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论文_赵振宇,孙建海

导读:本文包含了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树突,肿瘤,细胞,浸润性,免疫,生长因子,表型。

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论文文献综述

赵振宇,孙建海[1](2019)在《鼻咽癌患者肿瘤组织中浸润性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表达及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患者肿瘤组织中浸润性树突状细胞(invasive dendritic cells, IDC)表面分子表达水平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8年12月湖北省第叁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NPC患者86例为观察组,同期收集的鼻息肉患者86例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病变组织中肿瘤IDC表面分子MHC-Ⅱ和CD54表达水平的差异,以及NPC组织中IDC密度、MHC-II和CD45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的关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肿瘤IDC密度降低,MHC-II和CD45阳性表达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的鼻咽癌患者肿瘤IDC密度、MHC-Ⅱ和CD54阳性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比较,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肿瘤IDC密度、MHC-Ⅱ和CD54阳性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为中低分化的患者和高分化的患者肿瘤IDC密度、MHC-Ⅱ和CD54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PC患者肿瘤组织中IDC多为功能不成熟的细胞,IDC表面分子表达水平降低与患者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胡永挑,曾小康[2](2019)在《直肠癌组织中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数量和表型的改变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直肠癌组织中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数量和表型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收集直肠癌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收集直肠良性肿块50例作为对照组,手术切除后,检测组织中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数量和表型,分析两组差异;同时分析直肠癌组织中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数量、表型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直肠癌组织中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8.17±2.42) vs.(9.65±2.28),P=0.002]、MHC-Ⅱ阳性DC(%)和CD54阳性DC(%)亦均低于对照组([6.65±2.42)%vs.(9.49±2.48)%,P=0.000]和[(7.49±2.33)%vs.(9.82±2.52)%,P=0.000]。TNM分期Ⅲ者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密度低于Ⅰ、Ⅱ期者[(7.60±1.73)vs.(8.55±1.47),P=0.042]、MHC-Ⅱ阳性DC百分比及CD54阳性DC百分比亦均低于Ⅰ、Ⅱ期者[(5.41±1.82)%vs.(7.48±1.94)%,P=0.000;(6.68±2.02)%vs.(8.03±1.97)%,P=0.023]。肿瘤最大直径≥5 cm者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密度低于肿瘤最大直径<5 cm者[(7.12±1.89)vs.(9.06±2.01),P=0.001]、MHC-Ⅱ阳性DC百分比及CD54阳性DC百分比亦低于肿瘤最大直径<5 cm者[(5.41±1.91)%vs.(7.71±1.88)%,P=0.000;(6.32±2.02)%vs.(8.49±1.94)%,P=0.023]。结论: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在直肠癌组织中低表达,不成熟细胞比例增加,与TNM分期和肿瘤直径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普通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孙志娟,张俊毅[3](2019)在《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在结肠癌组织中的密度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IDC)在结肠癌组织中的密度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17例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取患者术中结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比较两种组织中TIDC密度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CD54阳性表达情况,并分析结肠癌组织中TIDC密度、TIDC的MHC-Ⅱ和CD54表型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结肠癌组织中TIDC密度及MHC-Ⅱ、CD54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和肿瘤细胞类型的结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TIDC密度及MHC-Ⅱ、CD54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低分化的结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TIDC密度明显低于高分化的结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74,P﹤0.01);TNM分期为Ⅲ期的结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TIDC密度及MHC-Ⅱ、CD54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TNM分期为Ⅱ期的结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845、3.278、5.750,P﹤0.01)。结论 TIDC在结肠癌组织中密度下降,不成熟的调节性树突状细胞比例增加,可能与肿瘤细胞生长、转移有关。(本文来源于《癌症进展》期刊2019年04期)

闫巧辉,邢国臣,潘琼[4](2019)在《恶性肿瘤特异生长因子和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恶性肿瘤特异生长因子(TSFG)和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IDC)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50例。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TIDC和血清中TSFG水平,分析TSFG、TIDC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中的表达。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肿瘤组织中TIDC明显降低(P=0. 000); MHC-Ⅱ阳性树突状细胞(DC)(%)明显降低(P=0. 000);CD54阳性DC(%)明显降低(P=0. 000)。与非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相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TIDC、MHC-Ⅱ阳性DC(%)、CD54阳性DC(%)均明显降低,TSFG明显增高(P <0. 05)。与临床TNM分期为Ⅰ或Ⅱ期的患者相比,Ⅲ或Ⅳ期的患者TIDC、MHC-Ⅱ阳性DC(%)和CD54阳性DC(%)均明显降低,TSFG明显增高(P<0. 05)。与肌层浸润≤1/2的患者相比,肌层浸润> 1/2的患者TIDC、MHC-Ⅱ阳性DC(%)和CD54阳性DC(%)均明显降低,TSFG明显增高(P <0. 05)。与中、高分化的患者相比,低分化患者组织中TIDC、MHC-Ⅱ阳性DC(%)和CD54阳性DC(%)均明显降低,TSFG明显增高(P <0. 05)。结论:TIDC在肿瘤组织中低表达,且多为不成熟的调节性DC细胞。低分化、TNM分期为Ⅲ或Ⅳ期、淋巴结发生转移、肌层浸润> 1/2的患者血清中TSFG水平明显升高,而肿瘤组织中TIDC明显降低。提示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TSFG和肿瘤组织中TIDC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9年05期)

王立慈,王海生,方增军,张斌,张婕[5](2018)在《胸腺五肽对黑色素瘤细胞诱导的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激活作用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胸腺五肽(TP5)对黑色素瘤细胞诱导的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TIDCs)的激活作用。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黑色素瘤细胞株B16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24 h,收集上清即B16细胞条件培养基;从BALB/c小鼠股骨中收集细胞悬液,加入IL-4、重组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50%B16细胞条件培养基诱导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拍照鉴定TIDCs。分别将0、10、20、40μmol/L的TP5加入TIDCs中,记为0μmol/L组、10μmol/L组、20μmol/L组、40μmol/L组,37℃共同孵育48 h,分离出TIDCs细胞和上清液。取收集到的TIDCs细胞,加入荧光标记的CD11c、CD86及MHCⅡ抗体,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IDCs表面成熟标记分子CD11c、CD86、MHCⅡ。取TIDCs细胞上清液,按ELISA试剂盒说明书测定IL-2和IL-10。向TIDCs细胞培养皿中加入FITC标记的1μg/m L的TP5溶液200μL,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TP5与TIDCs的结合情况。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低倍镜下可见细胞聚集成集落的细胞群,呈半贴壁状态;高倍镜下可见细胞已经呈现典型的树突状形态,有的细胞出现短的出芽状突起,有的细胞已经出现长长的突起,提示TIDCs诱导培养成功。与0μmol/L组相比,40μmol/L组TIDCs中CD11c、CD86、MHCⅡ、IL-12的表达量升高(P均<0. 05),IL-10的表达量降低(P <0. 05);与10μmol/L组和20μmol/L组相比,40μmol/L组TIDCs中CD86、IL-12的表达量升高(P均<0. 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TIDCs的细胞核呈椭圆形,FITC标记的TP5分布在细胞核周围,提示TP5结合在TIDCs的细胞膜上及胞浆中。结论 TP5可促进TIDCs表面成熟标志分子CD11c、CD86及MHCⅡ的表达,促进TIDCs分泌IL-12及抑制IL-10的分泌,表明TP5能够激活免疫活性受抑制的TIDCs的抗原递呈功能。(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8年47期)

萨仁高娃,韩悦[6](2018)在《结肠癌患者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在组织中表达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IDC)在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前瞻性收集我院收治的结肠癌患者117例,取患者术中肿瘤组织标本,分析结肠癌中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与肿瘤细胞为高分化的患者相比,中低分化的患者TIDC数密度显着降低[(11. 24±1. 99)%vs(8. 65±1. 70)%,P=0. 00]。与临床TNM分期为Ⅱ期的患者相比,Ⅲ期的患者TIDC数密度显着降低[(10. 94±1. 97)%vs(7. 91±1. 17)%,P=0. 000]; MHC-Ⅱ阳性树突状细胞(DC)显着降低[(7. 04±1. 96)%vs (5. 78±1. 96)%,P=0. 001]; CD54阳性DC显着降低[(8. 49±2. 62)%vs (5. 75±1. 99)%,P=0. 00]。与术后6月内未复发的患者相比,复发的患者TIDC数密度显着降低[(10. 29±1. 76)%vs (6. 82±1. 88)%,P=0. 000]; MHC-Ⅱ阳性DC显着降低[(9. 00±1. 78)%vs (5. 33±1. 94)%,P=0. 001]; CD54阳性DC显着降低[(10. 44±1. 87)%vs (5. 19±1. 98)%,P=0. 00]。结论: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在结肠癌组织中低表达,不成熟的调节性树突状细胞比例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免疫学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杨会杰,任少达,郭瑞娜,魏民,李修顺[7](2018)在《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ID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连续性收集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6例,术中取肿瘤标本,检测肿瘤组织中TIDC和VEGF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其他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组织比较,肿瘤组织中TIDC数密度显着降低[(10.58±3.18)比(18.93±3.26),t=18.877,P=0.000];VEGF阳性率显着增高(43.45%比11.32%,χ2=26.131,P=0.000);MHC-Ⅱ阳性DC显着降低[(6.48±1.04)%比(12.57±2.57)%,t=22.615,P=0.000];CD54阳性DC显着降低[(7.12±1.59)%比(12.81±2.81)%,t=18.144,P=0.000]。与TNM分期为Ⅰ或Ⅱ期的患者相比,Ⅲ或Ⅳ期患者TIDC数密度显着降低[(9.51±2.88)比(11.82±3.58),t=3.680,P=0.000];VEGF阳性率显着增加(61.40%比20.41%,χ2=18.126,P=0.000);MHC-Ⅱ阳性DC显着降低[(7.83±1.05)%比(5.32±0.91)%,t=13.186,P=0.000];CD54阳性DC显着降低[(6.26±1.01)%比(8.12±1.72)%,t=6.900,P=0.000]。与肿瘤细胞为高分化的患者相比,中低分化的患者TIDC数密度显着降低[(9.58±2.58)比(12.37±3.13),t=4.941,P=0.000];MHC-Ⅱ阳性DC显着降低[(6.01±1.09)%比(7.32±0.93)%,t=6.244,P=0.000];CD54阳性DC显着降低[(6.66±1.68)%比(7.94±1.58)%,t=3.842,P=0.000]。结论 TIDC在肿瘤组织中低表达,且多为不成熟的调节性DC细胞,VEGF在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均与患者临床预后恶化有关。(本文来源于《安徽医药》期刊2018年09期)

沈罡,沈宏,胡未伟,朱光耀,王波定[8](2018)在《脑胶质瘤组织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及其分子标志物MHC-Ⅱ与CD54的表达情况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脑胶质瘤组织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dendritic cells,TIDC)及其分子标志物MHC-Ⅱ、CD54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选择宁波市李惠利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2017年6月脑胶质瘤组织标本70例作为脑胶质瘤组织组,正常脑组织标本70例作为正常脑组织组,脑胶质瘤组根据WHO病理分级分为低级别脑胶质瘤组(Ⅰ级+Ⅱ级)19例和高级别脑胶质瘤组(Ⅲ级+Ⅳ级)51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脑胶质瘤组织TIDC数量和正常脑组织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数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脑胶质瘤组织TIDC和正常脑组织中DC膜表面MHC-Ⅱ、CD54表达。结果细胞核出现棕褐色颗粒为S-100阳性染色的DC细胞。脑胶质瘤组织中TIDC数量低于正常脑组织中DC数量(P<0.05);高级别脑胶质瘤组织中TIDC数量低于低级别脑胶质瘤组织中TIDC数量(P<0.05)。脑胶质瘤组织TIDC膜表面MHC-Ⅱ、CD54表达量低于正常脑组织中DC膜表面MHC-Ⅱ、CD54表达(P<0.05)。高级别脑胶质瘤组织TIDC膜表面MHC-Ⅱ、CD54表达量低于低级别脑胶质瘤组织TIDC膜表面MHC-Ⅱ、CD54表达量(P<0.05)。结论脑胶质瘤组织中TIDC细胞少于正常脑组织中DC细胞,随着脑胶质瘤级别的升高,TIDC细胞浸润数目减少,脑胶质瘤存在抗原提呈功能缺失或降低。(本文来源于《中华全科医学》期刊2018年04期)

姜明明,邸庆国,买智涛,万善志,孙宝华[9](2018)在《TTF-1、EGFR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在肺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IDC)在肺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肺腺癌患者100例,比较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EGFR、TTF-1、TIDC表达水平,同时分析肿瘤组织中EGFR、TTF-1、TIDC与肺腺癌患者肿瘤分化程度和TNM分期的关系。结果肿瘤组织中TIDC数密度、MHC-Ⅱ阳性DC、CD54阳性DC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TTF-1阳性率、EGFR突变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细胞为中低分化及TNM分期为Ⅲ~Ⅳ期患者TIDC数密度、MHC-Ⅱ阳性DC、CD54阳性DC均低于高分化患者及Ⅰ~Ⅱ期患者,TTF-1阳性率、EGFR突变率均高于高分化患者及Ⅰ~Ⅱ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DC在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较低,且多为不成熟的调节性DC细胞,TTF-1在肺腺癌中表达水平较高,EGFR突变率增高。EGFR、TTF-1、TIDC均与临床分期和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有关。(本文来源于《癌症进展》期刊2018年03期)

侯萍,陈龙,刘艳生[10](2017)在《宫颈癌患者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山东青岛市立医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84例,检测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浸润情况,并分析其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宫颈癌组织中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密度、MHC-Ⅱ阳性百分比及CD54阳性百分比均显着降低(均P=0.000)。与FIGO分期为Ⅰ期的患者相比,FIGO分期为Ⅱ期的患者宫颈癌组织中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密度、MHC-Ⅱ阳性百分比、CD54阳性百分比显着降低(均P=0.000)。结论:宫颈癌组织中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低表达,且多为不成熟细胞,与预后不良有关。(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直肠癌组织中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数量和表型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收集直肠癌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收集直肠良性肿块50例作为对照组,手术切除后,检测组织中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数量和表型,分析两组差异;同时分析直肠癌组织中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数量、表型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直肠癌组织中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8.17±2.42) vs.(9.65±2.28),P=0.002]、MHC-Ⅱ阳性DC(%)和CD54阳性DC(%)亦均低于对照组([6.65±2.42)%vs.(9.49±2.48)%,P=0.000]和[(7.49±2.33)%vs.(9.82±2.52)%,P=0.000]。TNM分期Ⅲ者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密度低于Ⅰ、Ⅱ期者[(7.60±1.73)vs.(8.55±1.47),P=0.042]、MHC-Ⅱ阳性DC百分比及CD54阳性DC百分比亦均低于Ⅰ、Ⅱ期者[(5.41±1.82)%vs.(7.48±1.94)%,P=0.000;(6.68±2.02)%vs.(8.03±1.97)%,P=0.023]。肿瘤最大直径≥5 cm者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密度低于肿瘤最大直径<5 cm者[(7.12±1.89)vs.(9.06±2.01),P=0.001]、MHC-Ⅱ阳性DC百分比及CD54阳性DC百分比亦低于肿瘤最大直径<5 cm者[(5.41±1.91)%vs.(7.71±1.88)%,P=0.000;(6.32±2.02)%vs.(8.49±1.94)%,P=0.023]。结论: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在直肠癌组织中低表达,不成熟细胞比例增加,与TNM分期和肿瘤直径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论文参考文献

[1].赵振宇,孙建海.鼻咽癌患者肿瘤组织中浸润性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表达及临床价值[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9

[2].胡永挑,曾小康.直肠癌组织中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数量和表型的改变及临床意义[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9

[3].孙志娟,张俊毅.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在结肠癌组织中的密度及临床意义[J].癌症进展.2019

[4].闫巧辉,邢国臣,潘琼.恶性肿瘤特异生长因子和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现代肿瘤医学.2019

[5].王立慈,王海生,方增军,张斌,张婕.胸腺五肽对黑色素瘤细胞诱导的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激活作用观察[J].山东医药.2018

[6].萨仁高娃,韩悦.结肠癌患者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在组织中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8

[7].杨会杰,任少达,郭瑞娜,魏民,李修顺.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安徽医药.2018

[8].沈罡,沈宏,胡未伟,朱光耀,王波定.脑胶质瘤组织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及其分子标志物MHC-Ⅱ与CD54的表达情况及意义[J].中华全科医学.2018

[9].姜明明,邸庆国,买智涛,万善志,孙宝华.TTF-1、EGFR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在肺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J].癌症进展.2018

[10].侯萍,陈龙,刘艳生.宫颈癌患者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

论文知识图

医学教育与科技[2002年度陕西省卫生厅科研...医学教育与科技[2002年度陕西省卫生厅科研...医学教育与科技[2002年度陕西省卫生厅科研...医学教育与科技[2002年度陕西省卫生厅科研...医学教育与科技[2002年度陕西省卫生厅科研...一在NHL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与肿瘤局...

标签:;  ;  ;  ;  ;  ;  ;  

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论文_赵振宇,孙建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