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流变减振器论文_汪博士,胡红生,李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磁流变减振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减振器,阻尼,模型,永磁,方根,优化设计,悬架。

磁流变减振器论文文献综述

汪博士,胡红生,李宁[1](2019)在《馈能型汽车内置永磁体磁流变减振器的设计及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流变半主动悬架因其具有响应速度快、能耗少等优点而成为汽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针对传统磁流变减振器存在故障安全和磁流变液静置沉降等问题,基于磁流变液基本特性,设计了一种馈能型汽车内置永磁体式磁流变减振器,进行了减振器力学计算与有限元仿真分析.并通过减振器示功试验验证了所设计的馈能型内置永磁体式磁流变减振器满足永磁体单独工作模式下正常工作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阻尼器故障安全和磁流变液静置沉降问题,且减振效果良好.通过能量回收实验验证了馈能装置能量回收的真实性与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嘉兴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春明,雷强顺,冯占宗,阴运宝[2](2019)在《双筒式电/磁流变减振器内沉降颗粒再分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双筒式电/磁流变减振器底阀堵塞问题,设计了一种单程阀,取代原有压缩阀.该阀安装在活塞杆导向座上,在压缩行程时开启,使工作缸上腔的浮油到达补偿腔;在拉伸行程时关闭以获得较高阻尼,同时浮油经底阀进入工作缸下腔,与沉降颗粒重新混合.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该阀可利用车辆振动能量使电/磁流变液单向循环流动,达到动态混合均匀、消除沉降影响的目的.(本文来源于《车辆与动力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彭虎,张进秋,刘义乐,张建,彭志召[3](2019)在《基于改进双Sigmoid模型的磁流变减振器力学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款磁流变减振器(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 MRD),并对其进行了性能试验。针对双sigmoid模型(Double Sigmoid Model, DSM)无法反映阻尼力与位移的关系、未考虑蓄能器刚度及偏置力影响等缺陷,提出一种改进型双sigmoid模型(Improved Double Sigmoid Model, IDSM)。对模型参数的含义、参数与电流及速度的关系以及参数的辨识等问题进行分析,并利用标准差对模型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IDSM在低速及高速、小电流及大电流条件下均与试验值具有较高的拟合度;最大速度0.52 m/s时,误差相对值仅为1.71%。IDSM具有参数少、模型精确且易于编程实现等优点,适用于工程领域。(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5期)

姚嘉凌,李智宏,唐郑,赖宇阳[4](2019)在《车用新型旋转式磁流变减振器的设计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车用磁流变减振器(MRD)低频时阻尼力很小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剪切模式的旋转式磁流变减振器,使减振器具有磁流变液用量小、低频时也具有大阻尼的性能,不仅能改善车辆的平顺性,也能提高车辆的操纵稳定性。进行了减振器的结构设计,利用ANSYS软件对磁场进行了有限元分析,以多学科优化软件ISIGHT为平台,以初步设计的减振器结构模型为对象,联合CATIA、MATLAB软件,对减振器的结构进行自动优化设计。采用SIMULINK软件对减振器外特性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磁流变减振器在速度接近于零时就可达到很大的阻尼,可为车辆侧倾控制提供足够的阻尼力。(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9年08期)

张林[5](2019)在《磁流变扭振减振器结构设计及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曲轴系扭转振动是影响轴系零件寿命的重要因素,通常在发动机曲轴系自由端安装阻尼扭振减振器如硅油扭振减振器来减小其扭振振幅,达到轴系减振目的。基于硅油扭振减振器阻尼不可调特性,本文针对某型柴油机发动机曲轴系扭振特性设计了一种新型磁流变变阻尼扭振减振器,主要内容包括:(1)理论分析研究发动机曲轴系扭振现象及消减与回避措施,基于某型发动机曲轴参数,建立发动机曲轴系集中参数模型,分析计算曲轴系固有频率、阵型等扭振特性。(2)理论分析旋转式磁流变阻尼器基本原理及工作模式,设计新型旋转式硅油磁流变扭振减振器,建立新型减振器动力学模型,分析求解其可控性、功率等减振特性。(3)建立所设计的扭振减振器仿真模型,运用ANSYS软件对其进行电磁仿真分析,研究分析减振器结构参数对阻尼通道磁感应强度的影响,并运用遗传算法优化结构参数,选择出使得磁流变扭振减振器的减振效果最佳的结构参数。(4)实验分析发动机曲轴系装配硅油减振器时扭振情况,对比分析所设计的扭振减振器动力学仿真结果。分析结果表明硅油减振器仅对曲轴某一谐次扭振振幅降低效果明显,而磁流变扭振减振器由于其阻尼比可调能有效降低轴系多个谐次扭振振幅。(本文来源于《安徽工程大学》期刊2019-06-10)

蔡家明[6](2019)在《基于磁流变液动力减振器的发动机隔振仿真与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基于磁流变液动力减振器的发动机隔振振动模型,并结合实例对发动机整机隔振进行了仿真和控制分析研究。由仿真结果显示,所构建的磁流变液动力减振器模型及控制方法能较好地改善发动机整机隔振性能。相比传统动力减振器,磁流变液动力减振器及控制方法具有能根据发动机不同频率的实际振动状况,实时、精确地控制和改善发动机整机的宽频振动特性。(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9年13期)

邓家磊[7](2019)在《特种车辆用磁流变减振座椅的设计与减振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车辆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系统,由于车辆行驶而引发的振动传递到乘员身上,会严重影响乘员的乘坐舒适性,甚至于对乘员的健康安全造成威胁。尤其是各种特种车辆工作路况复杂而恶劣,车辆的振动问题更加突出。大量研究表明,长期承受高强度的振动,不仅会对乘员的身体造成伤害,还容易引起乘员的复合性疲劳,由此造成乘员振动暴露持续时间的减少,影响车辆的机动性和越野能力。因而在车辆系统中,减少乘员受到的振动影响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座椅悬架作为联系人体和车辆的纽带,对于减少车辆传递到人体的振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的主要工作是提出了一种可变刚度阻尼的磁流变座椅悬架,并从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两个方面分别对所提出的座椅悬架的机理和减振性能进行了研究。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可变刚度阻尼的磁流变座椅悬架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推导出了座椅的传递函数以及座椅悬架系统的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与座椅参数之间的表达关系式,通过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了座椅参数对悬架等效刚度、等效阻尼以及悬架传递特性的影响。(2)对磁流变座椅悬架的整体结构以及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进行了设计,并利用Comsol软件对磁流变阻尼器内部的磁路进行了仿真。随后加工制造出实物,并对磁流变阻尼进行了动力加压试验,结果显示所设计的磁流变阻尼器能够有效的达到变刚度阻尼的效果。依据磁流变阻尼器的动力加压试验的结果,利用Bingham模型和改进的Sigmoid模型建立了磁流变阻尼器的预测模型。(3)建立了座椅激励输入模型和磁流变座椅悬架的状态空间模型,阐述了天棚阻尼控制策略的原理,采用加速度信号代替速度信号,并借此提出了磁流变座椅悬架的模糊控制策略。设计了座椅悬架的天棚阻尼控制器和模糊控制器,利用Matlab/Simulink对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与评价。(4)设计和实现了磁流变座椅悬架的控制系统,利用振动台搭建了座椅悬架的隔振试验测试系统,分别通过谐波激励信号和随机激励信号对座椅悬架的隔振性能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5-01)

陈少帅[8](2019)在《基于磁流变减振器逆模型的轮毂电机式电动汽车悬架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环保和节能的观念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选择电动汽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汽车企业对电动汽车研发的投入逐年增长。轮毂电机式电动汽车作为电动汽车的一个发展方向,因其独特的驱动方式,与传统驱动汽车相比具有操控性强、集成度高以及占用空间少等优点。然而,由于轮毂电机的引入,导致轮毂电机式电动汽车存在非簧载质量增加和轮毂电机激励的负效应问题。因此,采用合适的措施对轮毂电机式电动汽车平顺性进行改善,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目前,针对轮毂电机式电动汽车平顺性主要存在轮毂电机轻量化、传统悬架优化、动力吸振器应用和智能悬架开发四种改善措施。前叁种改善措施效果一般或应用具有局限性,本文选择引入半主动悬架研究轮毂电机式电动汽车平顺性改善问题。针对轮毂电机式电动汽车悬架控制研究,已经开展了诸多相关研究工作。但是,已有研究大多基于1/4车辆模型,平面模型和空间模型较少,对采用的路面激励时域模型的合理性缺乏探讨,采用的控制策略较少考虑到轮毂电机激励的影响,与实际控制执行机构结合也少。针对轮毂电机式电动汽车平顺性及其悬架控制研究面临的问题,依托中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研究项目和省校共建项目,本文建立基于Padé逼近的前后轮路面激励时域模型和汽车四自由度平面模型,仿真分析Padé逼近的阶次对汽车平面模型平顺性的影响,找出Padé逼近的最佳阶次,以此建立的路面激励模型用于后续仿真;建立磁流变减振器正模型,通过NARX神经网络建立其逆模型;建立轮毂电机式电动汽车平面模型,分析电机激励对被动悬架、天棚控制策略、地棚控制策略和天棚-地棚混合控制策略的影响,通过对比选出较好的控制策略,引入JADE算法和FxLMS算法进行自适应优化,并将其控制效果通过磁流变减振器逆模型实现。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Padé逼近的基本原理,推导出指数函数Padé逼近及其在滞后系统中B应用的时域通用公式。基于前轮路面激励滤波白噪声描述和指数函数Padé逼近,建立了前后轮路面激励的时域模型。基于汽车平面模型和所建的路面激励模型,建立了平顺性时域和频域仿真方法,在1~6阶Padé逼近下,开发了前后轮路面激励时域模型和汽车四自由度平面模型的Simulink仿真模型。以频域仿真结果作为基准,设计了比较方案,选取相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平均值为比较指标,仿真分析了Padé逼近阶次对汽车平顺性的影响,找出最佳的阶次作为后续仿真输入的依据。(2)给出磁流变减振器Bouc-Wen现象模型的数学描述,建立了相应的Simulink仿真模型,从位移幅值、激励频率和电压强度叁方面分析了Bouc-Wen现象模型的响应特性。总结了NARX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和MATLAB实现,确定了训练样本,设计了一系列试验方案,选择均方根值和相关系数作为评价指标,分析每种方案的训练测试效果,找出最佳的试验方案,以此建立磁流变减振器逆模型。(3)建立了开关磁阻电机激励模型和包含被动悬架的轮毂电机式电动汽车平面模型,开发了包含被动悬架的轮毂电机式电动汽车平面Simulink仿真模型,仿真分析了电机激励对被动悬架轮毂电机式电动汽车平顺性评价指标的影响。阐述了天棚、地棚和天棚-地棚混合控制策略的原理,建立了轮毂电机式电动汽车平面控制Simulink仿真模型,仿真分析了电机激励对叁种控制策略效果的影响。引入JADE算法对天棚-地棚混合控制策略进行自适应优化,仿真发现其对俯仰角加速度的改善并不理想。再引入FxLMS算法对天棚-地棚混合控制策略进行自适应优化,仿真对比了两种自适应优化的结果。(4)建立了基于磁流变减振器的轮毂电机式电动汽车平面模型及其Simulink仿真模型,研究磁流变减振器逆模型应用的基本原理,制定了磁流变减振器逆模型应用效果的评价方案。阐述了磁流变减振器逆模型仿真实现的过程,选取相对误差作为评价指标,仿真评价了磁流变减振器逆模型的应用效果。上述研究结果表明,Padé逼近阶次对路面激励模型影响较大,选择合适的阶次用于仿真比较重要。电机激励对轮毂电机式电动汽车悬架控制策略影响较大,考虑电机激励更符合实际。采用JADE算法和FxLMS算法对控制策略进行自适应优化,并结合磁流变减振器逆模型的应用,可以为轮毂电机式电动汽车悬架控制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方法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古毅[9](2019)在《基于环形流动模式的汽车磁流变减振器建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磁流变技术的汽车减振器是汽车悬架技术提升为半主动控制的关键结构,其模型的建立与分析对于预测减振器特性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环形流动模式的减振器理论分析模型,建立了基于Herschel-Bulkley模型的磁流变液流变学特性分析模型。理论分析表明:该模型能较好的预测减振器的缓冲特性。(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李静,韩佐悦,周瑜,余春贤[10](2018)在《基于整车分析的磁流变减振器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车用磁流变减振器设计优化过程中的不足,全面分析了设计参数约束关系并筛选出核心设计参数。针对磁场中的重要设计参数设计动态约束条件,并基于磁场有限元仿真结果采用神经网络来拟合参数边界模型,缩小优化范围;基于天棚阻尼控制思想设计了多参数反馈整车控制算法并进行了参数优化。创建了包含整车模型、控制器模型、减振器模型、执行器响应模型的联合仿真平台,以车身总加权加速度为指标,使用遗传算法对减振器设计参数进行了全局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减振器能更好的满足悬架控制需求,配合整车控制算法可以有效改善车辆行驶平顺性。(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8年23期)

磁流变减振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传统双筒式电/磁流变减振器底阀堵塞问题,设计了一种单程阀,取代原有压缩阀.该阀安装在活塞杆导向座上,在压缩行程时开启,使工作缸上腔的浮油到达补偿腔;在拉伸行程时关闭以获得较高阻尼,同时浮油经底阀进入工作缸下腔,与沉降颗粒重新混合.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该阀可利用车辆振动能量使电/磁流变液单向循环流动,达到动态混合均匀、消除沉降影响的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磁流变减振器论文参考文献

[1].汪博士,胡红生,李宁.馈能型汽车内置永磁体磁流变减振器的设计及试验[J].嘉兴学院学报.2019

[2].李春明,雷强顺,冯占宗,阴运宝.双筒式电/磁流变减振器内沉降颗粒再分散研究[J].车辆与动力技术.2019

[3].彭虎,张进秋,刘义乐,张建,彭志召.基于改进双Sigmoid模型的磁流变减振器力学建模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4].姚嘉凌,李智宏,唐郑,赖宇阳.车用新型旋转式磁流变减振器的设计与仿真[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9

[5].张林.磁流变扭振减振器结构设计及优化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9

[6].蔡家明.基于磁流变液动力减振器的发动机隔振仿真与控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9

[7].邓家磊.特种车辆用磁流变减振座椅的设计与减振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8].陈少帅.基于磁流变减振器逆模型的轮毂电机式电动汽车悬架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9

[9].古毅.基于环形流动模式的汽车磁流变减振器建模与分析[J].汽车实用技术.2019

[10].李静,韩佐悦,周瑜,余春贤.基于整车分析的磁流变减振器优化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8

论文知识图

磁流变减振器在轿车上应用进程奥迪TT装备的MR减振器此外,美国马里...减振器结构示意图汽车座椅悬架磁流变减振器德尔...输入电流为1 A时磁流变减振器...输入电流为1 A时磁流变减振器...

标签:;  ;  ;  ;  ;  ;  ;  

磁流变减振器论文_汪博士,胡红生,李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