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激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超声速,激波,湍流,边界层,超音速,流体,数值。
小激波论文文献综述
张焕好,陈志华,姜孝海[1](2016)在《叁维超声速不等密度平面混合层的小激波形成与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大涡模拟方法与高精度混合格式,对两种密度比(1.0与0.138)条件下的高对流马赫数(Mac=1.1)叁维空间发展超声速平面混合层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结果清晰描述了扰动激励下超声速平面混合层的演变过程,讨论了叁维混合层中小激波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分析了混合层两侧密度变化对混合层失稳及小激波形成的影响,发现当上、下层密度不等时,混合层失稳加速,小激波强度减弱,而密度较低侧的小激波会更弱。(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6年07期)
张焕好,陈志华,黄振贵,姜孝海[2](2012)在《超声速平面混合层小激波的形成与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超声速混合层中小激波形成机理及其与涡相互作用的演变过程,本文基于大涡模拟(LES)方法,结合五阶精度混合TCD/WENO格式,对超声速平面混合层在对流马赫数为Mc=0.65条件下的流场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结果详细描述了超声速混合层中小激波的形成过程。研究了小激波形成后,随涡运动而产生的变形、脱落及发展过程。同时,对混合层双涡合并过程中,小激波与相邻涡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变形与演变过程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计算力学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潘宏禄,马汉东,王强[3](2008)在《高对流Mach数叁维混合层转捩特性分析及小激波结构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空间大涡模拟方法对超/超混合、超/亚混合两类叁维可压缩平面混合层转捩及其全湍流流场进行了研究,认为混合层动量厚度饱和点可作为流场转捩完成的标志。计算所得到的线性扰动波激励下流场转捩拟序结构与随机扰动下自然失稳结构以及文献结果进行了比对,其结果是一致的,表明了引入线性扰动激励来研究流场转捩结构是合理的。同时,本文还在较高对流Mach数流动下得到了叁维流场动态小激波结构,其分布具有非对称特性,且形状与实验及直接数值模拟结果相似。不同条件混合层转捩计算表明:高对流Mach数下混合层转捩以Λ涡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为主导机制,受扰动及对流条件的影响Λ涡结构不尽相同,某些情况下流场出现二维与叁维涡结构共存现象。充分发展湍流区域,流场脉动速度分量量级相同,湍流压缩效应随着对流Mach数提高而明显增强。(本文来源于《空气动力学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叶兴福,方一红[4](2007)在《超声速边界层叁维扰动引起小激波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直接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M=4.5的超声速边界层中叁维扰动的演化。以某一剖面为入口,加入一个及一对叁维T-S波,发现随展向波数的增加,扰动幅值的增长率逐渐减小,证实了M=4.5的超声速边界层中,当叁维扰动达到一定幅值时会有小激波出现,为建立可压缩流动稳定性理论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空气动力学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袁湘江,陶建军,沈清,涂国华[5](2007)在《可压缩流动中小激波形成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压缩流动转捩现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非线性波动研究,即有限幅值波动传播和相互作用的研究。一旦波动的幅值增长到一定程度,一些在线性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新现象就会出现,比如:双曲波的传播速度不再保持常数,等熵假定不再成立,波波之间不再只是简单迭加而是相互作用等等,这其中最突出的非线性现象是可压缩流动中的小激波的出现。(本文来源于《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期刊2007-08-20)
赵玉新,易仕和,何霖,程忠宇,田立丰[6](2007)在《超声速湍流混合层中小激波结构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流马赫数为1.24的超声速湍流混合层风洞中,以NPLS实验技术为基础观察到了小激波结构。分析了小激波结构产生时的混合层流场参数,给出了从实验图像中确定对流马赫数的方法,避免了理论分析不必要的假设。探讨了小激波结构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本文来源于《国防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叶兴福[7](2006)在《超音速边界层中叁维扰动引起小激波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工程技术发展的需要,可压缩流动的稳定性和转捩问题正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目前,对可压缩流动稳定性的研究成果还很少。特别是对超音速流,理论研究基本上限于线性化问题。有人试图将不可压缩流的非线性理论推广应用于可压缩流,但是超音速流动中很可能出现激波使得流场不连续,所以需要判断流动中是否存在小激波。本文通过直接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平板超音速边界层中叁维扰动演化进行了研究。分别在入口处加入一个T-S波、一对T-S斜波、共振叁波,研究扰动波幅值的演化情况,以及当扰动达到一定幅值时,用判断相对马赫数和熵跳跃的方法,研究了这些叁维扰动下边界层中是否有小激波,为建立可压缩流稳定性非线性理论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6-01-01)
袁湘江,沈清,张涵信,涂国华[8](2005)在《超音速边界层中小激波现象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压缩流动转捩现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非线性波动研究,即有限幅值波动传播和相互作用的研究。一旦波动的幅值增长到一定程度,一些在线性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新现象就会出现,比如:双曲波的传播速度不再保持常数,等熵假定不再成立,波波之间不再只是简单迭加而是相互作用等等,这其中最突出的非线性现象是可压缩流动中的小激波的出现。(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期刊2005-08-01)
曹伟,周恒[9](2004)在《二维高超音速边界层扰动演化的数值研究及小激波的存在对流场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叁种不同的计算格式对Mach数为6, 8, 10的高超音速边界层中的二维扰动的扰动演化做了直接数值模拟. 在入口处引入不同幅值的第二模态T-S波, 研究了小激波开始生成时扰动幅值大小与Mach数的关系. 通过对扰动速度剖面与线性稳定性理论值的比较, 研究了小激波对流场结构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期刊2004年02期)
黄章峰,周恒[10](2004)在《超音速边界层中二维扰动的演化及小激波的产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直接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二维超音速边界层中扰动的演化进行了研究。以某一剖面作为入口,加入T-S波,研究小扰动波逐渐增长的演化过程。发现了扰动非线性演化的特征。探讨了二种判断激波存在的方法,证实了超音速边界层中当扰动达到一定的幅值时会有小激波出现。为建立可压缩流稳定性非线性理论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应用数学和力学》期刊2004年01期)
小激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揭示超声速混合层中小激波形成机理及其与涡相互作用的演变过程,本文基于大涡模拟(LES)方法,结合五阶精度混合TCD/WENO格式,对超声速平面混合层在对流马赫数为Mc=0.65条件下的流场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结果详细描述了超声速混合层中小激波的形成过程。研究了小激波形成后,随涡运动而产生的变形、脱落及发展过程。同时,对混合层双涡合并过程中,小激波与相邻涡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变形与演变过程进行了讨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激波论文参考文献
[1].张焕好,陈志华,姜孝海.叁维超声速不等密度平面混合层的小激波形成与演变[J].推进技术.2016
[2].张焕好,陈志华,黄振贵,姜孝海.超声速平面混合层小激波的形成与演变[J].计算力学学报.2012
[3].潘宏禄,马汉东,王强.高对流Mach数叁维混合层转捩特性分析及小激波结构模拟[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8
[4].叶兴福,方一红.超声速边界层叁维扰动引起小激波的数值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7
[5].袁湘江,陶建军,沈清,涂国华.可压缩流动中小激波形成的机理研究[C].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2007
[6].赵玉新,易仕和,何霖,程忠宇,田立丰.超声速湍流混合层中小激波结构的实验研究[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7
[7].叶兴福.超音速边界层中叁维扰动引起小激波的数值研究[D].天津大学.2006
[8].袁湘江,沈清,张涵信,涂国华.超音速边界层中小激波现象的机理研究[C].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2005
[9].曹伟,周恒.二维高超音速边界层扰动演化的数值研究及小激波的存在对流场结构的影响[J].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2004
[10].黄章峰,周恒.超音速边界层中二维扰动的演化及小激波的产生[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