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寺院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寺院,文化,佛教,昌吉,传统文化,临安,藏传佛教。
寺院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冯晓霞[1](2017)在《宁波寺院文化的理念与对外交流》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立足宁波,就寺院文化理念与对外交流作了理性分析。宁波寺院文化是宁波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寺院文化的理念体现在寺院的教义、教规以及高僧的大德思想中,诸如爱国、爱教、慈悲、博纳、容忍等,充分发挥寺院所蕴含的爱国、慈善、和谐等理念,有着育人的功能。同时寺院文化是中外佛教交流的载体,对于推进宁波对外文化交流也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万里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刘江平[2](2017)在《佛教寺院文化的现代转型及其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引导宗教适应社会发展,适应现代化条件下人们的多元、丰富的精神需求,是当今宗教界内部面临的紧迫问题,也是宗教文化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在对昌吉州西圣观音寺经历两年的实地调研基础上,观察并论述了佛教团体内部在文化功能上所做的转型,认为作为一种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主动调适,西圣观音寺的做法是有积极意义的,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甚至寺院文化作为社会民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建构现代化城市文化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陈述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以及重难点。第二部分介绍了西圣观音寺历史沿革及基本情况。第叁部分论述了观音寺在原有物质、经济、文化、人员条件下为适应新的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转型性调整,其中重点是寺院宗教功能的全面强化和社会文化功能的开发、改变之经过,以及在居民中所起到的文化影响。文章认为经历了文化转型及功能转型的西圣观音寺,对当地社会民众的生活具有较大影响,对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城市文化建构,也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第四部分对以观音寺为代表的现代社会环境中佛教寺院的文化走向进行了分析。认为除了进行文化功能的调整、积极参与大众模式的、一般性的社会文化建设外,佛教寺院更应当注重坚守宗教本位,在哲学、文化诸多层面深入探讨佛理和哲学理论,从而使寺院的宗教功能得以强化而不是削弱。这也是保持寺院文化在当今多元、丰富的现代化环境中始终具有立足之地并得以发展的基础。结论认为,西圣观音寺在现代城市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内部文化转型和外部的适应性探索是十分有益的,许多尝试和实践为佛教文化与当代社会的结合、对社会文化的适应找到了连接点,也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而以佛教寺院为特征和立足点的进一步的文化建设,其方法和路径则需要更加努力地探寻和建构,以期为社会文化做出更多贡献。(本文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期刊2017-05-19)
刘园香[3](2016)在《我国寺院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以河南少林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旅游业正在蓬勃兴起,之前冷清的诸多寺院所在的地区纷纷成为旅游景点。寺院的商业化运作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简单的门票收入显然不能满足寺院的可持续发展,多样化的商业开发和管理运作模式为寺院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本文主要以嵩山少林寺的商业化开发为例,研讨其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通过分析其商业化运作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并为国内其它寺院的商业化开发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商场现代化》期刊2016年21期)
[4](2016)在《开封大相国寺:努力推进寺院文化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相国寺是一座千年古刹,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555),距今已有1460年的历史。1992年大相国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重新开放以来,除了日常的上殿过堂、诵戒、布萨等佛事活动外,为弘扬佛教文化,努力推动寺院文化建设,做了如下的工作。一、恢复成立大相国寺梵乐团早在北宋初年,大相国寺被钦定为"为国开堂"的皇家寺院。当时大相国寺就有专职的乐僧和演奏佛乐的乐棚,还设有专门接待皇家官员、文人的维摩院。随(本文来源于《法音》期刊2016年02期)
[5](2016)在《重庆华岩寺:寺院文化建设概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岩寺又称花岩寺,以华岩洞岩壁泉水飞溅、滴水成花而得名。华岩寺集山、水、园、林、洞为一体,享有"巴山灵境"之美誉。其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传法甚广,史有"华岩寺宗支流衍天下"的记载,亦是"巴蜀十大丛林"之一。华岩寺历代祖师不但自身学识丰厚,且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故使华岩寺建筑精美、藏书甚丰,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这也是华岩寺在数百年间,虽经战火离乱、"文革"(本文来源于《法音》期刊2016年01期)
[6](2015)在《杭州市佛教协会 打造寺院文化新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杭州市佛教协会统筹协调,凝聚力量,围绕主题、依托平台、立足优势、开展活动,努力打造杭州寺院文化新形象。一、践行人间佛教思想主题"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是人间佛教思想的主旨。杭州市佛教协会班子成员统一思想认识,围绕践行人间佛教思想的主题,积极建设文化寺院、参与浙江省宗教界"寻梦中国·正言正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各大寺院开展了系列佛教文化活动。(本文来源于《中国宗教》期刊2015年09期)
张慧霞[7](2014)在《西藏寺院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寺院文化是西藏佛教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西藏宗教文化乃至西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西藏寺院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对于实现西藏寺院文化的现代转型,促进构建西藏和谐社会,弘扬西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成荫[8](2014)在《南宋都城临安寺院文化的开封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两宋之交开封移民南渡临安后,通过开封僧人在临安创建寺院,将部分开封寺院文化因子迁移至临安。但这种发生于战争背景之下、跨朝代的寺院文化迁移总体而言程度有限。迁移到临安的开封寺院文化因子,在新的环境中发生了文化变迁,呈现为叁种形态。变迁形态的多层次,体现了变迁的复杂性。开封寺院文化因子之所以能在临安发生迁移、变迁、变迁后的延续,与僧人本身,开封移民,帝王、妃嫔等特殊群体以及王朝政治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14年06期)
邵颖涛[9](2014)在《寺院文化空间与小说创作——以唐长安西明寺为研究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唐长安西明寺是佛教传播与文艺创作兼具的特殊文化空间,吸引文士在此流连吟咏,也引发僧侣耽思运神,产生了不少佛教撰述与文学作品。西明寺文化空间对小说创作有着重要影响,基于西明寺皇廷眷顾、藏书丰富、学僧辈出等因素,与此相关的小说书写也呈现出书写权贵、征引典籍、偏向学理等创作特征。西明寺作为异国僧侣云集之地,寺僧互动促使中外文化交流与思想融合,建构国际性宏阔思维体系与学术智慧体系,促进了唐代小说的演进传播。(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徐东明[10](2013)在《论西藏寺院文化的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寺院文化是西藏佛教文化的主要存在形态和外在表现形式。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寺院文化,对于实现藏传佛教的现代转型,促进寺院社会功能的重新定位和正常发挥,促进西藏和谐社会的发展和弘扬西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寺院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如何引导宗教适应社会发展,适应现代化条件下人们的多元、丰富的精神需求,是当今宗教界内部面临的紧迫问题,也是宗教文化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在对昌吉州西圣观音寺经历两年的实地调研基础上,观察并论述了佛教团体内部在文化功能上所做的转型,认为作为一种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主动调适,西圣观音寺的做法是有积极意义的,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甚至寺院文化作为社会民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建构现代化城市文化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陈述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以及重难点。第二部分介绍了西圣观音寺历史沿革及基本情况。第叁部分论述了观音寺在原有物质、经济、文化、人员条件下为适应新的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转型性调整,其中重点是寺院宗教功能的全面强化和社会文化功能的开发、改变之经过,以及在居民中所起到的文化影响。文章认为经历了文化转型及功能转型的西圣观音寺,对当地社会民众的生活具有较大影响,对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城市文化建构,也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第四部分对以观音寺为代表的现代社会环境中佛教寺院的文化走向进行了分析。认为除了进行文化功能的调整、积极参与大众模式的、一般性的社会文化建设外,佛教寺院更应当注重坚守宗教本位,在哲学、文化诸多层面深入探讨佛理和哲学理论,从而使寺院的宗教功能得以强化而不是削弱。这也是保持寺院文化在当今多元、丰富的现代化环境中始终具有立足之地并得以发展的基础。结论认为,西圣观音寺在现代城市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内部文化转型和外部的适应性探索是十分有益的,许多尝试和实践为佛教文化与当代社会的结合、对社会文化的适应找到了连接点,也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而以佛教寺院为特征和立足点的进一步的文化建设,其方法和路径则需要更加努力地探寻和建构,以期为社会文化做出更多贡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寺院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冯晓霞.宁波寺院文化的理念与对外交流[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7
[2].刘江平.佛教寺院文化的现代转型及其价值[D].新疆师范大学.2017
[3].刘园香.我国寺院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以河南少林寺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6
[4]..开封大相国寺:努力推进寺院文化建设[J].法音.2016
[5]..重庆华岩寺:寺院文化建设概略[J].法音.2016
[6]..杭州市佛教协会打造寺院文化新形象[J].中国宗教.2015
[7].张慧霞.西藏寺院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8].成荫.南宋都城临安寺院文化的开封因子[J].中华文化论坛.2014
[9].邵颖涛.寺院文化空间与小说创作——以唐长安西明寺为研究中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10].徐东明.论西藏寺院文化的利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