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会计失真问题仍较严重(论文文献综述)
付梦然[1](2021)在《不完全信息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数据特征及预警模型研究》文中认为
肖丽霞[2](2020)在《高管过度自信与股价同步性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股价同步性是衡量资本市场信息有效性和运行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与欧美等相对成熟的证券市场相比,我国的股价同步性偏高,给金融市场埋下股价崩盘等隐患,不利于资本市场和国民经济长期向好发展。高管作为企业管理和决策核心,与上市公司股价波动息息相关。现实中的高管表现为存在多种认知偏差的异质主体,那么其过度自信心理是否影响上市公司股价同步性呢?股价同步性是公司特质信息和透明度的体现,激进的盈余管理导致公司特质信息失真,而过度自信心理驱使下的高管存有高度的盈余管理动机,那么盈余管理是否在过度自信与股价同步性间发挥中介作用呢?从公司治理角度看,具有财会背景的独立董事的监管作用是否同样适用于调节高管过度自信行为也值得深入探讨。基于此,本文将高管过度自信与股价同步性纳入同一研究框架,并深入挖掘盈余管理的中介作用和具有财会背景独立董事的调节作用机制。本文主要基于“信息效率观”假说与行为金融理论,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以2013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股价同步性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并在进行多项稳健性测试的基础上,最终得出研究结论和相关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在主效应验证方面,发现高管过度自信会显着提高上市公司股价同步性;第二,中介效应验证方面,高管过度自信通过提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进而提高了股价同步性,“盈余管理”的部分中介作用得到证实;第三,调节效应验证方面,具有财会背景的独立董事能够负向调节高管过度自信对盈余管理的正向影响,即上市公司具有财会背景的独立董事比例越高,高管过度自信对盈余管理的正向影响越弱;进一步验证发现,具有财会背景的独立董事负向调节高管过度通过盈余管理影响股价同步性的中介作用,即具有财会背景的独立董事对中介机制产生调节作用,存在“被调节的中介作用”,当上市公司具有财会背景的独立董事比例越高时,高管通过盈余管理对股价同步性影响的中介效应越弱。本文的研究结果揭示了高管的过度自信心理与股价同步性波动的关联性,并提出二者之间可能的传导路径,在理论上丰富了有关行为公司财务与股价同步性的讨论,在实践意义上,能够为规范上市公司治理,优化监管制度设计提供一定的经验证据。
郭枚香[3](2019)在《资本市场开放、内外部治理与会计信息可比性 ——基于沪港通的经验证据》文中提出股票市场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资本市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与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推动力。为了实现中国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更深度融合,推动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进一步促进中国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和健康发展,2014年11月17日,香港证券交易所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展的互联互通交易机制试点(以下简称“沪港通”或“沪港通交易机制”)开始正式运行,这是我国深化资本市场开放的重要举措。沪港通交易机制实施后,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的关注程度和质量要求也日益提升,他们会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更透明、更可比的高质量会计信息,以便在信息解读和投资机会选择中,既能正确评价公司业绩,又能节约信息处理成本,提高决策效率;同时,众多投资经验丰富的境外投资者及其他相关主体如审计师、分析师、媒体、监管机构和管理者的行为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对公司的会计信息可比性产生影响。因此,沪港通交易机制的实施可能会影响标的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可比性。进一步地,公司治理作为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机制之一,可以缓解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约束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减少管理者选择会计政策的可能性,也会对公司的会计信息可比性产生影响。那么,我国上市公司的内、外部治理,是否会对沪港通交易机制的实施与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关系产生影响?或者说,在内、外部治理环境各不相同的上市公司之间,沪港通交易机制的实施对公司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升是否具有显着差异?这些问题尚待验证。基于此,本文考察了沪港通交易机制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在公司内、外部治理影响下,沪港通交易机制与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关系。已有文献从市场运行效率、实体经济、市场反应等角度探讨了资本市场开放的经济后果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但鲜有文献从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视角考察沪港通政策对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生成的影响,这可能与会计信息可比性在公司层面的测度问题长时间未得到有效解决有关,De Franco等(2011)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盈余-收益回归模型的可比性测度方法,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契机。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沪港通交易机制的实施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沪港通交易机制引入了来自法律较完善、投资者保护程度较高的境外机构投资者,众多拥有成熟投资理念和丰富投资经验的海外机构投资者通过与审计师、媒体、分析师和监管机构等的协同作用于公司治理,约束了公司控股股东和管理层的自利行为,督促公司更谨慎、更自觉地遵循各项经营法律法规,降低了其随意选择会计政策的可能性;加之公司管理层基于融资需求、声誉机制和风险防范等动机,会更谨慎、更自律地遵循会计准则的规定来核算经济业务,对公司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政策的选择前后各期保持可比性,对公司的相似经济业务生成相似的会计数据、不同经济业务充分反映其差异特征,从而提升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研究发现:“沪港通”交易机制的实施显着提升了标的公司的会计信息可比性。表明沪港通交易机制的实施具有促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可比性提升的政策效果。通过采用PSM+DID的方法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主要结论保持不变。第二,公司内部治理对沪港通交易机制实施与会计信息可比性关系的影响。有效的公司治理对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有缺陷的公司治理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根源。内部治理作为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机制之一,可以缓解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约束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减少管理者选择会计政策的可能性,会对公司的会计信息可比性产生影响。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密切相关,健全的内部控制本质上就是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表现,相当于公司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发现:(1)沪港通交易机制的实施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升效果在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水平高低不同的公司间之间呈现显着差异,即沪港通交易机制的实施提升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政策效果受公司现有内部治理水平的影响,在内部治理水平较低的公司,沪港通交易机制的实施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升更显着。(2)当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较大、独立董事比例较低、董事会会议次数较多、监事会会议次数较少、股东大会会议次数较多、董事长与总经理为两职合一、股权集中度较低、内部控制质量较低时,沪港通交易机制的实施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升效果更显着。这表明,在提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政策效果方面,良好的内部治理与沪港通交易机制实施具有替代效应。第三,公司外部治理对沪港通交易机制实施与会计信息可比性关系的影响。利用沪港股票交易互联互通试点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PSM+DID的方法,本文研究发现:(1)在分析师关注较少的公司,沪港通交易机制实施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升效果更显着。(2)在市场化进程较低的公司,沪港通交易机制实施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升效果更显着。(3)在行业竞争较温和的公司,沪港通交易机制实施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升效果更显着。在分析师关注和市场化进程较低以及行业竞争较温和的公司,信息环境欠佳,政府干预较多监管效率与法律法规执行效率也较低,行业市场竞争欠充分,使得外部环境对公司的治理效应不明显,公司控股股东和经理人的自利动机未得到有效约束,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仍较严重,公司的会计信息可比性提升空间较大,在此情况下实施沪港通交易机制试点能充分发挥境外机构投资者及相关各方的监督作用,对公司治理的边际贡献较高,此时,沪港通交易机制促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升更明显。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第一,从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视角考察沪港通政策对微观公司层面的影响,拓展了资本市场开放的经济后果研究。已有文献对沪港通的研究多数集中在资本市场定价效率、中介机构、公司审计及投资风险的影响等方面,较少关注沪港通对微观公司层面的影响,尤其是对公司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这可能与其在公司层面的测度问题长时间未得到有效解决有关,De Franco et al.,(2011)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盈余-收益回归模型的可比性测度方法,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契机。第二,基于资本市场开放的视角,研究“沪港通”交易机制实施对公司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丰富了可比性的影响因素分析范式。已有研究较多关注会计准则宏观制度层面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现有研究开始关注经营环境、公司战略及治理结构、客户与供应商、交易特征、投资者行为、审计监管以及管理层动机等中微观因素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也有较多文献关注公司特征、制度环境和管理层行为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但鲜有文献从资本市场开放的宏观政策层面考察其对微观公司层面的影响。第三,将沪港通交易机制、内外部治理与会计信息可比性三者置于同一个框架进行研究,丰富了该主题的研究成果。本文研究表明,沪港通交易机制能够提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可比性;研究发现,在董事会规模较大、独立董事比例较低、董事会会议次数较多、监事会会议次数较少、股东大会会议次数较多、董事长与总经理为两职合一、股权集中度较低、内部控制质量较低、分析师关注较少、市场化进程较低以及行业竞争较温和的标的上市公司,沪港通交易机制的实施对其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升更显着,这是对已有研究的重要补充。第四,本文的研究结论为资本市场开放的治理效应提供了微观证据,有利于投资者准确评价企业业绩,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有利于上市公司改进内部治理,重视外部环境在可比会计信息生成和披露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对新兴市场国家监管部门进一步高水平开放资本市场、规范企业内、外部治理监管和规范分析师管理、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以及严格规范行业竞争具有借鉴意义。
徐纯[4](2017)在《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2015年12月8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指出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审计制度,健全有利于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审计管理体制。2016年5月17日,审计署在《“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审计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提升审计能力,提高审计效率,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中,多次强调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这既是对过去三十多年审计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发挥更大作用的深切期待和更高的要求。我国国家审计机关自1983年成立以来,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推动民主法治建设、维护财政经济秩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改革发展、强化权力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为我国国家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也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际,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国家审计制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成为了当今的重要课题。古人有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总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和明鉴。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审计史也是一部国家的兴衰史,是一部国家治理发展史,是一部不同利益博弈、不同思想交锋、不同文化碰撞、不同制度更替的历史(刘家义,2015)。通过梳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自1983年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为进一步完善现代国家审计制度提供分析依据。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文献资料不多,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领域,如绩效审计制度、环境审计制度、预算审计制度等;或者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内容,如国家审计制度的文化变迁、审计对象的变迁、审计目的的变迁等,;亦或是集中于对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某一具体方面的研究,如审计制度变迁的表现、制度变迁的动因或者制度变迁的路径。为了进一步促进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完善,并为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因此有必要全面详细地梳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发展脉络。基于内容分析法,本文以1995年至2015年审计署发布的《关于上一年度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文简称“政府审计工作报告”)、1984年至2016年历任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下文简称“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2003年至2016年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等文本资料为研究切入点,梳理和把握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建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来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从而使内容描述获得了一定的历史价值。本文既从原理上阐明国家审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动因,又通过历史考察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一般过程及变化发展规律,从而为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依据,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九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介绍本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本文的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制定了研究框架和各章写作安排。本章是本文的整体规划。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阐述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和内容分析法的相关研究,发现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以及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三个方面;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分析、比较分析、情感分析、趋势分析和可读性分析五个方面。本章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研究机会,这是本文的研究前提。第三章: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对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深入辨析后,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然后,结合近代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新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以及我国制度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探究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第四章: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章构建了由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组成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国家审计功能、国家审计根本目标和国家审计组织体制,探讨了国家审计体制。从审计组织方式、审计实施方式、审计评价方式、审计结论作出、审计报告方式、审计成果运用和审计人员管理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国家审计机制。通过构建该理论框架,为后文进一步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奠定基础。第五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为研究切入点,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以上报告及公告进行词频分析、关键词分析、语义网分析、聚类分析、情感分析以及主题分析,全面细致地梳理和把握了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确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第六章: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本章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分别计算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的可读性得分,并与相关审计信息接收者的受教育程度相配比,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检验国家审计信息的传递效率和效果。第七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探讨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发展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其中,根本原因是国家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和协调,直接原因是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以及技术环境的变化促进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升。第八章: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本章从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四方面提出了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具体政策建议。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本章对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研究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家审计制度和内容分析法的后续研究方向和领域进行了展望。从主要方面归纳,本文的创新点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创造性地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国家审计研究目前,国外学者将内容分析法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学、图书情报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在国内,内容分析法也已被逐步运用于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图书情报学、管理学等领域,但还没有专家学者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审计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国家审计研究。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问题,一方面拓展了内容分析法的运用范围,另一方面,为研究国%审计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方法。可读性分析是内容分析法的重要内容。本文创造性地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研究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水平。目前,我国学者针对中文可读性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外国学者发明的可读性公式,如Flesch公式、Lix指数等,研究中英文教材、文学作品、新闻报道以及上市公司年报、内部控制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的可读性问题。但不足之处在于直接借用英文可读性公式来测量中文文本,由于中英文句子结构和文字构造都不尽相同,这不免会造成削足适履的尴尬情形。本文基于台湾学者宋曜廷(2013)和刘忆年(2015)开发的中文可读性公式,综合研究了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问题,拓展了国家审计的研究空间。此外,本文还开发了研究国家审计报告的情感词典。Tim&Bill(2011)通过研究1994年至2008年间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发现根据《哈佛词典》的释义,在报告中有四分之三被认定为是消极词汇的词语在财务领域并不是消极词汇。同样地,在《辞海》或者《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消极的词汇在审计研究领域也不一定是消极词汇。基于此,本文开发出了一份适用于审计报告研究领域的情感词典,包含审计报告中常用的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以便更好地衡量审计信息所传递的情感内容。二、构建了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相关研究不少,但是系统地研究并构建国家审计制度分析体系的文献极少。厘清国家审计制度的内涵,并建立研究架构是分析国家审计制度及其变迁的根本。本文认为,国家审计制度是国家公共利益关系中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是国家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国家与相关利益关系人的利益冲突、维护国家公共利益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包含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国家审计体制包含国家审计的地位、功能、根本目标和组织体制等内容,国家审计机制包含审计组织方式、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结论作出、报告方式、成果运用、人员管理等。基于这一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本文对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进行了编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分析。三、创新性地阐释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目前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关于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主要有: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通过对上述理论的辨析和探讨,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本文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国家通过治理体制及机制配置和运行权力,规定和调整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以及国家内部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国家审计就是国家、社会、个人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是维护国家公共利益的过程。在国家代表和集中的利益关系中普遍存在着利益冲突的现象,利益冲突是利益主体间的动态博弈过程,主要通过协商、调整、合作、互动等方式解决。国家审计就是为协商和调整国家代表的利益关系中的利益冲突而建立的制度安排。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由公共利益关系中的相关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的,是国家审计产生的重要基础。
陶飞[5](2013)在《公司治理结构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有七成以上的信息是会计信息,而会计信息正是广大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衡量上市公司价值源泉的主要参考依据。如果会计信息失真,可能导致局部的,甚至全局性的金融危机,安然事件和四通事件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怎么让广大投资者、会计事务所等利益相关者长一双“火眼金睛”能够识别这种财务舞弊行为近年来成为一个热点话题。由于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必须经过公司内外部治理机构的监督审查才最终对外披露,由此可知,完善的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障。所以,本文认为应当以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为切入点,进行公司治理结构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研究,从而建立能够有效判断会计信息失真的识别模型。本文选取被中国证监会、上海证交所和深圳证交所处罚的且处罚时间在2005年到2011年之间的定期年报中存在信息披露违规行为(信息披露虚假、严重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的共43家非金融行业A股上市公司作为失真样本,并筛选出符合行业分布一致,规模大小一致特征的43家会计信息真实公司作为配对样本,分别从公司内外部治理结构的股权结构、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利益相关者、外部审计共六个层面进行逻辑回归分析和多元判别分析,构建两个会计信息失真的识别模型,并对这两个模型作相应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多元判别模型和逻辑回归模型都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多元判别识别模型的识别率为79%,逻辑回归模型的识别率为72.8%。最后,根据本文实证分析的研究结果,为提高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和减少会计信息失真情况的发生,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尹俊华[6](2012)在《税务稽查视角下衡阳市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会计信息失真作为一个历史性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各国会计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较为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危害了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本文试图从衡阳市企业的发展与税收处罚现状和税务稽查的环境,提出应对措施,改善衡阳市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以达到净化纳税环境、公平税负、规范市场秩序、最大限度保障税收收入应收尽收之目的,提高衡阳市地税稽查的效能。本文首先从税务稽查角度重新界定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内涵,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为企业风险信息失真、内控机制信息失真、运营程序信息失真和纳税遵从信息失真。并统计了2011年衡阳市地税稽查部门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处罚;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衡阳市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成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其次,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不完备;再次,企业相关配套法规不健全;最后,稽查部门监管职能不到位。最后,针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分析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来改善衡阳市的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
孔萌[7](2012)在《财务信息失真问题的研究》文中认为财务信息失真是一个长期的世界性的问题,它一直是国际会计学界研究的重、热点课题,也一直是各国政府部门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针对我国目前财务信息失真问题仍较严重,财务信息质量仍不高的状况,本文分别从财务信息失真的原因、表现及危害来回顾、评述和总结我国近年财务信息失真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财务信息失真的对策。
孙庆伟[8](2012)在《对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对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财务会计正沿着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发展,而且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得重要。真实性是会计工作的最基本要求,但当前由于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等方面原因,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仍较严重,已经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顺利运行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文章阐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王琼[9](2011)在《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会计信息作为经济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宏观调控、微观经营以及投资人、债权人了解经营状况和作出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日趋复杂,会计核算环境不断变化,就目前来看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仍较严重,本文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并提出了对策。
杨顺灵[10](2011)在《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有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文中研究说明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一直困扰着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由于没能得到足够重视而显得尤为严重,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将对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产生了积极作用,本文分别从三个方面展开阐述,与此同时也肯定了这种作用的相对性,提出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时,按照市场规则加强证券市场的建设,大力培育成熟的市场参与者,做到有法必依的重要性。
二、企业会计失真问题仍较严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会计失真问题仍较严重(论文提纲范文)
(2)高管过度自信与股价同步性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述评 |
2.1 股价同步性文献回顾 |
2.1.1 “信息效率”假说和“非理性噪音交易”假说 |
2.1.2 股价同步性的影响因素 |
2.1.3 股价同步性的经济后果 |
2.2 高管过度自信文献回顾 |
2.2.1 过度自信的起源和内涵 |
2.2.2 高管过度自信的影响因素 |
2.2.3 高管过度自信的经济后果 |
2.3 高管过度自信与股价同步性的相关研究 |
2.4 独立董事对高管过度自信与股价同步性的影响 |
2.4.1 独立董事对高管过度自信的影响 |
2.4.2 独立董事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 |
2.5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 高管过度自信与股价同步性 |
3.2 盈余管理的中介效应 |
3.3 具有财会背景独立董事的调节效应 |
3.4 被调节的中介效应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样本选取 |
4.2 变量设置与指标选取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 |
4.2.3 中介变量 |
4.2.4 调节变量 |
4.2.5 控制变量 |
4.3 模型设计 |
4.3.1 高管过度自信的主效应检验模型 |
4.3.2 盈余管理的中介作用检验模型 |
4.3.3 具有财会背景的独立董事调节作用检验模型 |
4.3.4 被调节的中介检验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初步分析 |
5.1 指标总体概况 |
5.2 主要指标具体分析 |
5.2.1 股价同步性指标具体分析 |
5.2.2 高管过度自信指标具体分析 |
5.2.3 盈余管理程度指标具体分析 |
5.2.4 具有财会背景的独立董事指标的具体分析 |
5.3 相关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证检验与分析 |
6.1 高管过度自信的主效应检验 |
6.2 盈余管理的中介效应检验 |
6.3 具有财会背景独立董事的调节作用检验 |
6.4 被调节的中介作用检验 |
6.5 稳健性检验 |
6.5.1 替换衡量指标 |
6.5.2 延长样本区间 |
6.5.3 添加遗漏变量 |
6.5.4 采用聚类稳健标准误 |
6.5.5 互为因果问题 |
6.5.6 样本选择偏差问题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资本市场开放、内外部治理与会计信息可比性 ——基于沪港通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与概念约定 |
(一)研究方法 |
(二)基本概念约定 |
第一章 文献回顾 |
第一节 资本市场开放文献回顾 |
一、资本市场开放与公司治理 |
二、资本市场开放与市场效率 |
三、资本市场开放与经济增长 |
第二节 内外部治理文献回顾 |
一、董事会特征及股权结构等内部治理文献回顾 |
二、内部控制质量文献回顾 |
三、外部治理文献回顾 |
第三节 会计信息可比性文献回顾 |
一、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测度方法 |
二、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因素 |
三、会计信息可比性的经济后果 |
第四节 文献述评 |
第二章 制度背景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制度背景 |
一、沪港通开通前的资本市场 |
二、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有效市场假说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三、公司治理理论 |
四、会计信息观 |
第三章 资本市场开放与会计信息可比性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二、实证模型及变量定义 |
第四节 实证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
二、回归分析 |
三、稳健性检验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资本市场开放、内部治理与会计信息可比性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
第四节 实证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
二、多元回归分析 |
三、稳健性检验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资本市场开放、外部治理与会计信息可比性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二、实证模型与变量定义 |
第四节 实证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
二、多元回归分析 |
三、稳健性检验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与可能的创新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本文可能的创新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4)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文献综述 |
一、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
三、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 |
第二节 内容分析法文献综述 |
一、描述性分析文献综述 |
二、比较分析文献综述 |
三、情感分析文献综述 |
四、趋势分析文献综述 |
五、可读性分析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 |
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二、免疫系统理论 |
三、国家良治理论 |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五、理论评述 |
第二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相关理论 |
一、制度变迁理论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
三、理论评述 |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相关理论 |
一、内容分析法的功能和应用目的 |
二、内容分析法的认识论基础 |
第四章 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国家审计体制分析 |
一、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 |
二、国家审计功能 |
三、国家审计的根本目标 |
四、国家审计组织体制 |
第二节 国家审计机制分析 |
一、审计组织方式 |
二、审计实施方式 |
三、审计评价方式 |
四、审计结论作出 |
五、审计报告方式 |
六、审计成果运用 |
七、审计人员管理 |
第五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内容分析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第四节 确定分析单位 |
第五节 类目构建与编码 |
第六节 编码中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
一、效度检验 |
二、信度检验 |
第七节 数据分析结果 |
一、词频分析 |
二、关键词分析 |
三、语义网分析 |
四、聚类分析 |
五、情感分析 |
六、主题分析 |
第六章 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 |
第一节 可读性测量方法的选取 |
第二节 可读性指标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审计报告及公告信息接收者受教育程度 |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
二、国务院领导平均受教育程度 |
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
四、社会公众平均受教育程度 |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分析 |
一、审计信息接收者平均受教育年数 |
二、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可读性分析 |
三、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报告可读性分析 |
四、审计结果公告可读性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因——利益冲突与协调 |
一、国家审计制度利益冲突与协调的功能体现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
第二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因 |
一、经济环境变迁拓展了国家审计的范围 |
二、政治环境变迁丰富了国家审计的内容 |
三、法律环境变迁增强了国家审计的权威性 |
四、文化环境变迁更新了国家审计理念 |
五、技术环境变迁创新了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
一、明确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对象和内容 |
二、定期评估并更新审计对象和内容 |
三、关注民营资本的运营管理情况 |
四、构建对监管者再监督的有效机制 |
第二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
一、合理加大专项审计调查的比重 |
二、适当增加统一组织大型审计项目的数量 |
三、探索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路径 |
四、全面推进数字化审计 |
第三节 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 |
一、明确区分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范围 |
二、扩充政府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 |
三、控制审计结果公告中正面评价的词汇数量 |
四、进一步提高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 |
第四节 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 |
一、完善审计决定执行机制 |
二、完善审计建议采纳机制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 |
第三节 未来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公司治理结构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会计信息失真和公司治理的理论研究 |
2.1 会计信息失真理论研究 |
2.1.1 会计信息的内涵 |
2.1.2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
2.1.3 会计信息失真的界定及分类 |
2.1.4 会计信息失真的理论基础 |
2.2 公司治理理论研究 |
2.2.1 公司治理的内涵 |
2.2.2 公司治理典型模式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和公司治理现状分析 |
3.1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
3.1.1 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统计分析 |
3.1.2 会计信息造假手段分析 |
3.2 中国公司治理评价指数分析 |
3.3 我国公司治理现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3.3.1 股权结构特征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3.3.2 董事会特征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3.3.3 监事会特征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3.3.4 经理层特征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3.3.5 外部审计特征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3.3.6 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3.3.7 法律、法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3.3.8 控制权市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3.3.9 经理人市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3.3.10 产品市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会计信息失真识别研究设计 |
4.1 研究样本的选取 |
4.1.1 失真样本的选取 |
4.1.2 配对样本的选取 |
4.1.3 失真样本的描述分析 |
4.2 公司治理特征变量的选取和处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会计信息失真识别实证研究 |
5.1 识别会计信息失真的逻辑回归实证分析研究 |
5.1.1 逻辑回归模型假设 |
5.1.2 判别分割点 |
5.1.3 公司治理结构特征的逻辑回归分析 |
5.1.4 逻辑回归识别模型的建立 |
5.1.5 逻辑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 |
5.1.6 逻辑回归模型的识别能力检验 |
5.2 识别会计信息失真的多元判别实证分析研究 |
5.2.1 判别分析模型假设 |
5.2.2 逐步判别分析 |
5.2.3 判别分析模型的建立 |
5.2.4 判别分析模型的意义和说明 |
5.2.5 判别分析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 |
5.2.6 判别分析模型的识别能力检验 |
5.3 逻辑回归模型和多元判别模型的研究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建议 |
6.1 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
6.2 加强董事会下的专业委员会建设及合理增加高管人数 |
6.3 重视提高监事独立性 |
6.4 加强对发生会计事务所变更情况的监管 |
6.5 加强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税务稽查视角下衡阳市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2章 税务稽查视角下会计信息失真的理论分析 |
2.1 会计信息失真的界定 |
2.2 税务稽查视角下会计信息失真的涵义和特征 |
2.2.1 企业风险信息失真 |
2.2.2 内控机制信息失真 |
2.2.3 运营程序信息失真 |
2.2.4 纳税遵从信息失真 |
2.3 会计信息真实性与税务稽查 |
第3章 税务稽查视角下衡阳市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实分析 |
3.1 衡阳市企业会计失真税务稽查处罚统计分析 |
3.2 衡阳市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存在的问题 |
3.2.1 衡阳市企业风险信息失真的现状及分析 |
3.2.2 衡阳市企业内控机制信息失真的现状及分析 |
3.2.3 衡阳市企业运营程序信息失真的现状及分析 |
3.2.4 衡阳市企业纳税遵从信息失真的现状及分析 |
3.3 衡阳市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
3.3.1 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
3.3.2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不完备 |
3.3.3 企业相关配套法规不健全 |
3.3.4 稽查部门监管职能不到位 |
第4章 税务稽查视角下衡阳市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措施 |
4.1 多方协作合理披露企业风险信息 |
4.2 内控机制的完善保障信息真实性 |
4.3 明确的会计准则规范运营程序信息 |
4.4 健全的法规杜绝纳税遵从信息失真 |
4.5 落实职能以完善税务稽查保障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关于衡阳市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调查问卷 |
(7)财务信息失真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财务信息失真的概念 |
二、财务信息失真的原因 |
(一) 主观原因 |
(二) 客观原因 |
三、财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及危害 |
(一) 财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 |
1. 原始凭证失真。 |
2. 财务核算失真。 |
3. 财务报表失真。 |
(二) 财务信息失真的危害 |
四、针对财务信息失真的对策 |
(8)对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概述 |
1. 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表现 |
2. 会计信息失真的巨大危害 |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
1.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
2. 会计监管体系不利 |
3. 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不合理 |
4.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制约 |
5.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
1. 加强内部控制 |
2. 完善社会监督 |
3. 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使企业不必编造虚假会计信息 |
4. 建立健全“会计委派制度” |
5. 完善法制建设, 严格执法 |
(9)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
(一) 严格发票监管。 |
(二) 强化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法律责任。 |
(三) 提高会计人员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 |
(四) 加强会计造假处罚力度。 |
(五) 建立健全“会计委派制度”, 真正提高会计人员的社会地 |
(六) 加强并完善企业会计信息化网络建设。 |
(10)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有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状 |
(一) 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清。 |
(二) 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不符合会计规范。 |
(三) 建账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 会计核算常有违规操作。 |
(四) 内部会计监督职能不能正常发挥。 |
二、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 有效抑制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
(一)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将进一步完善和统一了会计标准,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
(二) 小企业会计准则将根据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较多地压缩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限定了企业利润调节的空间范围, 规范和控制企业对利润的人为操纵、粉饰经营业绩,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
(三) 小企业会计准则将有助于查账征税的实行, 并有效降低融资成本。 |
结束语 |
四、企业会计失真问题仍较严重(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完全信息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数据特征及预警模型研究[D]. 付梦然.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高管过度自信与股价同步性的关系研究[D]. 肖丽霞.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资本市场开放、内外部治理与会计信息可比性 ——基于沪港通的经验证据[D]. 郭枚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4]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D]. 徐纯. 武汉大学, 2017(06)
- [5]公司治理结构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研究[D]. 陶飞.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3(05)
- [6]税务稽查视角下衡阳市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研究[D]. 尹俊华. 湖南大学, 2012(05)
- [7]财务信息失真问题的研究[J]. 孔萌. 现代经济信息, 2012(16)
- [8]对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对策的研究[J]. 孙庆伟. 商场现代化, 2012(10)
- [9]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J]. 王琼. 现代经济信息, 2011(23)
- [10]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有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J]. 杨顺灵. 中国证券期货,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