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节能型低氮燃烧器,包括燃烧筒、燃气管、燃烧板和进风管道,燃烧筒设置为中空的筒体,筒体的一端设置为开口端,筒体的另一端设置为封闭端,燃气管贯通所述燃烧筒内部,且燃气管向开口端延伸,燃烧板通过连接头与燃烧筒固定连接,进风管道连通于燃烧筒的一侧壁面,筒体包括外筒体和内筒体,内筒体共轴设置有长明火管,外筒体和内筒体之间设置有旋流环,旋流环靠近连接头的一端布置,旋流环固定安装在燃烧板的内部,外筒体、内筒体、旋流环、燃烧板以及连接头共轴设置,还包括点火管,点火管固定穿设于燃烧筒的封闭端。本实用新型能够有利于燃烧器进行充分燃烧,大大提高了燃烧器的燃烧效率,有效降低了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设计方案
1.一种节能型低氮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燃烧筒(1)、燃气管(2)、燃烧板(3)和进风管道(4),所述燃烧筒(1)设置为中空的筒体,所述燃烧筒(1)的顶部为封闭端,所述燃烧筒(1)的底部为开口端,所述燃气管(2)贯通所述燃烧筒(1)内部,且所述燃气管(2)贯穿所述封闭端并延伸至所述燃烧筒(1)的外部,所述燃烧板(3)通过连接头(23)与所述燃烧筒(1)固定连接,所述进风管道(4)连通于所述燃烧筒(1)的一侧壁面,所述燃烧筒(1)包括外筒体(5)和内筒体(6),所述内筒体(6)共轴设置有长明火管(7),所述外筒体(5)和所述内筒体(6)之间设置有旋流环(8),所述旋流环(8)靠近所述连接头(23)的一端布置,所述旋流环(8)固定安装在所述燃烧板(3)的内部,所述外筒体(5)、所述内筒体(6)、所述旋流环(8)、所述燃烧板(3)以及所述连接头(23)共轴设置,还包括点火管(10),所述点火管(10)固定穿设于所述燃烧筒(1)的所述封闭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型低氮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道(4)贯通设置有风板组件(9),所述风板组件(9)包括三个并排设置的风板(901),每个所述风板(901)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上旋转轴(902)和下旋转轴(903),所述上旋转轴(902)和所述下旋转轴(903)均可转动安装在所述进风管道(4)上,所述上旋转轴(902)的端部均固定连接有拉板(904),相邻所述拉板(904)之间安装有转动板(90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型低氮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明火管(7)靠近所述开口端固定连接有长明火喷头(11),所述内筒体(6)设置有内旋流轴(12),所述内旋流轴(12)固定连接于所述长明火喷头(11)的外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节能型低氮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明火喷头(11)均匀设置有三个喷管(13),所述喷管(13)的截面为椭圆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节能型低氮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旋流轴(12)的外周固定连接有若干内旋流片(14),所述内旋流片(14)均匀设置于所述内旋流轴(12)的外缘。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型低氮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管(2)靠近所述燃烧筒(1)顶部的一端连通有弯头管(15),所述燃气管(2)靠近所述封闭端连通有弯头管(15),所述弯头管(15)设置有球阀(16),所述球阀(16)螺纹安装有球阀把手(17),所述燃气管(2)靠近所述开口端设置有第一喷头(18)和第二喷头(19)。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节能型低氮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头(18)开设有第一喷孔(20),所述第二喷头(19)开设有第二喷孔(21),所述第一喷孔(20)设置于截面为椭圆形的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二喷孔(21)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喷头(19)两侧圆形截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型低氮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道(4)设置有风口法兰(22),所述进风管道(4)通过所述风口法兰(22)外接有风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型低氮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环(8)包括旋流层板(801)和若干旋流片(802),所述旋流片(802)均匀布设在所述旋流层板(801)上,且每个所述旋流片(802)等间距倾斜布置。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烧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节能型低氮燃烧器。
背景技术
低NOX<\/sub>燃烧器及低氮氧化物燃烧器是指燃料在燃烧过程中NOX<\/sub>排放量低的燃烧器,采用低NOX<\/sub>燃烧器能够降低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排放。在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氮的氧化物主要为NO1<\/sub>和NO2<\/sub>,通常吧这两种单的氧化物统称为氮氧化物NOX<\/sub>,一般燃料燃烧所生产的氮氧化物NOX<\/sub>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燃烧所用空气中氮的氧化,而是燃料中所含氮化物在燃烧过程中热分解再氧化,因此需要通过改进燃烧技术来降低NOX<\/sub>,主要途径有:选用氮含量较低的燃料,如燃料脱氮或转变为低氮燃料;降低空气过剩系数,组织过浓燃烧从而降低燃料周围氧的浓度,在过剩空气少的情况下,降低温度峰值以减少“热反应NO”,在氧浓度较低的情况下,增加可燃物在火焰前峰或者反应区中停留的时间,具体方法有分级燃烧、再燃烧法、低氧燃烧、浓淡偏差燃烧和烟气再循环等。现有技术中虽然对燃烧器的结构进行了改进,降低了氮氧化物,但火焰的中心位置提高,汽温、烟温偏高,冷却水消耗较大,造成了长期工作对水泵的憋压负担;且由于缺氧燃烧,燃料燃烧不完全能源损耗问题严重,飞灰、炉渣可燃物增大,存在能源不清洁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节能型低氮燃烧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节能型低氮燃烧器,包括燃烧筒、燃气管、燃烧板和进风管道,所述燃烧筒设置为中空的筒体,所述燃烧筒的顶部为封闭端,所述燃烧筒的底部为开口端,所述燃气管贯通所述燃烧筒内部,且所述燃气管贯穿所述封闭端并延伸至所述燃烧筒的外部,所述燃烧板通过连接头与所述燃烧筒固定连接,所述进风管道连通于所述燃烧筒的一侧壁面,所述燃烧筒包括外筒体和内筒体,所述内筒体共轴设置有长明火管,所述外筒体和所述内筒体之间设置有旋流环,所述旋流环靠近所述连接头的一端布置,所述旋流环固定安装在所述燃烧板的内部,所述外筒体、所述内筒体、所述旋流环、所述燃烧板以及所述连接头共轴设置,还包括点火管,所述点火管固定穿设于所述燃烧筒的所述封闭端。
优选地,所述进风管道贯通设置有风板组件,所述风板组件包括三个并排设置的风板,每个所述风板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上旋转轴和下旋转轴,所述上旋转轴和所述下旋转轴均可转动安装在所述进风管道上,所述上旋转轴的端部均固定连接有拉板,相邻所述拉板之间安装有转动板。
优选地,所述长明火管靠近所述开口端固定连接有长明火喷头,所述内筒体设置有内旋流轴,所述内旋流轴固定连接于所述长明火喷头的外缘。
优选地,所述长明火喷头均匀设置有三个喷管,所述喷管的截面为椭圆形。
优选地,所述内旋流轴的外周固定连接有若干内旋流片,所述内旋流片均匀设置于所述内旋流轴的外缘。
优选地,所述燃气管靠近所述燃烧筒顶部的一端连通有弯头管,所述弯头管设置有球阀,所述球阀螺纹安装有球阀把手,所述燃气管靠近所述开口端设置有第一喷头和第二喷头。
优选地,所述第一喷头开设有第一喷孔,所述第二喷头开设有第二喷孔,所述第一喷孔设置于截面为椭圆形的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二喷孔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喷头两侧圆形截面上。
优选地,所述进风管道设置有风口法兰,所述进风管道通过所述风口法兰外接有风机。
优选地,所述旋流环包括旋流层板和若干旋流片,所述旋流片均匀布设在所述旋流层板上,且每个所述旋流片等间距倾斜布置。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通过设置风板组件能够使得风机中的空气先经过相邻的风板受到风力的作用,两个风板以下旋转轴和上旋转轴为轴相向转动并形成进风通道,上旋转轴带动拉板转动,拉板转动继而带动转动板转动,当转动板转动到与上旋转轴相碰时反向转动,使得风板方向转动恢复到初始位置,提供的混合空气是实际需要的空气量。
(2)通过旋流环引导空气螺旋上升,与燃气管连通的第一喷头和第二喷头的燃气充分混合燃烧,部分空气进入到内筒体与长明火喷头进行二次混合燃烧使得燃烧更加充分与彻底,内旋流轴起到旋流的作用,有利于燃烧器进行充分燃烧,大大提高了燃烧器的燃烧效率有效降低了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减小了炉灰、炉渣等由于燃烧不充分形成的废料,节省能源、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节能型低氮燃烧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节能型低氮燃烧器的结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节能型低氮燃烧器的图2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节能型低氮燃烧器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节能型低氮燃烧器的风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节能型低氮燃烧器的旋流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节能型低氮燃烧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燃烧筒;2-燃气管;3-燃烧板;4-进风管道;5-外筒体;6-内筒体;7-长明火管;8-旋流环;801-旋流层板;802-旋流片;9-风板组件;901-风板;902-下旋转轴;903-上旋转轴;904-拉板;905-转动板;10-点火管;11-长明火喷头;12-内旋流轴;13-喷管;14-内旋流片;15-弯头管;16-球阀;17-球阀把手;18-第一喷头;19-第二喷头;20-第一喷孔;21-第二喷孔;22-风口法兰;23-连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节能型低氮燃烧器,包括燃烧筒1、燃气管2、燃烧板3和进风管道4,所述燃烧筒1设置为中空的筒体,所述燃烧筒1的顶部为封闭端,所述燃烧筒1的底部为开口端,所述燃气管2贯通所述燃烧筒1内部,且所述燃气管2贯穿所述封闭端并延伸至所述燃烧筒1的外部,所述燃烧板3通过连接头23与所述燃烧筒1固定连接,所述进风管道4连通于所述燃烧筒1的一侧壁面,所述燃烧筒1包括外筒体5和内筒体6,所述内筒体6共轴设置有长明火管7,所述外筒体5和所述内筒体6之间设置有旋流环8,所述旋流环8靠近所述连接头23的一端布置,所述旋流环8固定安装在所述燃烧板3的内部,所述外筒体5、所述内筒体6、所述旋流环8、所述燃烧板3以及所述连接头23共轴设置,还包括点火管10,所述点火管10固定穿设于所述燃烧筒1的所述封闭端。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管道4贯通设置有风板组件9,所述风板组件9包括三个并排设置的风板901,每个所述风板901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上旋转轴902和下旋转轴903,所述上旋转轴902和所述下旋转轴903均可转动安装在所述进风管道4上,所述上旋转轴903的端部均固定连接有拉板904,相邻所述拉板904安装有转动板905。通过设置风板组件9能够使得风机中的空气先经过风板组件9,相邻的风板901受到风力的作用,以下旋转轴902和上旋转轴903为轴相向转动形成进风通道,上旋转轴903带动拉板904转动,拉板904转动继而带动转动板905转动,当转动板905转动到与上旋转轴903相碰时反向转动,使得风板901方向转动恢复到初始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提供空气量。
进一步地,所述长明火管7靠近所述开口端固定连接有长明火喷头11,所述内筒体6设置有内旋流轴12,所述内旋流轴12可转动安装在所述长明火喷头11的外缘,通过设置内旋流轴12能够改变二次风的旋流强度,使燃烧保持稳定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长明火喷头11均匀设置有三个喷管13,所述喷管13的截面为椭圆形,由于喷管13的截面是椭圆形,使得喷管13射流出的气流是旋转气流而不是直射气流,旋转气流同时具有向前运动的轴向速度和沿圆周运动的切向速度,使得气流在流动方向上沿轴向和切向的扰动能力增强。
进一步地,所述内旋流轴12的外周固定连接有若干内旋流片14,所述内旋流片14均匀设置于所述内旋流轴12的外缘,内旋流片14是可转动的,随着内旋流片14旋转角度发生变化,能够改变二次风的旋流强度,使燃烧保持稳定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燃气管2靠近所述燃烧筒1顶部的一端连通有弯头管15,所述弯头管15设置有球阀16,所述球阀16螺纹安装有球阀把手17,所述燃气管2靠近所述开口端设置有第一喷头18和第二喷头19,第一喷头18和第二喷头19间隔设置,大大提高了燃烧器的燃烧效率,便于气流的混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喷头18开设有第一喷孔20,所述第二喷头19开设有第二喷孔21,所述第一喷孔20设置于截面为椭圆形的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二喷孔21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喷头19两侧圆形截面上。通过在第一喷孔20和第二喷孔21位置流动的气流中心形成回流区,该回流区卷携锅炉炉内的高温烟气来加热煤粉气流,由于第一喷孔20是圆形截面,第二喷孔21是圆形截面,提高了气流混合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燃烧更加充分。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管道4设置有风口法兰22,所述进风管道4通过所述风口法兰22外接有风机。
进一步地,所述旋流环8包括旋流层板801和若干旋流片802,所述旋流片802均匀布设在所述旋流层板801上,且每个所述旋流片802等间距倾斜布置,通过设置旋流环8能够使得空气或煤粉气流经过旋流环8时发生旋转,形成旋转射流,有利于形成高温烟气回流区并使得气流强烈混合。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如下:进风管道4通过风口法兰22外接有风机,工作时,通过风机往燃烧筒1内吹入空气,空气先经过风板组件9,相邻的风板901受到风力的作用,以下旋转轴902和上旋转轴903为轴相向转动形成进风通道,上旋转轴903带动拉板904转动,拉板904转动继而带动转动板905转动,当转动板905转动到与上旋转轴903相碰时反向转动,风板901反向转动并恢复到初始位置,已经进入燃烧筒1的空气继续运动,通过旋流环8引导空气螺旋上升,与燃气管2连通的第一喷头18和第二喷头19的燃气充分混合燃烧,部分空气进入到内筒体6与长明火喷头11进行二次混合燃烧使得燃烧更加充分与彻底,内旋流轴12起到旋流的作用,有利于燃烧器进行充分燃烧,大大提高了燃烧器的燃烧效率,有效降低了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减小了炉灰、炉渣等由于燃烧不充分形成的废料,节省了能源,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06338.3
申请日:2019-01-2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2(天津)
授权编号:CN209893389U
授权时间:20200103
主分类号:F23D14/24
专利分类号:F23D14/24;F23D14/46;F23D14/70;F23D14/48
范畴分类:35B;
申请人:中科蓝创节能环保设备(天津)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中科蓝创节能环保设备(天津)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00000 天津市宝坻区宝坻塑料制品工业区广阔道9号
发明人:段增宾;刘津
第一发明人:段增宾
当前权利人:中科蓝创节能环保设备(天津)有限公司
代理人:陈李青
代理机构:11684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沁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84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