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全髋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赵利民[1](2021)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双下肢不等长(Leg length discrepancy,LLD)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这2年间在我院脊柱骨病外科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174名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长度差≤5mm的129例(双下肢等长组),双下肢长度差>5mm的45例(双下肢不等长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对两组资料进行单因素连续变量分析及单因素分类变量分析,最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前双下肢长度差平均为-7.15±5.88mm,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平均为1.49±4.7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患侧Harris评分平均为35.99±11.55(3.7~55.4),术后患侧Harris评分平均为88.93±4.59(73.0~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rson分析连续变量显示:患者的双髋偏心距(femoral offset,FO)差、双髋旋转中心高度(hip joint center,HJC)差、保留的股骨距长度、股骨假体颈长度、股骨假体植入深度与术后双下肢长度差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方检验分析分类变量显示:患者是否骨质疏松、双髋偏心距是否重建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相关因素代入多因素分析后结果显示:双髋旋转中心高度差(p<0.05)、保留股骨距的长度(p<0.05)、股骨假体颈长度(p<0.05)、股骨假体植入深度(p<0.05)是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双下肢是否等长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综上所述,股骨假体颈长度、股骨假体植入深度、双髋旋转中心高度差、保留股骨距的长度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长度不等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股骨假体颈长度影响指数最高,其次为双髋旋转中心高度差,最后为保留股骨距的长度及股骨假体植入深度。
段续东[2](2021)在《“Y”线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Y”线技术在控制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下肢不等长(leg length discrepancy,LLD)的作用以及影响“Y”线技术使用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连续选取自2017年06月至2020年7月期间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行初次单侧THA患者共300例(男153例,女147例),平均年龄59.51±11.39岁。其中,A组采用“Y”线技术控制下肢长度,共134例患者,B组采用徒手方法如屈膝触摸对比测量、Shuck试验测量法以及触摸阔筋膜张肌张力等控制下肢长度,共166例。两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均行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于术后平片上对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异进行测量。两组患者除术后LLD外均记录以下数据: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姓名、身高、体重、术前LLD。根据两组患者所收集的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分析A组患者术后LLD>10mm的原因。结果:(1)术后LLD>10mm患者,A组8例,发生率5.97%(8/134),B组24例,发生率14.3%(24/1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率的卡方检验,P<0.05);(2)A组患者术后LLD的分布优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等级资料的卡方检验,P<0.05);(3)A组患者术后LLD的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为4.76(4.20),B组为5.85(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的秩和检验,P<0.05);(4)经过分析A组术后LLD>10mm的8例患者的术前及术后X线平片,3例与假体和患者不匹配有关,5例与术前髋关节正位片拍摄不标准有关。结论:在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使用带有“Y”线的股骨髓腔锉把持器较徒手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控制术后LLD,术前拍摄双髋正位X线片时下肢内旋不足且投照位置过低是影响“Y”线技术准确度的重要因素。
蔡礼权[3](2021)在《股骨近端形态和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 为评估股骨近端形态与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是否相关,本文研究了股骨髓腔闪烁指数(CFI)对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LLD)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进行单侧无骨水泥首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单侧手术;无神经功能症状;使用生物型假体;初次手术;臀部肌力4级及4级以上。排除标准:影像学资料不合格的;患侧或对侧存在髋臼发育不良及股骨头塌陷;患侧或对侧存在股骨近端畸形或骨肿瘤治疗后;术前下肢不等长大于2 cm;髋部骨折的患者;骨盆倾斜,脊柱侧弯cobb>10°;双侧髋部周围神经肌肉存在病变;患侧旋转中心距对侧距离大于3 mm。最后纳入研究235例患者。根据髓腔形态对患者进行分组:CFI>4.7为香槟型;CFI在3.0~4.7之间为普通型;CFI<3.0称为烟囱型。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术前疾病和影像学资料和术后下肢不等长情况;并对比这3组患者下肢不等长性,运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用(x±s)形式表示,满足方差齐性的多组资料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事后检验LSD-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单项有序分类变量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总共纳入患者235例,所有患者CFI的平均值为(4.3±1.2);根据股骨髓腔形态进行分组后各组对比结果性别、身体质量指数、术前诊断、假体股骨头颈长类型、髋臼旋转中心与泪滴连线距离、股骨头中心至假体远端的垂直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香槟型髓腔的患者年龄较其他两组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香槟型髓腔的患者LLD差异较其他两组明显大(P<0.05);烟囱型髓腔的患者股骨柄假体打入深度较香槟型组深(P<0.05);烟囱型髓腔的股骨头中心至小转子上缘的垂直距离较香槟型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比较3组患者的LLD情况,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香槟型的LLD大于烟囱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香槟型髓腔(CFI高)的患者术后患侧肢体过长的可能性较大,烟囱型髓腔(CFI低)患者术后患侧肢体短缩的可能性较大。
张锦平[4](2021)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控制下肢不等长的研究: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使用一种简便技术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控制下肢腿长差异的准确性。方法对比分析关节外科同一治疗团队在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行单侧原发性或继发性终末期髋关节疾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病例,术前与术后均拍摄标准骨盆前后位X片。根据是否在术中应用控制下肢长度方法分为试验组(n=40)与对照组(n=42),术前与术后腿长差值测量均在骨盆平片上完成。所有病人至少随访3-6个月,于术前与术后3个月行髋关节Harris评分。采用t检验与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腿长差值、主诊断、一般信息(年龄、BMI、性别)、术后住院天数、手术侧(左或右)、术后并发症及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等数据指标。结果82例患者中,试验组包括18名男性,22名女性,术前诊断为晚期股骨头坏死22例,原发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8例,髋关节发育不良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6例。试验组平均年龄62.63±11.10(岁),BMI:24.18±1.73,平均术后住院天数8.75±2.58(天),术前平均腿长差值10.49±3.19(mm),中位数9.9(范围5.1-19.7)mm,术后平均腿长差值3.7±1.97(mm),中位数3.3(范围0.8-9.3)mm,术前及术后3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68.32±6.48及85.93±6.61。对照组包括18名男性,24名女性,术前诊断为晚期股骨头坏死22例,原发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10例,髋关节发育不良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5例。对照组平均年龄59.29±13.93(岁),BMI:23.54±1.82,平均术后住院天数7.98±2.89(天),术前平均腿长差值9.54±3.45(mm),中位数9.8(范围3.6-19.5)mm,术后平均腿长差值6.9±2.41(mm),中位数6.3(范围2.6-12.3)mm,术前及术后3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69.46±6.67及84.61±5.47。82例患者中出现术后并发症共5例,其中试验组2例(均为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对照组3例(2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术后脱位)。2组术后腿长差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术前术后腿长差值、术前及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术前术后腿长差值、术前及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2组患者术前腿长差异、病种、年龄、BMI指数、性别、术后住院天数、手术侧(左或右)、术后并发症及术前、术后第3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79、0.945、0.235、0.109、0.845、0.206、0.641、0.523、0.372、0.328)。结论该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原发性或继发性终末期髋关节疾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双下肢腿长差异。这种方法很简单,不需要专门的设备,也具有足够的通用性,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此外,它不需要任何新的皮肤切口或额外的费用。
苟旭东[5](2021)在《重建偏心距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在西藏高海拔、低压、低氧环境下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重建股骨偏心距评估西藏地区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术后功能及长期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其全髋关节置换中重建股骨偏心距的效果。为西藏地区临床上提供参考。方法:病例全部来自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2013年4月至2020年4月40例因骨性关节炎、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均采用高年资主任医师,均采用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纳入用股骨偏心距重建组全髋关节置换20例20髋,全部为单髋,置换前Harris评分,测量健侧股骨偏心距。采用未重建组全髋关节置换20例20髋,置换前Harris评分,测量健侧股骨偏心距。术后均进行康复功能锻炼。结果:一般情况的比较:两组资料(年龄、术前Harris评分、术前股骨偏心距)一般资料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Harris评分的比较:重建FO组术前Harris评分(40.75±3.30)与未重建FO组Harris评分(40.65±2.00)比较p>0.05,即两组术前Harr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重建FO组术后所评估出的Harris评分为(86.10±2.95)相对于未重建FO小组(74.55±3.17)来说,髋关节的功能恢复较好(t=11.92 p=0.000),说明在FO得到重建的小组术后髋关节功能较FO未得到重建小组更好。外展肌力臂比较:重建FO组的外展肌力臂经测量为(5.488±0.86)cm,未重建FO组为(4.303±0.61)cm,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在重建FO中,术后FO在一定范围增加时,患者外展肌力臂也随之增加,但增加FO超过一定范围后,外展肌力臂随之减小。故重建FO有利于外展肌的功能恢复,使之负荷减轻,假体使用寿命延长,可有效的预防术后跛行的发生。全髋关节置换术(THA)股骨偏心距术后与术前的差值与外展肌力臂、Harri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当术后股骨偏心距与术前股骨偏心距差值越小(即重建股骨偏心距越接近健侧)时,患者患侧的外展肌力臂、Harris评分与股骨偏心距术后与术前股骨偏心距差值成负相关关系(r=-0.438,P=0.005;r=-0.823,p=0.000详见表8),就是说,当术后股骨偏心距越接近健侧偏心距时(术后股骨偏心距与术前股骨偏心距差值越小)且术后偏心距较术前稍增加,外展肌力臂在一定范围内增加,Harris评分得分也越高,更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结论:在西藏地区的患者因病情需要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时,术者需要考虑术前精确测量偏心距;术中使用模具并尽可能恢复患者患侧偏心距。有利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恢复。较未重建股骨偏心距的患者来说,重建股骨偏心距的患者在Harris评分优于未重建股骨偏心距的患者,髋关节的功能恢复较好,有利于患者术后长期的生存质量。在股骨外展肌力臂上,重建FO的患者较未重建FO的患者略微的,故重建FO有利于外展肌的功能恢复,使之负荷减轻,假体使用寿命延长,可有效的预防术后跛行的发生,值得在西藏地区进行推广。
史健欣[6](2021)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维持双下肢等长方法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指医生使用人工假体取代受到损坏而不能正常使用的髋关节,可以有效治疗各种终末期髋关节疾病[1]。腿长差异(leg-length discrepancy,LLD)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引起患者不满和医疗事故诉讼最常见的原因[2]。如何通过术中测量减少LLD的发生是争论的热点。触摸髌骨法指标准侧卧位下两足跟对齐,膝关节屈曲成90°角,调整上位髌骨上极远于下位髌骨上极约10mm来均衡双下肢等长。在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人中,该方法控制下肢长度方便高效,且准确性高[3],当使用范围扩大时,我们发现该其准确性有所降低。目的通过分析触摸髌骨法控制双下肢长度的影响因素,明确其危险因素,降低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发生率。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外科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97例符合标准的患者纳入研究。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术前双下肢长度及周径差异、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异,计算出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指标。根据统计数据,对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触摸髌骨法的患者双下肢长度变化进行相关分析,并采用描述性方法、卡方检验、t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影响触摸髌骨法控制双下肢长度变化的因素。结果1.本研究97例研究对象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值为4.65±3.23mm,术后双下肢等长患者74例,占总研究人群的76.3%;不等长患者23例,占比为23.7%;2.通过卡方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性别、年龄、身高因素对触摸髌骨法控制THA术后下肢等长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术前下肢长度及周径差异对其的影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术前双下肢周径差异>20mm是触摸髌骨法术后LL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触摸髌骨法可有效维持THA术中双下肢等长,性别、年龄、身高等因素不会影响其准确性,术前双下肢周径差异>20mm的患者建议加用术中透视法再次验证。
马济民[7](2021)在《股骨近端形态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leg length discrepancy,LLD)的因素有很多,但LLD与股骨近端的形态特别是股骨皮质指数是否有关,报道较少。因此我们探讨不同股骨近端形态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重建下肢长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接受单侧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31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年龄、性别、侧别和骨盆正位DR平片。其中男性69例,女性62例;左髋57例,右髋74例;年龄25~89岁,平均62岁。诊断原发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48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83例。本研究采用股骨皮质指数(femoral cortical index,FCI)作为股骨近端形态分型的参考标准,并通过术前术后骨盆正位平片测量双侧下肢长度差。根据FCI和LLD进行分组,在患者一般资料和LLD方面对每个队列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检验,明确股骨近端形态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关系。结果:术后平均FCI为(0.56±0.08)mm,LLD为(4.53±6.73)mm。按FCI水平分为三组,各组间性别、年龄、侧别、诊断、术中骨折率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CI>0.6时,术后LLD平均(6.24±6.14)mm;FCI在0.5~0.6时,术后LLD平均(4.72±6.91)mm;FCI<0.5时,术后LLD平均(1.81±6.41)mm。FCI与LL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FCI增加患侧下肢延长的风险,低FCI使患侧下肢延长的风险较小。外科医生可以通过术前评估患者股骨近端形状,预估THA术后LLD的可能性及风险。
张金山,郑勇强,林振宇,林亮,许永权,施纯南,徐又佳[8](2020)在《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中下肢长度测量方法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3种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中双下肢长度测量方法的准确性,并介绍1种股骨"肩对肩"解剖定位标记法。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髋关节置换治疗90例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男39例,女51例;年龄65~96(78.0±7.4)岁;全髋56例,半髋34例;骨折按Garden分型:Ⅱ型7例,Ⅲ型63例,Ⅳ型20例。术中根据不同下肢测量方法分3组:健侧对比法(A组)19例,Shuck试验法(B组)28例,"肩对肩"解剖标记定位法(C组)43例。术后通过体外和影像学测量双下肢的长度差,比较3种方法的准确性。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测量结果:A组(12.9±8.6) mm,B组(10.3±4.4) mm,C组(6.8±2.5) mm;半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测量:A组(13.2±7.2) mm,B组(8.7±3.5) mm,C组(6.3±2.8) mm;所有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测量结果:A组(12.9±8.1) mm,B组(9.6±4.0) mm,C组(6.6±2.6) mm。经析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63,P<0.01),两两比较显示A组、B组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均高于C组(P均<0.05)。全髋、半髋关节置换两种手术方式间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70,P=0.605)。3种不同术中测量方法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分别是C组<B组<A组,C组的准确性最高。结论:股骨"肩对肩"的解剖定位标记法在老年人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中,可以简单、有效、准确的减少术后双下肢不等长。
李倬[9](2020)在《成人Crowe Ⅳ型DDH行截骨或非截骨THA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和躯体矢状面平衡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探讨成人单侧Crowe Ⅳ型DDH患者行截骨或非截骨THA后,其髋关节功能、躯体矢状面平衡及双下肢不等长的改善,以期对Crowe Ⅳ型DDH患者行截骨或非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疗效评估、临床选择提供参考。资料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6月于山东省立医院骨关节科行THA治疗的单侧Crowe Ⅳ型DDH患者,共计30例。根据THA术中行或未行截骨手术分为两组,A组为截骨组,共计22例,截骨方法选择转子下截骨;B组为非截骨组,共计8例。收集患者术前、术后3月及6月的骨盆正位X线片、双下肢全长X线片及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并比较下列矢状面参数:脊柱前倾角(spinal tilt,ST)、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脊柱矢状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骶骨骨盆角(sacrum pubic incidence,SPI)、骶骨股骨角(sacrum femoral angle,SFA)、骨盆股骨角(pelvic femoral angle,PFA)和股骨倾斜角(femoral inclination,FI);根据病人的双下肢全长正位片测量并比较双下肢不等长(Leg length discrepancy,LLD)。同时记录并比较术前及术后各时期患者的一般状况及Harris评分。结果:1.一般情况:患者有男性1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为45.42±7.98(24-65)岁。两组间在年龄、性别分布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人都未出现各类严重并发症。2.对髋关节功能的改善:A组术前Harris评分为33.4±4.7分(26-37分),术后6月为89.4±4.1分(82-93分);B组术前Harris评分为32.9±5.2分(25-39分),术后6月为88.8±4.7分(84-94分),术前术后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之间Harri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双下肢不等长的改善:术后3月、6月LLD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 6 月,A、B 组 LLD 分别由 40.5±6.3mm(29.7-48.7mm)、37.8±7.0mm(27.8-48.2mm)至 10.4±6.1mm(0.3-17.5mm)、6.4±5.6mm(0.3-13.4mm)。并且两组术后LLD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侧的肢体延长为27.2±6.0mm、32.7±5.1mm,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躯体矢状面平衡的改善:①术后3月时,A组的SVA(3.75±1.20cm)、SS(38.23±7.02°)、FI(2.02±1.03°)及 B 组的 LL(39.77±1.97°)、SVA(2.51±2.58cm)、SS(38.23±7.02°)、FI(2.02±1.03°)、ST(87.52±4.21°)较术前相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6月时,A组的LL(39.97±2.47°)、ST(88.17±4.11°)、SVA(2.85±1.33cm)、SS(37.68±6.85°)、FI(1.97±1.29°)、PI(52.24±3.28°)及 B 组的 SFA(45.98±3.46°)、LL(40.29±2.98°)、ST(89.26±3.53°)、SVA(2.19±1.94cm)、SS(37.19±6.27)、FI(2.06±1.45°)较术前相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前两组间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A、B组ST、LL、SVA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两组SVA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owe Ⅳ型DDH患者行截骨或非截骨THA均是安全有效的,均可大幅改善髋关节功能。两者均是改善LLD的有效方法;非截骨的THA术后LLD较小、肢体延长更加显着。两者均可有效改善躯体矢状面平衡;非截骨组在术后短期内对脊柱前倾的改善更显着。应充分考虑患者术后躯体矢状面平衡变化来调整假体安置,以期获得远期的临床获益。
黄加裕[10](2020)在《中国人同期与分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中国人群中同期(simultaneous)与分期(staged)双髋置换术(bilateral total hip arthroplasty)的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并手工检索相关的杂志,尽可能查找如未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着等灰色文献。检索关于双侧全髋置换同期与分期治疗的临床对照试验,限制语种为中英文文献。检索年限为建库至2020年1月。依据制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进行分析。本次研究的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术后Harris评分、住院费用、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术后感染率及神经精神症状发生率等。结果:共纳入文献12篇,病例数共989例,同期组539例,分期组45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同期组能够缩短手术时间[MD=-14.83,95%CI为(-25.69,-3.97),p=0.007]、减少住院时间[MD=-12.51,95%CI为(-15.10,-9.93),p<0.0001]、减少出血量[MD=-185.69,95%CI为(-299.53,-71.85),p=0.001]、降低住院费用[MD=-1.51,95%CI为(-1.93,-1.09),p<0.00001]。然而,同期组输血量[MD=81.90,95%CI为(59.37,104.43),p<0.00001]高于分期组。在术后Harris评分、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术后感染率及术后神经精神系统症状发生率等方面(p>0.05),同期组与分期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本次研究表明,同期组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住院时间、降低出血量、住院费用等,但同期组输血量较分期组高。在术后Harris评分、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术后感染率及术后神经精神系统症状发生率等方面,二者无明显差异。由于纳入文献质量及样本量的限制,尚需要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RCT加以证实。
二、人工全髋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全髋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手术前后双下肢长度差 |
2.2 手术前后患肢Harris评分 |
2.3 分析单因素变量对双下肢不等长的影响 |
2.4 多因素分析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因素 |
3 讨论 |
3.1 骨质疏松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LLD)的关系 |
3.2 股骨髓腔开大指数(CFI)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LLD)的关系 |
3.3 偏心距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LLD)的关系 |
3.4 双侧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差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LLD)的关系 |
3.5 保留的股骨距长度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LLD)的关系 |
3.6 股骨假体颈长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LLD)的关系 |
3.7 股骨假体植入深度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LLD)的关系 |
3.8 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应结合实际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影响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固定相关因素分析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2)“Y”线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附录 |
References |
综述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原因及控制方法 |
References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股骨近端形态和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 临床资料 |
2.1 THA术前准备 |
2.2 THA手术步骤 |
2.3 术后处理及康复 |
2.4 影像学资料测量 |
3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结果 |
1 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
2 患者影像学资料 |
3 患者LLD情况比较 |
讨论 |
1 股骨近端髓腔形态的研究意义 |
2 股骨近端髓腔形态CFI与LLD的关系 |
3 术后LLD出现的原因及预防 |
4 术后LLD的处理 |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与临床意义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控制下肢不等长的研究: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1.1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2.方法 |
2.1 术前计划 |
2.2 术中操作 |
2.3 术后处理 |
3.术后并发症评价 |
4.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手术结果 |
2.其他结果 |
2.1 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及术后住院天数对比 |
2.2 病种及手术侧(左或右)对比 |
3.随访结果 |
3.1 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情况 |
3.2 术后并发症情况 |
4.典型病例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评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重建偏心距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1.4 重建标准 |
1.1.5 实验分组 |
1.2 方法 |
1.2.1 术前准备 |
1.2.2 术前模板测量 |
1.2.3 手术方式 |
1.2.4 术后处理 |
1.3 评价与方法 |
1.3.1 股骨头旋转中心测量 |
1.3.2 股骨偏心距测量 |
1.3.3 外展肌力臂 |
1.3.4 双下肢等长情况 |
1.3.5 VAS评分 |
1.3.6 Harris评分 |
1.3.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的比较 |
2.2 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前与术后股骨偏心距两组情况对比 |
2.3 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两组Harris评分比较 |
2.4 全髋关节置换术(THA)重建股骨偏心距组与未重建股骨偏心距两组外展肌力臂比较 |
2.5 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两组双下肢等长情况 |
2.6 股骨偏心距重建与外展肌力臂、Harri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
3.讨论 |
3.1 全髋关节置换术(THA)重建股骨偏心距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
3.2 全髋关节置换术(THA)股骨偏心距是否重建对外展肌力臂的影响 |
3.3 全髋关节置换术(THA)重建股骨偏心距对双下肢等长情况的影响 |
3.4 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影响重建股骨偏心距的因素 |
3.5 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康复锻炼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股骨偏心距的重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研究近况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表 |
致谢 |
(6)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维持双下肢等长方法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股骨近端形态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1.病例选择 |
2.临床资料 |
3.治疗方法 |
4.观察项目与方法 |
5.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全髋关节置换中股骨近端形态和下肢不等长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8)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中下肢长度测量方法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一般资料 |
1.3 术前评估及准备 |
1.4 术中测量方法 |
1.4.1 健侧对比法(A组) |
1.4.2 Shuck试验法(B组) |
1.4.3“肩对肩”解剖标记定位法(C组) |
1.5 观察项目与方法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9)成人Crowe Ⅳ型DDH行截骨或非截骨THA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和躯体矢状面平衡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典型病例 |
附图 |
附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中国人同期与分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1 本文根据PICOS原则制定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检索策略 |
2.3 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3.3 研究质量 |
3.4 meta分析结果 |
3.4.1 手术时间 |
3.4.2 住院时间 |
3.4.3 出血量 |
3.4.4 输血量 |
3.4.5 末次随访术后HHS |
3.4.6 住院费用 |
3.4.7 深静脉血栓 |
3.4.8 肺栓塞 |
3.4.9 术后感染 |
3.4.10 神经精神系统症状 |
3.5 发表偏倚 |
第4章 讨论 |
4.1 概述 |
4.2 疗效分析 |
4.2.1 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 |
4.2.2 出血量、输血量及住院费用 |
4.2.3 髋关节功能评分 |
4.2.4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第5章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人工全髋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影响因素分析[D]. 赵利民.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2]“Y”线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D]. 段续东. 山东大学, 2021(12)
- [3]股骨近端形态和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关系[D]. 蔡礼权.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控制下肢不等长的研究: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D]. 张锦平.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5]重建偏心距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D]. 苟旭东. 西藏大学, 2021(12)
- [6]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维持双下肢等长方法的影响因素分析[D]. 史健欣.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7]股骨近端形态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影响[D]. 马济民. 皖南医学院, 2021
- [8]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中下肢长度测量方法的比较[J]. 张金山,郑勇强,林振宇,林亮,许永权,施纯南,徐又佳. 中国骨伤, 2020(11)
- [9]成人Crowe Ⅳ型DDH行截骨或非截骨THA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和躯体矢状面平衡的对比研究[D]. 李倬. 山东大学, 2020(02)
- [10]中国人同期与分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疗效的meta分析[D]. 黄加裕. 南昌大学, 2020(08)
标签:全髋关节置换术论文; 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论文; 髋关节发育不良论文; 骨关节疾病论文; 假体植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