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米涂层论文-李新芽,邵红红,张保森,董强胜,李承龙

微纳米涂层论文-李新芽,邵红红,张保森,董强胜,李承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纳米涂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气等离子喷涂,Al2O3-13%TiO2涂层,力学性能,高温

微纳米涂层论文文献综述

李新芽,邵红红,张保森,董强胜,李承龙[1](2019)在《等离子喷涂微、纳米Al_2O_3-13%TiO_2涂层的高温摩擦磨损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Al_2O_3-13%TiO_2涂层的高温摩擦磨损特性,为其在苛刻条件下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试验依据,选用微米和纳米结构Al_2O_3-13%TiO_2粉末,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在TC4钛合金表面制备2种陶瓷涂层。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显微硬度计和纳米压痕仪对涂层的显微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利用MFT-5000型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2种涂层在室温、350℃和650℃下的摩擦磨损特性并探讨其磨损机理。结果表明:微、纳米涂层的硬度分别为6.46 GPa和11.52 GPa,弹性模量分别为139.72 GPa和185.88GPa。温度升高,2种涂层的摩擦系数逐渐增大,磨损率先增大后减小。从常温到650℃,相比微米涂层,纳米涂层的磨损率分别降低了47.1%、58.1%和74.9%。微米涂层常温时的磨损机制主要是磨粒磨损,350℃和650℃时的磨损机制主要是脆性断裂;纳米涂层常温下的磨损机制主要是微区脆性断裂,350℃时主要是塑性变形和裂纹扩展引起的分层剥离,650℃时主要是氧化磨损和分层剥离。(本文来源于《材料保护》期刊2019年10期)

赵坚,陈小明,伏利,刘伟,毛鹏展[2](2019)在《水泵WC-10Co4Cr微纳米复合涂层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泥沙磨蚀是影响水泵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利用WC-10Co4Cr微纳米复合涂层技术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采用超音速火焰热喷涂技术在水泵过流部件常用材料00Cr18Ni5Mo3Si2不锈钢上制备该涂层,并对涂层的硬度、耐磨损、耐磨蚀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强度、高硬度以及较好的韧性使得涂层具有远高于基材的耐磨性能,并且涂层与基材之间呈高强度结合使得涂层不易开裂和剥落,能够保证较长的使用周期。将其应用到高泥沙河流水泵过流部件表面,可以大幅提高水泵的抗磨蚀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本文来源于《流体机械》期刊2019年01期)

莫明珍,曹标,李俊杰[3](2018)在《纳米压痕法测试微纳米涂层的力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G200型微/纳米压痕仪,测试了不同微纳米级涂层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使用纳米压痕法能检测和表征微纳米涂层材料的硬度和弹性模量及其随涂层厚度的变化趋势,从而了解涂层的力学性能以及与基体的结合质量情况;纳米压痕法测试涂层力学性能时存在明显的表面效应,一般建议压入深度不小于20μm,以保证表面粗糙度引起的压入深度的不确定度小于5%。(本文来源于《理化检验(物理分册)》期刊2018年07期)

贺晓静[4](2018)在《纯钛硬植入体表面抗菌微/纳米仿生涂层的构建及其生物学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医用金属钛因其密度小、弹性模量与人骨接近、生物相容性优于不锈钢和钴基合金,在硬骨组织替换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钛是一种生物惰性材料,生物活性较低,植入体内后只能与骨以机械锁合的方式结合而非骨性结合,而且钛本身不具有抗菌能力,容易引起细菌粘附,导致种植体感染和松动等一系列并发症。鉴于钛植入体与周围组织环境的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植入体的表面,对钛种植体进行适当的表面改性,提高其生物相容性、抗菌性、耐蚀性,进而促进钛植入体的骨整合,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意义。常见的表面改性途径包括表面形貌和化学成分改性。鉴于微/纳米形貌可模拟人体骨组织的结构,且表面化学成分的释放可促进细胞的响应,本研究将两种表面改性途径相结合,在生物惰性钛表面同时引入抗菌元素和亲骨元素,并赋予其具有仿生学效应的微/纳米表面形貌,使惰性钛表面形成生物活性涂层,并对涂层的表面特征、抗菌性、腐蚀性、生物相容性、成骨细胞分化、内皮细胞血管化以及体内骨整合性能进行了评价。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先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钛植入体表面沉积含Ag抗菌涂层,再采用微弧氧化处理技术在其表面加载一层含Sr生物活性涂层,在钛植入体表面构建微米多孔Ag/Sr-Ti O_2涂层。结果显示,涂层主要由锐钛矿相TiO_2和金红石相TiO_2组成。磁控溅射导致涂层表面微孔内部的Ag含量明显高于微孔周围,不仅避免了Ag与体内组织直接接触而产生细胞毒性,且微孔中Ag~+在初期快速大量的释放以及后期持续稳定的释放,使涂层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表现出高效长期的抗菌性能。当涂层Sr~(2+)及Ag~+的释放量在安全阈值之内时,不会对细胞产生毒性,且多孔涂层Sr元素的进一步掺入可促进成骨细胞的粘附、铺展、增殖以及分化。(2)先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钛植入体表面沉积含Cu抗菌涂层,再采用退火处理技术制备了Cu-Ti O_2纳米涂层。涂层主要由TiO_2和CuO组成,涂层表面Cu元素的存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强杀菌效果,且Cu含量在安全的阈值内,没有对成骨细胞产生毒性,还明显促进成骨细胞的粘附、铺展以及增殖。此外,涂层致密的结构以及绝缘性CuO的存在,使涂层的耐腐蚀性能明显提高,有效保护基体免受体液的侵蚀。(3)采用一步微弧氧化技术,在钛植入体表面构建了微米多孔Cu/Si-TiO_2涂层。单独Cu的掺杂导致涂层表面形成微米级大颗粒物,而Si的进一步掺杂使微米级大颗粒消失,且随着Si掺杂量的增加,涂层表面产生的纳米颗粒逐渐变大。涂层主要由TiO_2、Cu O、Ca_3(PO_4)_2和CaSiO_3组成。涂层表面长效可控的Cu~(2+)释放赋予材料长期持续的抗菌性,减少植入体的术后感染。单独Cu元素的掺杂会由于较高的Cu含量以及Cu~(2+)释放量而表现出了成骨和内皮细胞毒性。但引入Si元素后,Cu/Si-TiO_2涂层不产生细胞毒性,且涂层Cu~(2+)和Si~(2+)的释放量在安全阈值之内时,会在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的同时,也促进内皮细胞分泌VEGF以及血管形成,提高骨整合。(4)先采用微弧氧化技术在钛植入体表面形成多孔Si掺杂TiO_2涂层,然后采用水热处理技术在其表面构建出不同的纳米束、纳米棒或纳米叶结构,在钛植入体表面形成梯度微/纳米尺度Si-Ti O_2涂层。涂层主要由TiO_2、Ca_3(PO_4)_2和CaSiO_3组成,但水热处理导致涂层表面Ti O_2结晶度提高,物相发生由CaSiO_3向Ca_3(PO_4)_2的转变。Si主要存在于纳米结构底部的多孔结构表面,水热处理导致涂层表面Si含量明显下降,表层纳米结构导致Si~(2+)的释放量有所降低但仍能促进细胞功能。涂层安全可控的Si~(2+)释放以及涂层表面的纳米结构尤其是纳米叶结构,在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的同时,也促进内皮细胞分泌VEGF以及血管形成,提高骨整合。总之,对生物惰性材料进行表面改性,使涂层具有特定的微/纳米表面形貌和适宜的活性离子释放,改性后的涂层表现出了最佳的体外长效抗菌、成骨和成血管活性,可以作为硬组织植入体涂层材料使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温庆昶[5](2018)在《微纳米抑菌防腐涂层的环境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室内潮湿环境的细菌滋生问题引起了人们对健康的高度重视,抗菌涂料是诸多措施中较为经济且有效的办法,传统的抗菌涂料毒性大,使用周期短。因此,开发一种安全、高效、长久抗菌的抗菌涂料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把具有核壳结构的纳米Ag@SiO2抗菌剂加入到环保水性丙烯酸涂料中,并选用相容性较好的环氧底漆共同构建抑菌防腐涂层体系,研究了抑菌防腐涂层中最佳抗菌剂浓度;采用模拟环境加速实验方法,研究了抑菌防腐涂层体系的抗菌性能和防腐性能的变化,并探讨了功能涂层的抗菌机理和腐蚀机理,取得了下列研究成果。实验结果表明:丙烯酸面漆中纳米Ag@SiO2抗菌剂浓度达到283ppm,涂层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率达到100%,并且纳米Ag@SiO2抗菌剂的加入提高了丙烯酸涂料的分散性,使抑菌防腐涂层的表面形貌更加平整,有效地改善了涂层的防腐性能;针对在海洋大气环境中的应用,采用盐雾试验、湿热试验、温度冲击试验技术,对抑菌防腐涂层进行环境模拟加速试验,发现当抑菌防腐涂层体系经过盐雾加速600 h、湿热240 h、温度冲击10次循环试验后,涂层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杀菌率仍然保持100%。表明加速试验后抑菌防腐涂层体系抗菌性能仍具有持久性。同时电化学阻抗研究也表明:虽然抑菌防腐涂层体系的阻抗模值均有减小,但是涂层体系的耐蚀性能保持较好,说明了纳米Ag@SiO2抗菌剂的加入使涂层具备抗菌性能,同时对涂层的耐蚀性能没有影响。研究表明,抑菌防腐涂层在通氧和除氧水中,其银离子释放浓度随着时间均逐渐增加。比较而言,在富氧水中的银离子浓度增加较快且高于除氧环境。当浸泡时长达到90 d时,在通氧水中的释放量要比除氧水中释放量高出叁倍以上。这是由于含氧水通过涂层表面孔道进入二氧化硅核壳结构的内部,单质银发生氧化反应失去电子而变成Ag+,同时氧发生还原反应,与水进行结合生成OH-。在这种情况下,二氧化硅核壳内部Ag+浓度增大,从孔扩散出去;同时傅里叶红外测试表明,抑菌防腐涂层中的腐蚀微观机理主要是由于丙烯酸涂料中酯基的大量断裂,生成了羧酸盐类,进行导致涂层的失效。(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31)

艾昕,周福文,金花,秦司晨,成毅[6](2018)在《微/纳米复合涂层对环氧树脂直流电场下闪络电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环氧树脂材料因其在电、力、热等方面的优良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高压输电设备中。然而在直流高压条件下,环氧树脂绝缘材料表面易积聚电荷,使附近电场畸变造成沿面闪络。文中采用涂覆技术,分别将微米SiO_2/EP、纳米SiO_2/EP和纳米TiO_2/EP涂层涂覆在环氧树脂基体表面,分别在0.1 MPa下的空气和SF_6中进行了直流闪络试验,并在0.1 MPa下SF_6中进行了预置电压后试样表面有电荷积聚时的直流闪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空气中各环氧树脂试样的短时闪络电压相差不大,而在SF_6气体中各试样闪络电压差异明显,其中含微米SiO_2涂层的试样中,微粒质量分数为3 wt%的试样的短时闪络电压最高,含有纳米SiO_2和纳米TiO_2涂层的试样中,均为微粒质量分数为1 wt%的试样的短时闪络电压最高。预置电压后,基体的闪络电压下降了16.7%,对于含有涂层的试样,其预压后闪络电压比预压前高且均大于未涂覆的基体。含有微米SiO_2/EP、纳米SiO_2/EP和纳米TiO_2/EP涂层的试样均在微粒质量分数为3 wt%时预压后闪络电压达到最大值,其中涂层中含微米SiO_2粒子的试样的闪络电压最高。(本文来源于《高压电器》期刊2018年05期)

夏冰冰[7](2018)在《超疏水、超疏油微—纳米氧化钨涂层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疏水、超疏油材料由于其特殊的浸润特性,具有良好的抗菌、自清洁、防水以及防油性能,从而被广泛应用于金属表面防污、油液运输等产业。本文根据自然界生物超疏水的表面效应,通过化学沉积技术以及表面修饰技术制备了具有荷叶效应的涂层。在论文中分别用二水合钨酸钠以及钨粉为钨源制备了颗粒大小不同的氧化钨涂层,研究了沉积工艺对表面疏水、疏油性能的影响,并且分析不同液滴撞击超疏水、超疏油表面的能量损失差异。研究了提高超疏水、超疏油材料表面的稳定性的方法。并将这种方法成功嫁接到氧化钨涂层表面,提高了氧化钨涂层的表面稳定性能。以二水合钨酸钠为钨源成功制备了具有微-纳米突起以及多孔复合结构的氧化钨涂层。这种涂层经过FAS-17的修饰,达到了超疏水、超疏油的效果。其中水、甘油、菜籽油、机油的接触角均超过150°,滚动角均小于10°。通过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观察可知,沉积时间仅仅影响突起结构的大小,而对单个纳米颗粒大小不会产生影响。同时这种涂层具有热致变色效应,实验中通过改变处理温度,成功得到了不同颜色的蓝色、浅绿色以及棕黄色氧化钨涂层。通过甘油、菜籽油以及机油测试发现,这种涂层具有很好的抗油污染能力,实现了抗油污易清洗的功能。同时,这种涂层克服了超疏水、超疏油材料表面稳定性差的现象。以钨粉为钨源制备的纳米氧化钨涂层具有光致变色性能。为了进一步研究不同液滴的润湿性能,通过理论计算的方法成功解释了不同液滴在超双疏表面弹跳特性,发现液滴粘度越大,撞击表面的粘性耗散功越大。实验中研究提高超疏水、超疏油材料表面稳定性普适性的方法。通过二氧化钛溶胶提高了氧化铜涂层的表面稳定性,并且成功将这种方法嫁接到氧化钨涂层上面,极大的提高了氧化钨涂层的整体性能。综上所述,本课题通过化学沉积方法成功制备了超疏水、超疏油的金属涂层,并且研究了不同液滴在超疏水、超疏油表面的润湿特性。通过实验开发一种具有普适性提高超疏水、超疏油材料表面稳定性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8-04-20)

柯杜,丁彰雄,丁翔,王韶毅,程旭东[8](2018)在《HVOF制备的微纳米WC-CoCr涂层抗空蚀性能及数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不同的超音速火焰喷涂(HVOF)工艺制备了6种微纳米WC-10Co4Cr金属陶瓷涂层,测量了涂层的显微硬度、孔隙率及断裂韧性,采用超声振动空蚀装置研究了涂层在淡水介质中的抗空蚀性能,探讨了涂层显微硬度、孔隙率及断裂韧性与空蚀量的规律和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液体燃料HVOF喷涂的WC-10Co4Cr涂层的抗空蚀性能明显优于气体燃料HVOF喷涂的WC-10Co4Cr涂层;喷涂工艺相同时,多峰WC-10Co4Cr涂层表现出最优良的抗空蚀性能,纳米WC-10Co4Cr涂层抗空蚀性能最差;涂层断裂韧性对HVOF喷涂的WC-10Co4Cr涂层的抗空蚀性能的影响程度最大。(本文来源于《热喷涂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郭华锋[9](2018)在《超音速火焰喷涂微纳米陶瓷涂层组织性能分析及激光重熔》一文中研究指出Ti6Al4V钛合金具有低密度、高比强度和良好的耐腐蚀性等优点,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及民用领域应用非常广泛。其耐磨性差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表面涂层技术是提升钛合金表面耐磨性的有效途径。常规涂层依然存在高孔隙、多裂纹等问题,如何制备高质量耐磨涂层并实现质量可控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钛合金基体为研究对象,遵循粒子加速-飞行-加热-撞击-扁平化-冷却凝固-形成涂层的规律,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基于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成功制备微米和微纳米结构WC-12Co涂层,分析两种涂层的微观组织和性能。建立工艺参数和涂层质量间的多元回归数学模型,优化涂层质量。采用激光重熔技术实现涂层基体间界面行为的转变。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在分析粒子动量传输特征的基础上,建立飞行粒子加热熔化有限元模型。定量研究并揭示粉末粒径、飞行速度和喷涂距离等对熔化模式演变的影响规律,从而建立WC-12Co粉末的颗粒熔化机制理论模型。(2)计算WC-12Co颗粒的时空独立性,掌握撞击及扁平化行为,研究WC颗粒的反弹机理。建立涂层残余应力计算模型,为揭示材料和工艺因素对其贡献大小提供理论依据。明确涂层以机械结合为主的界面状态。表征涂层原生性微观缺陷的不均性,定量研究孔隙的尺寸类型和分布。(3)研究两种涂层的微观形貌及摩擦学特性等。讨论材料特性和工艺参数对微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分析涂层及基体的磨损机理。微纳米涂层以亚微米、纳米尺度WC颗粒为主,微米涂层以微米、亚微米尺寸为主。微纳米涂层的孔隙率和摩擦因数相对较小,硬度和抗变形能力优于微米涂层。基体以磨粒磨损,黏着磨损和少量氧化磨损为主要磨损机制。微米涂层以微切削和剥层为主,而微纳米涂层主要以微切削为主。两种涂层都表现出优异的耐磨性,其中微纳米涂层更优。(4)揭示残余应力对粉末特性和动量传输特征的依赖性。明确涂层中残余压应力的产生主要由未熔化的WC颗粒的喷丸效应引起,与喷涂工艺无关。(5)建立喷涂工艺参数与涂层质量间的多元回归数学模型,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和精度,预测和优化了涂层质量。制备了高质量WC-12Co涂层,提升了涂层质量的可控性。(6)建立Marangoni效应多物理耦合场模型,揭示激光熔池的对流传热本质和涂层成分均匀化的驱动力来源。建立激光重熔热喷涂涂层的叁维温度场有限元模型,分析工艺参数对熔池温度场演变的影响规律。选择优化工艺参数成功制备无孔隙和冶金结合的激光重熔涂层。探索出获得高质量激光重熔WC-12Co涂层的技术路线。(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8-03-01)

师超[10](2018)在《微纳米片状磷酸锌的制备及其对环氧涂层防腐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磷酸锌作为一种大量应用于重防腐涂料的无毒颜料,是铅系和铬系等传统重金属有毒颜料的有效替代品。但传统制备工艺的磷酸锌具有粒径大,转化不完全等缺陷,限制了磷酸锌在涂料中的应用。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微纳米片状结构的磷酸锌颜料,将制备的微纳米片状磷酸锌(SZP)颜料添加到环氧树脂中制成涂层,对涂层的防腐性能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SZP涂层的防护性能机制。根据氨浸法提炼氧化锌矿石为基础,设计无色透明Zn(NH_3)_4~(2+)溶胶溶液制备工艺,利用乙醇稀释磷酸溶液,室温下快速制备出SZP颜料,并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TG),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分析手段对制备的SZP颜料和购买的商业磷酸锌(CZP)进行表征:制备的SZP颜料为单一晶型的α-Zn_3(PO_4)_2·4H_2O,形貌大小均匀,片径厚度在200nm左右,含有1.5%左右的吸附水;购买的CZP颜料主要成分为Zn_3(PO_4)_2·2H_2O,含有少量Zn_3(PO_4)_2·4H_2O,形貌大小不均匀,片径厚度在2μm左右。采用高速搅拌分散,行星式球磨分散和简易砂磨分散等叁种分散工艺对CZP和SZP颜料在涂料中的分散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较大颗粒的CZP颜料,可以采用高速搅拌分散、行星式球磨分散和简易砂磨分散等叁种分散工艺有效分散;而SZP颜料,只可以采用简易砂磨进行有效分散。采用简易砂磨工艺制备10 wt.%的CZP涂层和SZP涂层,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附着力测试,SEM观察,能谱分析等手段对这两种涂层的防护性能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相比于微米结构的CZP颜料,具有微纳米片状结构的SZP颜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涂层/颜料界面缺陷,并有效降低电解质在SZP涂层中的扩散系数(为CZP涂层的一半),减缓腐蚀电解质到达涂层/金属界面的时间,从而提高涂层浸泡初期的屏蔽性能;涂层中SZP颜料与电解质溶液具有更多接触面积,能够释放出足够量的磷酸根离子,从而提高SZP涂层浸泡中后期的缓蚀性能,进而综合提高SZP涂层的防护性能。对不同颜料添加量(5,10,20,30 wt.%)的CZP涂层和SZP涂层的防护性能进行研究发现:涂层的防护性能与涂层中颜料状态紧密相关,涂层中颜料体积浓度(PVC)/临界颜料体积浓度(CPVC)的比值、颜料表面磷酸锌的不断溶解、颜料/树脂界面应力的释放、颜料在涂层中的聚集程度等因素共同影响着涂层中的缺陷变化过程:5%,10%CZP涂层和5%SZP涂层中在3000h的浸泡过程中未出现致命缺陷,但较低的颜料添加量使得涂层浸泡初期屏蔽性能较差,导致涂层整个浸泡过程中防护性能一般;20%和30%添加量的SZP涂层防护性能产生在浸泡初期500h中就失去了主要防护性能;20%和30%添加量的CZP涂层防护性能产生在浸泡1500-2000h过程中失去了主要防护性能;由于颜料的微纳米片状结构,结合适当的PVC/CPVC值,使得10%SZP涂层(λ=0.35)在3000 h浸泡之后,仍具有优异的防护性能。(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8-03-01)

微纳米涂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泥沙磨蚀是影响水泵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利用WC-10Co4Cr微纳米复合涂层技术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采用超音速火焰热喷涂技术在水泵过流部件常用材料00Cr18Ni5Mo3Si2不锈钢上制备该涂层,并对涂层的硬度、耐磨损、耐磨蚀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强度、高硬度以及较好的韧性使得涂层具有远高于基材的耐磨性能,并且涂层与基材之间呈高强度结合使得涂层不易开裂和剥落,能够保证较长的使用周期。将其应用到高泥沙河流水泵过流部件表面,可以大幅提高水泵的抗磨蚀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纳米涂层论文参考文献

[1].李新芽,邵红红,张保森,董强胜,李承龙.等离子喷涂微、纳米Al_2O_3-13%TiO_2涂层的高温摩擦磨损特性[J].材料保护.2019

[2].赵坚,陈小明,伏利,刘伟,毛鹏展.水泵WC-10Co4Cr微纳米复合涂层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流体机械.2019

[3].莫明珍,曹标,李俊杰.纳米压痕法测试微纳米涂层的力学性能[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18

[4].贺晓静.纯钛硬植入体表面抗菌微/纳米仿生涂层的构建及其生物学行为[D].太原理工大学.2018

[5].温庆昶.微纳米抑菌防腐涂层的环境适应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6].艾昕,周福文,金花,秦司晨,成毅.微/纳米复合涂层对环氧树脂直流电场下闪络电压的影响[J].高压电器.2018

[7].夏冰冰.超疏水、超疏油微—纳米氧化钨涂层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

[8].柯杜,丁彰雄,丁翔,王韶毅,程旭东.HVOF制备的微纳米WC-CoCr涂层抗空蚀性能及数学模型[J].热喷涂技术.2018

[9].郭华锋.超音速火焰喷涂微纳米陶瓷涂层组织性能分析及激光重熔[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

[10].师超.微纳米片状磷酸锌的制备及其对环氧涂层防腐性能的影响[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

标签:;  ;  ;  ;  

微纳米涂层论文-李新芽,邵红红,张保森,董强胜,李承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