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端论文_李朋茹

导读:本文包含了发送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高压,协议,昌吉,自适应,折迭,波束,电工。

发送端论文文献综述

李朋茹[1](2019)在《CO-OFDM系统发送端IQ不平衡和相位噪声补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大容量、长距离传输系统是近年来光通信领域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干光频分复用(CO-OFDM)系统因其所具有的频谱利用率高以及偏振复用下传输速率高、信息容量大等优点成为研究的目标,但该系统仍存在一些关键性问题亟待解决,另外现阶段研究多基于仿真分析。本文重点研究系统发送端IQ不平衡和相位噪声的估计和补偿问题,同时搭建了CO-OFDM系统实验平台。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提出一种新的导频结构,用于CO-OFDM系统发送端IQ不平衡和相位噪声补偿,将系统传输速率从20Gb/s提升到50Gb/s。仿真结果表明,50Gb/s传输速率、IQ不平衡为3dB与15?、传输640km、线宽为0、BER为1×10~(-3)时,提出的补偿算法OSNR损失降低约6dB;线宽为120kHz、BER为1×10~(-3)时,提出的补偿算法所需OSNR为26dB,幅度和相位不平衡容忍度分别为3.5dB和25?;而对比算法在同样条件下,BER则无法达到1×10~(-3)。(2)提出两种低开销的导频结构,用于PDM CO-OFDM系统相位噪声和发送端IQ不平衡补偿,结合正交基扩展算法,实现了较好的系统传输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在80Gb/s传输速率、每个偏振态IQ不平衡为3dB与15?、传输480km、线宽为100kHz、BER为1×10~(-3)的条件下,提出的补偿算法对应的OSNR分别为24dB和22dB;在相同的信噪比情况下,100Gb/s传输速率下误码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上述研究证明,提出的导频估计算法不仅节省符号开销,而且可以更好地适应信号的高速传输。(3)搭建CO-OFDM系统传输实验平台。详细分析CO-OFDM系统实验平台结构设计,设置参数采用现有传统算法进行信号处理测试各个步骤对应的时域信号和频谱。使用该系统目前可以实现传输距离96.6km、单路速率12Gb/s的有效传输,后期可用于所提导频结构的估计补偿效果验证。(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9-03-01)

张一宸,彭来献,徐任晖[2](2018)在《定向自组网中基于报文多时延等级的发送端调度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向接收机冲突的多址接入(ROMA)是一种高效的适用于多波束自适应阵列天线的调度协议,但它无法保证具有不同时延要求的报文传输的服务质量。针对此问题,在原始ROMA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多时延限制的调度算法(MDRS)。通过在调度接入过程中插入子时隙,比较发送端报文时延信息,调度发送节点的传输顺序,使得时延限制更严格的报文优先发送,从而提高了不同时延等级的报文的传输成功率。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MDRS的性能:与原始ROMA相比,所提算法在多时延限制的发送端调度中表现出了更好的吞吐量和传输成功率。(本文来源于《电讯技术》期刊2018年11期)

[3](2018)在《世界首台发送端±1100kV特高压直流换流变压器成功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变电工")成功研制世界首台发送端±1100kV高压直流换流变压器,并于6月21日成功发往昌吉换流站,目前正在安装。该装备的成功研制为昌吉-古泉±11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保证,使得我国跨入±1100kV特高压直(本文来源于《变压器》期刊2018年10期)

朱彤[4](2018)在《发送端±1100千伏高压直流换流变压器发运》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讯 (记者朱彤)近日,世界首台发送端±1100千伏高压直流换流变压器在新疆昌吉特变电工±1100千伏特高压生产基地装车,发运到“疆电外送”的第二条特高压输电工程的起点昌吉换流站。这台变压器真是个“巨无霸”,产品长33米、宽12米、高18(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8-06-25)

杨海军[5](2018)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杨海军报道:5月27日,州党委书记王国和赴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 1100千伏特高压变压器生产基地调研,代表州党委、政府,向特变电工试制成功国内首台发送端± 1100千伏高压直流换流变压器表示祝贺。他勉励大家要继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开拓创新、(本文来源于《昌吉日报(汉)》期刊2018-05-28)

王玲玉[6](2018)在《USB PD 3.0协议中发送端物理层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锂电池单位体积的储存电量几乎已经达到极限,电池的电容量可发展空间不大,为了满足人们的充电需求,缩短充电时间,并且兼容市场上多样的快充技术,减少适配器带来的环境污染,USB-IF在USB 3.1标准中定义了Type-C型接口协议和USB Power Delivery协议,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USB Power Delivery协议通过USB接口,最大可传输100W的功率。在Type-C接口中,当设备间的充电电流大于3A时,USB数据线的插头需要嵌入E-Mark芯片,保证线缆有传输大电流的能力,保障充电安全,该芯片提供了线缆的电流传输能力、数据传输能力、厂家定义的ID等信息。本文设计了一款支持PD3.0的E-Mark芯片中的发送端(Transmitter,TX)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是传输Biphase Mark Coding(BMC)信号,协议中对输出的信号的斜率及输出的高低电平的范围有严格的要求,并且对TX部分电路在奈奎斯特频率下的输出阻抗的范围作了限制。根据PD协议对物理层中TX发送端部分的设计指标要求,发现设计重点在于:一、对输出波形斜率的控制,即对输出波形的上升下降时间的控制;二、需要把输入信号为0-5.5V的电压,转换成0-1.12V的输出电压;叁、对于电路的输出阻抗的控制;四、在负载及输出电压不同的情况下,对输出端的PMOS及NMOS的流进流出电流要求不同。本文使用的是Vanguard 150nm的工艺技术,完成了电路和版图的设计。设计时对输出信号电平的转换及驱动能力的要求分成两部分来实现,并在电路中间部分加入电容来调节输出信号的上升及下降时间。设计完成后对电路的各个工艺角进行了仿真,发现各项指标符合协议要求及设计预期,并留有一定裕量。(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8-05-01)

陈英骥[7](2018)在《基于FPGA高速SerDes串行接口模块发送端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速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各种电子产品的运行和数据传输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在信息时代带给人们更好的应用体验,电路设计师们针对数据的高速接口传输提出了各种实现方式。从最初的多通道并行数据传输,到更高速度的串行数据传输,高速电路传输技术已经取得了飞速发展。其中源自于通信领域信号传播的高速SerDes串行接口传输技术是目前传输速度最快、数据稳定性最高的串行接口传输技术,其正在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在可编程逻辑芯片领域中,由于FPGA芯片内部蕴含着丰富的逻辑资源,数据的发送和接收量非常巨大,因此高速SerDes串行接口传输技术在FPGA可编程逻辑电路设计中开始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随着传输速度的不断提升,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问题也逐渐受到设计者的关注。为了保证信号的高质量传输,需要对SerDes接口模块进行特定的设计规划,其中承载信号发送任务的发送端模块的设计变得尤为关键。本论文正是基于FPGA中的高速SerDes串行接口模块发送端的设计。在查阅大量相关高速接口电路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首先对高速电路传输的信道系统进行介绍,对高速电路中信道特性带来的反射、地弹、串扰、损耗以及抖动等非理想因素进行阐述,并提出了多种相对应的抑制措施。然后对SerDes发送端整体结构和数据处理辅助模块的功能进行描述,以及对整个发送端设计应用到的关键技术如8B/10B编码、发送端均衡技术(去加重)以及差分接口传输技术进行研究,并确定了本次设计所要达到的传输速率为2.5 Gbps的CML(电流模逻辑)电路的实现形式。在以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发送端PRBS(伪随机二进制码)产生电路、并串转换电路、CML驱动电路以及辅助电路进行了设计。通过ISE数字逻辑仿真软件和Cadence平台下的Virtuoso模拟电路软件,对数字以及模拟部分的电路进行了设计和仿真。并最终给出了对应的设计电路图、仿真波形图和眼图。通过对仿真结果的逻辑和信号质量的分析,确定本次设计达到了预期传输速率为2.5 Gbps高质量信号发送的设计目标和参数要求。本文最后对本次设计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进一步指出了设计在后续生产应用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应对措施。(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田现周[8](2017)在《3Gbps卫星自适应传输系统发送端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卫星通信具有通信覆盖区域广、容量大等诸多优点,对国家的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以高通量通信卫星为例,通信速率可达几十吉比特每秒以上,可以满足航空、高铁、边远地区的通信需求。而卫星通信系统要达到高吞吐率的要求,适合采用匹配信道状态变化的自适应传输技术。传统的自适应调制编码(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AMC)技术依赖信道估计且不能平滑调整速率,不适合长时延的卫星通信。为此,本论文基于随机映射码(Random Projection Code,RPC)和混合自动重传(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技术,完成了适合卫星通信的自适应传输系统发送端设计,可以实现3Gbps的传输速率。本文首先分析了卫星通信的特点,给出了基于RPC和HARQ的自适应传输方案,着重分析系统发送端的设计原理和各模块的作用。然后,设计了发送端自适应传输控制协议。为了降低帧头开销,增加信道利用率,提出大包作为下行传输单位,给出大包内容组成和包头字段的定义,介绍自适应传输实现流程。针对发送端发送指令过多的问题,提出组帧概念,对协议进行优化,可将指令数量减少为原先的1/G,同时仿真结果表明,在组帧个数G(28)2 4、6、8、时,系统吞吐率只下降了不到3%。最后,给出发送端高速编码电路的实现方案。为达到系统3Gbps的传输目标,编码电路同时对4帧数据进行编码。在信道编码电路设计中,基于递推原理,每帧数据采取8路CRC和BCH并行编码;利用校验矩阵的双对角特性,每帧数据采取64路LDPC并行差分编码。经上板测试,信道编码电路可以稳定工作在230M的时钟频率,达到3.8Gbps的编码吞吐率。在RPC编码电路设计中,利用编码矩阵稀疏准循环的特性,实现了基于矩阵查找表和编码结果查找表的两级查找表的4路编码电路,经上板测试,RPC编码电路可以稳定工作在180M的时钟频率,达到1.6Gsps的编码吞吐率。本文所提出的3Gbps自适应传输系统的发送端,充分考虑卫星通信的场景和特点,达到较高的系统吞吐率,可以满足大容量的宽带卫星通信需求。(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朱琳[9](2017)在《基于UVM的HDCP发送端IP的验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SoC设计规模的快速发展和IP的大量采用,验证已经成为了制约芯片设计的瓶颈。高效的验证是设计功能的正确、设计生产率提高的保障。高带宽数字内容保护技术HDCP作为广泛用于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HDMI的安全技术,能够完成身份认证和音视频数据加密,其复杂性决定了必须采用高效的验证手段对其加以验证。结合以上两点,本论文采用验证方法学UVM实现了对HDMI中的HDCP发送端IP的功能验证。首先,本文分析了UVM验证方法。阐述了验证方法学的特点。分析了UVM架构中的树形结构、phase机制、component机制、objection机制、TLM传输机制以及sequence机制的运转和使用方式。说明了上述机制在本文中的应用。其次,本文对HDMI中HDCP发送端IP的UVM验证方案进行了设计。通过验证前期对HDMI和HDCP 2.2协议的分析,制定了HDCP 2.2发送端的验证计划以及进行了完备的验证需求分析,搭建了一个基于UVM的HDCP发送端的可重用、自动化的验证平台。结合HDCP 2.2协议,对HDCP发送端进行通信,并完成对加密内容的解密工作。创建了HDCP 2.2接收端UVC(通用验证组件)、总线I2C UVC、AES UVC、RSA UVC等模块,提取出79个相关功能测试点,使用约束加随机化测试相结合的高效验证策略。再次,本文对验证平台的可重用性以及自生成性进行了设计与实现。分析了UVC级、模块级和事务级重用,提出了可自动生成的验证平台中低层次结构代码的脚本算法和测试用例自生成的脚本算法,并应用其生成了79个测试用例。最后,本文应用该平台对HDCP 2.2发送端IP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有功能测试点通过,功能覆盖率达到100%,代码覆盖率达到90.40%,记分板对比通过。本文所设计的基于UVM的验证平台能够成功完成对HDCP发送端IP的功能验证平台,是一个具有可重用性、测试用例可自动生成的高效验证平台,具有很高的工程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7-05-01)

智景松[10](2017)在《HDMI中HDCP2.2发送端的研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一代高清数字化视频、音频接口技术标准HDMI(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于2002年12月9日问世。与传统接口相比,HDMI在兼容性、清晰度、面积等方面优势明显,迅速被广泛地应用在电视机、显示器、投影机等设备上。为了保证高清晰度音视频在HDMI接口的传输安全,HDCP(High-bandwidth Digital Content Protection)在2003年应运而生。应用需求促进了相关芯片及IP的研发。本文主要基于最新的HDCP 2.2协议,研究HDMI中HDCP发送端(TX)IP的设计实现。首先,本文分析了HDMI接口原理和HDCP 2.2协议。从HDMI结构、信号及编码原理等方面分析了HDMI接口原理。再从认证、加密和可更新机制叁方面详细分析了HDCP 2.2协议。其次,本文对HDCP TX进行了RTL设计。根据协议要求,设计出HDCP TX整体框图。根据整体框图,对各个模块依次分析设计。对相关的RSA、AES-128、SHA-256、HMAC等算法模块和时钟复位、信号同步、存储等公用基础模块,进行了算法分析和RTL设计。对TX分认证和加密两部分,分别进行状态机系统和控制模块的分析和RTL设计。再次,本文完成了对HDCP TX整体设计的仿真验证。在各个模块仿真验证通过的基础上,对TX整体搭建了完整的仿真验证平台,依据DCP LLC公布的测试勘误信息,经过验证,TX与RX基础通信,通过DDC通道实现的主密钥交换、位置检查、会话密钥交换等认证功能,通过加密系统实现的音视频数据加密,均达到了前端设计的规范要求。最后,本文在SMIC 65nm工艺下,对HDCP TX IP进行了物理实现。经过逻辑综合、数据准备、布局、时钟树综合、布线等物理设计,在TMDS(Transition Minimized Differential signal)时钟频率27-300MHz下,得到了综合功耗13.905mW,面积1941563μm ~2的HDCP TX IP物理设计版图。HDCP作为HDMI中的核心技术,能够通过认证和加密对HDMI接口传输的音视频内容提供保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在HDCP 2.2中,可更新机制的出现更是一道重要的保护屏障。本文设计的HDCP TX IP对国内HDMI、HDCP的研究与应用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7-05-01)

发送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面向接收机冲突的多址接入(ROMA)是一种高效的适用于多波束自适应阵列天线的调度协议,但它无法保证具有不同时延要求的报文传输的服务质量。针对此问题,在原始ROMA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多时延限制的调度算法(MDRS)。通过在调度接入过程中插入子时隙,比较发送端报文时延信息,调度发送节点的传输顺序,使得时延限制更严格的报文优先发送,从而提高了不同时延等级的报文的传输成功率。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MDRS的性能:与原始ROMA相比,所提算法在多时延限制的发送端调度中表现出了更好的吞吐量和传输成功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发送端论文参考文献

[1].李朋茹.CO-OFDM系统发送端IQ不平衡和相位噪声补偿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9

[2].张一宸,彭来献,徐任晖.定向自组网中基于报文多时延等级的发送端调度算法[J].电讯技术.2018

[3]..世界首台发送端±1100kV特高压直流换流变压器成功研制[J].变压器.2018

[4].朱彤.发送端±1100千伏高压直流换流变压器发运[N].科技日报.2018

[5].杨海军.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N].昌吉日报(汉).2018

[6].王玲玉.USBPD3.0协议中发送端物理层的设计与实现[D].辽宁大学.2018

[7].陈英骥.基于FPGA高速SerDes串行接口模块发送端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

[8].田现周.3Gbps卫星自适应传输系统发送端设计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7

[9].朱琳.基于UVM的HDCP发送端IP的验证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7

[10].智景松.HDMI中HDCP2.2发送端的研究设计[D].北京工业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异构无线网络的协作传输Fig.6-2Coopr...空间复用原理Fig.1-4Basicprinciple...序列在不同压缩算法下的R-D(...变换域DVC系统结构图混沌掩盖该方式的安全性建立在激光混...浅海水声信道

标签:;  ;  ;  ;  ;  ;  ;  

发送端论文_李朋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