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激活凝固时间论文-高鹏,林文华,邸成业

全血激活凝固时间论文-高鹏,林文华,邸成业

导读:本文包含了全血激活凝固时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房颤动,消融,冷冻球囊

全血激活凝固时间论文文献综述

高鹏,林文华,邸成业[1](2019)在《心房颤动冷冻球囊消融术中采用低激活全血凝固时间目标值的安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低的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冷冻球囊治疗中的安全性。方法纳入本科诊断为房颤行冷冻球囊消融治疗的患者155例,术前随机分为A、B两组。A组78例,ACT维持在250~300 s;B组77例,ACT维持在300~350 s。观察患者术中、住院期间以及出院1个月内出血及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并予以统计学分析。结果 B组较A组住院期间股静脉穿刺部位出血发生率高(13.0%vs 1.3%,P<0.05),其他部位出血事件(如脑出血、心包积液、皮肤黏膜出血等)无差异。经性别分组后,男性及女性患者ACT达标率无差异(86.76%±16.56%vs 91.26%±14.57%,P>0.05),但女性患者术中肝素总量少于男性[(7 889.71±1 712.22)U vs (9 372.99±1 999.85)U,P<0.05]。结论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时ACT维持在250~300 s是安全的,女性患者术中ACT更易达标。(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林梓霞,黄小萌,林映华,马楚洲[2](2013)在《术前血小板计数对体外循环患者激活全血凝固时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患者术前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对其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ive clotting time,ACT)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汕头市中心医院2008~2012年共410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LT计数和年龄分为4组:I组为PLT<240×109/L,年龄<14岁;II组为PLT<240×109/L,年龄>14岁;Ⅲ组为PLT>240×109/L,年龄<14岁;Ⅳ组为PLT>240×109/L,年龄>14岁。4组肝素化后5~10 min抽取中心静脉血测定ACT。ACT>480 s为抗凝满意;ACT<480 s为肝素相对耐药;如追加肝素至50~60 mg/kg后ACT仍达不到480 s,则为肝素耐药。结果Ⅳ组与Ⅱ组相比,ACT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6.12±201.93)s vs.(837.02±150.54)s,P<0.05];且肝素相对耐药(ACT<480 s)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2%(11/83)vs.1.1%(2/187),P<0.05]。Ⅲ组与I组A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PLT计数增高且年龄>14岁的患者,容易引起ACT缩短,引发肝素相对耐药的可能性较大。而年龄<14岁,即使PLT计数偏高,也较少出现肝素耐药。(本文来源于《岭南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3年03期)

夏义容,史凤霞,葛爱莉[3](2011)在《动脉鞘管处采血检测激活全血凝固时间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神经介入治疗后动脉鞘管处抽血检测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科行介入治疗后未拔除动脉鞘管的患者37例,分别从动脉鞘管和肘正中静脉处抽血0.1ml行快速ACT检测,并对两组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数值差异显着(P<0.01),静脉组(120.21±11.963)s,动脉组(124.86±12.669)s,二者之间呈直线相关。结论动脉鞘管处抽动脉血快速检测ACT值可作为拔管依据。(本文来源于《军医进修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11期)

袁暾,单晶,郑利萍,朱蔚精,梁洁[4](2009)在《部分凝血激活酶时间试验及全血凝固时间试验方法用于评价心血管系统外部接入器械凝血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GB/T16886.4-2003标准为基础,采用部分凝血激活酶时间(PTT)试验和全血凝固时间(CT)试验对5种以金属与高分子为主要材质的心血管系统外部接入器械的凝血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提示PTT试验能够较好地反映材料对凝血系统的激活,可以应用于医疗器械凝血性能评价。在GB/T16886.4-2003标准中PTT试验被作为外部接入器械凝血性能评价的推荐方法之一。CT试验受凝血过程的各个相关因素影响较多,试验还受到动物个体差异的影响,在操作上不容易标准化。与PTT试验相比,按照GB/T14233.2-2005标准附录中试管法(Lee-White法)进行的CT试验数据变异度更大。因为其较多的影响因素,怎样确定合适的阴性对照来进行CT试验的器械材料凝血评价也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期刊2009年04期)

刘春玲[5](2009)在《激活全血凝固时间的监测应用于溶栓治病》一文中研究指出激活全血凝固时间的监测(简称ACT)除应用于体外循环凝血监测、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监测外,还可以用于指导内科溶栓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一例严重下肢肢体静脉栓塞溶栓疗法中采用ACT监测指导治疗,报道如下:(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09年10期)

陈淑霞,谷剑,杜荣品,齐晓勇,王立立[6](2008)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应用低分子肝素对抗凝血酶-Ⅲ活性及激活全血凝固时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有研究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可以有效减少冠心病事件的发生,但并未完全改善凝血系统的高凝状态[1]。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仍有可能出现急性或亚急性血栓,且应用低分子肝素可减弱部分患者(本文来源于《临床荟萃》期刊2008年12期)

胡艳萍[7](2008)在《体外循环采用高岭土激活全血凝固时间监测43例临床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心脏手术体外循环,采用高岭土作为试剂激活全血凝固时间监测,以下简称ACT监测,极大的提高了体外循环转流的安全性。方法:本组对43例病人使用高岭土做为试剂,对体外循环转流前ACT基础值(即生理值),体外循环转流中和体外循环转流后病员ACT值进行监测。结果:对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前和转流中肝素用量,以及停机后中和肝素的鱼精蛋白用量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保证与减少了体外循环手术中的凝血及手术后创面的出血与渗血。结论:心脏手术体外循环中用高岭土进行ACT监测,此方法经济、简单、便于操作、确保了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的安全进行。(本文来源于《实用医技杂志》期刊2008年14期)

何柳,区凌冰,周小青[8](2007)在《激活全血凝固时间监测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激活全血凝固时间测定(ACT)监测肝素水平能准确有效地提供临床数据,使体外循环手术得以顺利进行,是心内直视手术全身肝素化的重要监测手段,简便易行,已被广泛应用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我院近几年来进行65例体外循环手术,均用ACT监测指导肝素的用量,获得很好(本文来源于《右江医学》期刊2007年06期)

陈范才[9](2007)在《体外循环下抑肽酶对激活的全血凝固时间和全血凝血酶原时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观察在体外循环下抑肽酶对硅藻土激活的全血凝固时间(C-ACT),高岭土激活的全血凝固时间(K-ACT)及全血凝血酶原时间(BPT)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本文选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07年1月至2月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病人21人,其中术中应用抑肽酶者12例(实验组),未用抑肽酶者9例(对照组)。抑肽酶以5万KIU/kg一次性加入预充液中。每个病人均于术中肝素化前,肝素化后5分钟及体外循环(CPB)转机30分钟抽血作C-ACT,K-ACT及BPT测定,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别,分析抑肽酶对C-ACT,K-ACT及BPT的影响。结果:1.C-ACT肝素化前C-ACT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14.5±11.4秒和108.8±11.2秒,p=0.265,无统计学意义。肝素化后5分钟,抑肽酶加入前,C-ACT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68.4±50.9秒和559.3±70.7秒,p=0.735,无统计学意义,CPB30分钟,抑肽酶加入后,C-ACT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055.7±271.4秒和703.7±179.7秒,p=0.003,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抑肽酶明显延长CPB术中C-ACT值。2.K-ACT肝素化前K-ACT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15.7±7.0秒和110.7±11.5秒,p=0.233,无统计学意义。肝素化后5分钟,抑肽酶加入前,K-ACT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82.1±170.6秒和656.6±112.2秒,p=0.702,无统计学意义。CPB30分钟,抑肽酶加入后,K-ACT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261.2±270.2秒和920.0±287.4秒,p=0.012,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抑肽酶明显延长CPB术中K-ACT值。3.BPT肝素化前BPT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4.8±1.0秒和14.7±0.9秒,p=0.800,无统计学意义。肝素化后5分钟,抑肽酶加入前,激活的BPT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0.5±7.3秒和39.3±4.0秒,p=0.662,无统计学意义。CPB30分钟,抑肽酶加入后,实验组和对照组BPT分别为43.2±6.7秒和41.5±4.2秒,p=0.527,无统计学意义。可见抑肽酶对BPT值无明显影响。结论:1.在体外循环过程中,抑肽酶明显延长激活的全血凝固时间(ACT)的值,而与使用硅藻土还是高岭土作激活剂无关。2.在体外循环过程中,抑肽酶对全血凝血酶原时间(BPT)的值无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7-05-01)

张小雷,崔炜,鲁静朝,都军,刘凡[10](2007)在《达肝素钠给药后激活全血凝固时间、抗-Ⅱa及抗-Xa活性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在冠心病肝素治疗中特别是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及术后监测中尤为重要。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是近10年发展起来的新一代肝素(本文来源于《临床荟萃》期刊2007年07期)

全血激活凝固时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患者术前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对其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ive clotting time,ACT)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汕头市中心医院2008~2012年共410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LT计数和年龄分为4组:I组为PLT<240×109/L,年龄<14岁;II组为PLT<240×109/L,年龄>14岁;Ⅲ组为PLT>240×109/L,年龄<14岁;Ⅳ组为PLT>240×109/L,年龄>14岁。4组肝素化后5~10 min抽取中心静脉血测定ACT。ACT>480 s为抗凝满意;ACT<480 s为肝素相对耐药;如追加肝素至50~60 mg/kg后ACT仍达不到480 s,则为肝素耐药。结果Ⅳ组与Ⅱ组相比,ACT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6.12±201.93)s vs.(837.02±150.54)s,P<0.05];且肝素相对耐药(ACT<480 s)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2%(11/83)vs.1.1%(2/187),P<0.05]。Ⅲ组与I组A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PLT计数增高且年龄>14岁的患者,容易引起ACT缩短,引发肝素相对耐药的可能性较大。而年龄<14岁,即使PLT计数偏高,也较少出现肝素耐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全血激活凝固时间论文参考文献

[1].高鹏,林文华,邸成业.心房颤动冷冻球囊消融术中采用低激活全血凝固时间目标值的安全性[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9

[2].林梓霞,黄小萌,林映华,马楚洲.术前血小板计数对体外循环患者激活全血凝固时间的影响[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3

[3].夏义容,史凤霞,葛爱莉.动脉鞘管处采血检测激活全血凝固时间的可行性研究[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

[4].袁暾,单晶,郑利萍,朱蔚精,梁洁.部分凝血激活酶时间试验及全血凝固时间试验方法用于评价心血管系统外部接入器械凝血性能的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9

[5].刘春玲.激活全血凝固时间的监测应用于溶栓治病[J].中国医药指南.2009

[6].陈淑霞,谷剑,杜荣品,齐晓勇,王立立.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应用低分子肝素对抗凝血酶-Ⅲ活性及激活全血凝固时间的影响[J].临床荟萃.2008

[7].胡艳萍.体外循环采用高岭土激活全血凝固时间监测43例临床报告[J].实用医技杂志.2008

[8].何柳,区凌冰,周小青.激活全血凝固时间监测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J].右江医学.2007

[9].陈范才.体外循环下抑肽酶对激活的全血凝固时间和全血凝血酶原时间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7

[10].张小雷,崔炜,鲁静朝,都军,刘凡.达肝素钠给药后激活全血凝固时间、抗-Ⅱa及抗-Xa活性的变化[J].临床荟萃.2007

标签:;  ;  ;  ;  

全血激活凝固时间论文-高鹏,林文华,邸成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