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化智能小区及其系统的构建(论文文献综述)
徐宗霖[1](2021)在《社区垃圾管理系统的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升,城乡的生活垃圾问题也凸显出来,本课题以社区垃圾管理为研究对象,对该管理系统进行设计与开发。通过对社区垃圾管理现状的调研进行总结分析,了解用户需求,构建社区垃圾管理系统框架;在框架基础上,针对系统应用层和数据层进行设计与开发实现;根据界面设计原则,对系统展现层进行设计开发;根据系统要求,对其终端设备进行设计;所开发的系统进行运行测试。主要完成的具体工作如下:(1)根据调研结果,通过Kano模型进行需求分析得出结论,并对社区垃圾管理系统进行总体功能设计和框架构建,将系统框架分为基础层、数据层、应用层和展现层四个层级,各层级间通过软硬件进行联系;(2)社区垃圾管理系统功能分析与详细设计,对系统数据层和应用层进行深入设计。系统应用层所采用的开发语言为Java,框架为SSM框架,架构为B/S架构;系统数据层通过My SQL进行设计实现;(3)系统展现层设计,首先对展现层的结构功能和使用流程进行详细设计,其次根据界面设计原则与实例的分析研究,确定本系统的界面设计规范,最后完成系统界面设计与开发;(4)系统终端设备设计,根据系统要求、垃圾物性和垃圾箱现状等对设计要点进行整合;通过产品设计原则的研究,对系统终端设备进行方案设计,运用RHINO等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并确定最终方案。测试结果表明本文开发的系统技术可行,对研究社区垃圾管理系统具有实践指导作用。
王雨薇[2](2021)在《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演化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老旧小区作为城市更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造对于推动城市品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强度的城市开发建设和极端气候使城市雨洪问题愈发严重,面对亟待解决的城市排水问题,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因此,在老旧小区的有机更新中重视其海绵化改造是“城市双修”政策的重要落实。然而,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是一项多主体参与、多要素协同的复杂工程,实际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风险,且各风险因素呈动态变化趋势,开展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演化仿真研究,对风险的预防和管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以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为研究对象,在概念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工程项目管理三维体系,明确了海绵化改造项目管理的重点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从项目全生命周期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识别和分析了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因素,阐释了不同项目风险类别的作用机理;基于系统动力学软件平台,构建项目风险演化仿真模型,在仿真计算和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风险应对策略。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基于全生命周期视角和利益相关者视角,从环境政策、思想意识、经济管理和工程技术4个类别识别出42个初始风险因素,采用WBS-RBS法进行修正,最终确定出24个风险因素,构建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指标体系;借助ISM模型和MICMAC模型探索不同风险因素间的关系,阐述不同风险类别的相互作用机理。(2)依托系统动力学仿真平台,以风险因素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机理为基础,结合西安市X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特征分析,从复杂系统与动态分析的交互视角,构建其风险演化SD仿真模型;通过调整环境政策、思想意识、经济管理和工程技术风险模块中各风险因素的初始值,进行不同模块风险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宏观政策风险、民意风险、施工目标未达到和设计变更风险分别是不同风险模块中敏感性最强的因素。(3)针对不同模块敏感性最强的因素,制定不同的项目风险演化仿真模拟方案,探索主要风险因素对工程进度、建设资金和工程质量的影响程度。模拟结果显示,实例项目风险因素中,民意风险和施工目标未达到两个因素对工程进度、建设资金和工程质量均具有较大的影响,其中民意风险的发生导致工程进度延误96天,建设资金为2419.07万元,在无任何风险控制措施情况下,实际工程质量为0.180,其次是施工目标未达到风险,而宏观政策与设计变更风险影响相对较弱。本研究探讨了借助计算机技术,模拟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动态演化态势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出风险应对策略,研究成果拓宽了老旧建筑改造和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思路,同时也为管理部门进行同类项目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蔡捷[3](2021)在《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幼儿体育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体育强国的重要内容。幼儿体育的开展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实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积聚基础力量。然而,目前我国幼儿体育活动开展不足、幼儿体质健康不容乐观,幼儿体育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幼儿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幼儿体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系统性问题,提高幼儿身心健康水平,成为幼儿体育政策制定部门和幼儿体育教育人员、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幼儿体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演化出现的亟待解决的新课题。通过文献回顾发现,现有对幼儿体育的研究分析中,将焦点聚焦于幼儿园体育或家庭幼儿体育,这固然是幼儿体育中两个重要要素,但从幼儿体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幼儿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点突出,多重要素综合影响幼儿体育效果。发展幼儿体育的效果体现在幼儿身体活动和幼儿身心健康,这是幼儿体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发展幼儿体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幼儿体育成为新的研究议题之后,幼儿体育要素对幼儿体育效果的作用关系路径等,也理应受到重视。生态系统理论为幼儿体育的系统化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生态系统是处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生命有机体和外部环境通过物质能量交换而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系统。幼儿体育也处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多种幼儿体育要素通过相互作用能组成一定的结构,实现幼儿体育效果,这与生态系统存在一定共性。生态系统理论中关于系统构成要素、结构、功能、演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为幼儿体育的要素、结构、功能、发展、实现路径等方面的系统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基于此,可以提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概念,进而借助生态理论进行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现。在系统分析与设计阶段,利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成要素进行筛选并建立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幼儿体育生态系统要素间关系、作用等进行了检验和分析。在系统实现阶段,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演化进行了仿真模拟。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幼儿体育系统与生态系统具有相似性,因此可以利用生态系统理论构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鉴于此,将幼儿体育要素构成的系统界定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理论中有关系统要素构成、关系分析、演化和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成果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研究搭建了包含要素筛选、结构构建、要素关系分析、演化仿真和实现路径等环节在内的研究框架,为本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包括幼儿体育政策环境、社区幼儿体育种群、幼儿园体育种群、幼体机构体育种群、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等五大要素。每个要素内部由多个因子组成,其中,幼儿体育政策环境由政策完善和政策落实组成;社区幼儿体育种群由社区幼儿体育场地设施和社区幼儿体育组织活动组成;幼儿园体育种群由幼儿体育课程、幼儿园场地设施和幼儿体育师资组成;幼体机构体育种群由服务专业程度和机构硬件设施组成;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由家长心理支持和家长行为支持组成。环境与种群之间、种群与种群之间、种群与幼儿体育效果之间等相互作用,共同组成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完整结构。第三,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具有提高幼儿体育效果的功能。在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各要素内部,其组成因子大多对幼儿体育效果组成因子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社区幼儿体育种群、幼儿园体育种群、幼体机构体育种群和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等要素均能够对幼儿体育效果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幼儿体育政策环境与种群之间、各种群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特别是家庭幼儿体育发挥的中介作用进一步强化整个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带来的幼儿体育效果。第四,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各要素在不同仿真时期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从整体看,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演化趋势呈现萌芽、生长、成熟、衰退等曲线状态。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各要素的演化均能够带来幼儿体育效果的提高,其中社区幼儿体育种群演化带来的提升效果最大。据此可以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实现路径的提出提供依据,充分发挥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对于幼儿体育效果的促进功能。第五,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多要素相互作用、休戚相关、彼此赋能、合作共生、协同共进的生态系统,其实现路径是:明确目标,以幼儿体育政策为引导、以社区幼儿体育为重点、以幼儿园体育为核心、以家庭幼儿体育为关键、以幼体机构体育为补充,实现多元化发展;坚持资源共享;加强协同共育,共同实现幼儿体育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
高学伟[4](2021)在《数字孪生建模方法及其在热力系统优化运行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进程的深入,要实现未来“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需要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以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替代作用日益突显,而火电机组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主导地位。亟需解决火电和可再生能源的协同发展问题,大型火电机组更多需要担负起高效节能、低碳环保、深度调频调峰的任务。实施电能替代供热对于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减少碳排放、促进能源清洁化意义重大。利用电锅炉储热供暖还可以降低电网调节压力,增加供热能力,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的消纳问题。火电机组热力系统和电锅炉储热供暖热力系统都属于典型的非线性、多参数、强耦合的复杂热力系统。本文通过研究流体网络机理建模和数据驱动建模相融合的数字孪生建模方法,为热力系统建模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为热力系统安全、环保和经济运行提供理论支撑。论文围绕数字孪生建模方法及其在热力系统优化运行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数字孪生理论、热力系统建模理论以及大数据处理等基本理论进行了研究。比较了数字孪生与仿真技术及信息物理系统的异同;以火力发电厂为例,研究了流体网络机理建模及求解方法;对Hadoop系统的MapReduce与Spark计算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实时数据处理Spark Streaming与Storm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搭建了适用于数字孪生及大数据在热力系统建模领域应用的大数据分布式集群平台;在该集群上实现了大数据的存储管理,以及大数据分布式计算,研究了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数据驱动建模理论,包括支持向量回归建模、极限学习机建模、智能辨识优化算法以及即时学习等基本理论。(2)针对数据驱动建模方法的研究,提出一套基于改进即时学习策略的自适应数据驱动建模方法。采用“主成分+互信息”的方法获得输入和输出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确定权重因子,然后利用“欧式距离+角度”定义一种加权综合相似度度量函数。在离线状态下,利用改进遗传模拟退火模糊聚类方法进行工况划分;进行工况预测时,采用一种多层次综合相似度度量的相似工况快速识别方法构建相似工况训练集,即根据两级搜索的策略实现了在线快速识别:初级识别是确定预测工况在历史工况库中所属的类别提取预测类工况,次级识别是采取基于综合相似度度量函数的相似工况识别方法,在历史数据库中针对预测类工况的快速识别;局部模型建模方法是在Spark计算框架下,对SparkSVMHPSO算法、Spark ELM算法以及基于SparkHPSO的多参数辨识等数据驱动建模方法进行研究。然后以SCR脱硝系统出口 NOx预测、电锅炉储热供热系统源侧及荷测负荷预测为案例,验证了所提出的建模方法有效性。为热力系统数字孪生模型建模及系统工况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撑。(3)针对数据孪生建模的研究,提出一套改进即时学习策略的自适应数据驱动与机理模型多参数辨识协同融合的数字孪生建模方法。在建立热力系统机理模型的基础上,关键的设备模型参数利用多参数多工况拟合的离线智能辨识方法,得到可以模拟实际系统全工况下动态变化趋势的离线智能参数辨识模型;以离线智能参数孪生模型为主,根据相似度阈值进行判断,采用自适应模型参数更新策略,实现数字孪生模型的在线协同;为进一步提升孪生模型预测的精度和鲁棒性,采用移动窗格信息熵的多模型输出在线融合方法,提升关键工况以及动态变化过程的逼近程度。基于这一理论构建的数字孪生模型,能够基于系统运行数据持续进行自我修正,在线跟踪设备运行特性,从而具有自适应、自演进的智能化特点,能够全面反映系统的运行状态和性能,为系统工况迭代优化提供可靠的模型输入和结果校验工具。以燃煤电站SCR脱硝系统和电锅炉储热供热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其热力系统数字孪生模型。(4)最后,基于数字孪生模型的实时跟踪能力,提出一种基于负荷分配和工况寻优的热力系统智能工况动态寻优策略。并以电锅炉储热供热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能耗成本分析和负荷分配策略,利用数字孪生模型系统,对电网负荷、电锅炉系统、储热系统进行预测计算,模拟不同运行方案、不同工况下系统动态运行,得出最优的供热调节和负荷分配方案。以火力发电厂SCR脱硝系统为例,根据建立的自适应、自演进的智能化SCR脱硝系统数字孪生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模型预测控制算法中。结果表明,利用基于数字孪生模型的自适应预测控制算法比传统的PID控制效果更精确,运行更稳定。证明了所提建模方法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工程实用意义和行业示范价值。
王秀芳[5](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指出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梁威[6](2020)在《大数据背景下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研究 ——以Z市公安局D分局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我国公安机关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全面实施科技强警战略,大力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社区警务作为整个公安工作的基础,其信息化建设是公安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公安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建设基础化的有效途径。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正在全面深入地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也为警务工作和公安信息化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如何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通过应用大数据推进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从而提升社区警务工作效能、引领社区警务机制创新,已经成为各级公安机关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Z市公安局D分局积极开展社区警务改革,推进以大数据建设应用为重点的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同时在思维观念、数据共享、人才队伍、机制保障等方面仍有不少短板,这是全国很多地方公安机关都不同程度存在和面临的问题,不是孤立的个案。所以,通过研究Z市公安局D分局,探析大数据背景下完善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给其它地方公安机关推动社区警务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本文以Z市公安局D分局为例,通过运用文献研究、实地研究的方法,对大数据背景下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进行研究分析,发现Z市公安局D分局社区警务信息化主要存在大数据认识不足、社区警务室信息化程度低、社区电子防范建设水平低、网上警务室建设滞后、社区基础数据采集不完善、社区警务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大数据实战应用水平低等问题。通过梳理分析,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Z市公安局D分局大数据思维观念有待加强、数据深度共享局面未形成、大数据建设管理有待加强、大数据技术人才培养有待加强、发动群众参与警务大数据建设不到位和大数据建设应用的保障不足。据此,提出了树立大数据理念、建立数据共享融合机制、完善警务大数据建设管理体系、加强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加强大数据在社区警务工作中的应用、加强社区警务平台和数据库的建设、完善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考核和奖惩机制等七方面的对策建议,研究构建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的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新模式。
李俊[7](2019)在《X公司AGV智能停车服务业务太原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汽车保有量急剧增长,“停车难”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城市管理的一个难题,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8年,我国停车位缺口已超过5000万个,从全国主要城市来看,北京市停车位缺口量已经超过300万个,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的停车位缺口均超过200万个。一方面停车供需矛盾突出、传统停车场不足以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以客户端为依托的社交网络以及以企业端为依托的电子商务逐渐成熟,B2C与B2B之间以互联网为媒介构成的关联日益紧密,促成了新型智能停车系统的最终成型,这是对传统的汽车停车场产业的更新与升级。基于此,X公司提出了基于AGV泊车机器人+互联网的智能停车系统,通过此套系统不仅能够增加现有停车场停车位数量(提升容量),还可以将现有停车场互联起来,实现信息共享,充分利用闲置车位,提升车位使用率(盘活存量)。本文以X公司AGV智能停车服务业务太原市场营销行为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系统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对其进行研究。首先对X公司概况及其产品服务进行介绍并找出目前X公司AGV智能停车服务业务在太原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太原市停车现状及产生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X公司进行内外部营销环境分析及SWOT分析;下一步通过STP营销理论细分太原目标市场,选择定位适合X公司发展的市场营销策略,并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即4P理论的四个纬度,说明了X公司AGV智能停车服务业务在太原市场发展的营销策略,最后从四个方面来说明X公司AGV智能停车服务业务在太原市场发展策略实施的具体保障措施。论文旨在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分析X公司市场营销发展现状并为其产品服务在太原市场的发展提供适当的市场营销策略,为AGV智能停车服务业务在太原市场营销提供决策依据,并为其他智能停车企业在区域市场的发展提供借鉴。
王鹏[8](2019)在《智能小区物业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我国物权法的颁布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小区居民对物业服务和物业管理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小区安全、小区停车以及小区维修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小区物业必须要进一步简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从而全面提升小区物业管理水平,提升业主的体验度。在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小区物业管理是未来主要的趋势,通过小区物业管理的信息化操作能够提升小区物业管理效率和物业管理水平,进而提升业主的满意度。本文针对智能小区物业信息系统的开发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实现了小区管理的信息化操作。具体来讲,本文在智能小区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研究中,采用标准J2EE平台和MVC架构作为系统开发框架,利用Java语言和SQL Server 2012对智能小区物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全面的设计。结合小区物业不同用户的需求,将系统用户划分为普通管理员和超级管理员两个类型,将系统功能划分为基本信息、投诉与维修、小区安全、小区停车和收费几个功能模块,以上模块基本涵盖了小区物业管理的各个功能。通过对该系统的测试得出,本系统具有操作简单、运行稳定、可扩展性强等特点,对提高小区居民对物业管理的满意度、降低物业管理费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弥天平[9](2019)在《长庆油田智能化社区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智能社区是指以住宅小区为依托,将物联网、无人化等高新技术融入其中,实现网络通讯、智能家电、物业服务、增值服务等一体化的服务内容,构建和谐低碳的生态社区。目的是促进社区资产增值、降低能耗、提升居住的安全性、便捷性和舒适性。长庆油田社区位于西安市高陵区,占地1227亩,建成于2006年。由于社区建立时间较早,在设计、施工、设备衔接等诸多方面与智能化发展和要求存在较大的距离。其后虽然运用了一些信息技术,但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管理系统。针对长庆油田社区管理现状及居民的问题,综合考虑了该社区智能化建设的基础条件、资金投入、设备衔接等多方因素,利用现有的资源平台,在保证智能系统有较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尽可能的降低系统的运行成本。提出了基于J2EE的长庆油田之中能社区管理系统结构,应用JAVA语言的优势进行合理的、科学的技术的运用,满足和完成不同模块对象的开发。本系统基于三层架构、Java框架和语言开发环境、采用B/S网络架构发挥系统中数据的共享和快速调用的优势。在整个系统设计和开发中,积极遵循软件工程开发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通过UML统一建模语言使用标准的用例图、时序图、E-R图、类图、流程图、结构图详细的对系统的不同模块功能进行了设计与实现。采用SQLServer2012数据库,实现系统中所有数据的管理、调用和数据的安全。最后运用专业测试工具完成系统功能和性能的测试,通过多次的测试结果,系统能够满足用户和日常工作的需求。长庆油田智能社区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管理、物业管理、新闻管理、停车场管理模块、社区和系统管理等模块。系统利用现有的技术实现了社区管理的智能化,并使系统不同功能之间以动态方式体现,推动社区管理向智能化、一体化发展,有效提升了社区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郭南南[10](2019)在《大数据CPS的系统的系统建模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之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s of Systems,CPSoS)是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s,CPS)与成体系系统(Systems of Systems,SoS)的结合。CPSoS是具有SoS特征的CPS系统。CPS系统是一种实时交互的大型复杂的物理系统[1],某种程度上物理系统与嵌入式系统等同,SoS是指有限数量的独立可操作的系统的集成。因此,CPSoS系统是指有限数量得物理系统的集成,这些物理系统具有大型复杂,可以实时交互,独立可操作的特点。CPSoS系统建立在CPS、SoS之上,不仅集成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还具有自己特有的一些特性,如CPS是由Cyber-Physical组件组成的,而CPSoS系统的组件都是CPS。因此,CPSoS系统是一个分布在空间上的,大型复杂的动态系统。现实生活中,不同行业相互渗透和交融,行业间或行业内不友好的交互,可能造成高昂的成本,不可持续的发展和较差的服务,因此社会对CPSoS系统的需求越来越大。CPSoS系统体系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甚广,尤其是在计算机科学,系统和控制等学科以及工业上已经成为一个极其活跃的研究方向,对于未来社会更好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实现智能小区管理为例,智能小区系统主要包含的CPS子系统有中心管理系统、门禁管理系统、智能分析系统、流媒体转发系统、集中存储系统、平台客户端等。其中,中心管理系统作为CPSoS系统的总枢纽管理所有CPS子系统,门禁管理系统负责管理人员的出入,流媒体转发系统为智能分析系统和集中存储系统提供实时视频,智能分析系统将对实时视频分析的结果反馈给中心管理系统,中心管理系统将告警信息、设备状态发送给告警联动系统,同时将告警信息系统数据告知平台客户端。近年来,互联网数据以每天2.5百万字节的速度产生[2],如此迅猛的速度给CPSoS系统数据的存储带来一定的挑战,当下以大数据为支撑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也给CPSoS系统数据高效的处理带来一次新的冲击。智能小区中外来人员的管理,视频监控的图像存储问题都属于大数据范畴,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小区住户将面临一系列人身财产安全问题。CPSoS系统的关键属性不在于它的物理分布,而在于其复杂性。一个具有多个生产车间的工厂和跨越多个国家的轨道交通系统区别不大,它们可能具有相同的节点。针对基于复杂的CPSoS系统的智能小区管理,下面将使用UML和E-R图分别进行建模。
二、信息化智能小区及其系统的构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息化智能小区及其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社区垃圾管理系统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生活垃圾管理现状 |
1.2.2 智能垃圾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2.3 系统开发技术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论文组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内容组织 |
2 社区垃圾管理系统调研分析及框架设计 |
2.1 社区垃圾管理系统前期调研 |
2.1.1 调研地点分析与确定 |
2.1.2 调研情况分析与总结 |
2.1.3 访谈内容分析与总结 |
2.1.4 垃圾管理系统初始需求 |
2.2 基于Kano模型的需求分析 |
2.2.1 理论方法 |
2.2.2 问卷与李克特量表设计 |
2.2.3 初始需求与重要度的数据 |
2.2.4 最终需求与重要度的数据 |
2.2.5 设计要求确定 |
2.3 社区垃圾管理系统框架设计 |
2.3.1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
2.3.2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社区垃圾管理系统功能设计与开发 |
3.1 多功能模块分析与设计 |
3.1.1 综合调度模块 |
3.1.2 数据分析模块 |
3.1.3 基础信息模块 |
3.1.4 系统管理模块 |
3.1.5 平台对接模块 |
3.2 数据库设计 |
3.2.1 数据库需求分析 |
3.2.2 逻辑结构设计 |
3.3 数据库开发 |
3.3.1 数据库E-R图绘制 |
3.3.2 数据表设计 |
3.4 系统开发模式与搭建 |
3.4.1 系统开发架构 |
3.4.2 系统开发过程中相关软硬件信息 |
3.4.3 系统技术框架设计 |
3.4.4 系统项目搭建 |
3.4.5 系统详细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系统界面设计 |
4.1 结构功能设计 |
4.2 功能流程设计 |
4.2.1 系统登录流程设计 |
4.2.2 基本信息流程设计 |
4.2.3 综合调度流程设计 |
4.2.4 数据分析流程设计 |
4.2.5 系统管理流程设计 |
4.3 界面设计原则与规范 |
4.3.1 界面设计原则与实例分析 |
4.3.2 界面设计规范 |
4.4 系统界面设计 |
4.4.1 系统低保真设计 |
4.4.2 系统高保真设计 |
4.5 可用性测试与界面开发 |
4.5.1 可用性测试 |
4.5.2 界面设计开发 |
4.6 本章小结 |
5 系统终端产品设计 |
5.1 产品设计要点 |
5.1.1 系统需求与技术分析 |
5.1.2 垃圾箱现状分析 |
5.1.3 垃圾物性分析 |
5.1.4 设计要点确定 |
5.2 竞品分析与产品设计原则 |
5.2.1 分类垃圾箱竞品分析 |
5.2.2 产品设计原则 |
5.3 产品设计方案 |
5.4 产品三维模型设计与效果图 |
5.4.1 模型一设计与效果图 |
5.4.2 模型二设计与效果图 |
5.4.3 方案评分 |
5.5 本章小结 |
6 称重模块设计与系统测试 |
6.1 称重模块模型设计实现 |
6.1.1 称重模型设计 |
6.1.2 数据传输测试 |
6.2 系统测试 |
6.2.1 系统安装基本要求 |
6.2.2 系统安装运行 |
6.2.3 系统功能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演化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概述与管理分析 |
2.1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概述 |
2.1.1 老旧小区与海绵城市 |
2.1.2 海绵化改造内涵 |
2.1.3 海绵化改造对象 |
2.1.4 海绵化改造技术措施 |
2.2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管理分析 |
2.2.1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内涵体系 |
2.2.2 海绵化改造项目管理重点识别 |
2.2.3 全生命周期维度 |
2.2.4 利益相关者维度 |
2.2.5 项目管理业务维度 |
2.2.6 海绵化改造项目管理难点分析 |
2.3 项目风险演化内涵与基本理论 |
2.3.1 项目风险演化内涵 |
2.3.2 项目风险管理理论 |
2.3.3 项目风险致因理论 |
2.3.4 系统论 |
2.3.5 反馈控制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识别与演化分析 |
3.1 风险因素识别与分析研究框架 |
3.2 基于WBS-RBS的全生命周期风险识别与修正 |
3.2.1 风险因素识别原则 |
3.2.2 WBS-RBS初始风险源识别 |
3.2.3 WBS-RBS耦合的风险因素修正 |
3.3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风险因素描述 |
3.3.1 决策阶段风险描述 |
3.3.2 设计阶段风险描述 |
3.3.3 施工阶段风险描述 |
3.3.4 运维阶段风险描述 |
3.4 风险因素分析 |
3.4.1 风险因素分析模型 |
3.4.2 ISM模型构建与分析 |
3.4.3 MICMAC模型构建与分析 |
3.5 风险演化机理分析 |
3.5.1 环境政策作用机理 |
3.5.2 思想意识作用机理 |
3.5.3 经济管理作用机理 |
3.5.4 工程技术作用机理 |
3.6 本章小结 |
4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演化SD仿真模型构建 |
4.1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思路 |
4.1.1 依托工程概况 |
4.1.2 模型构建流程 |
4.2 风险演化的系统分析 |
4.2.1 模型假设 |
4.2.2 系统边界确定 |
4.3 风险演化SD模型构建 |
4.3.1 因果关系模型构建与分析 |
4.3.2 动态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
4.4 系统模型特征方程与参数设定 |
4.4.1 边界点初始值估计 |
4.4.2 权重计算模型构建 |
4.4.3 权重参数计算结果 |
4.4.4 SD模型方程确定 |
4.5 模型测试 |
4.5.1 模型正确性测试 |
4.5.2 量纲一致性测试 |
4.5.3 极端条件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5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演化仿真与应对策略 |
5.1 风险模块敏感性分析 |
5.1.1 环境政策风险模块 |
5.1.2 思想意识风险模块 |
5.1.3 经济管理风险模块 |
5.1.4 工程技术风险模块 |
5.2 风险演化仿真与分析 |
5.2.1 模拟方案 |
5.2.2 对工程进度的影响 |
5.2.3 对建设资金的影响 |
5.2.4 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
5.2.5 影响分析 |
5.3 风险管控重点分析与应对策略 |
5.3.1 风险管控重点分析 |
5.3.2 风险应对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因素识别与修正访谈问卷 |
附录2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因素关系调查问卷 |
附录3 ISM模型可达矩阵计算的MATLAB源程序代码 |
附录4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仿真系统边界点初始值估计问卷 |
附录5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系统动力学因素重要度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幼儿体育中文文献 |
2.1.1 幼儿体育的概念 |
2.1.2 幼儿体育要素研究 |
2.1.3 幼儿体育效果研究 |
2.2 幼儿体育外文文献 |
2.2.1 幼儿体育要素研究 |
2.2.2 幼儿体育效果研究 |
2.3 文献评述 |
第3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研究基础 |
3.1 幼儿体育的现实困境 |
3.1.1 幼儿体育的困境审视 |
3.1.2 幼儿体育的困境归因 |
3.2 生态系统理论及应用研究 |
3.2.1 生态系统理论 |
3.2.2 生态系统理论在其他学科的应用 |
3.2.3 生态系统理论应用到幼儿体育系统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3.3 其他相关理论 |
3.3.1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理论 |
3.3.2 社会认知理论 |
3.3.3 生命历程理论 |
3.4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概述 |
3.4.1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概念界定 |
3.4.2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特征 |
3.4.3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演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分析 |
4.1 构成要素筛选研究设计 |
4.1.1 研究方法选择 |
4.1.2 研究过程 |
4.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
4.2 构成要素确定与关系构建 |
4.2.1 基于开放性编码的要素提炼 |
4.2.2 基于关联性编码的主范畴确定 |
4.2.3 构成要素内涵 |
4.2.4 基于选择性编码的要素关系构建 |
4.2.5 要素信效度检验 |
4.3 构成要素权重排序 |
4.3.1 专家确定与数据收集 |
4.3.2 一致性检验 |
4.3.3 要素权重确定 |
4.4 结构模型与系统功能 |
4.4.1 要素层次结构 |
4.4.2 与自然生态系统要素的比较分析 |
4.4.3 结构模型 |
4.4.4 系统功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要素间关系实证分析 |
5.1 研究假设 |
5.1.1 各变量组成因子之间的关系假设 |
5.1.2 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设 |
5.2 问卷设计基本情况 |
5.3 问卷题目设计 |
5.3.1 社会人口学的测量 |
5.3.2 变量的测量 |
5.4 预调查及问卷修改 |
5.4.1 预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
5.4.2 预调查问卷的效度分析 |
5.5 正式调查 |
5.5.1 描述性统计及信效度检验 |
5.5.2 各变量组成因子之间的关系检验 |
5.5.3 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检验 |
5.6 分析讨论 |
5.6.1 幼儿体育政策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
5.6.2 社区幼儿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
5.6.3 幼儿园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
5.6.4 幼体机构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
5.6.5 家庭幼儿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演化仿真分析 |
6.1 因果关系分析 |
6.1.1 基本前提假设 |
6.1.2 子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
6.1.3 整体因果关系分析 |
6.2 系统动力学模型 |
6.2.1 系统流图设计 |
6.2.2 确定变量间函数关系 |
6.3 模型检测 |
6.3.1 模型直观检测 |
6.3.2 模型运行检测 |
6.3.3 模型历史检测 |
6.3.4 模型灵敏度检测 |
6.4 演化仿真分析 |
6.4.1 幼儿体育政策环境的演化仿真 |
6.4.2 社区幼儿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
6.4.3 幼儿园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
6.4.4 幼体机构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
6.4.5 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
6.5 演化仿真结果比较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实现路径 |
7.1 目标定位 |
7.2 多元化发展 |
7.2.1 健全完善幼儿体育政策 |
7.2.2 培育壮大社区幼儿体育 |
7.2.3 巩固与完善幼儿园体育 |
7.2.4 促进支持家庭幼儿体育 |
7.2.5 鼓励扶持幼体机构体育 |
7.3 资源共享 |
7.3.1 人力资源共享 |
7.3.2 场所资源共享 |
7.3.3 信息资源共享 |
7.4 协同共育 |
7.4.1 构建支撑平台 |
7.4.2 推动一体化发展 |
7.5 实现路径图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8.2.1 研究不足 |
8.2.2 研究展望 |
图目录 |
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件1 |
附件2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数字孪生建模方法及其在热力系统优化运行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及缩写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能源电力发展背景与现状 |
1.1.2 智能控制优化研究现状 |
1.2 热力系统建模仿真及大数据技术研究现状 |
1.2.1 热力系统建模研究现状 |
1.2.2 电力大数据及其发展现状 |
1.2.3 热力系统仿真技术发展背景 |
1.3 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关键技术 |
1.3.1 数字孪生的应用发展现状 |
1.3.2 数字孪生研究的关键技术 |
1.3.3 数字孪生发展面临的挑战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大数据背景下的数字孪生与热力系统建模理论 |
2.1 数字孪生的基本理论 |
2.1.1 数字孪生的定义与内涵 |
2.1.2 数字孪生与仿真技术之间的关系 |
2.1.3 数字孪生与信息物理系统之间的关系 |
2.2 热力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 |
2.2.1 流体网络机理建模理论与方法 |
2.2.2 数据驱动建模理论与方法 |
2.3 大数据的基本理论 |
2.3.1 大数据平台框架及相关技术 |
2.3.2 大数据存储管理与预处理方法 |
2.3.3 大数据分布式集群平台构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改进即时学习策略的自适应数据驱动建模方法研究 |
3.1 基于改进即时学习策略的自适应数据驱动建模方法 |
3.1.1 建模思路 |
3.1.2 基于改进遗传模拟退火算法的模糊聚类工况划分 |
3.1.3 基于多层次综合相似度度量的相似工况识别 |
3.1.4 基于Spark平台的数据驱动局部模型建模 |
3.2 SCR脱硝系统数据驱动建模应用案例 |
3.2.1 建模对象及背景介绍 |
3.2.2 数据预处理和相似工况选取 |
3.2.3 局部建模过程及结果分析 |
3.3 电锅炉供热系统荷侧和源侧负荷预测建模应用案例 |
3.3.1 建模对象及背景介绍 |
3.3.2 荷侧供热负荷预测模型 |
3.3.3 源侧电负荷预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热力系统数字孪生建模理论及应用 |
4.1 热力系统数字孪生建模思路 |
4.1.1 数字孪生建模方法的提出 |
4.1.2 数字孪生模型的构建方法及流程 |
4.2 数字孪生机理模型的构建 |
4.2.1 管路模型 |
4.2.2 调节阀模型 |
4.2.3 离心水泵模型 |
4.2.4 换热器模型 |
4.3 数字孪生模型的协同与融合理论 |
4.3.1 数字孪生模型离线智能参数辨识 |
4.3.2 数字孪生模型参数在线自适应协同 |
4.3.3 基于移动窗格信息熵的多模型输出在线融合 |
4.4 数字孪生建模实例分析 |
4.4.1 脱硝系统数字孪生模型的建立 |
4.4.2 供热系统数字孪生模型的建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热力系统数字孪生模型的节能控制优化 |
5.1 基于数字孪生模型的智能工况动态寻优 |
5.1.1 热力系统智能工况动态寻优策略 |
5.1.2 基于数字孪生模型的供热储热系统智能工况动态寻优 |
5.2 基于数字孪生模型的自适应预测控制优化 |
5.2.1 基于数字孪生模型的预测控制算法 |
5.2.2 基于数字孪生模型预测控制的喷氨量优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 |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6.3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
三、推进医学改革 |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大数据背景下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研究 ——以Z市公安局D分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研究支撑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社区警务 |
2.1.2 社区警务信息化 |
2.1.3 大数据 |
2.2 研究支撑理论 |
2.2.1 警力无增长改善论 |
2.2.2 预测警务理论 |
2.2.3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
第三章 大数据背景下Z市公安局D分局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
3.1 总体情况 |
3.2 实践探索 |
3.2.1 推进社区警务移动化 |
3.2.2 启动智感安防小区建设 |
3.2.3 开展基础信息采集会战 |
3.2.4 加强社区警务信息化应用 |
3.3 访谈实施情况 |
3.4 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 |
3.4.1 对“大数据”认识有待提高 |
3.4.2 社区警务室信息化程度低 |
3.4.3 社区电子防范建设水平不高 |
3.4.4 网上警务室建设滞后 |
3.4.5 社区基础数据采集不完善 |
3.4.6 社区警务信息平台建设滞后 |
3.4.7 大数据实战应用水平低 |
第四章 Z市公安局D分局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大数据思维观念有待加强 |
4.2 数据深度共享局面未形成 |
4.2.1 公安内部数据壁垒未打破 |
4.2.2 社会基础数据整合工作滞后 |
4.3 大数据管理有待加强 |
4.3.1 数据质量管理不到位 |
4.3.2 平台数据权限管理有待优化 |
4.4 大数据技术人才培养有待加强 |
4.4.1 社区民警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
4.4.2 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有待加强 |
4.5 发动群众参与警务大数据建设不到位 |
4.6 大数据建设应用的保障不足 |
4.6.1 硬件投入不足 |
4.6.2 考核机制不健全 |
第五章 大数据背景下完善Z市公安局D分局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
5.1 树立大数据理念 |
5.1.1 培养“大数据主导社区警务”理念 |
5.1.2 更新警务大数据建设应用理念 |
5.2 建立数据共享融合机制 |
5.2.1 实现公安机关内部数据资源整合 |
5.2.2 促进社会数据资源交换共享 |
5.3 完善警务大数据建设管理体系 |
5.3.1 建立统一的警务大数据建设管理机构 |
5.3.2 优化平台数据权限管理 |
5.4 加强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 |
5.4.1 开展社区民警大数据采集应用培训 |
5.4.2 加强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 |
5.5 加强大数据在社区警务工作中的应用 |
5.5.1 以大数据引领社区管理服务模式创新 |
5.5.2 以大数据引领社区治安防范模式创新 |
5.6 加强社区警务平台和数据库的建设 |
5.6.1 加强社区警务平台的建设 |
5.6.2 加强社区警务数据库的建设 |
5.7 完善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考核和奖惩机制 |
5.7.1 加强对各警种的大数据考核 |
5.7.2 完善社区警务大数据建设考核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Z市公安局D分局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社区民警访谈提纲 |
附录2 Z市公安局D分局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信通民警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X公司AGV智能停车服务业务太原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市场营销理论研究现状 |
1.3.2 AGV智能停车服务业务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介绍 |
2.1.1 市场营销 |
2.1.2 市场营销策略 |
2.2 相关理论及方法介绍 |
2.2.1 4P营销理论 |
2.2.2 SWOT分析法 |
2.2.3 PEST分析法 |
第三章X公司概况及其营销现状问题分折 |
3.1 X公司概况 |
3.1.1 X公司简介 |
3.1.2 X公司资源分析 |
3.2 X公司产品介绍 |
3.2.1 AGV智能停车服务业务介绍 |
3.2.2 商业模式及成本收益 |
3.3 X公司营销存在问题分析 |
3.3.1 目标市场不明确 |
3.3.2 市场定位不合理 |
3.3.3 营销渠道狭窄 |
3.3.4 产品结构单一 |
3.3.5 营销主动性不够 |
第四章X公司太原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4.1 太原市停车外部环境分析 |
4.1.1 太原市停车现状及产生问题分析 |
4.2 X公司内部营销环境分析 |
4.3 X公司外部营销环境分析 |
4.3.1 宏观环境分析 |
4.3.2 行业环境分析 |
4.4 X公司SWOT分析 |
4.4.1 X公司产品优势(S) |
4.4.2 X公司产品劣势(W) |
4.4.3 X公司产品机会(O) |
4.4.4 X公司产品威胁(T) |
4.4.5 SWOT整合分析 |
第五章X公司太原市场营销策略制定 |
5.1 X公司太原市场STP分析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 |
5.1.3 市场定位 |
5.2 X公司太原市场 4P营销组合策略 |
5.2.1 产品策略 |
5.2.2 价格策略 |
5.2.3 渠道策略 |
5.2.4 促销策略 |
第六章X公司太原市场营销策略实施保障措施 |
6.1 组织制度与运营管理保障 |
6.1.1 组织制度保障 |
6.1.2 运营管理保障 |
6.2 营销团队建设管理 |
6.2.1 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
6.2.2 营销人员培养方案的制定 |
6.3 财务管理保障 |
6.3.1 现有资产管理保障 |
6.3.2 企业财务风险保障 |
6.3.3 企业财务运行模式保障 |
6.4 企业文化建设保障 |
6.4.1 企业物质层面 |
6.4.2 企业制度层面 |
6.4.3 企业精神层面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智能小区物业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智能化小区物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2 系统关键技术介绍 |
2.1 MVC模式 |
2.2 J2EE架构技术分析 |
2.3 HTML技术 |
2.4 B/S模式 |
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1 系统的实现目标 |
3.2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2.1 技术可行性 |
3.2.2 操作可行性 |
3.2.3 经济可行性 |
3.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3.1 小区基本信息管理 |
3.3.2 投诉处理与报修管理 |
3.3.3 小区安全管理 |
3.3.4 停车管理 |
3.3.5 收费管理 |
3.4 系统角色分析 |
3.4.1 普通管理员 |
3.4.2 系统管理员 |
4 系统功能设计 |
4.1 系统解决方案 |
4.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
4.2.1 基本信息管理 |
4.2.2 投诉处理及报修模块 |
4.2.3 小区安全管理 |
4.2.4 停车管理 |
4.2.5 收费管理 |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4 系统安全性设计 |
5 系统功能实现与测试 |
5.1 系统运行平台设计 |
5.2 系统登录 |
5.3 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 |
5.3.1 小区基本信息管理 |
5.3.2 业主投诉与报修管理 |
5.3.3 小区安全管理 |
5.3.4 停车管理 |
5.3.5 物业费用管理模块的实现 |
5.4 系统测试 |
5.4.1 测试环境 |
5.4.2 系统测试用例 |
5.4.3 系统测试结果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长庆油田智能化社区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研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 |
2.1 J2EE |
2.2 STRUTS2 框架 |
2.3 B/S结构 |
2.4 物联网技术 |
2.5 其他技术简介 |
2.6 本章小结 |
3 长庆油田智能化社区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3.1 长庆油田智能化社区管理系统问题描述 |
3.1.1 长庆油田智能化社区现状和存在问题 |
3.1.2 系统参与者分析 |
3.2 长庆油田智能化社区应用功能需求 |
3.2.1 信息管理功能需求 |
3.2.2 社区物业智能化管理功能需求 |
3.2.3 社区车牌自动识别和车辆管理功能需求 |
3.2.4 社区智能公共服务功能需求 |
3.2.5 系统管理功能需求 |
3.2.6 新闻管理功能需求 |
3.3 用户用例分析 |
3.4 系统数据流图 |
3.5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
3.6 本章小结 |
4 长庆油田智能化社区管理系统设计 |
4.1 长庆油田智能化社区管理系统目标 |
4.2 长庆油田智能化社区管理系统设计原则 |
4.3 长庆油田智能化社区管理系统架构设计 |
4.4 长庆油田智能化社区管理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4.4.1 社区信息管理模块设计 |
4.4.2 社区物业智能化管理模块设计 |
4.4.3 社区车牌自动识别和车辆管理模块 |
4.4.4 社区智能公共服务功能模块 |
4.4.5 新闻管理 |
4.5 数据库设计 |
4.5.1 实体图模型设计 |
4.5.2 数据库表设计 |
4.6 长庆油田智能化社区管理系统类的详细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5 长庆油田智能化社区管理系统实现 |
5.1 系统管理模块的实现 |
5.2 社区信息管理模块的实现 |
5.3 社区物业智能化管理模块的实现 |
5.4 新闻管理模块的实现 |
5.5 社区车牌自动识别和车辆管理功能实现 |
5.6 社区智能公共服务模块的实现 |
6 长庆油田智能化社区管理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环境 |
6.2 系统功能测试 |
6.2.1 社区信息管理功能测试 |
6.2.2 社区物业智能化管理功能测试 |
6.2.3 社区车牌自动识别和车辆管理功能测试 |
6.2.4 社区公共服务功能测试 |
6.2.5 社区新闻管理功能测试 |
6.3 系统测试 |
6.3.1 系统性能承载能力测试 |
6.3.2 系统性能安全机制测试 |
6.4 测试结果分析 |
6.4.1 功能分析 |
6.4.2 性能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束语 |
7.1 结论 |
7.2 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大数据CPS的系统的系统建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2.1 大数据 |
2.1.1 大数据概述 |
2.1.2 大数据特性 |
2.2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之系统 |
2.2.1 CPSoS概述 |
2.2.2 CPSoS的关键特征 |
2.2.3 CPSoS系统的研究与挑战 |
第三章 CPSoS建模方法 |
3.1 CPSoS建模概述 |
3.2 UML建模 |
3.2.1 UML的特点 |
3.2.2 UML之时序图 |
3.3 E-R图建模 |
3.4 Processon工具建模 |
第四章 智能小区流动人口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4.1 系统概述 |
4.2 系统结构 |
4.3 系统功能 |
4.3.1 中心管理系统 |
4.3.2 门禁管理系统 |
4.3.3 智能分析系统 |
4.3.4 平台客户端 |
4.3.5 流媒体转发系统 |
4.3.6 集中存储系统 |
4.3.7 告警联动系统 |
第五章 门禁管理系统建模 |
5.1 需求分析 |
5.1.1 概述 |
5.1.2 数据描述 |
5.1.3 功能需求 |
5.2 设计要求 |
5.3 概要设计 |
5.4 门禁数据库表设计 |
5.4.1 数据库表的实体关系 |
5.4.2 数据库逻辑模型图 |
5.4.3 数据库表的详细设计 |
第六章 子系统交互建模 |
6.1 门禁事件建模 |
6.2 视频建模 |
6.3 用户操作事件建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信息化智能小区及其系统的构建(论文参考文献)
- [1]社区垃圾管理系统的设计研究[D]. 徐宗霖.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演化仿真研究[D]. 王雨薇.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3]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D]. 蔡捷. 山东大学, 2021(11)
- [4]数字孪生建模方法及其在热力系统优化运行中的应用研究[D]. 高学伟.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5]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 [6]大数据背景下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研究 ——以Z市公安局D分局为例[D]. 梁威.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X公司AGV智能停车服务业务太原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李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5)
- [8]智能小区物业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鹏.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9]长庆油田智能化社区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弥天平.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10]大数据CPS的系统的系统建模方法[D]. 郭南南.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