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吸油树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树脂,甲基丙烯酸,丙烯酸酯,正交,氧化镁,氧化锌,苯乙烯。
吸油树脂论文文献综述
牛永盛,汪曼,马慧欣,宋超,樊茜茜[1](2019)在《PVC/PEG吸油树脂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以双端PEG_(2000)和单甲氧基PEG_(2000)为原料,通过点击化学反应制备了2种PVC/PEG吸油树脂,对产物进行了红外光谱和SEM表征,并比较了2种吸油树脂的吸油/吸水性能的差异。(本文来源于《聚氯乙烯》期刊2019年06期)
闫峰,沈一丁,马国艳,车二强,王云飞[2](2018)在《聚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吸油树脂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丙烯酸丁酯(B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为交联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乙酸乙酯(EAC)为致孔剂,采用悬浮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丙烯酸酯类高吸油性树脂(POA树脂)。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树脂进行了表征,并通过正交试验系统性地考察了各反应因素对其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OA树脂的合成过程中加入乙酸乙酯能够在树脂的表面和内部形成微孔,进一步提高其饱和吸油率。各反应因素影响程度分别为:交联剂质量分数>单体质量比>致孔剂质量分数>分散剂质量分数>引发剂质量分数,合成树脂的最佳反应条件是:m(BA)∶m(MMA)=6∶4、w(BPO)=0. 4%、w(DAP)=4%,w(PVP)=3%、w(EAC)=50%。(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8年12期)
曹中明,郭珊珊,吕杨不凡,李术鹏,肖志辉[3](2018)在《CO_2刺激响应吸油树脂的制备及其可控油-水吸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3-二溴-1,4-丁二醇为主体,在碱性条件下与二乙胺反应制备含胺基可交联烯烃单体,然后与苯乙烯通过悬浮聚合得到含胺基苯乙烯交联共聚物吸油树脂。对产物进行了测试与表征,并对其进行了吸油性能测试和CO_2刺激响应测试。结果表明:制备了多孔结构微球,产物结构与预期一致,所得吸油树脂对甲苯具有一定的吸附性,其饱和吸附率为1.11 g/g;吸油树脂吸附甲苯后在CO_2作用下,胺基完成了亲油-亲水的转变并释放所吸附甲苯,脱附率为82.3%。(本文来源于《合成树脂及塑料》期刊2018年06期)
盛晶博,曹月坤,李长波,赵国峥,邱峰[4](2018)在《高吸油树脂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叙述了近年来专家学者对高吸油树脂的研究成果,根据聚合单体不同分类,对新型高吸油树脂制备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同时阐述了高吸油树脂在应用与再生方面的现状、潜力及研究趋势,旨对高吸油树脂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方向。(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8年11期)
齐志刚,邹晓敏,李子杰,车飞,李宣军[5](2018)在《固井水泥用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吸油树脂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善常规吸油树脂的亲和性和分散性,利用纳米二氧化硅对SMA、BMA、St单体的共聚吸油树脂进行改性,分析了改性吸油树脂粒径分布范围,对比了改性前后吸油性能、评价了改性吸油树脂对水泥性能的影响。由评价结果得出,SEM分析证实了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吸油树脂为多孔星型结构,粒径在300~850μm;改性吸油树脂在80℃下对石油类油品吸油倍率达10倍以上;随着改性吸油树脂加量的增加,水泥浆密度、流动度呈下降趋势,水泥石抗冲击力逐渐升高。而随着粒径的增加,水泥石强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抗冲击力逐渐降低,470μm为改性吸油树脂最优粒径。研究结果表明,经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后,吸油树脂与水泥浆的亲和性和分散性得到改善,与改性前吸油膨胀性能相当,水泥石的抗冲击韧性增强。(本文来源于《钻采工艺》期刊2018年05期)
闫峰,沈一丁,马国艳,杨凯[6](2018)在《丙烯酸酯共聚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悬浮聚合的方法,以丙烯酸丁酯(B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为交联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合成了丙烯酸酯类高吸油性树脂(POA树脂)。采用FTIR对POA树脂进行了表征,并在不同油品中考察了树脂的饱和吸油率、离心保油率。结果表明:两种单体悬浮共聚合成了POA树脂,对多种油品均具有一定的吸收性,但对于不同种类油品的吸收能力并不相同,其饱和吸油率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卤代烃>芳香烃>丙酮>脂肪族烃及环烷烃,进一步的实验发现树脂的饱和吸油率越高,其离心保油率越低。通过TG和重复吸油测试证明了合成的POA树脂在较高的环境温度下能够稳定使用,并能保持较高的饱和吸油(CCl4)率20.13g/g,重复5次进行吸油,依然保持较高的吸油、保油效率。(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8年12期)
来水利,关悦,张昭,袁恒超,袁启明[7](2018)在《微波辐射下P(BMA/2-EHM/St)复合凹凸棒高吸油树脂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甲基丙烯酸丁酯(BMA)、甲基丙烯酸异辛酯(2-EHM)和苯乙烯(St)为原料,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引发剂,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改性凹凸棒(OATP)为无机添加物,在微波辐射下合成了高吸油树脂。探讨了St、BPO和OATP质量分数以及微波功率、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对树脂吸油倍率的影响,用响应面法对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采用FTIR、TGA、SEM等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St用量为52.54%(以单体的总质量为基准,下同)、m(2-EHM)∶m(BMA)=1.0∶1.5、BPO用量为1.95%(以单体的总质量为基准,下同)、DVB加入量为0.60%(以单体的总质量为基准,下同)、PVA加入量为3.00%(以单体的总质量为基准,下同)、OATP用量为2.00%(以单体的总质量为基准,下同),聚合温度82℃、反应时间70 min、微波功率为700 W时,所制得的高吸油树脂吸油倍率最大,对四氯化碳、二氯甲烷、甲苯和二甲苯的吸油倍率分别达到37.24、30.50、19.64、16.81 g/g;添加OATP后树脂的热分解温度提高了32℃。(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8年06期)
崔曼,刘明光,刘立洁[8](2018)在《速吸型吸油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甲基丙烯酸十二酯( LMA)、苯乙烯( St)和丙烯酸丁酯( BA)为共聚单体,制备速吸型吸油树脂。研究了单体配比等因素对树脂吸油率和吸油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成功制备了叁元吸油树脂;2、当St的用量为40%( w),m( BA)∶m( LMA)=1∶2时,制备的叁元吸油树脂对3#喷气燃料和甲苯的最大饱和吸油率分别为8.25 g/g、12.77 g/g。(本文来源于《材料开发与应用》期刊2018年03期)
燕丽[9](2018)在《纤维状金属氧化物复合烷基丙烯酸酯系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丙烯酸丁酯(BA)和甲基丙烯酸月桂酯(LMA)为单体,制备了氧化镁和氧化锌两种复合吸油树脂。对制得不同形貌的金属氧化物和复合吸油树脂进行了表征分析,并分析了复合树脂的吸油能力及再生性能。以棉花为模板,采用浸渍-高温煅烧法制备棉花纤维形貌的氧化镁,利用乙烯基叁乙氧基硅烷(A151)进行疏水改性,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氧化镁表面具备了疏水的性能。通过悬浮聚合法制备了氧化镁复合高吸油树脂,由正交试验得出:复合树脂最佳配比为:致孔剂用量为50 wt.%、分散剂用量为1wt.%、引发剂用量为0.5 wt.%、交联剂用量为2 wt.%、氧化镁用量为2 wt.%。对四氯化碳、氯仿、甲苯和汽油的吸油倍率分别为:25.23 g/g、28.22 g/g、15.13 g/g和10.44 g/g。对树脂进行了动力学测试和再生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树脂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且经过6次再生后仍具有较高的吸油倍率。采用水热法制备氧化锌纳米针,利用A151改性,结果显示:改性后的氧化锌纳米针表面具备了疏水的性能。通过悬浮聚合法制备氧化锌复合高吸油树脂,由正交试验得出:复合树脂最佳配比为:致孔剂用量为50 wt.%、分散剂用量为7wt.%、引发剂用量为0.5 wt.%、交联剂用量为2 wt.%、氧化锌用量为2 wt.%。对四氯化碳、氯仿、煤油、汽油和甲苯的吸油倍率分别为:35.01 g/g、31.63 g/g、9.42 g/g、12.55 g/g和18.70 g/g。对树脂进行了动力学测试、抑菌性能测试和再生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树脂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好的抑菌效果,且经过6次再生后仍具有较高的吸油倍率。(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8-05-01)
张昭,来水利[10](2018)在《P(BMA/2-EHM/St)高吸油树脂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BMA、2-EHM和St为合成原料,BPO为引发剂,DVB为交联剂,PVA为分散剂,应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P(BMA/2-EHM/St)高吸油树脂。主要探讨了聚合温度、聚合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和分散剂用量对高吸油树脂吸油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w(St)=60%、m(2-EHM):m(BMA)=1:1、w(BPO)=1.7%、w(DVB)=0.5%、w(PVA)=3%,聚合温度86℃,反应时间为6h时,所制得的高吸油树脂吸油倍率最大,对甲苯的吸油倍率分别达到14.24g/g。(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8年02期)
吸油树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丙烯酸丁酯(B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为交联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乙酸乙酯(EAC)为致孔剂,采用悬浮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丙烯酸酯类高吸油性树脂(POA树脂)。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树脂进行了表征,并通过正交试验系统性地考察了各反应因素对其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OA树脂的合成过程中加入乙酸乙酯能够在树脂的表面和内部形成微孔,进一步提高其饱和吸油率。各反应因素影响程度分别为:交联剂质量分数>单体质量比>致孔剂质量分数>分散剂质量分数>引发剂质量分数,合成树脂的最佳反应条件是:m(BA)∶m(MMA)=6∶4、w(BPO)=0. 4%、w(DAP)=4%,w(PVP)=3%、w(EAC)=5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吸油树脂论文参考文献
[1].牛永盛,汪曼,马慧欣,宋超,樊茜茜.PVC/PEG吸油树脂的合成与表征[J].聚氯乙烯.2019
[2].闫峰,沈一丁,马国艳,车二强,王云飞.聚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吸油树脂的性能研究[J].现代化工.2018
[3].曹中明,郭珊珊,吕杨不凡,李术鹏,肖志辉.CO_2刺激响应吸油树脂的制备及其可控油-水吸附性能[J].合成树脂及塑料.2018
[4].盛晶博,曹月坤,李长波,赵国峥,邱峰.高吸油树脂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18
[5].齐志刚,邹晓敏,李子杰,车飞,李宣军.固井水泥用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吸油树脂性能研究[J].钻采工艺.2018
[6].闫峰,沈一丁,马国艳,杨凯.丙烯酸酯共聚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性能[J].精细化工.2018
[7].来水利,关悦,张昭,袁恒超,袁启明.微波辐射下P(BMA/2-EHM/St)复合凹凸棒高吸油树脂的制备[J].精细化工.2018
[8].崔曼,刘明光,刘立洁.速吸型吸油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材料开发与应用.2018
[9].燕丽.纤维状金属氧化物复合烷基丙烯酸酯系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8
[10].张昭,来水利.P(BMA/2-EHM/St)高吸油树脂的制备[J].云南化工.2018