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尺度因子论文-周璟茹,赵华甫,宋文,厚欣悦

空间尺度因子论文-周璟茹,赵华甫,宋文,厚欣悦

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尺度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耕地产能,空间分异,空间自相关,线性回归

空间尺度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周璟茹,赵华甫,宋文,厚欣悦[1](2019)在《村级尺度耕地产能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探究耕地产能空间分异规律与影响因子,识别地区粮食生产关键制约因素,提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针对性和建设效果。[方法]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刻画了村级尺度耕地产能空间分异规律,对比分析了线性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在耕地产能影响因子识别的效果,并依此划分产能提升类型区。[结果](1)海伦市耕地产能呈现中西部高北部偏低的态势,且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特征。(2)海伦市耕地产能与黑土层厚度、出现障碍层深度、耕作距离、田块状况和质地等变量显着相关,且均呈正相关,但在空间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质性。(3)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耕地产能影响因子,提出了产能保持区、耕作条件改良区、质地改良区、障碍层改良区和保护性耕作区5类耕地产能提升类型区。[结论]文章所采用的基于村级尺度耕地产能及其空间分异因素模型相关研究,能够较好揭示村级耕地产能空间分布特点、空间自相关性特征及影响因子分布特征,基于此所划分的耕地产能提升类型区较已有研究对耕地分类管理具有更精准的支撑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2019年07期)

王馨,赵威[2](2019)在《区域尺度下黄背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因子是影响植物种群动态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土壤理化性质在空间上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种群分布的空间差异。为了探究河南暖性草地优势植物黄背草(Themeda japonica)种群空间分布类型和规律,从土壤因子角度明确影响黄背草空间分布的因素,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测度区域尺度上黄背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并分析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扩散系数(C)、丛生指标(I)、平均拥挤度(m*)与聚块性指数(PAI)等所表达的结果一致,即黄背草种群在河南不同区域空间分布类型均为聚集分布;同时,方差/均值比T检验、聚块性指数、Cassie指标(CA)和负二项参数(K)等的结果显示,黄背草种群在河南不同区域均呈现高度聚集分布格局。RDA冗余分析表明,豫北地区土壤因子对黄背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有显着影响的为土壤有机碳、土壤碳氮比和土壤pH(P <0.05),而豫西和豫南地区为土壤全磷(P <0.01)。对3个地区整体而言,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磷与黄背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存在极显着相关性(P <0.01)。(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张合兵,王世东,刘毅[3](2017)在《市域尺度土地生态质量空间分异及其主控因子分析——以焦作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焦作市村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从土地生态本底、生态结构、生态效益和生态胁迫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热点分析模型对焦作市土地生态质量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研究,将焦作市土地生态质量根据冷热点分值划分为5个等级。在热点分析的基础上,利用CART算法构建分类决策树,根据控制变量法得到的决策树分类精度对研究区内22个生态因子对全局土地生态质量的贡献度进行分析,最后用主成分分析法再确定每一个生态类型区的主控因子。结果表明,焦作市的土地生态质量大致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即由城镇中心向远郊土地生态质量呈上升趋势,而由水库、河流、风景区向城区方向土地生态质量呈下降趋势。其生态因子中生态服务价值具有最高贡献度,对焦作市土地生态质量影响最大。各级生态类型区由于空间位置的差异,影响其土地生态质量的主控因子也有显着差异。一二级生态空间分异类型区主控因子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四五级生态空间分异类型区则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叁级生态空间分异类型区受人为与自然双重因素影响,主控因子最多。(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7年05期)

朱洪芬,南锋,徐占军,荆耀栋,段永红[4](2017)在《黄土高原盆地土壤有机质与影响因子的空间多尺度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影响因子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存在尺度依赖性。以太原盆地土壤有机质为研究对象,于盆地上、中、下部分别设置采样带,应用多元经验模态分解(multivariat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MEMD),分析了盆地内不同部位土壤有机质与影响因子(高程、坡度、地形湿度指数、土壤容重、砂粒、壤粒、黏粒和光谱主份等)在表征尺度的相关性,并预测了采样尺度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旨在研究黄土高原盆地区内土壤有机质与相关因子的空间多尺度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MEMD法可将盆地内不同部位处的土壤有机质空间序列分解为不同表征尺度,盆地上、中和下部的表征尺度分别为6、8和7个。研究区域内,尺度约1000 m处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表征尺度,且盆地内垂直河流方向的有机质序列主要表征尺度沿河流方向表现分散。(2)土壤有机质和影响因子的空间多尺度关系表明,高程与土壤有机质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大尺度,而坡度、地形湿度指数与盆地中、下部土壤有机质的关系较明显。土壤容重与有机质在不同位置的不同表征尺度存在显着差异。土壤质地中,壤粒含量与有机质的多尺度关系最为明显。光谱主份1在全部样带中所有表征尺度上均与有机质显着相关。(3)采用MEMD法对有机质的预测精度高于基于原始数据的逐步多元回归结果。综上,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盆地区内土壤数字制图、土壤田块的合理设计与有机质的精确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24期)

龚雪文,刘浩,孙景生,张昊,马筱建[5](2017)在《日光温室番茄不同空间尺度蒸散量变化及主控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明确日光温室作物不同空间尺度蒸散量及变化规律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实现农业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关键。该文针对华北地区典型日光温室,于2015—2016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新乡综合试验基地,以滴灌番茄为研究对象,参考20 cm标准蒸发皿的累积蒸发量,设计充分灌溉和亏缺灌溉2种水平,研究不同水平下番茄叶片蒸腾、单株耗水(用茎流速率表征)和群体蒸散量的日变化和生育期变化,并采用通径分析法确定影响不同空间尺度蒸散量的主控因子。结果表明:叶片蒸腾和气孔导度随太阳辐射变化,峰值出现在10:00—14:00之间,移栽54~58 d后充分和亏缺处理的叶片蒸腾和气孔导度开始出现差异;充分和亏缺处理的单株耗水在晴天差异最大,阴雨天最小,且滞后太阳辐射约1 h;全生育期充分和亏缺处理的日群体蒸散量分别在0.32~6.65和0.15~5.91 mm/d之间变化,群体蒸散量在盛果期最大,占总耗水量的31.7%~34.7%。净辐射对叶片、单株和群体尺度的蒸腾量影响均显着,而水汽压差仅对单株和群体尺度蒸散量影响显着,估算日光温室番茄单株耗水和群体蒸散量时需考虑风速影响。水分胁迫条件下,考虑叶温变量可显着提高单株耗水和群体蒸散量的估算精度。研究可为不同空间尺度蒸散量转换方法的选择以及尺度提升理论模型的构建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刘庆,魏建兵,吴志峰,钟世锦,何元庆[6](2016)在《多尺度环境因子对广州市流溪河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州市水源地流溪河二级支流的河岸带为研究对象,分析流域多尺度环境因子对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确定调控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的不同尺度景观因子,为河岸带管理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河岸带流域纵向尺度上的地形指数、坡度、海拔、土地利用类型等因子是影响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质地及p H的主要因素;河岸带横向断面尺度上距河边远近不同的景观位置及植被覆盖度因子是影响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土壤硝态氮及土壤容重的主要因素;河岸带垂直剖面尺度上人为活动对土壤干扰强度大小、剖面根系分布情况及地下水位高低是影响土壤有机碳、总氮及铵态氮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6年11期)

皮龙风,齐清文,梁启章,张岸,李肖锋[7](2016)在《农田尺度下影响土壤表层有机质空间分异性的因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在农田尺度下,对土壤表层(0~25 cm)有机质产生影响的空间分异性因子,通过对采样的土壤样本进行理化分析,运用Arc GIS10和Geo Da软件对土壤有机质数据进行地统计分析、普通克里金插值和空间相关性分析等研究,得出在研究区内土壤表层有机质的空间分异与地形因子呈现负相关性,并且护田林对土壤表层有机质的空间分异影响显着。原因是地形通过地表径流从而间接影响土壤表层有机质的空间分异,而护田林则通过根茎叶等直接影响其周围地带的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异。(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2期)

王宇航,赵鸣飞,康慕谊,左婉怡[8](2016)在《黄土高原地区NDVI与气候因子空间尺度依存性及非平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MODIS传感器的植被指数产品(MOD13Q1)及50年气候数据,通过地理加权回归与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对比,对中国黄土高原地区NDVI与气候因子间的空间尺度依存性及非平稳性进行研究,以期准确建立二者间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NDVI与气候因子间存在很强的空间尺度依存关系,相同空间尺度下,年均降水较年均温对NDVI影响的波动性更大;2与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相比,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能够更准确地展现二者间关系;3气候因子对该地区NDVI的影响差异明显,降水存在直接正向影响,而温度的影响则较复杂;4 NDVI与气候因子间沿东北—西南的分布格局体现出区域内不同植被—气候区差异特征。二者间的异质情况还反映出除气候外,人类活动、地形等其他因素对NDVI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王卫华,李建波,王铄,王全九[9](2015)在《省域尺度土壤水气热参数空间变异特征及主控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土壤物理基本参数、水气热参数在省域尺度上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实地调研测量的数据为基础,结合GIS技术与统计学原理对陕西省13处采样点的土壤物理基本参数进行空间变异特征分析.运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将土壤质地、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气热参数的影响做出评价.结果表明:反距离加权插值法(IDW)构建的空间变异分布图显示陕西省自北向南土壤中砂粒含量逐渐减少,黏粒含量逐渐升高;土壤饱和导水率、导气率和热导率随砂粒含量的减少而减小;土壤质地、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均与土壤水气热参数空间分布有着较强的关联性;土壤类型对土壤水气热参数空间变异的解释能力大于土地利用方式且小于土壤质地;建议在省域尺度上对土壤水气热参数进行空间分布预测时,应将土壤质地、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3因子结合分析,从而提高对土壤水气热参数空间变异的预测准确性.(本文来源于《排灌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张朋[10](2015)在《陕北小流域坡面尺度生物结皮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与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结皮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普遍存在的活性地被物,在该区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同时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益。探讨生物结皮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科学管理和高效利用该资源的理论基础。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地处黄土高原北部,风蚀水蚀作用并存,气候干旱,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而生物结皮在该区的作用和地位就显得尤为特殊和重要。研究这一地区生物结皮的空间分布特征,探索其发育的影响因子,建立结皮发育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模型,是科学评价和合理利用该区生物结皮资源、有效发挥其生态功能和水土保持效益的基础和前提。鉴于此,本文选择陕北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内的一处典型坡面,调查了区域内生物结皮盖度、厚度和抗剪强度,以及地形、土壤、植被等指标,利用GIS等制图软件对空间分布数据进行制图和重采样提取,得到1342个样本和41个样本属性指标。利用GS+for Windows地统计软件分析了生物结皮空间分布的自相关性;并利用CANOCO生物统计学软件研究了生物结皮盖度、厚度和抗剪强度与植被群落和地形、土壤等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和对应关系;进而根据这些关系选择主要的有关环境变量建立其与生物结皮盖度和厚度的标准化逐步回归方程,通过通径分析研究这些环境变量对结皮盖度和厚度的作用路径和作用大小;另一方面,通过对结皮发育指标和主要环境因子构成的样本数据矩阵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潜在的公共因子;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利用AMOS统计建模软件经过反复调试和运行,最终建立出生物结皮发育指标与潜在环境因子的结构方程模型。总之,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制图和统计分析,研究了坡面尺度上生物结皮盖度、厚度、抗剪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影响结皮发育的关键因子、作用路径和内在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沙土地上,生物结皮的空间分布呈成片的连续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变程为90-100m,平均盖度在30%以上;有明显的发源地,其盖度在90%以上。黄土地上呈离散的零星分布,主要在坡面的边缘和末端,盖度大都在20%以下。生物结皮厚度和抗剪强度的空间变异不大,沙土区和黄土区生物结皮的平均厚度分别为13.1 mm和12.8mm,平均抗剪强度分别为0.476 kg/cm2和0.496 kg/cm2,在发源地厚度可以达到20mm以上,抗剪强度可以达到0.7 kg/cm2以上。2)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生物结皮具有明显的地形、土壤和植被群落选择性,偏向于生长在坡度较缓、土壤湿润、沙生阴生植物群落和郁闭度较高的小叶杨(Populus simonii Carr.)林地当中。在黄土区比较湿润的片沙部位往往与冠芒草(Enneapogon borealis)同步出现;在沙黄土质次生迹地上也常与狗娃花(Heteropappus hispidus(Thunb.))、狗尾草(Setaria viridis(L.)Beauv.)、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es)等共存。3)通径分析表明,沙土、土壤含水率、海拔及沙蒿盖度(Artemisia desertorum Spreng.Syst.Veg.)是影响生物结皮盖度的主要因素,其中,沙土以直接作用为主,直接路径系数为0.720;沙蒿盖度以通过沙土的间接作用为主,间接路径系数为0.422;土壤含水率的间接负作用略大于直接正作用,路径系数分别为0.526和-0.612;海拔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均为负,分别为-0.358和-0.244。排除时间因素,沙蒿盖度、坡向、海拔及小叶杨冠层盖度是影响生物结皮发育厚度的比较显着的环境因素,且沙蒿和小叶杨冠层盖度以直接作用为主,直接路径系数分别为0.329和0.233;坡向以间接作用为主,间接路径系数为-0.311,海拔的间接作用略大于直接作用且均为负,路径系数分别为-0.216和-0.196。4)本研究最终所得出的结构方程中,太阳辐射、侵蚀性、土壤质地和次生性是影响生物结皮发育的4个主要潜在因子。其中,土壤质地对结皮发育的作用最大,直接路径系数为-1;其次是次生性,直接路径系数为0.62,且土壤质地和次生性的交互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为0.74);太阳辐射和侵蚀性的负作用比较接近,直接路径系数分别为-0.31和-0.27。总的来说,生物结皮在太阳辐射和侵蚀作用比较弱的沙地和次生地上发育的比较好。(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空间尺度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壤因子是影响植物种群动态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土壤理化性质在空间上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种群分布的空间差异。为了探究河南暖性草地优势植物黄背草(Themeda japonica)种群空间分布类型和规律,从土壤因子角度明确影响黄背草空间分布的因素,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测度区域尺度上黄背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并分析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扩散系数(C)、丛生指标(I)、平均拥挤度(m*)与聚块性指数(PAI)等所表达的结果一致,即黄背草种群在河南不同区域空间分布类型均为聚集分布;同时,方差/均值比T检验、聚块性指数、Cassie指标(CA)和负二项参数(K)等的结果显示,黄背草种群在河南不同区域均呈现高度聚集分布格局。RDA冗余分析表明,豫北地区土壤因子对黄背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有显着影响的为土壤有机碳、土壤碳氮比和土壤pH(P <0.05),而豫西和豫南地区为土壤全磷(P <0.01)。对3个地区整体而言,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磷与黄背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存在极显着相关性(P <0.0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尺度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周璟茹,赵华甫,宋文,厚欣悦.村级尺度耕地产能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

[2].王馨,赵威.区域尺度下黄背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J].草业科学.2019

[3].张合兵,王世东,刘毅.市域尺度土地生态质量空间分异及其主控因子分析——以焦作市为例[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7

[4].朱洪芬,南锋,徐占军,荆耀栋,段永红.黄土高原盆地土壤有机质与影响因子的空间多尺度关系[J].生态学报.2017

[5].龚雪文,刘浩,孙景生,张昊,马筱建.日光温室番茄不同空间尺度蒸散量变化及主控因子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7

[6].刘庆,魏建兵,吴志峰,钟世锦,何元庆.多尺度环境因子对广州市流溪河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异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6

[7].皮龙风,齐清文,梁启章,张岸,李肖锋.农田尺度下影响土壤表层有机质空间分异性的因子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6

[8].王宇航,赵鸣飞,康慕谊,左婉怡.黄土高原地区NDVI与气候因子空间尺度依存性及非平稳性研究[J].地理研究.2016

[9].王卫华,李建波,王铄,王全九.省域尺度土壤水气热参数空间变异特征及主控因子分析[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5

[10].张朋.陕北小流域坡面尺度生物结皮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与建模[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标签:;  ;  ;  ;  

空间尺度因子论文-周璟茹,赵华甫,宋文,厚欣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