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连英(包头机电工业职业学校内蒙古包头014017)
一、对全体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
1.“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动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同一班级内学生的智商、非智力水平、心理状态等等都不是处在同一发展水平上,因而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具有鲜明的层次性,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整地接受教学内容,领会教学实质。
2.“分层次教学”的操作方法
在本专业我采用的方法是在课堂授课、实训操作练习和考核上都进行分层次对待。首先是在课堂授课内容上分层次,即授课时主讲一些必学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要求全体学生都必须掌握的,而在课后的分组辅导中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使其兴趣得到充分的发挥。如对于修理方向的学生我给他们进行新技术的辅导,驾驶方向的学生我给他们进行汽车常见问题处理方法的辅导。总之,授课和辅导要兼顾各层次学生。其次是在实训操作练习上分层次,即每节课的课后实训作业除按基础课的内容留必做题外,还要根据各层次的发展方向适当增加一到两个有特色的选做题。如汽车修理方向的加重新技术修理作业,汽车驾驶方向加重汽车维护作业,其他方向加重汽车拆装作业。最后是在考试内容上分层次,即每次考试,在试题的分值和难度上都加以区分,同时在试卷上分必作题和选作题。如必作题都是一般基础内容,要求每个学生都必作的,它占试卷的60%,而选作题就是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选作一些题,它占试卷的40%。这样既保证了各层次学生都学有所得,同时又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树立了自信。
二、具体教学中实行“模块化教学”
1.“模块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模块化教学法(ME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一出台就在许多国家特别在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它不再以学科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从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来组织教学内容,强调能力本位和知识的“必需、够用”,重视职业分析;第二,不但能及时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大大增强教学内容的适用性,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不同学习基础、发展需求各异的受教育者的需要;第三,由于教学内容取舍的依据是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因此绝大多数模块都以某一能力或技能的形成为主线,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每个模块几乎都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综合化的典范。
2.“模块化教学”的操作方法
以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为蓝本,在汽车专业大纲的指导下,将汽车专业课程按结构和功能划分为:发动机、底盘、电器、车身四大模块。各大模块按系统机构的不同,分设各个专业课题。如在发动机模块中,分设有曲柄连杆机构和配气机构两大机构和燃料供给系、润滑系、冷却系、点火系、启动系五大系统的课程。每课题按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参照国家技能鉴定规范要求,再设分课题任务。如燃料供给系又细分为汽油泵检修作业、化油器检修作业、滤清器检修作业等等。这样既能使学生细致地学习到汽车每个零部件的修理作业,同时又能使之系统化,完成整车的排故作业。
三、在模块中实行“一体化教学”
1.“一体化教学”的必然性
传统教学方法的课程设置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了职业学校学生的发展,使其不能学以致用。首先是学生自身因素造成的。技工学校的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较差,学习缺乏空间想象力,对纯理论知识的学习普遍感到困难。其次是传统教学方法造成的。过去人为地将教学分为理论与实习两部分,教学上自成体系,互不干涉,专业技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段实施,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各负其责,造成了相互脱节,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各自为阵和相互推诿的现象,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不到协调,教学内容不能合理统筹。由于理论和实习教学的各个阶段认识方法单调,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所以说实现“一体化教学”是必然的结局。
2.“一体化教学”操作方法
针对技工学校学生知识基础较差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利用实物直观演示法,将书本上的零件名称、具体的工作原理实实在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缩短认知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较快地将书本上的理论与实践融合,促进了理解,加深了记忆,为将来继续认识学习打好了基础。要打破以往将专业课程划分为构造和修理、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的格局,充分将理论和实习相结合。如传动系中主减速器的学习,采用了一体化教学后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从传动系的需要引入课题,明确其减速、增扭、改变传递方向的作用后,经多媒体示图和实物的演示,使学生建立一个感性认识,再进一步运用机械原理,引出机件的名称及作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此时,教师将演示实物逐步解体,将主要机件重复介绍,从名称、作用、构造特点、检修步骤和相应的技术要求等,一气呵成,再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解、检验、装配和调整,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加深认识,不明之处,及时提问解决,使学生对各机件的认识达到深入透彻的程度,记忆也就较为牢固了,相对所需课时也缩短了。将课时归还给学生的操作练习,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其将来参加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