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刺激时间间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腓骨,效应,记忆,性腺,胃镜,范式,睾丸。
刺激时间间隔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王珂,张蕾,彭瑞霞[1](2019)在《含服盐酸达克罗宁胶浆后不同间隔时间行胃镜检查对患者咽喉部刺激及祛泡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含服盐酸达克罗宁胶浆后不同间隔时间行胃镜检查对患者咽喉部刺激及祛泡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行胃镜检查的42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胃镜检查前不服用任何药物,其余3组均给予10 mL盐酸达克罗宁胶浆含服,B、C、D组分别于含服5 min、10 min、15 min后行胃镜检查,比较四组患者胃镜清晰度、麻醉效果总有效率、祛泡总有效率及记录不良反应和药物毒副作用。结果 B、C、D叁组的各部位黏膜视野可见度评分均低于A组(P<0.01),C组、D组的评分低于B组(P<0.01),C组和D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叁组的咽部黏膜表面麻醉效果总有效率均优于A组(P<0.01),C组和D组总有效率优于B组(P<0.01),C组和D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叁组的祛泡总有效率均优于A组(P<0.01),C组和D组总有效率优于B组(P<0.01),C组和D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服盐酸达克罗宁胶浆能够提高胃镜视野清晰度,减轻对咽喉部刺激,提高祛泡效果,无明显不良反应,且含服10 min以上效果更佳。(本文来源于《右江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葛瑞东,白硕,徐瑞泽,崔婷捷,陈晔[2](2017)在《不同间隔时间下指压穴位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的表面肌电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确定指压穴位刺激法诱发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胫前肌、腓骨长短肌收缩的即刻效应最大化的时间间隔。方法:21例偏瘫患者,在仰卧位屈髋60°屈膝90°时,分别在患侧踝背屈、外翻最大等长收缩、指压刺激患侧足临泣穴以及指压刺激患侧足临泣穴同时最大等长收缩叁种情形下,观察分别间隔3s、6s、9s连续10次刺激,患侧胫前肌、腓骨长短肌的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MG,iEMG)的变化趋势。结果:①患侧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连续十次最大等长收缩,间隔3s时,自第四次收缩胫前肌的兴奋性开始逐步下降,自第五次收缩腓骨长短肌的兴奋性开始逐步下降;间隔6s时,自第七次收缩胫前肌的兴奋性开始逐步下降,自第六次收缩腓骨长短肌的兴奋性开始逐步下降;间隔9s时,自第九次收缩胫前肌的兴奋性开始逐步下降,腓骨长短肌的兴奋性无显着变化;②连续指压刺激患侧足临泣穴十次,间隔3s时,自第二次刺激胫前肌的兴奋性开始逐步升高,第五到第七次达到峰值,自第八次开始逐步回落至第一次的水平,自第叁次腓骨长短肌的兴奋性开始逐步升高,第五到第六次达到峰值,自第七次开始逐步回落至第一次的水平;间隔6s时,自第叁次刺激胫前肌的兴奋性开始逐步升高,第六到第七次达到峰值,自第七次开始逐步回落至第一次的水平,自第二次腓骨长短肌的兴奋性开始逐步升高,第五到第七次达到峰值,自第八次开始逐步回落至第一次的水平;间隔9s时,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的兴奋性无显着变化;叁组峰值间比较,间隔3s组高于6s组高于9s组;③连续指压刺激患侧足临泣穴同时最大等长收缩十次,间隔3s时,自第二次刺激胫前肌的兴奋性开始逐步升高,第叁到第五次达到峰值,自第六次开始逐步回落至第一次的水平,自第二次腓骨长短肌的兴奋性开始逐步升高,第四次达到峰值,自第五次开始逐步回落至第一次的水平;间隔6s时,自第二次刺激胫前肌的兴奋性开始逐步升高,第五到第六次达到峰值,自第八次开始逐步回落至第一次的水平,自第叁次腓骨长短肌的兴奋性开始逐步升高,第叁到第六次达到峰值,自第七次开始逐步回落至第一次的水平;间隔9s时,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的兴奋性无显着变化;叁组峰值间比较,间隔3s组高于6s组高于9s组。结论:①随着间隔时间地延长,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连续最大等长收缩后的兴奋性趋于稳定,间隔时间越短,兴奋性下降越快;②连续指压刺激患侧足临泣穴,随着间隔时间地延长,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兴奋性升高的速度和幅度趋于平缓;③连续指压刺激患侧足临泣穴同时最大等长收缩,随着间隔时间地延长,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兴奋性升高的速度和幅度趋于平缓,但兴奋性升高的速度和幅度高于单纯指压刺激足临泣穴。(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针灸康复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暨山东针灸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8-19)
董蕊[3](2017)在《不同刺激时间间隔条件下负启动对注意瞬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变化启动刺激与注意瞬脱中的目标刺激之间的刺激时间间隔(SOA),探索负启动对注意瞬脱的影响。方法两个实验均为3(启动条件)×8(P位置)被试内设计。结果实验1(SOA=460ms)中,P3位置上忽略重复条件的正确率低于控制条件的正确率,负启动效应出现;实验2(SOA=700ms)中,P1位置上忽略重复条件的正确率高于控制条件的正确率,负启动效应减小。结论启动范式可以改变目标T的任务难度,进而影响探测刺激P的正确识别,支持注意瞬脱两阶段模型。这表明使用负启动范式和RSVP范式相结合的双任务范式可以改变目标刺激T的任务难度,在方法学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人类工效学》期刊2017年01期)
张蔚欣,郑希付[4](2016)在《条件性刺激与非条件性刺激的时间间隔对条件性恐惧消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记忆的形成和存储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已经巩固了的记忆并不是稳定不变的。当已巩固的记忆被重新提取时,会进入活跃状态且必须经过重新稳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叫做记忆再巩固。运用传统消退训练减少恐惧记忆,随着时间的增长会引起恐惧记忆的返回。提取消退范式是基于记忆再巩固理论,通过单独呈现一个提取试次,然后利用消退训练能够改变条件刺激的恐惧效价的特点,将其应用到记忆再巩固时间窗,以达到改写之前的条件性恐惧记忆,从而有效阻止条件性恐惧反应。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提取都能有效使记忆进入再巩固状态。在提取阶段发生预期错误是记忆进入再巩固阶段的边界条件。该研究采用条件性恐惧范式,在提取阶段改变CS与US的时间间隔,以皮电作为反应指标,探讨提取阶段的预期错误是否是进入记忆再巩固过程的边界条件。本研究采用不同颜色的几何图形作为CS,US采用轻微的腕部电击,数据收集主要采用皮肤电。CS与US的时间间隔设置为2s,4s,8s共叁个组。结果发现:(1)在自发恢复测试中,2s组对条件刺激的皮电反应显着低于4s组。(2)在自发恢复测试阶段,8s组对条件刺激的皮电反应显着低于4s组。(3)在重建测试阶段,8s组对条件刺激的皮电反应显着低于4s组。实验结果表明,提取消退范式有效地阻断了条件性恐惧的自发恢复和重建效应,当提取阶段与习得阶段的CS与US的时间间隔发生改变时,可以触发记忆进入再巩固过程。(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6-10-14)
赵亮[5](2012)在《反应刺激时间间隔和任务难度对一致性序列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的感觉器官,特别是我们的视觉系统,每时每刻都要接受大量的外界信息输入。有限的视觉系统加工能力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外界信息全部进行加工,选择性注意在这里起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注意的有效调节对心理活动起着积极的组织和维持作用,使人类能够快速及时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准确有效地反映客观事物,以更好地适应环境。一致性序列效应是选择性注意的一种特殊现象。一致性序列效应是指,一致性效应(冲突效应)受前一个试项类型的影响,不一致试项之后的一致性效应(冲突效应)要小于一致试项之后的一致性效应(冲突效应)。人们通过研究不同刺激类型和任务中的一致性序列效应,来研究该效应的发生机制。然而,关于一致性序列效应背后的发生机制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目前普遍存在两种观点:冲突监测理论和特征整合理论。冲突监测理论认为一致性序列效应是由于认知系统自上而下的调节引起的。他们认为认知系统首先监测到前一个不一致试项的冲突信息,提高了认知控制水平,从而减小了下一个不一致刺激中的冲突效应,表现出对冲突的适应,是一种冲突适应效应。特征整合理论认为这种序列效应并是不由自上而下的调节引起的,而是由于连续两个试项中的刺激特征或者反应特征的重复引起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特征整合,并不需要冲突的监测或者控制的参与。究竟哪种理论可以更好的解释一致性序列效应的发生机制呢?本研究探讨了一致性任务中,反应刺激时间间隔和任务难度对自上而下控制和自下而上控制的影响,从而为一致性序列效应的产生机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本研究共包含叁个实验。实验一中使用字母Flanker任务,操控反应刺激时间间隔为自变量,考察反应刺激时间间隔对一致性序列效应的影响,即不同反应刺激时间间隔条件下的一致性序列效应的产生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反应刺激时间间隔下的一致性序列效应的产生机制是不一样的:当反应刺激时间间隔为200ms时,自上而下的控制和自下而上的控制都是产生一致性序列效应的重要机制;而反应刺激时间间隔为50mS、750mS、1000mS、1500ms和3000ms时,自下而上的控制是产生一致性序列效应的主要机制。实验二选取反应刺激时间间隔为1500ms的情况,即只有自下而上控制发挥作用的条件,通过增加任务难度考察任务难度对一致性序列效应产生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本只有自下而上控制发挥作用,在任务难度增加之后,自上而下的控制也参与到冲突的解决中了。实验叁选取反应刺激时间间隔为200ms的情况,即自上而下控制和自下而上控制都发挥作用的条件,通过减小任务难度考察任务难度对一致性序列效应产生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本自上而下控制和自下而上控制共同发挥作用,在任务难度减小之后,自上而下的控制消失了。实验二和实验叁共同表明任务难度是影响自上而下控制机制是否参与冲突解决的因素之一。综合叁个实验的结果以及相关讨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自上而下的控制和自下而上的控制都是产生一致性序列效应的重要机制。自下而上的控制是一种最基础的机制,它容易受反应刺激时间间隔的影响,并且反应刺激时间间隔越大,它发挥的作用越小。而自上而下的控制是一种更高级、更灵活的机制,它除了受反应刺激时间间隔的影响之外,还受任务难度的影响,并且可以根据当前的任务需要对信息所带来的冲突进行调节。叁个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对于一致性序列效应机制的探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此外,本研究系统地对不同反应刺激时间间隔条件下的一致性序列效应机制进行了探索,并且同时考察了自上而下的控制机制和自下而上的控制机制,对于以往研究中存在的分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窦京涛,李江源,郭爱岩[6](1996)在《不同间隔时间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刺激对体外培养的人睾丸组织睾酮分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体外培养的人睾丸组织分为对照组、单剂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组、隔3日双剂hCG组及连续多剂hCG组。在加入hCG(20kIU/L)后温育24小时,收集培养液,测定睾酮。结果表明3个hCG处理组给予第1剂hCG后48~72小时出现分泌高峰;间隔3日再次刺激仍可诱发睾酮合成增加,但峰值减低;而连续刺激则睾酮水平未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期刊1996年01期)
刺激时间间隔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确定指压穴位刺激法诱发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胫前肌、腓骨长短肌收缩的即刻效应最大化的时间间隔。方法:21例偏瘫患者,在仰卧位屈髋60°屈膝90°时,分别在患侧踝背屈、外翻最大等长收缩、指压刺激患侧足临泣穴以及指压刺激患侧足临泣穴同时最大等长收缩叁种情形下,观察分别间隔3s、6s、9s连续10次刺激,患侧胫前肌、腓骨长短肌的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MG,iEMG)的变化趋势。结果:①患侧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连续十次最大等长收缩,间隔3s时,自第四次收缩胫前肌的兴奋性开始逐步下降,自第五次收缩腓骨长短肌的兴奋性开始逐步下降;间隔6s时,自第七次收缩胫前肌的兴奋性开始逐步下降,自第六次收缩腓骨长短肌的兴奋性开始逐步下降;间隔9s时,自第九次收缩胫前肌的兴奋性开始逐步下降,腓骨长短肌的兴奋性无显着变化;②连续指压刺激患侧足临泣穴十次,间隔3s时,自第二次刺激胫前肌的兴奋性开始逐步升高,第五到第七次达到峰值,自第八次开始逐步回落至第一次的水平,自第叁次腓骨长短肌的兴奋性开始逐步升高,第五到第六次达到峰值,自第七次开始逐步回落至第一次的水平;间隔6s时,自第叁次刺激胫前肌的兴奋性开始逐步升高,第六到第七次达到峰值,自第七次开始逐步回落至第一次的水平,自第二次腓骨长短肌的兴奋性开始逐步升高,第五到第七次达到峰值,自第八次开始逐步回落至第一次的水平;间隔9s时,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的兴奋性无显着变化;叁组峰值间比较,间隔3s组高于6s组高于9s组;③连续指压刺激患侧足临泣穴同时最大等长收缩十次,间隔3s时,自第二次刺激胫前肌的兴奋性开始逐步升高,第叁到第五次达到峰值,自第六次开始逐步回落至第一次的水平,自第二次腓骨长短肌的兴奋性开始逐步升高,第四次达到峰值,自第五次开始逐步回落至第一次的水平;间隔6s时,自第二次刺激胫前肌的兴奋性开始逐步升高,第五到第六次达到峰值,自第八次开始逐步回落至第一次的水平,自第叁次腓骨长短肌的兴奋性开始逐步升高,第叁到第六次达到峰值,自第七次开始逐步回落至第一次的水平;间隔9s时,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的兴奋性无显着变化;叁组峰值间比较,间隔3s组高于6s组高于9s组。结论:①随着间隔时间地延长,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连续最大等长收缩后的兴奋性趋于稳定,间隔时间越短,兴奋性下降越快;②连续指压刺激患侧足临泣穴,随着间隔时间地延长,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兴奋性升高的速度和幅度趋于平缓;③连续指压刺激患侧足临泣穴同时最大等长收缩,随着间隔时间地延长,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兴奋性升高的速度和幅度趋于平缓,但兴奋性升高的速度和幅度高于单纯指压刺激足临泣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刺激时间间隔论文参考文献
[1].王珂,张蕾,彭瑞霞.含服盐酸达克罗宁胶浆后不同间隔时间行胃镜检查对患者咽喉部刺激及祛泡效果的影响[J].右江医学.2019
[2].葛瑞东,白硕,徐瑞泽,崔婷捷,陈晔.不同间隔时间下指压穴位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的表面肌电影响[C].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针灸康复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暨山东针灸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3].董蕊.不同刺激时间间隔条件下负启动对注意瞬脱的影响[J].人类工效学.2017
[4].张蔚欣,郑希付.条件性刺激与非条件性刺激的时间间隔对条件性恐惧消退的影响[C].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6
[5].赵亮.反应刺激时间间隔和任务难度对一致性序列效应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2
[6].窦京涛,李江源,郭爱岩.不同间隔时间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刺激对体外培养的人睾丸组织睾酮分泌的影响[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