荚膜缺陷株论文_唐家琪,胡丹,王长军,王晶,潘秀珍

导读:本文包含了荚膜缺陷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球菌,突变,基因,缺陷,质粒,新生,多糖。

荚膜缺陷株论文文献综述

唐家琪,胡丹,王长军,王晶,潘秀珍[1](2008)在《猪链球菌2型中国强致病株05ZYH33荚膜缺陷株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猪链球菌2型(S.suis 2)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迄今为止,S.suis 2已在包括欧美、澳大利亚和中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发了人感染的病例。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的江苏和四川两省分别在1998和2005年发生两起猪链球菌感染猪和人的公共卫生事件,感染者出现了国内外罕见的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本研究以强致病株05ZYH33为对象,通过同源重组方法获得了荚膜合成基因cps2B基因敲除突变体(本文来源于《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8-11-07)

郭秀军,廖万清,任大明,王荫榆,霍克克[2](2004)在《新生隐球菌CAP64荚膜缺陷株ura5突变株的筛选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筛选和鉴定新生隐球菌 CAP6 4荚膜缺陷株 ura5突变株。方法 :(1 )用体外基因重组技术将 G4 1 8抗性基因插入到新生隐球菌 1 .2 kb的 ura5基因中 ;(2 )用电转化方法将体外重组片段导入受体菌 ;(3)利用 5 -氟乳清酸 (5 - FOA)反筛选法筛选 ura5突变株 ;(4 )用遗传学鉴定营养缺陷株的方法鉴定突变体。结果 :1株突变株 ura5基因的序列与重组片段相同 ;其Southern杂交显示在 2 0 kb和 7kb处出现 2条杂交条带 ;该突变株能在 SDU、SDU和 YEPD/ G4 1 8平板上生长 ,不能在 SD平板生长 ;其生长曲线显示突变株生长速度依赖于尿嘧啶的提供量。 结论 :获得了 1株新生隐球菌 CAP6 4荚膜缺陷株 ura5突变株 ,建立了新生隐球菌 CAP6 4荚膜缺陷株转化系统 ,为 CAP6 4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了工具(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04年04期)

陈裕充,廖万清,潘炜华,温海,徐红[3](2004)在《新型隐球菌野生株和荚膜缺陷株抗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荚膜对新型隐球菌在巨噬细胞内外活力的影响 ,探讨荚膜在抗吞噬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新型隐球菌标准野生株B35 0 1和荚膜缺陷株Cap6 0与小鼠巨噬细胞系J774细胞共孵育后 ,检测其出芽率、凋亡率 ,通过电镜观察隐球菌在J774细胞内的超微结构。结果 J774细胞对B35 0 1菌株的吞噬指数在 (5 .6 7± 1.2 9) %~ (8.76± 3.0 9) % ,对Cap6 0株的吞噬指数为 (31.6 2±12 .70 ) %~ (4 1.86± 9.74 ) % ;B35 0 1菌在J774细胞内的出芽率较高 ,可达 (4 6 .85± 6 .6 3) % ,而Cap6 0的胞内出芽率较低 ,仅达 (10 .73± 0 .39) % ;B35 0 1从共孵育时间达 4h后 ,出芽率开始下降 ,而Cap6 0从共孵育时间达 2h后 ,出芽率开始下降。流式细胞仪检测示J774细胞内、外的B35 0 1和Cap6 0菌株的凋亡率分别是 6 .4 %、4 .7%和 15 .4 %、9.6 %。结论 新型隐球菌可在J774巨噬细胞内存活并繁殖 ,荚膜不仅有抗吞噬的作用 ,而且有抗杀菌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期刊2004年03期)

郭秀军,廖万清,任大明,王荫榆,霍克克[4](2003)在《新生隐球菌CAP59荚膜缺陷株URA5突变株的筛选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和鉴定新生隐球菌CAP59荚膜缺陷株URA5突变株。方法:用硫酸二乙酯化学诱导新生隐球菌CAP59荚膜缺陷株;利用5-氟乳清酸(5—FOA)反筛选尿嘧啶合成基因突变株;用带有URA5基因的质粒pKU对突变株进行电转化,验证突变株URA5基因的突变。结果:筛选到3株URA5突变株。结论:建立了新生隐球菌CAP59荚膜缺陷株转化系统,为新生隐球菌荚膜基因CAP59的功能研究创造了条件。(本文来源于《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3-04-01)

潘炜华,廖万清,霍克克[5](2001)在《新型隐球酵母cap70荚膜缺陷株转化系统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构建新型隐球菌荚膜缺陷株cap70的转化系统。方法  (1)在新型隐球菌的荚膜缺陷株cap70中利用 5 氟乳清酸 (5 FOA)反选择法筛选尿嘧啶合成基因突变株 (cap70ura5 ) ,并用Southern杂交和PCR方法对突变株作进一步验证 ;(2 )利用以ura5及ura3为选择标记的质粒载体pCXJ18及pCXJU ,用电转化法和化学转化法转化ura5突变株。结果 筛选到ura5突变株 ,经验证该突变株尿嘧啶合成功能缺失 ;首次用化学转化法在新型隐球菌的转化中获得高效率转化。结论 首次建立了新型隐球菌cap70荚膜缺陷株的转化系统 ,为克隆与荚膜形成有关的新基因提供了基础 ,并为以基因中断、基因替代方法研究基因功能及基因表达等方面的工作创造了条件(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杂志》期刊2001年12期)

潘炜华,廖万清,霍克克[6](2001)在《新生隐球菌cap70荚膜缺陷株转化系统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正目益受到重视。新生隐球菌多糖荚膜是重要的毒力因子,虽然荚膜基因的生化合成途径尚不清楚,为了对荚膜基因作更深入的研究,我们拟克隆与荚膜基因形成有关的新基因cap70,而该工作的前提是建立cap70荚膜缺陷株的转化系统。在新生隐球菌的荚膜缺陷株cap70中利用 5-氟乳清酸(5-FOA)反选择法筛选到尿嘧啶合成基因突变株(cap70 ura5),并用Southern杂交和 PCR方法对突变株作进一步验证,为今后从事新生隐球菌新基因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受体菌。利用以URA5及URA3为选择标记的质粒载体pCXJ18及pCXJU,用电转化法和化学转化法成功转化该ura5突变株,首次用化学转化法在新生隐球菌的转化中获得高效率转化。找到了适合用于新生隐球菌转化系统的合适载体,该载体具有ARS序列和URA3基因,有氨苄抗性。在对酵母和大肠杆菌的转化中,能够反复从转化子中回收到未被重组的质粒,非常符合遗传学操作系统的要求,因此质粒pCXJ18在新生隐球菌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中是很有效的载体,可用于今后的多项研究中。本实验首次建立了新生隐球菌cap70荚膜缺陷株的转化系统,为克隆与荚膜形成有关的新基因提供了基础,并为以基因中断、基因替代方法研究基因功能及基因表达等方面的工作创造了条件。(本文来源于《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1-04-01)

王珏,霍克克,廖万清[7](1999)在《新生隐球菌cap60荚膜缺陷株转化系统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构建新生隐球菌荚膜缺陷株cap60的转化系统。方法与结果①在新生隐球菌的荚膜缺陷株cap60中利用 5 -氟乳清酸 ( 5 FOA)反选择法筛选到一个尿嘧啶合成基因突变株 (cap60ura5 ) ;②利用带有以新生隐球菌ura5基因为选择标记的质粒载体 pCntel1 d通过电转化法和化学转化法成功地转化该ura5突变株 ;③经质粒稳定性检验和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质粒载体pCntel1 d在新生隐球菌cap60ura5菌株中能以整合和游离两种状态存在。结论首次建立了新生隐球菌cap60荚膜缺陷株的转化系统 ,这不仅为克隆与荚膜形成有关的新基因提供了基础 ,还为以基因中断、基因替代方法研究基因功能及基因表达等方面的工作创造了条件。(本文来源于《中华皮肤科杂志》期刊1999年05期)

荚膜缺陷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 :筛选和鉴定新生隐球菌 CAP6 4荚膜缺陷株 ura5突变株。方法 :(1 )用体外基因重组技术将 G4 1 8抗性基因插入到新生隐球菌 1 .2 kb的 ura5基因中 ;(2 )用电转化方法将体外重组片段导入受体菌 ;(3)利用 5 -氟乳清酸 (5 - FOA)反筛选法筛选 ura5突变株 ;(4 )用遗传学鉴定营养缺陷株的方法鉴定突变体。结果 :1株突变株 ura5基因的序列与重组片段相同 ;其Southern杂交显示在 2 0 kb和 7kb处出现 2条杂交条带 ;该突变株能在 SDU、SDU和 YEPD/ G4 1 8平板上生长 ,不能在 SD平板生长 ;其生长曲线显示突变株生长速度依赖于尿嘧啶的提供量。 结论 :获得了 1株新生隐球菌 CAP6 4荚膜缺陷株 ura5突变株 ,建立了新生隐球菌 CAP6 4荚膜缺陷株转化系统 ,为 CAP6 4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了工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荚膜缺陷株论文参考文献

[1].唐家琪,胡丹,王长军,王晶,潘秀珍.猪链球菌2型中国强致病株05ZYH33荚膜缺陷株的构建[C].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8

[2].郭秀军,廖万清,任大明,王荫榆,霍克克.新生隐球菌CAP64荚膜缺陷株ura5突变株的筛选和鉴定[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4

[3].陈裕充,廖万清,潘炜华,温海,徐红.新型隐球菌野生株和荚膜缺陷株抗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的比较[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4

[4].郭秀军,廖万清,任大明,王荫榆,霍克克.新生隐球菌CAP59荚膜缺陷株URA5突变株的筛选和鉴定[C].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3

[5].潘炜华,廖万清,霍克克.新型隐球酵母cap70荚膜缺陷株转化系统的建立[J].中华医学杂志.2001

[6].潘炜华,廖万清,霍克克.新生隐球菌cap70荚膜缺陷株转化系统的建立[C].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1

[7].王珏,霍克克,廖万清.新生隐球菌cap60荚膜缺陷株转化系统的构建[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

论文知识图

新生隐球菌荚膜缺陷株和尿...各荚膜缺陷株CAP64基因的扩增!....各荚膜缺陷株CAP59基因最大外显...荚膜缺陷株CPa60侵袭HUVEC,细...新生隐球菌荚膜缺陷株和尿...一12泳道分别为新生隐球菌的荚膜缺

标签:;  ;  ;  ;  ;  ;  ;  

荚膜缺陷株论文_唐家琪,胡丹,王长军,王晶,潘秀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