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民族杂居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区,民族,语言,之义,开封市,湘西,多民族。
多民族杂居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黎英[1](2019)在《转化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县域居住着汉、回、藏、蒙古、东乡、土、满、苗、黎、撒拉等十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0%,少数民族中以回族、藏族居多。"学习困难"的含义在西方发达国家属于特殊教育对象,其鉴定为排除了由情绪、动机、文化环境等各种因素导致的学业落后。而国内的研究主要以学习成绩为鉴定标准,它包括了各种原因,因而外延比前者大。"学困生"在不同时期、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学习不良学生、学习质量差的学生、双差生、差(本文来源于《科普童话》期刊2019年48期)
黎英[2](2019)在《转化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少数民族杂居地区而言,其初中阶段数学学科的学困生比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学生自身的原因和此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对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初中阶段数学学科学困生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学困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活动,以此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取得优异的数学成绩。(本文来源于《学周刊》期刊2019年09期)
胡玉萍[3](2019)在《试论多民族杂居地区民汉合校的应有之义——以新疆民汉合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虽然民汉合校在实践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民汉合校存在增加学校管理难度和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等争议,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学术关注和政策地位。以新疆多民族杂居地区为例,民汉合校对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主流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促进地区民族团结、社会长治久安,增强统一国家认同方面意义重大。而新疆各民族杂居的区情、民族教育发展的成就以及各民族的教育意愿也为民汉合校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发展动力。因此必须从教育价值、优势视角和多元文化现实的角度审视多民族杂居地区民汉合校政策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张同[4](2018)在《多民族杂居地区脱贫攻坚的阻滞问题及化解》一文中研究指出交融型民族关系,是指在多民族混居地区,通过旅游、民俗文化和生产加工等行业,让不同民族群众共同参与进来。依靠细化的社会分工,促进多民族地区群众在文化、思想、观念上的相互了解,通过产业链上的相互依存,促进不同民族群体间的信任关系,形成互帮互助、互信互惠、互利共赢的新型民族关系格局。以甘肃陇南为例,通过打造交融型民族关系,推进白马藏族与汉族的相互信任与依存,细化社会分工,提高产业专业化程度,解决当前电商扶贫与旅游扶贫所面临的的失灵困境,为多民族混居地区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真正做到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历史性变革提供一些思考。(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康学玲[5](2018)在《民族地区以精准扶贫助推乡村振兴的SWOT分析——以某民族杂居镇S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支撑,而精准扶贫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机制之一。在民族地区,要以精准扶贫助推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力促反贫困,要深入了解精准扶贫各项工作的实施情况。本文以某民族杂居地方为例,就该地反贫困进程进行SWOT分析,并提出适宜建议,以期为更好实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思考路径。(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期刊2018年11期)
徐海鑫,项志杰[6](2018)在《旅游对民族杂居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影响研究——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杂居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发展,而且还对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域,通过与当地旅游部门的座谈、对游客与旅游从业人员的调查问卷,在分析其旅游资源禀赋的基础上,探讨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增长、民生改善和民族叁交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青海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马敏[7](2018)在《民族杂居地区的封建化——白寿彝民族理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之二》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寿彝先生在国内首次提出"民族杂居地区的封建化"问题,目前学术界没有对此作出释义。笔者认为,民族杂居地区的封建化,是指大致自叁国两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在我国民族杂居地区,由少数民族逐渐确立起来的一种以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劳动者为根本特征的生产关系以及一套与该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与体现在政治、经济及文化体制、政策等方面的上层建筑相耦合形成的统一体的建构过程。提出民族杂居地区封建化问题,有助于解答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作用问题,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否确定为各民族共同推动中国历史向前发展问题,以及中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问题,民族杂居地区的封建化是开启这叁个问题的"总钥匙"。学术界通过对这叁个问题的回答,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史撰写重汉族史轻少数民族史以及将中国历史写成汉族史或中原王朝史的弊端。(本文来源于《回族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沈是琳[8](2017)在《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多语和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语言接触不可避免。语言接触会对人类社会中的语言生态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有关语言转用、语言保持、语言濒危、语言消亡、语言和谐等课题的语言学研究开始兴起。如何处理好语言关系,形成语言和谐,并保持语言多样性已经成为世界尤其是多语地区亟待探究或解决的问题。我国是典型的多民族国家,研究如何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频繁的民族交融中保持和谐的语言关系对建立良好的民族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语言和谐研究也因此成为生态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民族语言学等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然而,由于在上述领域中语言和谐研究目前仍然是一个较新的研究课题,大多数相关研究还缺乏成熟的理论框架和模式的支撑,因此,本研究试图运用Verschueren(2000)的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框架,以云南省双江县的一个多民族杂居村为研究对象,探究该村多语和谐语用现象。语言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把语用学研究看作是一种功能性综观,认为语言使用是一个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而这种选择与语言的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特征密不可分。笔者以为,民族杂居地区的多语使用现象可以看作是当地居民在日常交际中为了顺应交际语境而做出的一种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可见,Verschueren的顺应论对语言和谐现象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阐释力。本研究基于顺应论,探究少数民族杂居地多语使用和谐现象,这无疑是对语言和谐研究的一种新尝试。云南省双江县千福村是一个以拉祜族、佤族、布朗族、汉族为主的典型的多民族杂居村,是双江县的精神文明示范村。本研究选择千福村作为调查地点,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该地居民的语言水平、语言使用状况以及语言态度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这个多民族杂居地区,民族语言、汉语方言以及普通话各司其职,和谐共生,形成了多语和谐的现象。当地的多语和谐状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当地的少数民族都拥有并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同时使用汉语方言作为各民族间相互沟通的工具;其次,有一部分居民除了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外,还使用普通话或其他民族语言作为日常交流工具;第叁,当地居民在不同场合的语言选择实现了民族语言、汉语方言和普通话的功能互补;最后,当地居民表现出了对民族语言、汉语方言以及普通话在功能及情感上的认同。基于语言顺应论对该民族杂居区多语和谐现象的语用分析,本研究发现,该地区的多语和谐现象与语言使用对语言使用环境的顺应密不可分。在千福村这样一个多语地区,语言使用者不可避免要在多种语言中做出选择。为了实现交际目的,人们的语言选择受具体交际场景中语言使用者的角色、语言掌握情况、语言态度等因素的影响,顺应于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而正是这样的语言选择使得拉祜语、佤语、布朗语等少数民族语言、汉语方言和普通话在当地居民的言语交际中实现功能互补,形成和谐的语言关系。所以,可以说是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为了顺应交际语境而做出的语言选择促成了该地区不同民族语言、汉语方言及普通话的和谐共存。(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7)
尹理智[9](2017)在《新时期背景下如何开发和利用湘西多民族杂居地区音乐课程资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湘西多民族杂居地区音乐的特点,对将其音乐资源进行开放利于的原则进行了阐释,探讨了对湘西地区音乐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方式。(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7年06期)
刘军杰[10](2016)在《民族散杂居地区城市多民族社区管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民族散杂居地区城市多民族社区的管理服务研究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叁点:一是随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离开家乡来到城市并在城市安家落户而形成的多民族社区因其民族成分多元而具有特殊性;二是民族散杂居地区的多民族社区曾经出现过一些民族关系紧张和民族权利不能得到保障的情况;最后,个别散杂居地区管理服务水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而对民族关系和谐发展也影响很大。本文以河南省开封市顺河区曹门社区管理服务为个案,研究城市多民族社区中的民族关系及社区管理,从分析多民族社区管理服务水平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民族散杂居地区多民族社区在管理方面存在的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本文分为导论和正文四大章节,导论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和意义;第一章介绍多民族社区管理改革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第二章主要讨论了曹门社区的管理现状和问题;第叁章主要谈了影响社区管理改革的五大因素;第四章基于以上章节的分析提出解决对策。本课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调适其社区民族关系,充分发挥社区管理在城市民族关系中的作用,同时可以为城市社区的民族工作提供一些理论和现实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期刊2016-05-01)
多民族杂居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少数民族杂居地区而言,其初中阶段数学学科的学困生比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学生自身的原因和此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对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初中阶段数学学科学困生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学困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活动,以此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取得优异的数学成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民族杂居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黎英.转化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思考[J].科普童话.2019
[2].黎英.转化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9
[3].胡玉萍.试论多民族杂居地区民汉合校的应有之义——以新疆民汉合校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张同.多民族杂居地区脱贫攻坚的阻滞问题及化解[J].甘肃社会科学.2018
[5].康学玲.民族地区以精准扶贫助推乡村振兴的SWOT分析——以某民族杂居镇S为例[J].甘肃农业.2018
[6].徐海鑫,项志杰.旅游对民族杂居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影响研究——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18
[7].马敏.民族杂居地区的封建化——白寿彝民族理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之二[J].回族研究.2018
[8].沈是琳.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多语和谐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9].尹理智.新时期背景下如何开发和利用湘西多民族杂居地区音乐课程资源[J].明日风尚.2017
[10].刘军杰.民族散杂居地区城市多民族社区管理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