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幼儿协商所使用的策略可以看出幼儿的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文章根据已有研究,运用自然观察法,收集混龄班幼儿使用协商策略案例,主要从幼儿协商策略的三个水平——以自我为导向(指向自我意图和行为调整)、以他人为导向(指向他人意图和行为改变)、两种导向融合(指向双方意图和行为改变)来分析其背后所反映出的幼儿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最后据此提出相关教育建议。
关键词:幼儿;混龄班;协商策略;心理理论
一、幼儿协商策略水平与心理理论水平相关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指出:协商能力是人际智能的核心要素之一。协商行为多在幼儿游戏中体现,在游戏中,幼儿提出各种请求,互相协商、讨论,共同发起活动或解决问题〔1〕。协商策略的使用,成为幼儿协商能力发展的关键诉求。协商策略的使用,与幼儿道德发展无关,无论是积极策略的使用,还是消极策略的使用,涉及的都是幼儿对他人或者自己意图的认知和理解。根据协商策略使用的意图,已有研究中将协商策略分为以自我为导向(指向自我意图和行为调整)、以他人为导向(指向他人意图和行为改变)以及两种导向融合(指向双方意图和行为改变)这三种水平〔2〕。协商策略水平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儿心理理论水平,对于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所谓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TOM),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如意图、愿望、信念等的认识和理解,并以此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解释和推理〔3〕。研究表明,儿童的心理理论在4岁左右开始形成〔4〕。与之相对应,单独游戏和平行游戏在3岁儿童心理上占据重要地位〔5〕,这个时期的幼儿,只想达到自己的意图,不会考虑他人的意图。随着年龄增长,幼儿在游戏之中与同伴互动,有了充足的交往机会,能够使儿童更准确、更迅速地理解他人的心理〔6〕。刘明、邓赐平、桑标认为,4岁组幼儿的心理理论表现优于3岁组幼儿,并且幼儿的心理理论发展差异确实与他们的社会行为发展有关〔7〕。Brown 认为,幼儿在同伴交往中有着和他人合作、猜测他人意图的机会,由此可以促进其心理理论的发展〔8〕。此外,协商策略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并体现了幼儿心理理论从“以自我为导向”到“以双方为导向”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据此,我们可以从协商策略水平来探寻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
二、从协商策略水平看幼儿心理理论水平
为了从幼儿协商策略水平背后探寻幼儿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根据已有研究,本文从幼儿协商策略的三个水平来探析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由此,研究以自然状态下的混龄班幼儿为观察对象,在间接观察中收集大量幼儿同伴间协商行为的案例,通过具体案例来分析说明幼儿协商策略背后所体现的心理理论。
(一)以自我为导向(指向自我意图和行为调整)的策略水平
幼儿使用协商策略的出发点多是满足自己的需要,关注自己的利益,从而运用协商策略来调整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使自己的意图得以实现。幼儿在此水平中为了达到自己的意图,通常会希望别人行为改变,有初步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心理理论水平处于初级阶段。
短语大部分出现于于标题和提纲,用于概括叙述纲目、要点。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拟写提纲,就是要让他们把文本中说明的内容,用简单而对称的词语、短语编写出来。对于要点不那么明显的文章,学生准确把握内容比较困难,在预习提示中就需引导拟写提纲进行梳理。
案例1:我要告诉老师
案例2:这个可以玩
这也是一个与“物”相关的协商行为。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使用协商策略上存在差异。小班康康首先通过眼神和动作(不时地看西西)来表达自己想要西西手中玩具的意图。很显然,康康的心理理论水平较低,他只知道自己想要玩,直接拿起了一个玩具。而中班的西西很敏锐地察觉到了康康的意图——对自己的玩具感兴趣,于是马上对康康说:“这筐里还有很多玩具,你可以玩这里的。”并且将玩具送到康康的面前。康康对西西的建议很满意,开始和西西一起拼搭飞船。可以看出,西西已经具备了推测他人意图的能力,知道康康想玩自己的玩具,于是和康康协商。这个协商策略水平表明幼儿西西的心理理论水平处于中级阶段。康康一开始对西西的建议“无动于衷”,直到西西的建议可以满足他的意图之后他才逐渐开始游戏。我们可以发现,西西可预测他人意图并与之协商,但是康康没有此类行为表现。研究表明,4岁左右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分水岭〔12〕。这个阶段的幼儿开始寻找最适合游戏的协商策略,通常以他人的需要为协商行为的出发点,会逐渐考虑到什么样的协商策略最能满足他人意图。理解了意图和动机的幼儿能够运用合适的协商策略,他们不仅观察到直接的行为,还“看到”了他人内心的想法〔13〕。我们知道,幼儿是好模仿的。在混龄教育中,年龄较大的幼儿使用协商策略,通过与同伴协商共同完成游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年龄较小的幼儿树立了一个榜样作用。他们会慢慢知道,原来遇到问题可以和同伴一起商量。正如案例2,康康在得到了西西示范给他的协商策略后,在后面遇到问题的时候,康康也主动和西西协商。康康有关同伴交往的认知已经发生改变。那么自此以后,在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康康有可能会采用策略与同伴协商。
康康(小班)和西西(中班)一起在玩建构游戏。康康不时地看西西搭建的作品(比康康搭建得丰富),直接拿了一个小玩具。西西注意到了康康,对康康说:“这筐里还有很多玩具,你可以玩这里的。”说着,西西将玩具筐拿到了康康面前。康康没有说话,这时西西说:“你看,这个可以做喷泉。”说着,将玩具放在了康康身边。康康拿起说:“好呀,我可以在这边搭一个游泳池。”两人坐在地上一起玩。康康说:“这是喷泉,那游泳的地方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搭一个游泳池,好吗?”西西翻了翻材料,对康康说:“这个可以。”一边说一边帮康康搭上。“好了,做好了。”康康开心地说。
(二)以他人为导向(指向他人意图和行为改变)的策略水平
处于两种导向融合(指向双方意图和行为改变)策略水平的幼儿能够根据自己和对方的意图实施协商策略。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心理理论水平发展更为成熟〔14〕,主要表现在为了游戏顺利进行而不断地协调自己和对方的意图,从而发生行为的改变。
就这样她跟随一个内心无法沟通的白人男子,在南半球美而沉闷的小镇建立起家庭。因为童年离奇的生活有太多安全感上的缺陷,她对家庭的照料经营出乎意料的炽烈和专注。得到一个形式和内容极为完备的稳定的家,这是她希望做到的,为此付出意志和能量。这意志和能量在Ian第一次与她相遇的时候,就已察觉。她虽不动声色,每一寸肌肤每一个毛孔却都在对他发出呼叫:跟我一起联结。让我怀孕。跟我结婚。带我离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既是抢抓机遇实现水利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负重前行突破水利深层次制约的攻坚时期。水利规划计划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毫不松懈地抓好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稳定和巩固治水兴水的大好形势;乘势而上解决好事关水利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创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新局面。下面,我就规划计划工作应着力把握的几个问题讲几点意见。
这是一个与“物”有关的协商行为。愿望常常被看作心理理论的一种核心要素。学前儿童对“愿望”的认识与理解,要先于“信念”“意图”〔9〕。幼儿往往为了达到自己参与到游戏中的愿望而萌发协商意识。2岁时幼儿开始初步认识行为和意图之间的关系,常用“我想要”“我打算”等来说明自己的意图指向的行为〔10〕。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为了看绘本故事,小班的甜甜用“我也想看”与雯雯和小宝协商,以满足自己看书的意图。当雯雯和小宝没有回应的时候,为了进一步满足她自己的愿望,甜甜嚷着要告诉老师(说明自己的意图,威胁雯雯)。大班的雯雯准确地预测到甜甜告诉老师想看书的意图。此时,为了不让甜甜告诉老师,雯雯请甜甜和他们一起看。在看书过程中,甜甜一直想要将书放在自己身上,并没有考虑到雯雯和小宝的感受,只是想将书“占为己有”。当自己意图没有得到满足时候,甜甜还是吵着告诉老师。可见,即使甜甜已经和雯雯、小宝一起看,但这种看书方式还是没有满足甜甜自己占有书的意愿,所以,她还是要去告诉老师。可见,甜甜已经具备了理解自己意图的能力,知道为了达到自己的意图而与同伴协商,同时甜甜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雯雯的心理,并知道雯雯害怕老师的批评,她相信这种威胁会促使雯雯尽快把书给她。也就是说,甜甜想通过雯雯信念的改变来使自己的意图得到满足。但就雯雯而言,她已经可以根据别人(甜甜)的意图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据此可以看出,雯雯和甜甜的心理理论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小班阶段的幼儿可以揣摩他人的心思,但是不会使用协商策略。该阶段幼儿的心理理论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
故事时间到了,雯雯(大班)、小宝(大班)一起阅读绘本《永远永远爱你》。这时候,甜甜(小班)走过来说:“雯雯姐姐,我也想看。”雯雯和小宝都没有说话。甜甜直接将雯雯和小宝手里的故事书抢了过来。雯雯和小宝很生气地说:“我们先拿的。”甜甜说:“我要去告诉老师,你们不和我一起玩。”雯雯说:“那我们一起看好不好?”雯雯将书拿了过去,甜甜和小宝坐在她旁边。阅读的时候,甜甜一直用手将书拉到自己的面前。后来,甜甜跑到老师面前,对老师说:“老师,雯雯姐姐和小宝不给我看。”
(三)两种导向融合(指向双方意图和行为改变)的策略水平
4-5岁幼儿逐渐开始“去自我中心”,能够简单地推测对方的意图,确定采取某种合适的行为。4岁半是幼儿获得心理理论的重要转折点〔11〕。在该水平,幼儿可以在协商过程中预测他人的意图,同时考虑到双方的利益,从而适当地调整自己或对方的行为。
Cookie方式是利用客户端页面中存储的加密登录信息,由第三方业务系统提供验证页面,自主解析该业务系统用户名与密码信息,通过身份认证模块利用解析后的账号和属性信息对用户身份进行验证,查询数据库中该用户的资源信息并返回资源列表[8]。通过认证后,自动跳转至获取的目标URL地址。当用户通过单点登录系统的认证后,单点登录系统把该用户关联的账号信息和URL地址通过注入机制添加在Cookie中,并给相关业务系统发送请求,业务系统获取账号信息,验证用户身份信息后决定是否允许该用户跳转至所请求的系统资源。
案例3:我们一起玩
户外活动时,小朋友们围在旋转木马旁边。慢慢地排起了队伍。瑶瑶(大班)对轩轩(中班)说:“我们一起坐上来。”瑶瑶和轩轩坐了上去。这个时候,朋朋(大班)说:“让我先玩好不好?”轩轩说:“可是我们已经在玩了。”说着,轩轩和瑶瑶用力地转动木马。朋朋说:“那等你玩到第10分钟的时候,就给我可以吗?”瑶瑶说:“那你要先推我们。”朋朋说:“可以啊。”瑶瑶笑着说:“等10分钟后,我就给你。”朋朋开心地用力推动旋转木马。等过了“10分钟”,瑶瑶和轩轩把旋转木马给了朋朋。
相距遥远的两个国家,截然不同的领保案例,但反应在信息传播路径及舆论分化形态上,它们所上演的情节却又如此相似——
在游戏中,幼儿需要判断对方意图的能力,也需要具有协调自己和对方意图的能力,这样协商成功的概率就显著增加。在这一水平阶段的幼儿,协商策略出现,意味着合作的实现。在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朋朋一开始运用协商策略是以自我意图为导向的,她想要先玩旋转木马,所以她对轩轩说:“让我先玩好不好?”但是瑶瑶并没有同意朋朋的建议。这个时候朋朋没有吵闹,而是继续想办法进行协商。于是,当朋朋意识到瑶瑶不会停下旋转木马让她玩的时候,她再次运用协商策略,提议10分钟后给她玩。这个时候,朋朋协商策略水平已经出现了以双方意图为导向,她觉得每个人玩10分钟,大家都可以玩得到。这个时候,瑶瑶也提出了建议,让朋朋先来推他们才可以。朋朋答应了瑶瑶后,瑶瑶的意图得到了满足,于是做出了让步,并答应10分钟过后给朋朋玩。可以看出,朋朋和瑶瑶为了玩旋转木马进行了数次协商。这说明,在这个阶段的幼儿心理理论水平已经达到了更高层次,双方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和对方的意图,并且通过协商在使双方意图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发生彼此行为的改变,最终双方意见达成一致。案例中的轩轩是中班幼儿,当朋朋因为想玩旋转木马和轩轩协商的时候,轩轩的反应就是他已经在玩这个旋转木马了,并据此大力摇晃旋转木马(向朋朋说明这个旋转木马属于他)。但是最后当朋朋和瑶瑶达成一致的时候,轩轩没有吵闹。这说明,瑶瑶和朋朋协商时,轩轩也意识到了朋朋的意图,知道朋朋也想玩,并可以理解、支持瑶瑶的协商策略,由此说明她的心理理论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三、教育建议
幼儿协商策略的使用与心理理论显著相关。协商能力强的幼儿能够洞察他人的意图和想法。皮亚杰认为,年幼的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还不能意识到同伴的观点、意图和感情。随着游戏的开展,体验冲突、谈判或者协商就出现了〔15〕。幼儿在进行协商时,必定猜测自己或者对方的意图,调整自己的协商策略。混龄班幼儿的交往更是丰富多彩。“以大带小”模式为幼儿心理理论、同伴交往的发展提供了自然的平台。为了使教师和家长正确区分幼儿使用协商策略的意图、对幼儿进行及时、科学的引导、准确把握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笔者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首先,科学观察、准确解读幼儿协商策略。幼儿协商策略的使用与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显著相关。幼儿在运用协商策略时,教师和家长不仅要关注协商的结果如何,更重要的是要观察幼儿是如何协商、运用何种策略体现幼儿何种心理理论水平。相关研究表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与心理理论水平呈正相关。对于幼儿来说,其运用的协商策略直接关系到协商结果以及同伴关系。对此,教师和家长要以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精湛的分析能力,甄别幼儿使用协商策略的目的,引导幼儿友好地与同伴协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
其次,重视混龄教育,提供更多的异龄同伴交往情境。幼儿不是单一的学习者,只有在同伴交往的情境中,幼儿才会发现自己的经验和意图会与同伴的观点相冲突、相矛盾。由此,幼儿才会在交往中慢慢学习通过与同伴沟通、合作、协商来解决冲突。混龄教育中,年龄大的幼儿常常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年龄小的同伴的能力,年龄小的幼儿可以从年龄大的幼儿那里学到许多新的技能〔16〕。换言之,混龄教育实则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最近发展区”,幼儿会在模仿与学习中强化自己的协商策略,也在交往与冲突中发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自己和他人意图了解并做出准确预测的基础上,达到自己认知上的顺应与平衡。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混龄教育中幼儿协商策略的使用更为复杂,心理理论水平高的的幼儿会影响到心理理论水平低的幼儿,从而在互相磨合中达到认知与发展的平衡。
参考文献:
〔1〕〔4〕桑标.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莉.幼儿同伴协商行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3〕Premack D,Woodruff G.Does the chimpanzee have a theory of mind〔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978(4).
〔5〕吴荔红.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6〕郭力平,冯君萍.早期儿童的游戏与心理理论的发展〔J〕.心理科学,2003(5):804-807.
〔7〕刘明,邓赐平,桑标.幼儿心理理论与社会行为发展关系的初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2):39-42.
〔8〕Brown J R.Why talk about mental st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children’s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 sblings and mothers〔J〕.Child Development,1996, 67(3): 836-839
〔9〕〔13〕〔15〕武建芬.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10〕武建芬,王秋利.从说谎策略看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J〕.幼儿教育,2017(12):44-48.
〔11〕王益文,张文新.3-6岁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11-15.
〔12〕武建芬,徐云.帮助儿童学会反思——来自心理理论研究的启示〔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11):31-33.
〔14〕武建芬,强清.从捉迷藏游戏看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11(10):40-42.
〔16〕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76(2019)09-Y038-04
作者简介:武建芬(1970-),女,山东德州人,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学前教育;张媛媛(1994-),女,江苏邳州人,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与心理。
(责任编辑:陈华扬)
标签:幼儿论文; 意图论文; 策略论文; 心理论文; 理论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心理学论文; 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 《教育导刊》2019年第18期论文;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