农”业务发展策略的保障措施 |
6.1 基础资源保障 |
6.1.1 人力资源保障 |
6.1.2 财务资源保障 |
6.2 组织协调保障 |
6.3 改革赋能保障 |
6.4 外部支持保障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2)GA农商银行网点智能化转型下运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运营管理理论 |
2.2.2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
2.3 相关分析模型 |
2.3.1 PEST分析 |
2.3.2 SWOT分析 |
第3章 GA农商银行基本情况及运营模式分析 |
3.1 GA农商银行简介 |
3.1.1 GA农商银行基本情况 |
3.1.2 GA农商银行组织架构 |
3.1.3 GA农商银行员工综合素质分析 |
3.1.4 GA农商银行客户层次分析 |
3.2 GA农商银行运营情况概述 |
3.2.1 GA农商银行网点布局情况 |
3.2.2 GA农商银行网点处理业务模式 |
3.2.3 GA农商银行网点硬件配置 |
3.2.4 智能化改革的需求调查 |
3.3 GA农商银行运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机构布局不合理 |
3.3.2 智能产品研发滞后 |
3.3.3 业务流程繁琐 |
3.3.4 线上渠道缺乏布局 |
第4章 GA农商银行网点智能化运营环境分析 |
4.1 GA农商银行网点智能化运营PEST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GA农商银行网点智能化运营SWOT分析 |
4.2.1 优势分析 |
4.2.2 劣势分析 |
4.2.3 机会分析 |
4.2.4 威胁分析 |
第5章 GA农商银行网点智能化运营策略 |
5.1 市场定位 |
5.1.1 “智能化”银行 |
5.1.2 “综合化”银行 |
5.1.3 “合规化”银行 |
5.2 GA农商银行智能化转型下的运营策略 |
5.2.1 优化网点布局,建设“智能银行” |
5.2.2 改造网点功能,打造“智能网点” |
5.2.3 升级自助设备,融通“智能渠道” |
5.2.4 整合工作职能,提升“智能服务” |
第6章 GA农商银行网点智能化运营的保障措施 |
6.1 先进的软硬件配置 |
6.2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
6.3 渠道建设的协同整合 |
6.4 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 |
第7章 总结和研究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关于银行网点智能化服务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关于银行网点智能化服务的访谈问卷 |
致谢 |
(3)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金融创新研究现状 |
1.2.2 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发展 |
1.2.3 金融创新与企业经营绩效 |
1.2.4 金融创新与宏观经济发展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1.5 本文不足之处 |
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金融创新与金融业务创新 |
2.1.2 交叉金融业务与影子银行业务 |
2.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分类 |
2.2.1 融资金融创新与非融资金融创新 |
2.2.2 有效金融创新与无效金融创新 |
2.3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理论 |
2.3.1 追逐利润的动因 |
2.3.2 顺应供给的动因 |
2.3.3 规避管制的动因 |
2.3.4 完善市场的动因 |
2.4 金融发展理论 |
2.4.1 金融发展理论 |
2.4.2 金融深化理论 |
2.5 金融创新理论与金融风险理论 |
2.5.1 金融创新理论 |
2.5.2 金融风险理论 |
2.6 金融监管理论 |
2.7 本章小结 |
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 |
3.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 |
3.1.1 监管套利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 |
3.1.2 顺应需求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部动力 |
3.1.3 增强竞争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外部压力 |
3.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
3.2.1 我国商业银行交叉金融业务创新 |
3.2.2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业务创新 |
3.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特征分析 |
3.3.1 交叉金融业务创新表现出的主要特征 |
3.3.2 传统金融业务创新表现出的主要特征 |
3.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环境条件 |
3.4.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监管不足 |
3.4.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运行机制 |
3.4.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有利条件 |
3.5 本章小结 |
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与现状分析 |
4.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 |
4.2 基于综合能力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 |
4.2.1 评价方法与模型 |
4.2.2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
4.2.3 评价结果与现状分析 |
4.3 基于中间业务收入的商业银行创新能力评价 |
4.3.1 指标选择 |
4.3.2 样本与数据 |
4.3.3 测算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
5.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自身经营绩效的理论分析 |
5.2 模型设计与变量指标 |
5.2.1 模型设定 |
5.2.2 变量选择 |
5.2.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5.3 实证结果与讨论 |
5.3.1 模型检验 |
5.3.2 实证结果分析 |
5.3.3 面板门槛回归分析 |
5.4 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分析 |
6.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银行风险的理论分析 |
6.1.1 基本假设 |
6.1.2 博弈过程 |
6.1.3 融资市场 |
6.1.4 金融创新对博弈均衡的影响 |
6.2 研究假说 |
6.3 实证模型、变量与数据 |
6.3.1 模型设定 |
6.3.2 变量选择 |
6.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1 模型检验 |
6.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
6.5 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
6.6 本章小结 |
7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
7.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企业绩效的理论分析 |
7.2 研究假说 |
7.3 模型、变量与数据 |
7.3.1 模型设定 |
7.3.2 变量选择 |
7.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7.4.1 模型检验 |
7.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8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
8.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宏观经济的理论分析 |
8.1.1 基本模型 |
8.1.2 参数校准 |
8.1.3 传导机制分析 |
8.2 加入企业创新的进一步分析 |
8.2.1 基本模型 |
8.2.2 创新与经济增长 |
8.3 实证模型、变量与数据 |
8.3.1 实证模型设定 |
8.3.2 变量选择 |
8.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8.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8.4.1 模型检验 |
8.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
8.5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2.1 完善监管制度 |
9.2.2 完善资本监管 |
9.2.3 减少监管套利 |
9.2.4 强化风险管理能力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P银行合川支行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拓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 |
2.1 手机银行概述 |
2.1.1 基本概念 |
2.1.2 发展历程 |
2.1.3 主要功能 |
2.2 相关理论 |
2.2.1 市场营销理论 |
2.2.2 体验经济理论 |
2.2.3 消费者市场细分理论 |
3 P银行合川支行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
3.1 P银行合川支行概况 |
3.1.1 P银行概况 |
3.1.2 P银行合川支行简介 |
3.2 P银行合川支行手机银行业务现状 |
3.2.1 P银行手机银行产品及功能介绍 |
3.2.2 合川支行手机银行业务整体发展状况 |
3.3 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
3.3.1 客户量增长缓慢 |
3.3.2 农村客户活跃度较低 |
3.3.3 手机银行的替代作用有限 |
3.4 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
3.4.1 对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重视不够 |
3.4.2 对农村客户的需求定位不准确 |
3.4.3 农村客户对手机银行的接纳程度相对较低 |
3.4.4 营销宣传效果较差 |
3.4.5 绩效考评导向不精准 |
4 P银行合川支行拓展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的环境分析 |
4.1 外部环境分析 |
4.1.1 政策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竞争环境分析 |
4.2.1 手机银行产品分析 |
4.2.2 手机银行营销方式分析 |
4.3 内部条件分析 |
4.3.1 客户基础广泛 |
4.3.2 品牌影响力较强 |
4.3.3 运营支撑基本完善 |
4.3.4 经营管理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
4.4 SWOT分析 |
5 P银行合川支行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拓展措施的设计 |
5.1 总体思路 |
5.2 基本原则 |
5.2.1 适用性 |
5.2.2 安全性 |
5.2.3 效益性 |
5.3 基本目标 |
5.3.1 实现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村村通” |
5.3.2 抓牢农村地区价值客户 |
5.3.3 提高农村网点经营效益 |
5.4 具体拓展措施 |
5.4.1 产品升级和服务功能组合措施 |
5.4.2 价格及活动优惠措施 |
5.4.3 宣传推广措施 |
5.4.4 渠道延伸措施 |
5.4.5 人员联动营销激励考评措施 |
5.4.6 过程管控措施 |
6 农村地区拓展手机银行业务的相关保障 |
6.1 组织保障 |
6.2 人员保障 |
6.3 运营支撑保障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农行山东分行电子银行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竞争战略理论 |
2.1.1 差异化竞争战略理论 |
2.1.2 集中化竞争战略理论 |
2.1.3 成本领先竞争战略理论 |
2.2 相关研究评述 |
第3章 农行山东分行电子银行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
3.1 农行山东分行电子银行业务简介 |
3.2 农行山东分行电子银行业务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法律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文化环境 |
3.2.4 科学技术环境 |
3.3 农行山东分行电子银行业务五力模型分析 |
3.3.1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3.2 替代品威胁 |
3.3.3 潜在进入者 |
3.3.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3.5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
3.4 农行山东分行电子银行业务外部因素矩阵分析 |
第4章 农行山东分行电子银行业务内部环境分析 |
4.1 农行山东分行电子银行业务资源分析 |
4.1.1 人力资源 |
4.1.2 组织柔性 |
4.1.3 渠道资源 |
4.1.4 企业文化 |
4.2 农行山东分行电子银行业务能力分析 |
4.2.1 组织管理能力 |
4.2.2 技术研发能力 |
4.2.3 市场营销能力 |
4.3 农行山东分行电子银行业务价值链分析 |
4.3.1 基本活动 |
4.3.2 支持活动 |
4.4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
第5章 农行山东分行电子银行业务的竞争战略制定 |
5.1 农行山东分行电子银行业务的SWOT分析 |
5.1.1 农行山东分行电子银行业务的优势 |
5.1.2 农行山东分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劣势 |
5.1.3 农行山东分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机遇 |
5.1.4 农行山东分行电子银行业务所面临的威胁 |
5.1.5 SWOT矩阵分析 |
5.2 农行山东分行电子银行业务竞争战略的目标 |
5.2.1 农行山东分行电子银行业务竞争战略定位 |
5.2.2 农行山东分行电子银行业务竞争目标 |
5.3 农行山东分行电子银行业务竞争战略的选择 |
5.4 农行山东分行电子银行业务竞争战略的实施 |
5.4.1 构建差异化服务模式 |
5.4.2 试点特色差异化创新项目 |
5.4.3 建立差异化风控系统 |
第6章 农行山东分行电子银行业务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加强跨行业深度合作 |
6.2 做好市场营销 |
6.2.1 营销推广 |
6.2.2 营销团队 |
6.3 完善绩效考核与薪酬福利分配制度 |
6.4 强化组织管控能力 |
6.5 推进研发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中国建设银行石河子分行网络金融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商业银行网络金融业务营销概述 |
2.1 网络金融业务 |
2.1.1 网络金融的定义 |
2.1.2 网络金融的发展现状 |
2.2 网络金融业务的比较优势 |
2.2.1 网络金融业务相较于传统金融业务的优势 |
2.2.2 网络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 |
2.3 商业银行网络金融业务营销理论及分析工具 |
2.3.1 营销4P理论 |
2.3.2 SWOT分析 |
第三章 建行石河子分行网络金融业务营销现状、态势及问题 |
3.1 建设银行网络金融发展历程 |
3.2 建设银行网络金融业务发展目标 |
3.2.1 总行发展战略 |
3.2.2 石河子分行发展目标 |
3.3 建行石河子分行网络金融业务营销现状 |
3.3.1 建行石河子分行网络金融产品种类 |
3.3.2 主要产品定价情况 |
3.3.3 网络金融产品的营销渠道 |
3.3.4 网络金融业务宣传方式 |
3.4 建行石河子分行网络金融业务发展态势 |
3.4.1 建行石河子分行网络金融业务动态发展趋势 |
3.4.2 建行石河子分行网金业务业绩指标系统内排名情况 |
3.5 建行石河子分行网络金融业务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
3.5.1 客户覆盖度低阻碍经营业绩 |
3.5.2 客户活跃水平不高影响KPI考核 |
3.5.3 重点业务推进不力落后全疆全国 |
3.6 建行石河子分行网络金融业务营销现存问题 |
3.6.1 对网金部工作人员进行调查访谈分析现存问题 |
3.6.2 对石河子建行网金业务目标客户进行调查访谈分析现存问题 |
3.6.3 对基层营销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现存问题 |
第四章 建行石河子分行网络金融业务营销策略分析 |
4.1 建行石河子分行网络金融业务SWOT分析 |
4.1.1 优势分析 |
4.1.2 劣势分析 |
4.1.3 机会分析 |
4.1.4 威胁分析 |
4.2 建行石河子分行网络金融业务竞争对手策略分析 |
4.2.1 石河子地区银行同业网络金融业务营销策略对比 |
4.2.2 互联网公司网络金融业务营销策略对比 |
第五章 强化建行石河子分行网络金融业务营销的对策 |
5.1 提升产品影响力 |
5.2 拓展营销渠道 |
5.3 优化服务价格 |
5.4 完善促销方式 |
第六章 建行石河子分行网络金融业务营销策略的保障措施 |
6.1 资源保障 |
6.2 制度保障 |
6.3 文化保障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7)新技术采用对银行客户满意度的影响 ——以农行睢宁支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创新扩散理论 |
2.2 顾客价值理论 |
2.3 顾客满意度理论 |
3 研究假设及模型 |
3.1 研究模型 |
3.2 变量定义 |
3.3 研究假设的提出 |
4 研究设计 |
4.1 问卷设计 |
4.2 变量测量 |
4.3 调查样本选择 |
4.4 问卷发放与回收 |
5 实证研究 |
5.1 调查问卷描述分析 |
5.2 问卷数据描述性统计 |
5.3 信度效度分析 |
5.4 相关性分析 |
5.5 回归分析 |
5.6 顾客价值中介作用检验 |
5.7 假设检验结果 |
5.8 讨论及结论 |
6 对策建议—以农行睢宁支行为例 |
6.1 农业银行睢宁支行业务发展基本情况 |
6.2 提升睢宁农行客户满意度的具体策略 |
7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中福建农信手机银行使用意愿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相关概念研究 |
1.2.2 移动支付研究综述 |
1.2.3 手机银行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点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移动支付 |
2.1.2 手机银行 |
2.2 相关理论 |
2.2.1 交易成本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商业银行战略理论 |
3 福建农信手机银行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福建农信概况 |
3.2 福建农信手机银行发展概况 |
3.2.1 福建农信手机银行业务推出背景 |
3.2.2 福建农信手机银行发展历程 |
3.2.3 福建农信手机银行发展现状 |
3.2.4 福建农信手机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
4 福建农信手机银行发展的SWOT分析 |
4.1 S(优势) |
4.2 W(劣势) |
4.3 0 (机会) |
4.4 T(威胁) |
5 福建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中手机银行使用意愿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模型和假设 |
5.1.1 模型建立 |
5.1.2 变量定义和假设 |
5.2 问卷设计和数据搜集 |
5.2.1 问卷设计 |
5.2.2 数据搜集 |
5.2.3 数据分析方法 |
5.3 数据分析结果 |
5.3.1 描述性分析 |
5.3.2 信度分析 |
5.3.3 效度分析 |
5.3.4 因子分析 |
5.3.5 有序Logistic分析 |
6 福建农信手机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战略选择 |
6.1.1 福建农信手机银行发展战略目标 |
6.1.2 福建农信手机银行发展战略路径 |
6.2 福建农信手机银行发展实施策略 |
6.2.1 加强发展政策研究 |
6.2.2 创新服务新模式 |
6.2.3 细分手机银行客户群体 |
6.2.4 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
6.2.5 增加手机银行应用场景 |
6.2.6 提升手机银行动户率 |
6.2.7 提高客户体验度 |
7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互联网金融背景下H市农业银行战略转型路径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理论背景 |
1.1.2 行业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2.1 战略相关理论综述 |
2.1.1 战略管理理论 |
2.1.2 战略转型理论 |
2.1.3 核心能力理论 |
2.1.4 核心能力的特征 |
2.2 国内外对互联网金融相关研究与理论综述 |
2.2.1 国外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 |
2.2.2 国内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 |
2.3 国内外商业银行转型理论文献综述 |
2.3.1 国外商业银行转型理论文献综述 |
2.3.2 国内商业银行转型理论文献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H市农业银行内外部环境分析及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H市农业银行内部环境分析 |
3.1.1 H市农业银行的背景介绍 |
3.1.2 H市农业银行的经营理念 |
3.1.3 H市农业银行经营现状 |
3.2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H市农业银行外部环境分析 |
3.2.1 互联网金融技术革新及我国的发展现状 |
3.2.2 PEST分析 |
3.2.3 五力模型下的行业竞争分析 |
3.3 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3.3.1 江苏省银行业发展现状 |
3.3.2 H市银行业发展现状 |
3.3.3 H市四大国有银行发展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H市农业银行战略转型的原因分析及SWOT分析 |
4.1 H市农业银行受互联网金融影响战略转型的原因分析 |
4.1.1 H市农业银行外部原因分析 |
4.1.2 H市农业银行内部原因分析 |
4.2 H市农业银行受互联网金融影响战略转型的SWOT分析 |
4.2.1 农业银行拥有的优势分析 |
4.2.2 农业银行存在的劣势分析 |
4.2.3 农业银行具备的机遇分析 |
4.2.4 农业银行面临的威胁分析 |
4.2.5 基于SWOT分析的战略转型选择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互联网金融影响下H市农业银行的发展路径选择 |
5.1 H市农业银行的战略转型背景 |
5.2 H市农业银行的战略转型方向 |
5.3 H市农业银行的战略转型思路 |
5.4 H市农业银行的战略转型路径 |
5.4.1 转型制度模式 |
5.4.2 改革组织管理 |
5.4.3 创新业务产品 |
5.4.4 优化渠道模式 |
5.4.5 提升技术水平 |
5.4.6 改进风控模式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互联网金融影响下H市农业银行的转型应对策略 |
6.1 推进贷款业务全渠道投放 |
6.1.1 积极推进普惠金融 |
6.1.2 积极推进县域发展 |
6.1.3 积极建设重大项目 |
6.1.4 积极提升个人消费 |
6.2 推进存款业务高质速增长 |
6.2.1 以量价平衡优存 |
6.2.2 以扩户提质引存 |
6.2.3 以公私联动增存 |
6.2.4 以流量经营稳存 |
6.3 推进金融业务数字化转型 |
6.3.1 加快惠农系列品牌建设 |
6.3.2 加快推进移动金融发展 |
6.3.3 加快线上融资业务发展 |
6.3.4 加快智慧场景平台建设 |
6.3.5 加快推进银客链接系统 |
6.4 重点推进ETC业务营销 |
6.4.1 重视新兴ETC营销 |
6.4.2 抢抓ETC发展机遇 |
6.4.3 切实加强业务督导 |
6.5 多手段稳固业务经营绩效 |
6.5.1 巩固传统业务 |
6.5.2 发力新兴业务 |
6.5.3 加大成本管控 |
6.5.4 加快干部培养 |
6.5.5 完善内部考核 |
6.6 强化各类风险管防控体制 |
6.6.1 强化信用风险防控 |
6.6.2 强化案件风险防控 |
6.6.3 强化监督执纪问责 |
6.6.4 强化内外权益管控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及后续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G银行增城支行互联网金融转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
1.2.2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
1.2.3 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转型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础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2.1 互联网金融概述 |
2.1.1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
2.1.2 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
2.1.3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商业模式 |
2.2 互联网金融转型与传统银行业务的影响 |
2.2.1 对负债业务的影响 |
2.2.2 对资产业务的影响 |
2.2.3 对中间业务的影响 |
2.3 国内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转型 |
2.3.1 工商银行互联网金融 |
2.3.2 民生银行互联网金融 |
2.3.3 平安银行互联网金融 |
2.4 商业银行互联网转型分析方法 |
2.4.1 SWOT分析法 |
2.4.2 五力模型分析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银行增城支行互联网金融转型动因及现状分析 |
3.1 G银行增城支行概况 |
3.1.1 基本情况 |
3.1.2 产品类别 |
3.1.3 经营特点 |
3.2 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初步实践 |
3.2.1 加强了电子渠道建设 |
3.2.2 创新了产品的服务功能 |
3.2.3 推出了服务社区理念 |
3.3 转型的外部动因 |
3.3.1 外部环境的改变 |
3.3.2 竞争者与顾客的影响 |
3.3.3 产品服务群体的影响 |
3.4 转型的内部动因 |
3.4.1 现行战略发展的需要 |
3.4.2 经营业务受到的冲击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银行增城支行互联网金融转型环境与问题分析 |
4.1 G银行增城支行互联网金融转型SWOT分析 |
4.1.1 现有的优势 |
4.1.2 经营的劣势 |
4.1.3 面临的机遇 |
4.1.4 面临的威胁 |
4.2 G银行增城支行五力模型分析 |
4.2.1 买方议价能力 |
4.2.2 卖方议价能力 |
4.2.3 替代产品威胁 |
4.2.4 新进入者的威胁 |
4.2.5 业内竞争对手威胁 |
4.3 G银行增城支行互联网转型存在的问题 |
4.3.1 渠道集成管理有待完善 |
4.3.2 物理网点定位布局模糊 |
4.3.3 大数据技术应用需要加强 |
4.3.4 转型创新激励机制不完善 |
4.3.5 金融监管缺乏完善的制约 |
4.3.6 主营业务市场占有率下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G银行增城支行互联网金融转型对策 |
5.1 负债业务的互联网转型对策 |
5.1.1 重视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 |
5.1.2 简化产品操作流程 |
5.1.3 增加个性化业务设定 |
5.2 资产业务互联网转型对策 |
5.2.1 设计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
5.2.2 打造上下联动的产品研发体系 |
5.3 人才引进与培养的转型策略 |
5.3.1 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
5.3.2 重视人才管理 |
5.4 风控机制的转型对策 |
5.4.1 加强风险管控能力建设 |
5.4.2 完善风险管控方法 |
5.4.3 防范化解存量风险 |
5.5 物理网点与机具设备转型策略 |
5.5.1 逐步撤销网点数量 |
5.5.2 增加大堂智能超级柜台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G银行增城支行互联网金融转型实施和保障 |
6.1 组织架构保障 |
6.1.1 完善产品营销体系架构 |
6.1.2 持续推进综合化支行改革 |
6.2 人力资源保障 |
6.2.1 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
6.2.2 完善人员绩效考核机制 |
6.3 信息系统保障 |
6.3.1 发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作用 |
6.3.2 优化银行业务流程操作系统 |
6.3.3 构建大数据的服务系统 |
6.4 风险管理保障 |
6.4.1 加强信贷资产质量管理 |
6.4.2 加强合规内控管理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重庆农行实现移动支付(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背景下农行秀山支行“三农”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姚雨露.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2]GA农商银行网点智能化转型下运营策略研究[D]. 胡玲.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3]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D]. 邹昌波. 四川大学, 2021(12)
- [4]P银行合川支行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拓展研究[D]. 常红芳. 西南大学, 2020(05)
- [5]农行山东分行电子银行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李玉琛. 山东大学, 2020(05)
- [6]中国建设银行石河子分行网络金融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胡静.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7]新技术采用对银行客户满意度的影响 ——以农行睢宁支行为例[D]. 李雨珂.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8]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中福建农信手机银行使用意愿的实证研究[D]. 潘颖红.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9]互联网金融背景下H市农业银行战略转型路径与策略研究[D]. 谢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10]G银行增城支行互联网金融转型策略研究[D]. 郭文斌.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